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2&rec=69&run=13

综述

一、和谐发展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

以推行食品市场监管“四项制度”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以整体提升农村食品市场规范化水平为目标,创造性地推行“一户多档制”等“四项制度”,有效规范了农村食品经营秩序,增强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得到了温家宝总理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家工商总局领导的充分肯定。总局专门在山东省召开全国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工作总结现场会。
适时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紧紧围绕“两个100%” 和“一个彻底解决”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及时开展执法检查,共查处无照经营1.1万户,捣毁窝点122个。以食品、茶叶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为重点,对3884个批次的商品进行了质量定向监测,总体合格率75%。 认真开展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检测样品300多万个。加强猪肉、副食品以及粮食、棉花、蚕茧、机动车、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维护了市场稳定。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6056件,案值5772万元。
严厉打击传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行举报传销奖励制度,对社会反映集中、问题严重的重点地区和部位,加大执法力度,共立案查处传销案件69件,案值3568万元,取缔传销窝点1400多个,驱散传销人员近5万人次。组织开展“打击传销好新闻、好漫画”评选,大力推进“无传销社区”创建活动,建立“无传销社区”试点501个,并联合有关部门命名表彰了全省首批50个“无传销社区”。印发《山东省创建“无传销社区(村)”三年规划》《山东省创建“无传销社区(村)”考核办法》和《山东省打击传销工作区域分类动态管理办法》,查禁传销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严厉打击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通过落实分工负责制、定期通报制、督导办理制、考核激励制,狠抓重点领域和案件地域的突破,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共立案查处商业贿赂案件1277件,曝光10起典型案例。加大对食品、药品、农产品商标以及驰名商标、涉外商标案件的查处力度,着重治理“傍名牌”行为,共查处商标违法案件3147件,没收侵权商标标识46万件,没收销毁侵权商品30吨; 查处各类“傍名牌”案件670件,案值1207万元。以商品房、手机、汽车买卖等领域为重点,严厉打击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共查处合同案件1016件,违法金额1亿元; 加强对拍卖企业的监管,对重要的物品拍卖和较大规模的拍卖会,坚持现场监拍,全年共监拍1863次,成交额16亿元。以药品、医疗等广告为重点,坚持日常监测和暗查相结合, 加大对违法广告的治理力度,共监测广告105万条次,查处广告违法案件3858件。开展公司登记中介服务机构违法行为专项治理行动,共查处违法公司登记服务机构197个, 推进了“诚信山东”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打击走私贩私和查处“黑砖窑” “四小企业” “黑网吧”“两虚一逃”、盗卖自行车以及“扫黄打非”、整治节日市场和旅游市场,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工商部门的地位和形象不断提升

创新登记管理,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各类企业向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 自主创新型领域和行业渗透发展,全省共登记此类企业3100户,办理相关变更事项7800多件。大力支持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共为78户内资企业办理了外资并购股权登记手续,注册资本额达7.4亿美元。支持中国重汽等7家外商投资的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积极申请总局新授予5个县级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全省授权县级局总数已达16个。依法做好动产抵押登记工作,共办理动产抵押登记6023件,抵押物价值1224亿元。
提高服务效率,努力打造“满意在工商”文明服务品牌。进一步深化年检制度改革, 提高网上年检率,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网上年检率已达100%,内资企业网上年检率大幅提升,年检程序更加规范,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建立全省企业登记管理信息化应用联系点和工商联络员制度,畅通了系统上下和工商机关与企业间的联系渠道。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召开全省系统促进服务业发展电视会议,从市场准入等方面出台22条扶持措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全省服务业企业已达32.4万户,占企业总户数的59.2%。
大力实施商标、广告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开展了“2007年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 发布 《2006年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白皮书, 组织部分企业参加了“2007中国商标节”,省局荣获“最佳组织奖”。全省已有注册商标15万件,驰名商标136件, 其中总局认定81件,驰名商标的资格认定和地理标志注册数量都创历史新高; 新认定著名商标279件,全省著名商标总数已达1441件。成功举办省第十一届广告节,承办中国第十四届广告节,由于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效果显著,中国广告协会专门致信予以表扬。
以开展争创“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为重点,推动全社会诚信观念提高。年内有69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 企业称号, 全省总数达到279家; 新认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439家,全省总数达到3176家;“守合同重信用”农户1331户。不断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加强了企业信用管理。组织开展全省文明诚信民营企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 在全国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表彰大会上,全省有7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到人事部、国家工商总局、中央文明办、中个协的通报表彰,数量居全国首位。承办第二届中国(济南)儿童用品国际博览会,举办银企恳谈会,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再上台阶

