地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4&rec=171&run=13

【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综述】 一、地震监测预报
(一)震情跟踪与落实。根据2009年度全国和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精神,省地震
局、各市地震局制定实施了短临跟踪工作方案,经常研究震情变化,及时排查落实各
类异常。坚持震情趋势周、月、半年、年度会商制度,日常会商和紧急会商相结合,
参加首都圈、华东地区、苏鲁皖等区域震情联席会商,全年举行临时紧急会商12次,
较好把握了山东地区的地震趋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震情趋势会商工作的通知》,
对规范震情会商工作提出了要求。做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
期间的地震安保工作,省地震局和17个市地震局编制实施了全运会地震安保工作方案,
全省地震系统进入了震情保障工作特殊时段,采取了每天会商等强化措施,稳妥处置
了在此期间发生的3次有感地震事件。
(二)地震台网运行与管理。继续开展观测资料质量年活动。加强地震台网运行
管理,印发了全省测震台网、前兆台网两个运行管理细则。召开了全省观测资料统评
会,对各市地震局和台站技术人员进行了测震及前兆观测技术培训。2009年速报地震
200余次,处理并发布ML1.4级以上非天然地震500余次。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
测环境保护,17个市全部划定了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完成了100
余个流动地震观测保护标志(点)埋设和托管工作。在全国监测预报工作评比中,有
10个测项位居全国前三,其中4项第一。
(三)地震台网建设。地震监测台网密度逐步加大,全省建成测震台99个、强震
台66个、前兆专业台站44个(测项156个),流动地震台25套。全省地震监控能力达
到1.7级,济南、青岛等部分地区达到0.8级,地震速报时间缩短到8分钟,具备4级以
上地震的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能力。新建县级信息节点9个,全省地震信息节点达到54
个。市级地震台网中心不断完善,枣庄、济宁、烟台等市建成市级地震台网中心,莱
芜市建立虚拟测震台网。省地震监测中心台项目通过规划审批,项目初步设计方案获
得中国地震局批复,落实了年度建设经费2400万元,完成了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承担
的国家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背景场"项目完成台址勘选,"电离层"项目完成4个台站
的设备安装,"陆态网"项目完成荣成、昌邑2个台站监测房的基建任务,"子午链"项
目完成马陵山台地磁房基建任务。济南市地震监测中心建成启用,济南、淄博、莱芜
等市提前完成"十一五"台站建设任务。烟台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泰安地震台宣教中
心建成,莱阳台改建工程竣工,荣成、陵阳、大山、嘉祥等台站进行了优化改造。
(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5月8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全省地
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9]36号),对各市、县(市、区)的地震
群测群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6月2日,省地震局、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明确
社会地震观测员补助标准的通知》(鲁震发办[2009]64号),落实了社会地震观测
员财政补助资金渠道和补助标准。全省"三网一员"体系得到健全,群测骨干观测点达
到326个、宏观测报点达到996个。
二、地震灾害预防
(一)抗震设防要求管理。7月14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基本建设
管理程序中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的通知》。7月15日,省地震局、省发
展改革委、省建设厅、省政府法制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地震行政审批服务
窗口工作的意见》(鲁震发办[2009]75号)。两个文件的印发,进一步推动了将抗
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17个市地震部门均在行政审批大厅中设立了
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140个县(市、区)中有46个县(市、区)的地震部门在行
政审批大厅设立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占32.8%。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建设,第一批6个省级示范工程完成验收,第二批12个省级示范工程建设正在开展,
济南等市开展了市级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参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时提供了防震
抗震方面的技术服务。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行业管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保持了较快发展,青岛啤
酒城、新北油田等339个重大建设项目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了科学的抗震设
防要求。规范资质单位执业活动,及时依法查处了个别资质单位的违规行为,维护了
安评市场秩序。全省共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资质单位1家、乙级资质单位1家、丙级
资质单位6家,各资质单位共有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19人、二级地震安全性评
价工程师14人。举办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执业人员培训班,提高了执业人员业务素质。
