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3&rec=171&run=13

中共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一、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点和做法
近几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工作指导的转变,着力更新发展
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经济增长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稳步转变。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产稳定、二产优
化、 三产加快的发展态势,2007年调整为9.7∶57.1∶33.2。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地
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6.45%。各类园区聚集效应不断显现,在占地面积不足
全省2%的区域内, 提供了全省40%左右的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科技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超过45%,发展的集约化水平提升。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要
进展, 国有企业改制面90%,钢铁、石化等行业的资源重组取得突破,非公有经济在
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4.1%, 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农村等方面的改革正向
深层次推进。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矿产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程度明显提
高。
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拓展。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110.1亿美元,累计达到760亿美元。
全省进出口总值1226.2亿美元,增长28.7%。新批境外企业(机构)202家,协议投资
总额5.8亿美元,遍及10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区域合作空间不断拓展,与长三角、京
津冀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深。
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初步控制。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水平提高,生态省建设步
伐加快, 资源环境状况逐步改善。2007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54%,COD和
SO2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04%和7.12%,森林覆盖率达到24%,连续五年实现了耕地占补
平衡。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中,一些地方和企业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不断创
新,逐步走出既有鲜明特点又有普遍意义的可行路子。概括起来主要有六条:
1.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转变的路子。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多重循环利用资源,以尽
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
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济钢集团实施水、煤气、废渣和余热四个“闭路
循环” , 吨钢综合耗水从10年前的20立方米下降到3.61立方米,综合能耗提前达到
2020年的行业标准, 2007年仅余热发电、 节煤、节水增收13.9亿元,实现利税增长
45.1%。 烟台经济开发区合理循环利用区内资源,建设了6.67平方公里的再生资源加
工区,同类企业相对集中,各个产业链条化发展,2007年发展综合指数进入全国同类
园区前3位。 禹城市科学构建功能糖、毛纺两大主导生态循环产业链条,形成了“低
能耗、高产出,低排放、高效益,大循环、可持续”发展格局,被列入国家级生物产
业基地、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生态示范区和山东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实践表明,发展循环经济是目前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现实路子。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变的路子。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大力培植新兴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青岛市
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向我国转移机遇,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向互动
化、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2007年投资过10亿元的制造业龙头项目40个,装备制造业
产值1858.3亿元、 增长35.8%,船舶及海洋工程、汽车、石油化工等八大产业集群增
加值占全市工业的55%以上, 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邹平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
“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全县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 其中国家级4家,2007年GDP达到343.9亿元,
增长21.1%;财政总收入实现46亿元,增长5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9.9亿元,
增长42.2%,跃居全省市县区第4位。青岛市市南区大力“退二进三”,集中力量发展
楼宇经济、 总部经济、 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产业,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6.1%, 其中现代服务业占三产增加值的
比重为64%,成为青岛市乃至全省的服务业发展高地。
3.整合重要资源推动转变的路子。实施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以骨干企业
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资源整合,促进资源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中,实现低成
本扩张, 形成规模效益和新的竞争优势。2008年3月,济钢、莱钢实施资产重组,组
建了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钢铁生产能力达到3160万吨,占全省的70%,一举跻身
全国一流钢铁公司行列,进而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逐步将全省中小钢铁企
业纳入集团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度,带动全省钢铁工业发展重心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城
市转移,形成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有力地推进了全省钢铁行业在产品结构、生产布局、
发展模式上的优化升级。
4.资源型产业转型推动转变的路子。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现状,调整
经济发展定位,培育资源延伸产业和资源替代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企业的
产业转型,摆脱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新泰市煤炭产业增加值曾一度占全部工
业增加值的60%以上, 2003年以来,调整投资结构,加大非煤产业投入,先后新上千
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7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20个,形成了煤化工、电缆电线、机械装
备、 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六大产业,培育了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9家,利税过千
万元的企业161家, 在2007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中居第31位,比2002
年前移37个位次。兖矿集团针对单一煤炭产业结构、发展受限资源的状况,近五年来
先后投资146.2亿元, 建设了醋酸、甲醇、焦炭等项目,2006年非煤产值首次超过煤
炭产值, 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利税85.8亿元,分别名列中国大型工业企业
500强第93位和第56位,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实现了由煤炭业向煤化工产业的跨越。
5.实施自主创新推动转变的路子。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坚持自主创新,研究开发
先进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核心技术推广应用,依靠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这方面既有以登海种业、东岳集团、麦得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原始创新典型,
