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3&rec=115&run=13

【综述】 一、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新突破
围绕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海洋仪器装备、海洋植物能源、海藻纤维等领域,组织
申报或牵头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使山东有较好研究基础的海洋项目快速进入国家
计划行列。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等重大计划,着眼海洋强省建设,对推动海洋科技发
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 全省共承担新立项的市级以上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524项,总
经费85199.75万元。其中, “863”计划海洋项目46项,10872.1万元;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海洋项目136项, 5474.3万元;科技部其他各类计划项目37项,总经费11754.35
万元;其他部委级各类计划项目165项,总经费51566.8万元;省级(含青岛市)各类
计划海洋项目108项, 5044.2万元。 全年在研(不含新上项目)项目644项,总经费
15.27亿元。
全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5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水产品总产量749万吨,比
上年增长5%;全省出口水产品100万吨,创汇34.9亿美元。
二、抗击浒苔保障奥帆赛顺利举行取得决定性胜利
6月份黄海中南部海域浒苔大暴发,其规模之大、面积之广、危害之深非常罕见,
除对沿海海域环境质量和渔业生产等造成严重影响外,时值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
在即,对青岛奥帆赛场地产生了直接威胁。各级科技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实行科学监
测、科学决策、科学应对、科学处置、科学探索,以确保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帆船
比赛如期顺利举行。
为给抗击浒苔提供科技支撑,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相继紧急启动了浒苔治理专
项,围绕浒苔大规模暴发的生物学基础和生态过程、浒苔大规模暴发的监测与预警技
术、浒苔快速高效清除技术及其工程化配套设施和浒苔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等方面开展研究,对优化治理海洋环境,提高公众对海洋生物灾害的科学认识有重要
示范意义,同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支撑培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譬如: 鲜活海带直接
加工、海洋微藻能源、海藻纤维和海洋新药开发等关键技术,有望推出一批高附加值
的终端产品。用基因转移、细胞克隆、多倍体诱导、人工性别控制等现代分子生物技
术支撑海水养殖苗种工程,已推出“黄海一号”对虾、“蓬莱红”扇贝、“东方二号”
海带、“中科红”鲍鱼等新品种;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提升海洋装备和海洋工程
产业,已推出水下潜标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装备;用新型有用元素提取技术
推动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卤水资源开发,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许多海洋高新技
术企业,如好当家集团、山东海化、鲁北化工、寻山集团、胶南明月集团等,都以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作为立企之本,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四、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有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一是以企业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搭建“顶天立地”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由山东省和国家7部委共建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以海信集团为产业
牵头部门,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为科研牵头部门,联合有关海洋科研
和产业部门,正在建设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国家驻鲁和省属主要海洋科研教
学单位联合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海洋水产苗种基地;黄海水产所与烟台明波集团、威海
好当家集团、西霞口集团等5家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水产集团建立了新型的产学研联盟。
二是探索建立大企业与大院大所紧密合作的“双大合一”模式。中科院海洋所和
明月海藻集团、中国海洋大学和寻山集团、国家海洋局一所和澳柯玛集团、中国水科
院黄海所和山东锦贸集团等,都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和科研基地,
实现互惠共赢。
三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研讨和产业论坛。围绕海洋渔业、水产品深加工、海洋
药物、现代船舶制造、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植物能源等领域,举办主题明确、形式各
异的大型活动,使企业和科技人员各取所需,各有所获。
四是推动地方政府和院所全面合作。山东沿海地方政府从科技兴市战略出发,遴
选当地最具潜力的企业,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研发中心、聘请科技顾问等方式,
纷纷与驻鲁国家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展开全面合作,既提升了沿海地区的科技水平,
也使这些“国家队”成功实现了落地生根、融入地方经济的转型。
五是培植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海洋名牌产品。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提
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终端产品。通过技术、
专利和品牌,在全国打响山东海洋科技和海洋产品品牌,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五、突出地方特色,做大做强新兴海洋产业
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利用转基因、多倍体、细胞融合等分子水平生物技术,开发
