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98&run=13

综述
2006年, 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4287户, 完成工业总产值3783亿元,同比
(下同)增长29%;完成工业增加值1049亿元,增长27%;实现销售收入3717亿元,
增长31%;实现利税332亿元,增长31%;实现利润195亿元,增长29%。全省纺织行
业出口创汇123亿美元,增长15.7%。
突出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上水平。全行业有27个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
部“纺织专项”支持,获得财政拨款3300万元。有6个项目、4个产品列入省重点产品
结构调整项目, 争取贴息贷款3660万元;2个产品列入省重点产品结构调整专项资金
奖励计划, 获奖励160万元。列入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1项,总投资75.4亿元,项目完
成后预计可年增销售收入158亿元,年增利税24.9亿元,年增出口创汇6.6亿美元。
努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年内有
6家企业技术中心被确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全省纺织行业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
中心42家,其中国家级2家。积极督促重点科技项目、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为3户企
业争取技术中心建设专项资金400万元。承担省经贸委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0项,其中,
达到国际水平的6项,填补国内空白的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0项,项目投入开发
经费总额13262万元。全行业共有1 6个项目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三等奖10项, 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有12个项目分别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
等奖1项, 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3项。海龙集团“年产4.5万吨粘胶纤维工
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山东省纺织工业在国家科
技进步最高奖项上零的突破,集团董事长逄奉建获得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好行业运行协调指导工作。年内修订完善了《山东省纺
织行业节能中长期规划》,向省有关部门提报了行业重点产品(纱、布、印染布)能
耗考核标准,提出了纺织主要行业厂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密切关注市场
变化及行业运行态势,及时调度行业情况,推动了行业的健康运行。组织企业参加中
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纱线展、韩国国际纺织服装展和中国国际纺
织服装德国展,取得较好的效果。
积极开展争创名牌、管理创优活动,增强全省纺织行业整体实力。全年全行业新
增“中国名牌”产品21个,累计达到39个,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新增“山东名牌”
产品68个, 累计达到114个。组织开展2006年度行业优秀质量管理、现代化管理创新
成果评选活动,共评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50个、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17个和优秀质量
管理工作者21名; 评出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19个,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11个,
三等奖2个。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在全国纺织行业和谐企业
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全省有21家企业获奖,占全国的1/5;在全国纺织工业10大品
牌文化企业中, 全省有4个企业入选。组织参加了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
者和先进集体评选推荐工作,山东省受表彰的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59名;先进集体
13个,列全国第三位。评出山东纺织企业家创业奖56名。评出山东省服装产业链发展
贡献奖16名, 山东省服装市场体系建设贡献奖3个,评出山东省服装行业十大功勋企
业家、十大影响力品牌、十大潜力品牌。
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2006年,临清市、高密市和蒙
阴县被命名为“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高密市仁和镇、夏津县宋楼镇被命名为
“山东省棉纺织名镇”,乐陵市寨头堡乡被命名为“山东省帆布名乡”。中国纺织工
业协会授予嘉祥县“中国手套名城”、高密市“中国家纺名城”、高青县“中国棉纺
织名城” 的称号。共有9位产业集群负责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对纺织产业集
群地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全行业共有国家级纺织产业集群
12个,省级纺织产业集群11个。这些特色名城名镇对于促进当地经济,推动全省纺织
工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职工素质和操作技术水平。省纺织办与省劳动和社
会保障厅、省轻纺工会联合举办了2006年全省棉纺织(喷气织机)操作技术大赛暨全
国选拔赛;组织参加了在德棉举行的全国大赛,山东省参赛选手分别获得第一、二名,
山东省荣获“团体优胜奖” ;举办了“元首杯”服装制作工(T恤衫制作)职业技能
大赛及全国选拔赛。 在全国大赛中,全省有3名选手进入前15名,并分别获得第一和
第八名。在上述两项全国大赛中,山东省均获“优秀组织奖”,获得全国喷织大赛第
一名的德棉选手魏风珍被授予“全国纺织劳模” 称号,获全国针织(T恤衫制作)大
赛第一名的即发集团选手范玫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积极实施“金蓝领”
培训计划,全年共培训一线职工50名;评选出“山东省纺织工业首席技师”12名,其
中2名被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5人被选拔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在两
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被推荐为“山东省技术能手”7名,高级技师7名,技
师8名,高级工53名。