又有以海尔、鲁北化工为代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典型,还有中国重汽、潍柴、
万华、 氨纶等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型。烟台麦得津公司经过8年科研攻
关,成功研发出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恩度,独
具市场优势。中国重汽5年来平均3天发明一项专利技术,由单一产品发展成为八大系
列、1900多个品种,占据了国内大吨位、大功率重型汽车的技术制高点,确立了国内
重型汽车行业的领先优势。烟台氨纶集团经过10多年不间断地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
先后9期改扩建,发展成为年产氨纶2万吨、国内最大、世界前五强的氨纶生产基地,
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日本的垄断,2007年销售收入20.78亿元,比上年增长60%;实
现利税5.8亿元,是上年的3.8倍。
6.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转变的路子。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更大范围内配
置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由“内”向“外”的拓展。青岛市城阳
区充分发挥区位、劳动力等优势,以发展加工贸易为突破口,以外贸带外资促外向,
实现经济发展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已引进加工贸易企业900多家,兴办外资企业
4016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1亿美元,2007年外贸出口46.2亿美元,连续10年列全
省县市区首位。烟台西北林业公司积极走出去配置资源,在俄罗斯投资2000多万美元,
取得452平方公里森林25年的采伐权, 联合省内相关企业建设工业园区,利用当地丰
富的林木资源生产木浆和木制半成品,既可为我省造纸、木制品加工企业提供紧缺原
料,又开拓了国际市场。
二、当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是有的人对科学发展观缺乏全面把握,对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清,没有摆正“好”与“快”的关系。有的人在发
展方式上仍在片面追求增加总量,对结构、质量、效益等考虑不够,不会发展;有的
人不惜浪费资源,不顾生态环境,急功近利,盲目发展;有的人在宏观调控面前束手
无策,怕承担责任,不敢发展。这些认识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仅为33.2%,不仅低于先进省(区、市),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
倒数第三位。工业结构偏重问题仍十分突出,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33.9∶66.1,装
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2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的比重仅为29.2%。 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
展滞后,影响了二三产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联接。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制约现代
产业体系建立,影响了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格局的形成。
(三)消费需求拉动不够。我省消费率明显偏低,且呈逐年降低趋势,从1978年
的63.7%下降为2006年的43.1%,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8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
长的拉动不强, 1993年至200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9%,低于投资贡献率
3.3个百分点。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67元,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622元,均低于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消费需求拉动不强,制约着经济
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研发投入明显不足,2007年全省研发经费占生产
总值的比重约为1.16%,分别比江苏、浙江、广东低0.54个、0.36个和0.06个百分点,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3个百分点。 创新平台建设仍然滞后,我省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
个, 分别比江苏、浙江、广东少18个、10个和8个。创新人才相对匮乏,全省每万人
中拥有科学家、工程师仅18.6人,居全国第12位。这种状况使得经济发展的科技驱动
力不够强劲。
(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特别是矿产后备资源不足,
在15种支柱性重要矿产中, 有13种保证程度偏低。 能源消耗水平偏高,2007年万元
GDP能耗1.18吨标准煤, 高于江苏、浙江、广东0.85、0.83和0.74吨标准煤的水平。
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矿山生态破坏面积以每年3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超采地下水形
成的漏斗区面积2万平方公里, 海水入侵面积1120平方公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
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全国前列。
(六)改革和政策措施不配套。目前,省里涉及创新激励、污染防治、生态恢复、
资源使用补偿等方面的一些专业性、单项性的政策尚未完全建立或完善。有些政策虽
已制定出台,但落实不到位。同时,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也存在某些不适应、不配
套的问题。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和重点
加快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总的思路应是: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省资源禀
赋、生产要素、产业条件等实际出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在发展
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法规,着力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和改善民生,推动产业结
构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增长动力从投资拉动为主
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科技、人力、管理为
主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赢
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加快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按照这一
思路,应突出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以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和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重点,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必须突出抓好。一是努力促
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关键是支持创新的政策向企业倾斜,支撑创新的要素向企业集
中。省里要逐一研究企业研发投入政策问题,支持和引导企业把税收抵顶、设备折旧、
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对开展创新性企业试点工作,要选好试点企业,明确
有关政策,给予重点扶持,确保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或
承担各类科技计划,探索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
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二是着力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
和关键技术研发上实现突破。围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落实省里已
确定的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62个产业链建设目标,集中国家、省、市科技资源,组
织力量,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可借鉴广东、上海、辽宁等省市经验,由省里排出一批
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明确承担主体,确保实现突破。三是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鼓励和推动产学研和有关单位依托各自的产业、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建立产业技
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新建或争取省部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企业
重点实验室。四是突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进一步落实培养、引进、使用高层次人
才和海外人才的有关政策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激励政策。积极推动各类科技计划与