公布了全省一级和二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执业资格人员名单,启动了《山东省地
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修订工作,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完成换届。
(三)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结合省防震减灾"十一五"项目建设,推进地震活动
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2009年,开展地震小区划项目31个,完成9个,共计投
入资金2724万元。全省已有12个设区的市、61个县(市)完成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
或地震小区划,探明了抗震不利地段,制定了更为精细的抗震设防标准。
(四)地方防震减灾法制建设。11月24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山东省地
震应急与救援办法(草案)》;12月8日,省政府第217号令正式发布,自2010年2月1
日起施行。《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修订立法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做
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工作,省地震
局、省政府法制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
的通知》(鲁震发[2009]5号),全省地震系统开展了法律法规知识答题活动。坚
持推进依法行政,举办了全省地震系统防震减灾法培训班、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规
范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工作培训班,印发了《全省地震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管理办
法》和《山东省地震局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
(五)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2009年,全省各级地震部门共投入宣教
经费320.7万元,围绕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实施日、"5·12"汶川地震纪念日、"7
·28"唐山地震纪念日、普法宣传日、科技活动周、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时机,
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收到良好的宣传
效果。5月6日,省地震局、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防灾减灾主
题日教育活动的通知》,5月12日,全省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
动。加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会同省教育厅、省科协开展了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抽
查和验收。推进地震安全社区创建活动, 3月31日,省地震局、省民政厅、省科协联
合印发了《山东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管理办法》。举行了全省地震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现场会,评选认定了首批7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东营市中山社区率先通过了国
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认定。5月7日,省地震系统开通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
线。
三、地震应急救援
(一)地震应急预案建设。3月18日,省地震局、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
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预案建设的意见》; 4月21日,省卫生厅、省地震局联合印发《关
于加强医疗地震应急预案建设的意见》; 6月10日,省地震局、省民政厅联合印发
《关于加强社区地震应急预案建设的意见》。省地震局印发《关于开展山东省地震应
急预案管理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通知》,5月8日,在章丘市召开了全省地震
应急预案管理示范县现场会,命名表彰了第一批17个示范县(市、区)。地震应急预
案建设深入学校、医院、社区,至2009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达到1.1万
件。
(二)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2月11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山东省
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的通知》(鲁政办字[2009]19号)。各市普遍以政府文件出
台了市级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9月9—12日,省地震局会同省应急办、发展改革委、
民政厅、安监局4部门组成全省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组,实地检查了济宁、菏泽两市的
地震应急工作。8月6日,全省地震系统举行了一次内部应急演练,检验了人员到岗、
队伍集结、设备到位和流动地震台布设、卫星电话连线等内容。济南、潍坊、临沂等
市局也组织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活动。3月31日,省地震局牵头组织了鲁、皖、
豫、冀、晋、津、辽、京、蒙九省(区、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联调。牵头
组织实施了环渤海联防区冀、辽、津、鲁四省市应急联动方案, 3月31日和8月6日,
