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2&rec=188&run=13

市委书记 于建成
市 长 马平昌
市名由来 汉代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而得名。
政区 人口 全市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 辖20个乡镇(办事处) ,1070个
行政村(居委会) 。 年末全市总人口125.35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48.53万人。人
口出生率8.65‰,死亡率7.11‰,自然增长率1.54‰。有少数民族23个,4400人。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67.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2.62亿元, 增长3%; 第二产业增加值242.5亿元,增长
17.8%; 第三产业增加值102.15亿元, 增长17.9%。 三次产业比例为6.2∶66.0∶
27.8。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32亿元,增长25.3%。 地方财政收入26.07亿元,
增长35.37%。 税收总收入68.12亿元,增长38.2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
余额365.12亿元, 比年初增加46.5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19亿元,比年
初增加15.1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13.45亿元,比年初增加25.93
亿元。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62亿元, 比上年增长3%。 粮食总产26.67万
吨, 与上年基本持平; 棉花总产0.1万吨, 与上年持平;花生总产1.61万吨,增长
-0.4%; 水果总产10.2万吨,增长1.1%;蔬菜总产118.4万吨,增长-13.2%。肉
类总产5.97万吨, 禽蛋总产2.67万吨, 奶类总产0.35万吨。 水产品总产0.5万吨。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65公顷。全市农机总动力87.91万千瓦,增长6.6%。
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4家, 比上年增加68家,实现增加值224.01亿元,增
长21.63%;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7.05亿元,增长36.96%;实现利税
131.5亿元, 增长83.68%;实现利润80.43亿元,增长120.1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
指数达273.85,比上年提高49.21个百分点。
建设 环保 供水日能力达到25.5吨/日, 供热面积978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
达4.48万户。 新建、扩建城市道路25公里,公共交通营运车辆达718辆。城镇生活垃
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6%,人均公园绿地达到
16.14平方米。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资质等级以上建
筑企业111家, 实现利润1.92亿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率达到73.63%。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85%,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7.5%。
交通 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3334.46公里(含县、 乡及村道),其中高速公路通
车里程140.57公里。 公路旅客运输量146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6917万人公里,分别
比上年增长5.5%和1.7%。公路货物运输量3772万吨,货运周转量164887万吨公里,
分别增长78.2%和47.1%。 汽车保有量7.66万辆, 其中私人轿车6.26万辆, 增加
0.84万辆。 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61亿元, 增长9.73%。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92亿
元,增长9%;邮政业务收入0.69亿元,增长11.4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5.07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57.74万户,互联网用户6.19万户。
贸易 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85亿元, 比上年增长18.35%。
实现进出口总额16.48亿美元,增长34.8%,其中出口12.15亿美元,增长24.8%。新
签利用外资项目24项。实际利用外资1.31亿美元,增长23%。新批准境外企业(机构)
5家, 协议投资总额288.4万美元。 境外劳务输出1302人,增加52人;年末累计在外
人数2450人。主要旅游景点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雪野省级风景名胜
区、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莲花山旅游区、“天上人家”王石门旅
游区、黑龙潭旅游区、孔雀山风景旅游区等。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08.74万人次,增长
21.3%; 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0.43亿元,增长39.8%。莱芜市进迈入“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行列。
教科文卫体 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 普通中学61所,小学200所,特殊教育学校1
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17.78万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分别达
到100%、 99.4%。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2项,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
专利申请量735件,授权专利447件。有影剧院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
馆1个, 群众艺术馆1个,档案馆3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
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26%。有卫生机构939所,其中,医院、卫生院42所,卫生防
疫防治机构3所,妇幼保健机构3所。 拥有床位4147张,卫生技术人员7309人,其中,
医生2808人, 注册护士1784人。有体育馆1座,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
50枚,其中,金牌22枚,银牌11枚,铜牌17枚。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6.38元, 比上年增长28.64%;人均消
费性支出9199.22元, 增长20.44%;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25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
年平均工资25929元, 增长23.48%。农民人均纯收入5912.5元,增长13.69%;人均
消费性支出3430.8元, 增长9.26%;人均居住面积42.71平方米。全年职工养老、医
疗、 失业、 工伤、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9.07万人、16.03万人、13.88万人、
11.29万人和6.41万人, 比上年分别增加0.97万人、2.26万人、0.34万人、1.54万人
和0.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万人。 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31522人。 其中,
城镇低保7900人, 农村低保23622人,农村五保供养3290人。社会福利机构27个,床
位3288张。社会福利企业42个,安置残疾人员1424人。

2007年9月2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莱芜慰问演出。(供稿 莱芜市史志
办)