出一批高科技新产品。利用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开发出创新型海洋药物、生物制品、微
生物酶制品和甲壳质系列产品,研制出甘糖酯、海昆肾喜胶囊、褐藻多糖硫酸酯等多
种海洋新药。
海水养殖业。培植出海带、对虾、扇贝、海参、鲍鱼等一系列新品种。目前主要
海水养殖品种发展到70多种,年产量400多万吨,约占全国的1/3,海水养殖动物新品
种、原(良)种场和设施渔业建设在全国领先。
海洋精细化工产业。纯碱、烧碱、溴素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溴素深加工产品达
八大系列50多个品种。以卤水资源深度开发为代表的盐化工产业逐渐向锂、镁、硼、
钾等方面拓展;以碘、胶、醇为代表的海藻化工产业逐渐向海藻纤维、海藻多糖、海
藻农药、海藻肥料等新品种发展;以防金属腐蚀和防生物附着为代表的新型功能涂料
产业逐渐向安全环保和军工领域延伸。
海洋能源产业。山东半岛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烟台、威海、青岛、
滨州海上风电已初具规模。乳山白沙口潮汐发电站已运转30年,每年发电200多万度。
龙口北皂煤矿距离海平面300多米, 成为我国第一个试采成功的海下自动化采煤工作
面。 利用海洋微藻制备植物性能源取得可喜进展,获得了多种油脂含量在30—40%的
高产能藻株,微藻能源有可能成为后石油时代破解能源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
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海水源热泵、海水小区景观和海
水农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以海水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条。
海洋工程技术产业。港口建设、码头工程、桥涵隧道、水下炸礁、航道疏浚、跨
海光缆、海底管线、混凝土防腐蚀等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仅青岛航务二公
司一家企业就每年承接近百个国内外工程项目,年产值超过50亿元,标志着一个巨大
的新兴海洋工程产业正在逐渐形成。
(胡建廷)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概况】 一、海域使用管理
2008年,加大海域使用管理力度,组织实施北海区10个海域使用示范县的养殖用
海普查登记和专项执法检查验收工作。规范海底电缆管道铺设和海砂开采管理制度,
严格审批和备案制度并进一步规范申请审批程序。加强与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配合与协
调,确保了奥运会期间海底光缆的安全畅通。积极参与国家海洋局海岛调研,为《海
岛法》的立法提供依据;初步建立了北海区海岛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为《海岛法》立
法及颁布实施奠定法律依据。
二、海洋环境保护
(一)制定了《2008年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实施方案》,组织三省一市和地市级
以上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对《北海区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灾害应急
执行预案》《北海区海洋赤潮灾害应急执行预案》的讨论、修订与完善,并下发实施。
(二)充分发挥海区的整体优势和分局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展赤潮应急监视监测,
指导地方开展赤潮防灾减灾工作。 2008年北海区共发现赤潮6起,组织赤潮确认和应
急监视监测20次。
针对渤海环境现状,组织编制了2008年度《渤海环境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价实施方
案》《渤海入海污染物监测与评价工作进展报告》和《渤海入海污染物监测设备升级
改造工作报告》,大力开展岸、岛基站监测系统调试和试运行及入海污染物普查工作。
三、浒苔防控工作
在国家海洋局应对黄海浒苔工作领导小组和前线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投入大量
人力物力抗击浒苔灾害。一是在《北海区海洋赤潮灾害应急执行预案》和《北海区海
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基础上,牵头制定《应对黄海浒苔灾害应急执行预案》,明确
任务;二是组织中国海监飞机与船舶进行空中和海面监视监测,根据山东省与青岛市
两级政府和赛事需求及实际情况,及时、迅速、准确地提供浒苔分布范围和状况;三
是组织开展浒苔漂移预测,为浒苔打捞提供参考依据,共发布《浒苔漂移预测专报》
43期、86份;四是组织专家研讨会,探讨浒苔生成机理、防治措施、清理方法等问题,
为浒苔防控提供科技支撑;五是组织编制浒苔情况通报、简报和专报,将浒苔的最新
情况及时报告国家海洋局并通报山东省和青岛市两级政府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地
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发布各类通报、简报、专报448期,6745份。从5月30日发
现浒苔,到9月13日青岛残奥帆赛胜利闭幕,在111天的时间里,抗击浒苔灾害的监视、
监测和预测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北海分局出动中国海监飞机111架次,飞行350小
时25分钟,监视面积33.83万平方公里,航程77091公里。获取照片9630张、录像资料
1031分钟; 制作卫星、飞机、船舶、陆岸监视监测解译图474幅,浒苔分布、漂移预
测彩色示意图200余幅,编辑录像片80个。出动中国海监船(艇)8艘,开展监视监测
255航次,总航程22488海里,巡视海域面积61290平方公里,拍摄照片874张,提供浒
苔监视报告86份、录像360分钟。7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青岛实地考察奥帆赛的
筹备情况,对北海分局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海洋执法监察
海洋行政监察和案件查处力度明显加大。组织了历时42天的北海区联合执法行动,
检查435个涉海项目, 查处涉嫌违法用海60个。开展了“海盾2008”专项执法行动。
根据联合执法行动案件分工查处意见, 将符合海盾案件的15个案件中的9个列入海盾
行动实施查处,有力震慑了违法用海者。
五、预报及公益服务工作
(一)加强海洋防灾减灾与海洋环境预报公益服务工作,及时向各级政府、企业
及北海区中国海监船只发布短期和中长期海洋预报,本年度通过传真、邮件、新闻媒
体向20余家用户发布短期预报1.5万余份,中长期预报1200余份。
(二)为北海区各级政府应对海洋灾害提供保障服务,不断提高对海洋灾害预、
警报发布工作精细化程度,继续把风暴潮、巨浪、赤潮、海冰和溢油等海洋灾害的预
警报作为工作重点,严格执行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准确地发布海洋灾害预警报。
2008年度共发布大浪警报42期,风暴潮警报24期,共计2100余份,为国家、地方政府
及有关涉海部门的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科研调查
(一)海洋科技管理取得新成就。成功举办2008国际环境法医学学术研讨会,14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位专家、 学者与会。这是国际环境法医学会首次在中国大陆召
开会议,参会代表的人数及身份、论文及报告讲座的数量、质量等规格较高,也是北
海分局首次承办较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
