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2&rec=85&run=13

工业概况

2007年,全省工业经济呈现出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持续增强、消耗持续降低、运
行不断协调的良好态势,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工业总量再创新高,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全省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411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6.7%,占全省GDP的比
重为51.8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9.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5292户,
比年初增加3961户。完成增加值13212.2亿元,增长20.77%,比上年回落2.83个百分
点,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总量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增幅在
沿海5省市中继续保持领先。 轻重工业保持协调、较快增长,轻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
4474.57亿元,重工业完成8737.6亿元,分别增长18.96%和21.7%,轻重工业比例为
33.9∶66.1。主要行业保持快速增长。电子、汽车、医药等行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
机械、化工、纺织、建材增长20~30%。全省13个市工业增加值增幅均在21%以上,
其中,菏泽、日照2市分别达到30.95%和30.32%;青岛、烟台、东营、淄博和潍坊5
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 半岛城市群实现增加值增长19.63%,占全省的
比重达到65.55%。 八成以上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同比保持增长,产量增幅超过30%的
占1/4。其中,手机、房间空调器、光通信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产量增长40%左右;数
控机床、环境保护专用设备、汽车和冷柜增长30%以上;内燃机、造纸机械、光缆增
长60%以上;纯苯、精甲醇、化学原料药等高附加值产品增长30%以上。原煤、天然
原油、 原油加工等能源类产品保持小幅增长,增幅在5%左右;水泥、平板玻璃等分
别下降1.87%和0.22%。 产销衔接保持较高水平,产销率达到97.65%。全年实现主
营业务收入49565.32亿元, 增长30.51%; 利税5448.1亿元, 增长28.83%; 利润
3388.99亿元,增长30.3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42.65,同比提高23个百分
点。

二、制造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年内出台了《关于工业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提升工
业装备水平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重点产业结构升级。全省主要行业技术
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为62%,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为23%。全省制
造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1407.13亿元,增长22.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92.54%。 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306.58亿元,增长26.6%,高于规模以上
工业平均增幅5.83个百分点,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5.03%。高新技术产业累
计完成产值14775.05亿元,增长37.9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21%,
同比提高3.0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4006.2亿
元,增长42.1%,分别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2%和57%。先进
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技改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制造业完成技改投资3521亿元,
增长53.6%, 提高29.8个百分点,占全省技改投资比重达到87.9%,提高5.5个百分
点。 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技改投资916.7亿元,增长59.7%。高新技术产业技改投资
大幅增长,完成技改投资579.8亿元,增长72.7%,占工业技改的比重提高2.4个百分
点。国家重点调控的铝、焦炭、造纸、电力和煤炭等行业技改投资分别下降83.2%、
49.4%、28.7%、17.9%和14.8%。扎实推进“双百工程”。首批启动的62个重点产
品结构调整项目, 累计完成投资82.7亿元,拉动配套商业贷款170亿元。重点产品市
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分别发展到271个和128件。企业
规模不断壮大, 国家统计局认定的大型工业企业发展到316家。压缩落后生产能力。
重点组织了对小火电、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至年底,全省
关闭淘汰了248万吨炼铁、 370.6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的企业;关闭水泥立窑157座,产
能1441.7万吨; 淘汰71万吨焦化、25.8万吨酒精和5万吨造纸的产能落后企业。工业
出口产品结构实现质的变化。 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完成277.4亿美元,增长49.8%,占
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36.87%, 对全省外贸出口的贡献率达到55%。非公有制企业拉
动力进一步提高, 完成增加值8556.73亿元, 增长25.63%,拉动全省工业增幅提高
15.96个百分点。

三、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重点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标准和工作办法不断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进一步
提升。在首批启动的31户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基础上,确定了第二批重点培育的31
户企业技术中心。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61家,居全国首位;省级技术中心达到
365家。围绕电子信息、食品发酵、机械装备等领域重点培育了4家行业技术中心,行
业技术中心达到11家。大幅增加技术中心创新投入。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科技经费支出
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7%, 重点培育的技术中心企业达到5%以上。 全年全省累
计开发新产品、 新技术1.3万项, 其中达到国际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水平项目
3250项。产学研合作形式由成果转化、联合攻关进一步向共建研发中心、技术入股和
资产重组等深层次拓展, 合作领域由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发展。全省有200家企业与
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 120多家重点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或信息中
心。 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2万人,占企业从业人员的9.3%,
其中,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1万人,拥有博士学位的1298人。