坚持查处与扶持并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红盾护农”行动,推广了农资市场信息化监管机制,集中开展农资监测,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强化农资行业自律,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降低农村经纪人准入门槛,实行登记注册“零收费” ,全省已登记注册农村经纪人4.2万户。积极开展合同帮扶工程,指导农民签订订单53万份, 调解涉农合同纠纷736起,涉案金额7600多万元。商标富农工作成效明显, 全省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2万多件,12个地理标志商标带动新建标准化基地200多万亩,年产值104亿元。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提供政策扶持和登记便利,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672家,成员2.9万个,出资总额5.9亿元,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了新的平台。
加强维权网络建设, 不断提高消费维权水平。12315网络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省17个市局全部实现利用12315业务系统进行信息处理,有12个市局实现与省局12315系统的实时传输。12315机构共受理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40.7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105万元。 围绕“消费和谐”年主题,精心组织3·15系列纪念活动,编辑出版《消费入门》书籍和系列光盘,扩大了宣传效果。中消协在山东召开了全国农村消费维权经验交流会。省消协办公室被省政府评为“全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先进单位”。
以鼓励自谋职业为主渠道,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认真贯彻落实放宽市场准入、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为2万多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登记,引导个体工商户、 私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4.6万多人,引导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1700多人。举办了全省民营企业扶持就业再就业网上人才招聘周活动,对接意向合同6000多份。

四、执法能力和水平日益增强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深入探索执法体制改革。省局召开了创新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全面推广12个方面的经验。召开了全系统改革行政执法工作促进和谐工商建设经验交流会,提出行政执法工作树立公平正义、法治、和谐“三个理念”;坚持法律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相统一,行政执法、普法宣传、指导帮扶相统一“三个原则”;推行行政指导、合理裁量、统一掌控、案后回访“四项制度” , 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行政复议工作、推行网上办案“三项改革”。加强法制监督,严格核审、听证、行政复议审查把关,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专项检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标本兼治,全力做好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对煤矿、非煤矿山、冶金及有色金属、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和人员密集场所、建设施工企业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开展煤矿生产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四小”企业及网吧专项清理等活动,规范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消除了安全隐患。立足长效监管,不断完善省、市、县、所四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案卷评查制和责任过错追究制,完善市场主体准入把关机制、预报预警预防机制、“四位一体”监管等机制,有效地发挥了监管职责,促进了安全生产。
不断探索创新长效监管机制,努力推进监管职能到位。建立完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准入、预警、信用、整治和责任追究等五项机制,印发农产品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及农资经营者经营规范,提高食用农产品市场监管效能。省局在全国工商系统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加快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把12315维权范围扩大到受理工商监管各个方面的申诉举报, 形成集受理、查处、监督于一体的12315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争取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工作的通知》,牵头建立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理顺了工作机制。加快预警警示系统的开发应用,确定经营区域的管理重点,全面实施“经济户口”信用分类、风险分级、警示信息和重点经营区域“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监管,有力地推进了监管职能到位。

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

截至2007年底, 全省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0084户, 同比下降4%;实有投资总额963.1亿美元、 注册资本536.4亿美元、 外方认缴资本387.0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22.5%、13.9%和14.3%。

一、户数发展进一步减缓,调整态势明显

从户数上看,受近两年发展持续减缓的影响,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户数出现自2001年恢复增长以来的第一次下降,同比下降4%,而上年同期为增长3.8%。实有户数出现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受政策、环境变化的影响,新登记户数进一步减少。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新登记户数自2005年开始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05年、2006年同比分别下降3.3%和21.4%,2007年降势依旧,共登记2598户,同比下降8.9%,比登记数量较多的2004年减少30.4%。二是受严格执法、监管力度加大的影响,吊销企业明显增加。全省吊销外商投资企业2892户,同比增长37.3%,较2004年增长近七成,比新登记户数高11.3个百分点。三是受外商投资企业法律意识提高的影响,主动办理注销的企业增多。 全年全省共注销外商投资企业489户,同比增长99.6%,是2004年的3.2倍。

二、优势项目落户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在实有户数下降4%的情况下,投资额、 注册资本、 外方认缴三项规模性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2.5%、13.9%和14.3%;户均投资额、注册资本分别为479.5万美元和267.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03.5万美元和41.9万美元。二是大项目日益增多。全年又有350家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山东,其中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80户;到年底,全省实有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2209户, 同比增长2.7%,其中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433户, 同比增长31.6%。这些大项目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合计占到85%。三是增资现象明显增加。全年增资企业1207户,增资额达33.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3%和1.1倍,主要是外方增资,为24.5亿美元,占增资额的74%。

