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4&rec=170&run=13

【综述】 截至2009年底, 全省气象部门共有17个市气象局(其中青岛、济南市气象
局为副厅级机构)、108个县(区、市)气象局。省气象局设9个内设机构、9个直属事业
单位。全省气象部门在职职工总数为2038人,其中,具有博士生学历的7人,研究生
学历的65人,本科学历的1005人;正研级高工11人,副研级高工233人,工程师826人。
十一运气象服务卓有成效。组织完成了第十一届全运会气象服务方案编制并组建
气象服务团队,开发了基于SWAN和BJ-ANC的临近预报等五大技术支撑系统和十一运场
馆精细预报服务等五大平台,提升了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水平和重大活动保障能力。
按照"引进项目、锻炼队伍、提升能力"工作思路和"零失误、零差错、零投诉"服务目
标,全省气象干部职工出色完成了十一运100余次重大活动和1938场比赛的气象保障
任务。11月22日,省气象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筹办工作先进
集体",省气象台作为先进集体受到通报表彰,1名同志被授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
筹办工作先进个人",3名同志荣记一等功。
气象服务效益显著。针对年初全省冬春连旱,省气象局第一时间发布干旱预警信
号,启动气象灾害I级应急响应,加强墒情监测、天气会商,每日向省委、省政府领
导作专题汇报。通过省委、省政府领导协调,全省首次实现三架飞机同时开展增雨作
业,旱情得到明显缓解。全年共组织较大规模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29次,飞机作业
27架次,共增加降水14.82亿立方米,减少雹灾损失3.13亿元。针对汛期12次较大范
围强降水天气过程以及入冬后大范围雨雪天气,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均在第一时间发布
重要天气预报及预警信号,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效组织防灾减灾救灾、群
众避灾自救提供了气象保障。省气象局全年提供决策服务材料1288份次,发布预警信
号3450次、通过手机短信接收预警信息近1亿人次。
气象观测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应用组播技术,首次实现新一代天气雷达异地
多方同步扫描观测。应用3G通信技术建成首家100兆VPDN系统,实现省气象台与开幕
式现场移动气象台的数据传输和视频会商。建成全国气象部门首家省市高清可视天气
会商系统。升级改造了浪潮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计算速度达到2万亿次。完成全省大
监站升级改造。实现已建GPS/MET站的组网运行。完成石岛太阳色球光球望远镜观测
系统、6个国家雷电探测子站组网、省级信息网络业务系统搬迁、省市双6兆互为备份
通信线路升级改造等建设项目。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大监站、闪电定位系统、GPS/
MET等运行监控平台。基础业务质量稳中有升,全年地面测报错情率为0.03‰,雷达
可用性95.2%,高空错情率为0.1‰,农气错情率0.06‰。完成19座沿海测风塔及数据
中心站建设,建成海岛大风观测塔2个,新建浮标站3个、船舶站4个、海洋石油钻井
平台站4个,优化和新建海岛站13个。
农业气象服务大力开展。研发了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系统、棉铃虫预报
业务系统、发育期与物候期预报系统。建成粮食主产县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50个,农
超对接产品生产基地自动站6个。与中科院禹城综合实验站联合组建德州农业墒情自
动监测网,建成农田墒情自动监测及干旱预警系统。全省组建了4.6万人的乡镇气象
协管员、信息员队伍,积极解决农村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建立了设
施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8个,开发了山东省蔬菜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开展设施蔬菜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农用天气预报专题服务。与省农科院开展业务合作,建设全省主
要果品小气候观测网,建立果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防控服务体系。与省供销社联
手打造为农服务新渠道,为"农超直通"工程提供气象服务。
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积极践行实践载体,圆满完成了第一、
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基层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气象部门受当地党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43个,优
秀共产党员49人。两个市气象局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新增8个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机关)。筹集资金233万元,分别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和青
海、西藏等省区气象局对口援助;统筹805万元资金,改善山东省西部13个基层台站
面貌。