“泰山学者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和引才引智等人才培养计划衔接配套,继续
实施“杰青计划”,促使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
人员相互兼职或挂职,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二)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为重点,进一步调高调优调
强产业结构。这是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
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着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本向现代服务
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倾斜,从源头上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我省产业
结构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
业。在认真落实省里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目前应重点结合城市功能区划
分,规划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域和园区,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突出发展金融、物流、
研发、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提升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
展特色文化旅游业,进一步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和文化园区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
山东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抓紧规划建设青岛区域金融中心,积极争取推出山东海洋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筹建汽车金融公司、半岛票据交易中心,吸引外资银行把总部设
到青岛。二是大力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我省制造业规模总量占全省工业的85%以上,
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事关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全局。对面广量大的六大传统产业,应
着重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力度,提升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
水平,优化盘活存量。对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装备制造业,应着重完善和落实创新
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在专用设备、成套设备和重大装备领域取得突破,努力发展一
批具有更高科技含量、更高现代化水准、更高市场欢迎度的特色产业链和特色工业品,
带动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对石化、汽车等代表竞
争实力水平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应采取措施,加快实施整合、重组,力争打造一批具
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企业集团,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对已具备规模的胶东半岛制
造业基地,应着重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配套,承接日韩等高端产业转移,充分发
挥在建设制造业强省中的重大作用。三是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大
力发展与第二产业配套的服务业,支撑和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积极总结探索推行从二
产中剥离三产的操作办法,促进三产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努力优化产业互动发展
的环境。四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发展有
山东特色的现代农业,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强化科技支撑,
尽快在良种和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突破。突
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三大重点,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标准化示
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培植一批农产品著名品牌。大力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深化农业产
业化经营,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模式。有条件的地方
要尽快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办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
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为重点,大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我
省人口多,但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扩大消费潜力巨大,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
必须作好这篇大文章。一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收
入水平。在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
同时,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控制农资价格上涨等成本性支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
工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促进城市居民就业,加快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二是努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当前要继续推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网络宽带进村工程,活跃农村文化
活动,不断加强农村消费载体建设,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三是实施政策引导。根据收
入层次的不同,分别采取适宜的促进消费的措施,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消费。四是坚持
扩大消费与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快发展
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在不
断满足城乡群众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要中,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四)以抓好节能减排为重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着力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
保护。首先,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严把项目入口关,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批
责任制,对限制和淘汰类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严格标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
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着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完善
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循环经
济“123” 工程,突出抓好钢铁、电力、煤炭、造纸、酿造、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
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投入,解决技术瓶颈,推进产业链延伸组合,实现资源
循环利用。第三,加快发展新能源。针对我省能源结构单一、发展新能源具有潜力的
状况,要搞好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努力攻克关键技术,加快发展风能、
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加新能源供给,促进节能减排。
(五)以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为重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增强区域互动,提高协调发
展水平。一是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应以国家划分主体功能区为契机,抓
紧制定落实“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明确功能定位,加快形成
协调互动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推进产业和基础设施一体化。这是区域