改造一新的莱芜战役纪念馆(供稿 莱芜市史志办)

莱芜战役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

为纪念莱芜战役胜利60周年,莱芜市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9月2日,中央电视
台“心连心”艺术团来莱芜进行了主题为《大地情深》的慰问演出。11月18日,莱芜
战役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暨莱芜战役纪念馆新馆开馆仪式在莱芜举行。改造后的莱芜
战役纪念馆, 总建筑面积扩大到1.4万平方米,陈展面积6600平方米,广场面积6000
平方米,园区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陈展规模在全国同类馆中排前4位,跨入全国一
流展馆行列。

莱芜市一年连创“三城”

11月28日,国家旅游局命名莱芜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是莱芜市继荣获
“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后荣膺的又一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也是莱芜
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城联创”目标后摘取的第一块金字标牌。
12月27日,莱芜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了“五连冠”。
年内,莱芜市被国家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莱芜市城市园林绿地
面积已达到2579.1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
43.6%、40.2%、15.4平方米。

(张清斌 刘纯伟)

莱城区

区委书记 郑金启
区 长 胡文朴
区名由来 莱城区是1992年11月县级莱芜市升为地级市而设立的县级区。因驻地
在莱城而得名。
政区 人口 全区总面积1426.88平方公里。 辖13个乡镇(办事处) ,719个行
政村(居委会) 。年底全区总人口83.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8万人。人口出生
率8.21‰,死亡率6.51‰,自然增长率1.7‰。有少数民族23个,3600人。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09.14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4%。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8.56亿元, 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14.76亿元,增长
19.6%;第三产业增加值75.82亿元,增长17.8%。三次产业比重为8.9∶54.8∶36.3。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51亿元, 增长25.01%。按新的财政体制,实现财政总
收入22.2亿元, 增长33.9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04亿元,增长37.51%(按可比
口径)。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万元生产总值、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5.2%和8%。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9.2亿元,比上年增长3.1%。粮食总产20.52
万吨; 棉花总产802吨;油料总产9717吨,增长9.3%;水果总产5.1万吨;蔬菜总产
95.36万吨。肉类总产4.36万吨,禽蛋总产2.12万吨,奶类总产0.3万吨。水产品总产
4662吨。全区以“三辣”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47.4万亩,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
产品加工企业228家,千吨以上恒温库295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 农副产品加工
储藏能力达到102万吨。 畜禽存栏量520万头(只)。经济林面积26万亩,林木覆盖
率达到33.3%。全区农机总动力67.20万千瓦,增长8%。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6.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73家,实现增加值51.31亿元,增长31.4%;实现利税16.99亿元,增长50.09%;实
现利润11.42亿元, 增长66.4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1.2亿元,增长49%。其中19
家重点调度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利税13.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76%、
81%。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7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亿元、利
税过5亿元的企业1家。全区钢铁生产及深加工、轻纺、化工、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完
成产值179.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3.1亿元, 利税15.1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
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0.09, 比上年提高23.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
现增加值17.2亿元,占全部工业的33.52%,增长52%。新增中国名牌产品3个,总数
达到4个;新增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总数达到10个。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
增长19.2%,占GDP比重达到37.1%;实现利税2.6亿元,增长63.1%。全区新发展私
营企业906户,总数达到8082户。民营经济上缴税金5.3亿元,同口径增长63.3%。
建设 环保 城内小街小巷治理完成184条44.5公里, 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
32.9平方公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农村通自来水村普及率达
到82%。莱城工业区累计投资3.76亿元,规划实施了莱城大道、汇河大道等重点基础
建设工程, “七通一平”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
铺开建设重点工程410项,完成村庄规划编制128个,铺开居民小区建设22个,完成建
筑面积32.4万平方米。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27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5亿元,
增长9%; 实现利税2.05亿元,增长57%。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建设完成了泰山
纸业污水深度处理等重点项目。 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达到了5类水质标
准。
交通 村村通油路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 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965公里。公
路通车里程达到2574.49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
贸易 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9亿元, 比上年增长18.17%。
全区自营进出口企业发展到119家, 三资企业38家。实现进出口总额4.73亿美元,增
长15.7%,其中出口总值2.989亿美元,增长7.9%。实际利用外资5974.3万美元。主
要旅游景点有华山省级森林公园、“天上人家”王石门旅游区、莲花山风景旅游区。
全区完成旅游开发投入2.1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25万人,增长23%;实现旅游总收入
2.7亿元,增长26%。
教科文卫体 有职业中学3所, 在校生1.25万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29万
人。普通初中26所,在校生2.92万人。小学151所,在校生5.15万人。共取得市(地)
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6项, 其中获得省级科技奖励2项。专利申请量563件,授权
专利396件。 有档案馆1个,村级文化大院302个,区级文化体育社团10个,企业文艺
宣传队或农民业余剧团145个。有卫生机构19所,其中,医院1所,卫生院14所,疾病
控制防治机构1所, 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670张,卫生技术人员
1570人,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37人、注册护士210人。有体育场所432处,全民
健身广场1处。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6元, 比上年增长28.6%。人均消费性
支出9199.92元,增长20.44%。农民人均纯收入5867元,增长13.4%;人均生活消费
支出3201.12元, 增长10.5%。全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68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102
人。 全年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万人、2.63万人、0.87
万人、 1.68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3015人、3860人、635人、5994人。收缴社会保险
基金1.7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1万人。 全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7363人。
其中,城镇低保1504人,农村低保15859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救助金368.2万元、五
保对象保障金313.8万元。社会福利企业24个,安置残疾人958人。
△11月,莱城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12月,莱城区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
号。

