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2&rec=100&run=13

个体私营经济增长较快

截至年底, 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180.7万户, 从业人员399.8万人, 注册资金
447.5亿元,同比(下同)分别增长2.4%、3.3%和12.5%;实有私营企业37.1万户,
从业人员522.7万人, 注册资本(金)6173.0亿元,分别增长2.3%、3%和17.4%。
个体、私营企业实有注册资本(金)突破6000亿元,为6620.4亿元, 净增962.2亿元,
增长17%,占社会总资本(金)的比重为35.8%,上升了2.9个百分点。

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优胜劣汰现象明显

2007年,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部分实力较弱、经营乏力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
企业退出了市场竞争或选择加盟连锁经营,主动离开了个体、私营经济队伍,注、吊
销业户大幅增长。同时,各地加大监管力度,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个体工商户和
私营企业坚决予以吊销, 使一批不合格主体被清理出个体、 私营队伍。全年全省共
注、吊销个体工商户36.5万户、私营企业6.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79.9%和1.1倍,
创历史最高水平。 德州、 青岛2市注、 吊销户数较多,德州市注、吊销个体工商户
11.6万户、私营企业1.4万户;青岛市注、吊销个体工商户8万户,私营企业1.9万户,
两市合计约占注、吊销总数的五成以上。

个体、私营经济服务业发展较快

服务业因其投资少、见效快等优势,一直受到个体、私营投资者的青睐,在个体、
私营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优势,成为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特别是近几年,省
里为支持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建立了服务业发展督察制度,个体、
私营经济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 到年底,全省实有个体服务业户153.6万户,比上年
增长3.3%,比平均增幅高了0.9个百分点,占总户数的85%,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
实有私营服务业企业20.8万户,比上年增长6.2%,比平均增幅高3.9个百分点,占总
户数的比重为56.1%, 上升2.1个百分点;全省实有各类服务业企业32.6万户,其中
私营企业的比重达到64.1%,私营企业成为省内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007年,受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的影响,个体、私营经济中从事房地产服务的业
户发展最为突出, 新登记户数同比分别增长61.1%和8%,实有户数分别增长46.4%
和18%,增幅居行业前列。尽管国家为防止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
调控政策,但出于对省内房地产市场的良好预期,房地产市场仍表现出极强的吸引力。
另外,个体工商户中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信息传输软件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发
展迅速,新登记户数同比分别增长75.6%、50.8%和46.8%,远高于平均发展水平;
私营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服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发展形势较好,新登记户数同比分
别增长4.1%和0.7%。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发展亮点

2007年,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颁布
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
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建立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市
场主体形式,相对个体、私营企业,具有办理手续简便,具有法人资格,不收取管理
费用,经营风险低、享有政策扶持等诸多优点,吸引了大批从事种养殖及相关购销、
加工、经纪行业的农民。特别是一些农林牧渔业大户、技术能手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
社成员,形成集群优势,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自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
施以来,全省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673家,成员2.9万名,出资额5.9亿元。

(丁绍祥)

中小企业稳步发展

2007年, 全省共有中小企业54.8万个。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达34975个,实
现营业收入33525亿元, 同比增长33.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68%;规
模以上中小企业实交税金984亿元, 同比增长32.2%,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缴税金
的45%。

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成效显著

全省千家成长型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明显好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平均水平。2007年,在确保第一批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快速健康成长的同时,省里又
确定增加1500家企业纳入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全省纳入计划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达到
2700家。在落实第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信贷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省中小企业办公室与
省农业银行、 工商银行进行沟通衔接,再次达成协议,确定今后5年对第二批成长型
中小企业新增信贷400亿元。 至年底,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开发银行对全省成长型
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580多亿元,新增贷款110亿元。依托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和中小企
业山东网,建立了省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系统。建立省中小企业上市培育信息库,积
极培育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分别与省财政厅、深交所联合举办了多期中小企业上市培
育学习班。

节能减排工作

年内,制定下发了《全省中小企业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意见》(鲁中小企办
字[2007]31号),提出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主旨,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高耗能行业和企业为重
点,以企业参与为主体,加强节能降耗和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总结推广了
一批节能降耗减排的典型企业和典型经验,加大了对面上工作的推动和引导。

自主创新

全年全省中小企业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在2007年举办的全国中小企业创新与
发展成果展览会上, 全省中小企业展出高新技术企业展品400余种,充分展示了中小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其中,丛林集团生产的“和谐号”动车壳体以及荣获国家科技
进步一等奖的世界首台万吨挤压机、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的体育器材、耶莉娅服装和泰
安康平纳集团生产的防水精纺毛料等一批创新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
2007年, 山东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63个,中国驰名商标87件,分
别占全省总数的60.2%、68.0%,分别比上年增加12.6、16.8个百分点;拥有山东省
名牌产品995个, 山东省著名商标1021件,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5.1%和70.9%,分别
比上年提高10.1和9.9个百分点。

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对担保行业指导。积极开展担保平台建设工作,建立山东省担保孵化基
地。2007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到272家,注册资金107.5亿元,
其中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达到35家, 担保企业累计达5.23万家,提供担保
金额692亿元,有效地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省中小企业办与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开
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大对全省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的力度,
有2万家企业被纳入省级信用信息库。 初步开展了担保机构评级试点工作,在全省范
围内选定5家评级机构, 按照统一标准和程序,对第一批75家信用担保企业进行了评
级。
三是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与用友公司、网通公司和电信公司合作,建立了26个
省级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依托中小企业与高校协作联盟,开通校企协作网,建立
以中小企业网为依托的综合服务平台。全省中小企业网络体系初步建立,开通的市县
分网达120家, 点击率居全国省级网站前列,被省政府评为2007年度“服务企业优秀
政府网站”。
四是强化创业辅导工作。组织开展了“培育小企业、创业在山东”活动,建立了
一批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辅导基地。与驻鲁高等学校联合,成立山东省中小企业与高
校协作联盟,建立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五是重视人才培训工作。以蓝色证书培训为主线,以银河培训和资格认证培训工
作为重点,举办各种层次的短期培训班,带动全省系统培训工作的开展。据不完全统
计,2007年省、市、县三级共举办短期培训班400多期,培训近10万人。

特色产业提升

2007年, 省里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的意见》 ,配套出台了
《山东省特色产业镇认定暂行办法》和《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认定暂行办法》
(鲁中小企办字[2007] 23号),有针对性地对100家重点特色产业镇、30家中小企
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重点培育。培育了一批集技术、标准、检测于一体的公共技
术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研发、试验、检测、信息、新技术推广等社会化
服务。

市场开拓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上, 全省共组织参展摊位144个,比上届增加
45个; 参展人员1200余人;共签订合同248项,总金额21.3亿元,分别比上届增长43
%和29%。启动了利用邮政资源实施中小企业市场拓展工程,充分利用邮政的网络、
物流、资金和人才优势,对全省中小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公益培训,全面提升中小企业
的市场拓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

7月27日, 《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届人大常
委会第29次会议表决通过, 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省第一部促进中小企业发
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资
金支持、信用担保、社会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条例》的颁布实
施,标志着全省中小企业发展走上了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山东省中小企业与高校协作联盟成立

8月25日, 山东省中小企业与高校协作联盟在德州学院成立。联盟由省中小企业
办公室、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高校机械工程教学协作组等单位共同发起,联合驻
鲁高等学校、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共同组成。联盟理事单位有51所高校、
54个中小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联盟的成立将为利用高等学校的人才科研优势,促进
高校与中小企业的全面合作,搭建高校服务中小企业的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科研、技
术、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杨亚强 张志勇 王功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