两次演练了环渤海联动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互通。9月17日,在东营召开环渤海
地震应急联动区工作会议。9月21日,召开了全省地震系统国庆节全运会期间震情应
急和安全稳定工作视频会议。省内东、中、西协作区及时安排部署了区域联动各项工
作任务。
(三)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3月31日,省政府下发《关于组建山东省应急救
援总队的通知》。4月2日,省应急救援总队正式成立。17个市全部成立了应急救援支
队,全省地震抢险救援队伍达到241支,救援队队员达到17 926人。省地震局救援队
配备了救援装备,开展了业务培训。全省地震系统的现场工作队达到82支,队员人数
达到522人。规范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建设与管理,完成了志愿者证书、徽章设计;
12月10日,省地震局、团省委在费县召开全省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行动推进会,表彰
了先进志愿者组织和优秀个人。全省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人数达13万人。
(四)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成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市达到12个,其余
5个市安装了视频会议系统,省地震局与17市地震局实现远程视频对接。地震应急避
难场所建设不断推进,临沂、日照、济宁、菏泽等9个市新增了一批地震应急避难场
所,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达到409处。17市地震局全部配备了汽油
发电机。部分县(市、区)地震局配备了卫星电话,其中东营市的5个区县实现全部
配备。

【地震活动概况】 一、综述
2009年1—12月,山东内陆及邻近海域(北纬34°—39°,东经114°—124°)
共发生ML(下同)≥2.0级地震76次,其中,2.0—2.9级地震69次,3.0—3.9级地震6
次,4.0—4.9级地震1次,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海域最大地震为3月25日黄海4.0级,
内陆最大地震为10月27日鄄城与河南范县交界3.8级。全年共发生有感地震5次,分别
为7月13日莒县2.9级,8月3日河南范县与鄄城交界地区3.2级,10月14日临沂市与临
沭县交界2.9级,10月17日莱州近海3.2级和10月27日河南范县与鄄城交界3.8级地震。
二、特点
(一)2009年度地震释放应变能合计为5.317×105Jal1/2,低于多年平均1.90×
106Jal1/2的水平,2.0级以上地震活动频次76次,较多年平均104次的水平显著偏低,
与2008年度相比也明显减弱。但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2009年1级微震频次较高,达
176次,这应该与地震台网监控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关系。
(二)2009年度地震活动主要分布于胶东半岛及两侧海域、沂沭带和鲁西南地区。
自2007年7月10日蓬莱4.4级地震开始,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形成由南黄海北部延伸至
渤海的一条北西向3级地震条带,但汶川地震后3级以上地震活动明显减弱并且持续至
今。2009年胶东半岛及北部海域地区无4.0级以上地震发生,3级地震仅发生1次。
2009年11月开始,长岛附近海域小震活动明显增强,至12月4日累计频次达29次,表
明胶东半岛及北部海域地区背景应力有增强的迹象。沂沭断裂带及其NW向分支断裂地
区2009年地震活动水平仍然偏低,3级地震持续平静,2级小震活动频次与2008年持平
(11次)。该区域2009年以来最显著的特点是小震群活动增多,5月、9月和10月在临
沭附近分别发生最大震级为1.3级、1.6级和2.9级3次小地震序列。冀鲁豫交界地区
2009年度地震活动强度较往年有所减弱,无4级以上地震发生,仅发生3次3级地震(3
月11日河南范县与鄄城交界3.0级;8月3日在河南范县发生3.2级有感地震,10月27日
河南范县与鄄城交界发生3.8级有感地震),2级以下小震19 次,主要集中在濮阳集
中区内。
(三)山东地区2009年发生显著有感震情事件3次。
1.临沂市河东区与临沭县交界2.9级地震。据省地震台网测定,10月14日14时39
分,北纬35°03′,东经118°32′,在临沂市河东区与临沭县交界发生2.9级有感地
震。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的汤河镇的旦彰街、禹屋村一带。震中烈度为
IV度。震中区有地声、震感较强。根据临沂市地震局宏观考察组提供资料,此次2.9
级地震的有感范围为椭圆形,长轴方向近NS向,长约为40公里,短轴长约为25公里。
北至临沂市汤头镇,南至临沭县岌山、店头镇,西到临沂市独头村,东至临沭县韩村
镇,总体走向与沂沭断裂带的分布基本吻合。
2.莱州近海3.2级地震。此次地震的发震时刻为10月17日15时51分,震中位置位
于莱州市三山岛近海(北纬37°27′,东经120°01′),震级3.2。根据宏观考察资
料显示,极震区烈度为IV度,室内人员普遍有感,普遍听到地声,门窗、屋架颤动作
响,室外多人有感。由于地震发生在海中,陆地有感范围西到三山岛街道办事处的仓
上村,南到西由镇的前邓家村,东到莱州与招远交界处,长轴长约26公里,短轴约7
公里,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3.河南范县与鄄城交界3.8级地震。10月29日08时06分在河南范县与鄄城交界地
区发生3.8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5°43′,东经115°26′。根据宏观考察提供资
料,本次3.8级地震发生在聊考断裂西侧,宏观震中位于河南省范县濮城镇,极震区
烈度IV度,IV度区范围呈椭圆分布,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东向,约36公里,短轴
约22公里,面积约530平方公里。有感范围,聊城市莘县的古云镇全部及大张家镇、
樱桃园镇部分,菏泽市鄄城县的旧城镇、董口镇、李进士堂镇、临濮镇和左营乡部分
地区有震感。根据地震极震区宏观烈度区长轴方向,并参考震源机制解及当地地质构
造情况,认为河南范县与鄄城交界3.8级地震的发震机制为北东向正断层的走滑机制。
2009年,山东地区及沿海地震活动水平较历年活动水平有明显减弱,全年度仅发
生6次3.0—3.9级地震,1次4.0—4.9级地震,无5级地震发生,并且年度地震活动频
次、地震释放能量均低于历年平均水平。
(李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