一体化的基础和支撑。要借鉴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坚持统一规划、
政策引导、互利共赢,合理布局区域产业,共同推进重大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
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对接、配套,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发挥整体功能,实现互动发展。
三是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我省海洋优势突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点,必
须坚持陆海统筹,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和近海旅游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
点和竞争优势。要密切关注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可能采取的重大举措,科学谋划论证,
及早考虑在东部沿海设立海洋经济开发区,集中发展高成长性、高技术性海洋产业集
群,打造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先导区。大力整合港口、造船、电力和海洋科技等资源,
发挥现有海港、保税区、沿海大型物流园区以及陆路交通等综合优势,大力发展港口
物流业,带动临海产业优化升级。四是建立健全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及时协调
解决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以拓展省外国外资源空间为重点,努力转变资源配置方式。一是开发利用
国内资源。抓住国家鼓励跨省区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我省勘采设备、
技术、队伍等优势,组织队伍到新疆、内蒙、云南、贵州等富矿省区配置资源,力争
3— 5年找回一个矿产资源新山东。 二是加快建立境外资源和生产基地。结合实施走
出去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采取以购买股份参与开发、签订产量分成
协议和转让协议、直接投资开发等各种方式,进行国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过剩
产能和资源型产业向外转移,加快建材、钢铁、炼油、纺织等行业向境外输出,建立
国外生产基地,以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减少省内资源消耗、直接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
三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先进设备进口和人民币汇率升
值的有利时机,省里要加大引导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
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四是积极争取建立青岛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
沟通联络,组织向日本、韩国推介,争取在青岛设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借以加快全
省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继续搞好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对接,发展与周
边省市的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四、应重点解决和把握的三个关键问题
(一)切实加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分类指导。我省不同地区自然条件、资源
禀赋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选
择不同路子,在“新、特、优”上下功夫,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性、针对性
和实效性。在工作指导上,经济发达地区要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生产要素的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
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经济发展中等地区要坚持扩大总量和提高质量并重,加快
重大项目布局和重点地区开发,培植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资源替代产业,保护生态环
境,形成工业化、城镇化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发展格局;经济欠发达地区
要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与保证经济总量可持续扩张有机结合,加大生产要素投入,培育
新的增长点,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增量优促总量优。在工作重
点的确定上,各地各行业各企业要各有侧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好突破口,有所
为有所不为,务求实效。这方面,要充分借鉴运用我省一些地方和企业探索出的成功
路子,推动工作开展。在推动进程把握上,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从最迫切需
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又要从结构、体制和机制等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上努力,
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创新
是关键,也是重要保证。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土地、环境、技术、信贷
等方面强化激励约束措施,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限制发
展乃至依法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加快推进水、地、电、石油、天然
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探索建立环保生态、资源开发、土地使用中违法事件的约
束机制与查处机制。二是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健全发改、财政、土地、环保、
信贷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为项目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环境。三是健全完善
经济评价和干部考核新机制。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考核监督体系试行意见,
并根据试行情况及时完善。对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评价考核,应突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
排方面的考核,增加人均和质量指标考核。要探索建立对经济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
充分发挥好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同时,要加快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试点工作,可借鉴浙江、山西的做法,尽快扩大试点,由点到面,实行省管县财政体
制。
(三)进一步加大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体系,
对不适宜的政策进行调整,对缺失的政策抓紧研究建立,在全省加快形成促进产业优
化升级、区域发展、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资源节约、体制机制创新等配套完善
的政策体系。在推动节能减排方面,重点研究完善排污总量的控制制度、排污权的交
易制度、节能减排的考核奖惩制度;在促进自主创新方面,重点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
配政策、企业创新投入风险承担政策、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在推进淘汰落后生产
能力方面,重点研究落后产能退出的奖惩政策;在鼓励发展环保产业方面,重点研究
财政加大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同时,要认
真抓好政策的落实,保证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几点具体建议
1.总结一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典型。从调查看,有的地方和企业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已走在全省前列,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建议在全省总结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
色、具有较强指导作用的县(市、区)、园区和企业的先进典型,实施典型引路,由
点带面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制定出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重要
讲话和习近平视察我省重要讲话要求,建议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制定出台加快我
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确定目标任务,明确政策措施,
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召开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场会议。建议在适当时候组织召开一次现场会议,
交流经验,推广典型,促进这一工作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