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2&rec=200&run=13

——2008年1月20日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山东省财政厅

一、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在中共山东省委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财政收支平稳较快增长,全省和省级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据快报统计, 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674.48亿元,完成预算的106.26%,比上年增长23.46%(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17.9%)。全省财政支出2262.46亿元,完成预算的107.79%, 比上年增长23.40%。 其中, 农业、 教育、 科技支出分别为163.09亿元、452.98亿元、46.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4%、34.21%、32.84%,均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当年地方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919.15亿元, 收入共计2593.63亿元。当年财政支出,加上解中央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326.24亿元,支出共计2588.70亿元。全省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4.93亿元。
2007年, 省级财政收入213.58亿元,完成预算的101.04%,比上年增长13.08%(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7.6%) ;财政支出283.92亿元,完成预算的104.89%,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0.98%。 当年省级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市净上解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746.52亿元,收入共计960.10亿元。当年省级支出,加上解中央支出、补助市县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676.03亿元,支出共计959.95亿元。省级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1520万元。
2007年,全省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69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45%,其中省级收入107.23亿元, 增长15.60%;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6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42%,其中省级支出96.04亿元,增长42.15%。全省政府性基金收支增幅较高,主要是根据国家规定,把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导致基金收支大幅增加。
全省预算外资金收入421.10亿元, 比上年增长14.18%,其中省级收入187.68亿元,增长15.08%;全省预算外资金支出41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9%,其中省级支出196.09亿元,增长19.56%。
过去的一年,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全省财政收支快速增长,财税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分析2007年及过去五年的财政情况,主要特点是:
(一)财政收支持续稳定增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在全省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各级财税部门严格依法征税管费,不断完善征管机制、创新征管手段,财政收支快速增长,较好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74.48亿元, 是2002年的2.74倍,五年翻了一番多;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达到6.44%,比2002年提高0.66个百分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8.09%, 提高1.67个百分点; 全省地方财政支出突破2000亿元, 达到2262.46亿元,是2002年的2.63倍。2003.2007年累计,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646亿元,财政支出完成77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37%、21.33%,是改革开放以来收支增长最快、增加最多的时期。财政收支规模连年跃上新台阶,五年实现大跨越,表明全省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税费征管机制日趋完善,组织收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二)财税杠杆作用不断增强,促进经济发展成效突出。近年来,各级始终把支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调控作用,取得明显效果。一是财政性资金投入大幅增加。 2003.2007年,全省地方预算内生产建设性支出累计完成1658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845亿元,年均增长18.18%;利用中央国债资金74亿元;引进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5.33亿美元;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减免税费近千亿元。同时,积极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建立“财、银、企”联动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财税政策调控力度加大。各级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条主线,注重加强政策引导,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支持结构调整方面,设立了工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方式,大力支持“双百工程”和服务业“三大载体”建设,促进了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推进节能减排方面,全面推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断完善财税政策,奖、补、限、罚多措并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初步建立了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调控体系。在鼓励自主创新方面,认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并通过税费减免、成本列支等手段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有力地推进了创新型省份建设。三是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启动生态补偿试点,调动了各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完善石油、石化、电力、有色金属企业的税收分成办法,建立了有利于相关行业“上大压小、调整结构”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破产关闭和分离办社会工作,增强了国有企业活力。对欠发达县实行税收增量返还和激励性转移支付办法,促进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述政策措施,有保有压、有促有控,推动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财政对“三农”投入显著增加。近年来,各级按照以工促农、统筹城乡的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2003.2006年,全省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投入达1271.5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20.32%, 年均增长18.92%。 2007年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仅省财政就安排“三农”支出92.2亿元。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农业和农村面貌出现可喜变化:一是农民负担明显减轻。通过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免除了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项税费,与改革前相比,每年为全省农民减轻税费负担105.49亿元,人均减负155.36元,农民种粮真正实现了税收“零负担”。二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大幅增加。2004年以来,我省对农民先后实施了粮食、良种、农机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四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73.4亿元, 其中仅粮食和农资综合补贴,2007年就达27.83亿元,平均每亩44.5元。三是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省财政累计投入134.14亿元,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技推广、森林绿化和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启动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农村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各级筹集资金37.54亿元,大力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省农村通自来水率达到82.1%。