(刘少波)

钢城区

区委书记 李乃俊
区 长 栾 健
区名由来 1992年11月,莱芜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设立钢城区。因境内驻有
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莱钢而得名。
政区 人口 全区总面积521平方公里。 辖5个镇(街道),232个村(居)。年
末全区总人口29.45万人。 人口出生率9.2‰, 死亡率5.4‰,自然增长率3.8‰。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8.13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6亿元,增长2.90%;第二产业增加值127.74亿元,增
长16.20%;第三产业增加值26.33亿元,增长18.40%。三次产业比例为2.57∶80.78
∶16.65。全区(不含省、市驻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82亿元,增长30.22%。
实现财政总收入3.63亿元,增长38.98%。税收总收入33.1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
存款余额104.20亿元, 增长24.2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6.40亿元,增长
29.40%。
农业 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7.51亿元, 比上年增长36.43%。 粮食总产4.11万
吨, 增长9.08%; 蔬菜总产20.25万吨; 花生总产5600吨;果品总产4.67万吨。
猪出栏10.71万头;肉类总产1.11万吨。水产品总产364吨,增长0.28%。全年荒山造
林面积567公顷。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8.60万千瓦。
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家, 完成工业总产值47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8.50
%;工业增加值122.80亿元,增长19.40%;实现销售收入628.96亿元,增长30.08%;
利税96.99亿元, 增长102.98%, 其中利润59.82亿元,增长141.83%。
建设 环保 新建、 扩建城市道路面积96.80万平方米。 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
8200立方米/日(不包括莱钢),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0吨/日,城市园林绿地150
公顷,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20%。资质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企业35家,完
成建筑业总产值13.50亿元,实现利税12842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84亿元。己建成
污水处理厂1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2个,污染
治理投资额达0.36亿元。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81%,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8%。
交通 邮电 农村公路通车里程790公里。 年货运量1699万吨, 客运量47.36万
人次。 完成邮政、 电信业务总量15794万元,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9591万元,邮政
业务总量6203万元。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8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27万户,互联网
用户2.76万户;年内新发展小灵通1.10万部。
贸易 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5亿元, 比上年增长18.62%。
年内新增进出口企业14家; 全区完成进出口总值5806万美元,增长36.30%,其中出
口总值4988万美元,增长36.23%。实际利用外资2780万美元,增长58.97%。主要旅
游景点有棋山风景区、寄母山林场等。
教科文卫体 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3541人。普通初中8所,在校生6810人。小学
48所,在校生12832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小学在职教师1817人。共取得市(地)
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3项。专利申请量172件,授权专利51件。 有文化馆1处,档
案馆1处。有卫生机构241所,其中,医院7所,诊所57所,乡村卫生室175所,卫生防
疫防治机构1所, 妇幼保健机构1所。 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371张,卫生技术人员
1391人,其中,执业医师636人、注册护士589人。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6元,比上年增长28.64%;人均消费性
支出为9200元, 增长20.44%。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38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121元, 增长15.29%;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59元, 增长11.40%。 全年职工养
老、 医疗、 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622人、8026人、6244人、
7001人、801人,分别增长9%、30%、1%、66%、250%。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6491
万元, 支出3446万元。 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 8799人。 全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7052人。 其中,城镇低保492户,853人;农村低保3950户,5394人;五保户分散供
养241人,集中供养564人。社会福利企业8家,安置残疾人员262人。

(唐广源 柳坤明)

组稿:张清斌 刘纯伟

责任编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