(二)大洋科学考察工作取得新进展。2008年上半年,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南海
试航和ROV、 声学拖体、光学拖体、超短基线等海洋调查设备的综合海试任务,历时
86天, 航程12000多海里;5月,大洋一号出海执行DY115-20航次任务,计划250天,
分7个航段执行。 目前,“大洋一号”已圆满完成前5个航段的科学考察任务,第6航
段的科考工作正按计划进行。
(三) 专项调查取得新成效。主持承担的14项908专项任务进展情况良好,组织
完成了国家“863”计划“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系统”重点项目所属4个课题实
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国家局“我国近海绿潮灾害调查与研究”专项中的“绿潮
灾害监测监视、预测预警与评价技术研究及示范”专题及有关课题的实施方案编制工
作。
(孙 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概况】 截至2008年底,有职工332人,内有
科技人员253人。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研究员、副研究员105人,博士生、硕
士生导师4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年内,有6人被授予研究员任
职资格; 人事部授予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2名博士后顺利出站,现有在站博士后15
人, 其中新入站博士后7名;有在读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173人;有4人获博
士学位,59人获硕士学位。年内,有1人获第二届中华农业英才奖、1人入选2007年度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1人被山东省政府聘为“渔业资源与生态环
境”岗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被授予山东省先进工作者、1人获青岛市突出贡献人
才奖、 5人获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院士唐启升主持的“东、黄海生态系统
动力学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项目研究团队被科技部授予“973计划优秀团队”,
“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团队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称号,并记集体一等功。
10月,经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11
月,经青岛市科技局批准成立“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11月18日,该所召开庆祝赵法箴、雷霁霖两位院士从事渔业科学研究五十周年大会。
一、科研课题与科研成果
全年列入科研计划并主持承担的各类课题共有320项, 其中新上“十一五”项目
145项。以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1项,主持“973”
课题4项, 参加2项;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14项,参加18项;承
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重大项目课
题1项);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专项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8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
化资金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和部委标准制修订项目46项,中央级
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68项,农业部948引进计划6项、农业部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在研课题合同总经费2.6亿元,累计到位经费8000多万元。
全年获科技奖励7项。 其中,“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育种研究及推广”获山
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半滑舌鳎繁殖生物学及产业化示范推广”分获国家海洋局创
新成果一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绿色食品菲律宾蛤仔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环保型鱼类配合饲料的研制与开发”分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对虾
WSSV的筛选育种及配套生产工艺”、“半滑舌鳎繁育生物学及产业化示范推广”分获
农业部中华神农奖三等奖;“半滑舌鳎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及遗传性别鉴定技术的建立
与应用”获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年,有16项科研项目分别通过了科技
部和农业部组织的中期检查,对其中进行现场检查的7个项目均顺利通过;有6项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交基金结题总结报告; 有10项课题组织了项目阶段性验收;有4
项课题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其中“半滑舌鳎人工雌核发育和性别控制
技术的研究” 、“条石鲷全人工繁育及养殖模式研究”2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
平,另2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年共发表论文24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
155篇, 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28篇,EI(《工程索引》)收录6篇;出
版专著2部;共申请并受理专利46项,有16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二、对外合作与交流
与欧盟、挪威、美国、加拿大、新西兰、韩国、泰国、英国、菲律宾等20多个国
家和地区开展了合作研究或进行学术交流;共接待13批次、近2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
组织的外宾70余人次来所访问、考察、合作研究;派出29批、44人次赴有关国家进行
访问、考察、出席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参加双边渔业谈判等。举办的黄海大海洋生
态系国际会议,有10个单位、50余人参加,大会提交了18篇论文、提交报告论文18篇;
承办中国挪威可持续水产养殖研讨会、FishBase联合会第九届年会及学术研讨会;组
织、主办2008年国际海洋科技论坛暨2008年全国水产养殖学术研讨会,共有近60个单
位、200余人参加,会议提交论文170篇,提交报告论文50篇。
(孙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