四、节能减排实现重要突破,工业持续发展能力提高

建立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制度, 严把项目准入关, 从源头上控制增量。出台了
《关于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
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通知》和《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节能评估审
查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上收了部分高耗能行业项目审批权限。大力推广先进节能
减排技术, 重点抓了推广100项重大节能技术、100项重大节能装备、建设100项重大
节能示范项目的三个节能“100项” 。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全年全省节能减排专
项资金增加到21.33亿元。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了241个节能项目;另外有58个项目列
入国家节能技改投资计划,总投资76.9亿元。加大了对1000户能源消耗大户的能耗定
额、 能源审计和考核力度,全省千户重点用能企业实现节能562.2万吨标准煤,比上
年多节能228.1万吨标准煤; 49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下降的指标占93.9%。组织
开展节能专项监察活动, 强化监督执法力度,累计监察企业300余家,提出节能建议
1356条, 对135家节能违法单位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试
点工作有序推进。全年完成清洁生产投资2.1亿元,年消减排放废水198.8万吨、二氧
化硫2.85万吨,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9亿元。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对56家没有完成节
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实施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着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全省现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100多家,年产值达30多亿元。

五、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企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年内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意见》,明确了企业内部信用建设基
本规范,督导企业建立起资信、合同、财务、劳动用工、环保、安全、产品服务等内
部信用管理制度。对全省工业企业特别是安全生产隐患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督促企
业强化岗位培训,严格操作规程和工作纪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推动大企业集
团向更高层次发展。研究制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提出有关大企业
集团兼并联合重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促进节能降耗、增强
技术创新能力等政策措施。 至年底,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55户,比上
年增加11户。工业百强企业入围门槛达到50亿元左右,比上年提高10亿元。加快中小
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完善配套政策,改善发展环境,强化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
设,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搞好企业人才培训。加快实施企业职业教育
“十、百、千工程”。积极培育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推广职业教育示范企业
的经验, 加强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建立了2处企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认证企业培
训师200多人。

六、重要生产要素应急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保障能力提高

全年完成发电量2596.08亿千瓦时,增长14.23%。电网用电负荷快速增长,全省
电网用电负荷9次刷新历史纪录, 最高用电负荷达到3219万千瓦考验,没有出现拉闸
限电现象,全省电力系统发、供电运行保持安全稳定。煤电油运供应保障机制进一步
完善。积极协调煤电双方产销衔接,稳定全省电煤供应。衔接落实外省供煤直达列车
计划, 全年外省直达列车42列,比上年增加8列;落实电煤公路运输“绿色通道”政
策,加大公路运输和海运煤的调运力度,保持电煤运输畅通。至年底,全省电网主力
电厂电煤库存可满足15天以上耗用量。完善电煤预警机制和电网迎峰度夏度冬应急预
案,实行避峰错峰等措施确保有序供电。全面启动替代发电管理工作。到年底,全省
交易电量突破30亿千瓦时, 节约标准煤4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5万吨。加强成
品油市场管理。建立了对两大集团山东公司成品油进销存周报制度,督促协调中石化、
中石油山东销售公司积极争取油源,加大市场投放,最大限度地保障山东市场供应。
不断深化经济运行监测预测,重点围绕生产运行、能源供给、重要原材料供求、重点
行业及产品产销动态等方面,加强监控,超前把握。建立了工业销售、效益、两金、
亏损四个“百户”重点企业和煤炭、石油、棉花、矿石、纸浆、钢铁、水泥、平板玻
璃等重要原材料及大宗产品供需情况定期调度分析制度,重点产品和原材料价格调度
扩大到28户企业、51种重点产品。加强市场整规工作。协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食
品药品、农资、卷烟、媒体广告、文化出版物等市场的专项整治。开展打击商业欺诈
和非法传销专项行动,“诚信山东”建设继续推进,全省市场秩序持续好转。启动保
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作用逐步增强,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网工程成
效显著。

(省经贸委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