三、基础性、服务性行业发展突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全省新登记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分别增长54.6%、 45.2%、20.7%和7.7%, 而平均水平为下降8.9%;期末实有这四个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分别增长12.1%、 17.7%、8.7%和12.3%,平均水平为下降4%。全省实有外资房地产业566户,同比下降8.9%,比平均降幅高4.9个百分点,但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外方认缴额仍保持30%以上的增长幅度,总体规模仅低于制造业,居行业第二位。
从产业结构上看, 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 全省新登记第三产业外商投资企业633户,占新登记户数的24.4%,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截至年底,实有第三产业外商投资企业2770户,同比增长2.3%,占总户数的比重13.8%,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从注册资本上看, 到年底,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第三产注册资本为116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占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21.6%,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

四、亚洲仍是主要投资来源地,拉丁美洲、非洲、欧洲投资较稳定

从2007年新登记情况看,来自亚洲的投资2114户,同比减少24.5%,比平均降幅低3.6个百分点,占新登记户数的比重为81.4%,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亚洲各国中,韩国投资占绝对优势, 新登记1206户,占新登记亚洲投资的46.4%,上升2.2个百分点。来自拉丁美洲、非洲和欧洲的投资经营较为稳定,期末实有户数分别增长37.7%、26.8%和6.1%, 保持了稳步发展。特别是来自拉丁美洲的投资额和外方认缴额同比分别增长85%和66.6%。拉丁美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著名的海外离岸金融中心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到年底,全省实有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投资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同比分别增长16%和88.9%, 占其实有户数的比重分别达到40.2%和65.4%,同比上升1.5%和9.3个百分点。

五、外资并购日益活跃,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步伐

截至年底, 全省共为114户内资企业办理外资并购股权登记手续,并购企业注册资本额9.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3倍,促进了企业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 先后多次派专人赴北京,为“中国重汽集团”8家子公司捆绑境外上市及潍柴吸收合并湘火炬等有关登记问题,请示、协调国家工商总局、银监会、商务部等有关部门,顺利办理由国有企业转为外资企业的变更登记手续,为“中国重汽集团”在香港上市创造了条件。

六、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从各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情况看,发展差异加大。含省局18个单位中,新登记户数增长幅度超过平均水平的仅4个单位,实有户数增长幅度超过平均水平的仅7个单位。新登记户数增幅较高的依次是省局、 东营、 青岛, 同比分别增长1.7倍、26.9%和14.2%; 实有户数中增幅较快的是省局、 菏泽、莱芜、滨州、威海,同比分别增长27.9%、18.2%、9.3%和9.1%。新登记户数降幅较大的聊城、临沂、淄博、泰安,降幅在35%以上;实有户数降幅较大的济宁、德州、临沂、聊城,降幅在12%以上。新登记最多的青岛市,共登记1283户,占新登记总户数的49.4%,新登记最少的聊城市,仅登记10户,同比下降54.6%。

内资企业登记管理

到年底, 全省实有内资企业15.6万户, 同比减少9.4%; 实有注册资本(金)8239.6亿元, 同比增长4.7%; 内资企业在各类企业中, 户数比重为28.5%,资本(金)比重为44.6%,同比下调2.5个和1.3个百分点。

一、国有、集体企业户数总量下降,降幅较大

全年新登记内资企业7346户,同比下降30.8%,降幅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新登记户数达到历年最低水平,仅相当于2004年新登记户数的五成半,占新登记各类企业总户数的9.2%,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到年底,全省实有内资企业15.6万户,同比下降9.4%,降幅上升3.5个百分点。国有、集体企业降幅最为突出。全年新登记国有、集体企业656户和1114户,同比分别下降39.1%和50.7%,比平均降幅分别高8.3个和19.9个百分点, 占新登记内资企业户数的比重分别为8.9%和15.2%,同比下降1.2个和6.1个百分点。到年底,全省实有国有、集体企业分别为3.4万户和5.5万户,同比分别下降13.5%和13.7%,降幅较上年扩大2.9个和2.5个百分点,占实有内资企业总户数的比重分别为22%和35.2%,同比分别下降1.1个和1.7个百分点。

二、注销户数呈逐年减少趋势

全年主动办理注销手续的内资企业9940户,同比下降26.8%,仅相当于注销数量较多的2004年的三成半,其中注销国有、集体企业5570户,同比下降39.8%,仅相当于2004年的三成,占注销总户数的59%,比重下降12.8个百分点。