采取“民办公助”等方式推广户用沼气,去年底全省农村户用沼气设施达到100多万个。 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柏油路工程,基层文化和交通设施不断完善。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政府与农民的分配关系实现由“取”到“予”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四)民生支出保障较好,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近年来,各级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优先安排民生支出,积极促进社会重点事业发展。2003.2007年,全省教育、卫生、社保及就业支出,分别达到1378亿元、312亿元、840亿元,年均增长22.71%、 24.24%和22.54%,较好地保障了重点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政策落实。一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全面落实。全省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开,980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 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课桌凳更新工程取得显著成果,累计维修改造校舍860万平方米,更新课桌凳336万套。高校经费投入大幅增加。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基本建立。覆盖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2007年各级安排10.28亿元资金,解决了127万学生的“上学难” 问题。 二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在积极防治“非典” 和禽流感的基础上,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改造1487所乡镇卫生院,落实2.3亿元资金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政府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参合农民达到6001.1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顺利启动, 103万城镇未成年人和非从业居民被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三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和做实个人账户工作扎实推进, 全省参保人数超过940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受益对象166.36万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各级积极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技能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金蓝领”工程,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四是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得到较好落实。通过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制度,提高企业离退休职工待遇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通过落实个人所得税抵扣和征管政策,有效调节了社会收入差距。五是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新成果。2004年以来,各级不断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增加房源供给,累计解决了16万户城市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逐步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及时发放物价、油价补贴,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同时,大幅度增加“平安山东”建设方面的投入,积极支持政法部门提高执法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实施,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强化了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了社会和谐。
(五)转移支付力度明显加大,基层财政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省市两级高度重视县乡财政建设,在认真落实促强扶弱“双30工程”,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003.2007年,省财政累计对下转移支付551.0亿元,年均增长42.77%。 特别是2005年以来,省财政结合中央支持,筹集资金86亿元,连续三年实施“五奖一补”政策,建立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了各地加快发展、 增收节支的积极性。2007年,全省县乡财政收入达到1011.28亿元,比2002年增加735.91亿元, 年均增长25.12%,高于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幅2.75个百分点; 县乡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0.39%,比2002年提高6.34个百分点;全省99%的县(市、区)成为亿元县,其中过10亿元的有37个。省级重点扶持的51个财政困难县, 2005.2007年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营业税“四税” 年均增长36.5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34个百分点;县均享受转移支付由2004年的8301万元增加到2.16亿元,增加1.33亿元;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人均财力由2004年的1.46万元提高到3.07万元,县乡财政保工资、保政权运转、保重点事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六)财税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一是省以下财政体制不断完善。我省先后实行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享改革,完善了出口退税分担机制,降低了上缴市的体制上缴递增比例,建立了保障性、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了石油、石化、电力、有色金属企业的税收分成办法,基本建立起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财力分配格局。二是预算管理改革逐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铺开,通过完善支出定额体系,建立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库、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和项目库,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收支两条线改革稳步推进,全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征收全部实现“票款分离” 。省级585家预算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县改革也基本到位,预算执行的效率和透明度明显提高。政府采购日趋规范, 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省政府采购额达到290亿元,是2002年的4.35倍。会计管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工作力度逐年加大。三是各项财政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各级在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的基础上,按照“先建制度、后分资金”的原则,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切实加强财政监督和投资评审,基本建立起涵盖财政收支各环节的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财政收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
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管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财政运行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和财源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收入“两个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依然偏低,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地区间财力分布很不均衡,一些地方债务负担较重,县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经秩序还不够规范,各种形式的偷逃税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在个别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

三、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预算任务

(一)认真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依法加强税费征管,切实抓好增收节支工作
(三)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努力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四)认真落实“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区域财政经济协调发展
(五)深入推进财政改革,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