【气候概况】 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为13.6℃,较常年偏高0.5℃,是1997年以来
连续第13年偏高;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为674.5毫米,较常年偏多4.0%;全省平均日照
时数为2309.2小时,较常年偏少168.3小时,是1998年以来连续第12年偏少。年初持
续少雨雪,大部地区农田发生干旱;春季出现霜冻、初夏持续高温;春夏风雹多,强
降雨导致局部灾情严重;晚秋中西部出现罕见暴雪,交通运输一度受阻;年末气温持
续偏低,部分农作物提前进入越冬期。总体来看,2009年灾害性天气影响较轻,属于
一般偏好年景。
一、基本气候概况
(一)气温。全年全省平均气温为13.6℃,较常年偏高0.5℃,较上年偏高0.1℃,
是1997年以来连续第13年偏高。各地气温在12.3(文登)—14.8℃(济南)之间。与常年
同期相比,鲁西北局部和鲁中局部地区平均气温持平或偏低,其他地区均偏高,半岛
内陆、鲁中东部和鲁东南部分地区偏高0.8℃以上。
(二)降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为674.5毫米,较常年偏多4.0%,比上年偏少61.0
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8月,7月份最多。与常年同期相比,半岛大部、鲁东
南、鲁中部分地区和鲁西北局部地区偏少,其中鲁东南局部地区偏少20%以上;其他
大部地区偏多,鲁西北部分地区偏多30%以上。
(三)日照。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2309.2小时,较常年偏少168.3小时,比上年偏
多99.9小时,是1998年以来连续第12年偏少。
二、四季气候特征
全省平均气温除秋季较常年偏低外,其他各季均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冬季和
秋季较常年偏少,春季和夏季偏多。异常评价指标显示,全省大部地区气温冬季偏暖,
春季显著偏暖,夏、秋季正常;降水量春季显著偏多,冬、秋、夏季正常。各季大气
干旱指数表明,大部地区冬、春季偏干,夏季、秋季正常。
三、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一)干旱。2008年11月—2009年2月初,由于全省降水持续偏少且分布不均,部
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1月,全省超过133.3万公顷的小麦受旱。2月4日,全省受旱
面积204.7万公顷,重旱82.4万公顷。2月上中旬,全省出现了五次降水过程,旱情有
所缓解;下旬,出现一次较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28日,全省仍有35.4万公顷农田受
旱,其中重旱4.87万公顷。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由于大部分时段降水偏少,且分布
不均,鲁西南、鲁西北和半岛等地出现干旱。11月,全省降水量偏多,旱情基本解除。
(二)暴雨洪涝。2009年,全省共出现14次暴雨过程,主要集中在春末和夏季,其
中5月9—11日有20个站点达1951年以来5月份日最大降水量历史极值。受暴雨洪涝影
响,全省共有约831.1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约77.0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56.4亿
元。
(三)风雹。全年全省共出现9次风雹灾害过程,主要集中在春夏季,农作物受灾
面积141.9公顷,直接经济损失逾5.9亿元。
(四)连阴雨。9月上、中旬,全省大部地区阴雨天气频繁,4—7日,鲁西北地区
出现连续阴雨天气,部分地区出现暴雨或大暴雨,部分农田遭受严重的内涝灾害,农
作物倒伏严重。据统计,受灾人口24.1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176公顷,绝收面积
480公顷;倒塌房屋497间,损坏房屋491间;直接经济损失6亿元。
(五)寒潮。1月22—25日,11月1日、8—12日,12月17—19日,全省出现大风降
温天气。12月19日,黄河河口河段出现淌凌。22日,莱州湾近千米海面出现结冰,海
平面大面积结冰导致大量货轮无法靠岸,大部分渔船无法出海作业。
(六)大雾。全年全省共出现16次大雾天气。除4—7月外,其他各月均有出现,其
中2月出现次数最多,11月影响程度最为严重。
(七)高温。6月下旬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气温出现历史最高值;8月中旬
连续出现高温闷热天气。
(八)风暴潮。4月15日凌晨,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降水和大风降温天气,滨州、
潍坊、东营等地遭遇风暴潮袭击,有100多名渔民被困,其中1人失踪。渤海海面出现
风暴潮,烟台至大连航线客运船舶全部停航。
(九)大风。全年出现多次大风天气,多数集中在夏季,共造成全省受灾人口17.9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4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
(十)年末气温偏低。11—12月全省平均气温2.2℃,较常年偏低1.5℃,为1986年
以来同期最低值。其中11月全省平均气温4.3℃,较常年偏低2.6℃,与1976年并列为
1951年以来同期第2位低值,小麦、果树等作物较常年提前进入越冬期。
(十一)干热风。5月18日,潍坊市局部地区出现轻干热风;19日,潍坊市局部出
现重干热风,鲁中部分地区、鲁西北北部地区、半岛北部沿海出现轻干热风。6月1—
3日、11日,泰安、淄博、潍坊、菏泽、临沂、烟台等六市分别遭受不同程度干热风
灾害,全省小麦受灾面积24.27万公顷。
(省气象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