三、资金实力增强,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全省内资企业自1996开始步入调整期, 由1995年底的49万户逐年下调到目前的15.6万户,户数缩量近七成,但注册资本(金)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到年底,实有注册资本(金)比1995年增长近六成半,内资企业优化调整成效明显。全省新登记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金) 353.6亿元,户均资本(金)481.3万元,同比增加135.7万元,增长39.3%; 到年底,全省实有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金)8239.6亿元,同比增长4.7%, 户均资本(金)528.1万元,同比增加70.9万元,增长15.5%,户均资本(金)是1995年的5.2倍。如青岛市注册资本过亿元的内资企业已达229户。

四、公司制企业稳步发展,优势明显

全省新登记公司制内资企业4999户,注册资本312.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0.9%和增长5.1%, 发展形势明显优于其它类型的内资企业, 占新登记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8.1%和88.3%,比重分别上升20.5个和7.3个百分点,户均资本为624.3万元,比新登记内资企业平均水平高143万元。到年底,全省实有公司制内资企业5.8万户,注册资本5630.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2%和增长9.9%,发展形势优于其它类型的内资企业,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7.1%和68.3%,比重上升2.4个和3.3个百分点,户均资本为972.6万元,比实有户均平均水平高444.5万元。

五、服务业发展较快,国有重点控股行业实力增强

全省新登记和实有内资服务业企业4792户和11.3万户, 同比分别下降26.6%和8.6%, 比平均降幅低4.2个和0.8个百分点。其中,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新登记户数实现增长,增幅分别为96.1%、 50.9%、17.2%和5.2%。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作为国有资产重点控制的行业,发展趋于平稳,实有户数同比略有增降, 分别为增长1.6%、增长0.9%和下降3.5%,实有资本(金)增长突出,增幅分别为38.2%、 7.2%和12.5%,发展形势较好。房地产业尽管新登记户数减少32.1%, 但新登记注册资本(金)同比增长1.3倍,在各行业中较为突出;期末实有户数实现稳步增长,共4281户,注册资本(金)57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21.7%,增幅均居行业前列。

商标管理

一、商标战略推进明显加快

截至年底,全省注册商标累计达到15.1万件;著名商标1441件;驰名商标146件,其中,司法认定65件,国家工商总局认定81件,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注册商标申请量3万多件,注册量1.3万件;全省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驰名商标14件。依据《山东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等有关规定,全省新认定著名商标279件,续展307件,为全省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商标权保护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始终把加强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作为商标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 4月,根据全国整规办等十八个部门及省整规办的统一部署,围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的主题,开展“2007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各级工商部门通过商标法律知识讲座、商标咨询服务、驰(著)名商标巡回展等活动,广造维权声势, 扩大商标影响,提高了全社会的商标意识。6月,组织“章丘大葱”和“苍山大蒜”参加国家工商总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主办的世界地理标志大会,苍山大蒜参与世界地理标志特色产品展览,章丘大葱科学研究会作为中国地理标志唯一代表作了“注册地理标志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典型发言。7月,组织全省出口型农业企业、 有关行业组织、 商标代理组织及全省商标管理系统代表200余人参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国家商标局和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联合举办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国际注册培训班” 。11月3日,组织全省52家驰名、著名商标企业以及全省12家地理标志单位参加2007年中国商标节,并荣获“最佳组织奖”。
全省工商机关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3147件,罚款1771.4万余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7.2%和41%, 没收侵权商标标识46万件,没收制假工具223件(套),没收销毁侵权商品30吨。通过开展保护“蒙牛”“神农丹”商标专用权、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等专项行动,有力地打击商标侵权行为,保护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省工商局将商标兴农战略作为服务“三农”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实施“红盾帮扶工程”,引导有特色的农产品注册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加快了农产品产业化、市场化的步伐。全省工商系统进一步加大地理标志注册的组织协调力度,共有“崂山茶”“大泽山葡萄” “莱芜生姜”“威海无花果”以及“峄城石榴”等5件地理标志商标被初审公告, 创历年新高。到年底,全省共有农产品注册商标2万多件,约占注册商标总量的13.8%,其中涉农驰名商标27件,占全省驰名商标的18.5%;涉农著名商标347件,占省著名商标总数的24.1%;集体商标4件;地理标志商标12件。据统计,这些汇聚山东地理和历史人文优势的地理标志,带动发展起5000多家农产品龙头企业,标准化基地3000多万亩,农产品出口69.1亿美元,使相关地域平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20%, 农民人均增收超过300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了地理标志产业化发展格局。

(丁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