(刘海美)

[$$p] 0009005;鲁泰纺织股份公司为亚洲最大色织企业,位列全国棉纺(色)织业第
10名,是山东纺织行业早期上市公司之一。图为公司织布车间。 (供稿 省纺织办)
[/$$p]

丝绸工业
年末,国有丝绸企业共有94家,职工8935人。省集团公司纳入财务决算汇总的单
位81家,资产总额32.35亿元,负债总额31.48亿元,账面资产负债率97%;全年主营
业务收入1.05亿元, 同比下降74.75%。其中工业企业16家,资产总额5.54亿元,负
债总额7.98亿元,账面资产负债率144%。
企业改制工作 2006年,企业改制仍是省丝绸集团的中心工作。截至年底,全省
丝绸行业累计基本完成改制退出企业达到96家, 占权属企业141家的68%。其中整体
退出35家,资产处置、职工安置基本完成的企业61家,2.17万名国有职工实现身份置
换。一是改制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战略。实行整体改制的14家企业有10家全部退
出, 资产处置安置职工的26家企业有8家企业全部完成。政策性破产工作取得重大突
破, 淄博丝织一厂、淄博丝织二厂、沂源制丝厂、济南丝绸厂、禹城制丝厂等5家企
业,人员约占全行业尚未改制退出的1万余名国有职工的40%,债务重、资产状况差,
是丝绸行业改制的难点。省集团公司把突破政策性破产作为全年工作的首位来抓,成
立政策性破产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7次召开破产调度会议和骨干培训会议。针对个别
企业出现的问题,果断调整领导班子,在困境中一步一步寻求突破。年底,淄博丝织
一厂政策性破产基本终结, 其他4家企业全部通过法院裁定进入破产程序。二是高度
重视职工利益,规范改制,维护稳定。上半年,省集团公司对2005年基本完成改制退
出的32家重点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对20家企业进行了内部审计,对25家企业董事会、
监事会人选进行调整,并修改了公司章程,规范国有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全省
丝绸国有企业资产信息库,完善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租赁备案手续,
切实加强对国有公司重要资产和不良资产的监管。坚决履行“两会一公示”程序,将
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放到首位,严格把握政策,依法规范操作,
保证职工对改革工作的参与和监督,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2006年,省集团公司3次召开稳定工作会议,11次就维
护稳定工作下发文件,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完善月通报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主动化
解矛盾。 给31户困难企业的5695名职工发放救助金314万元;落实离休干部“两费”
财政支持资金480万元;省集团公司工会发放救助资金1 3万元。全年信访总量虽维持
较高水平,但没有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三是改制企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对改制后
的企业,坚持省集团公司党委“政治核心”与“董事会决策”的原则,继续做好行业
发展规划、鲜茧收购管理等服务工作。改制后企业坚持集团化、市场化、股份制的发
展方向,形成了山东海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日照海通丝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广通
蚕种(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泰安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的蚕茧、丝绸生产企业集团。
对外贸易 在丝价大幅波动、人民币升值、退税率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
全省丝绸出口1.6亿美元。其中:山东海润投资集团比较准确地把握货品的进出节奏,
通过积极推销,全力压缩库存,在丝价高位时快进快出快收汇,加强市场预测,优化
贸易流程,确保了在重点市场的占有率。全年出口丝类商品1800吨,面料1300万米,
出口创汇1.2亿美元。
丝绸生产 国家继续实行缫丝生产行政许可制度,由商务部核发缫丝企业生产准
产证。 截至年底,全省已获得国家缫丝准产证的企业40家,核定自动缫15.78万绪,
立缫1.11万绪,年制丝能力约1.23万吨。全年全省约生产厂丝7000吨,其中省丝绸系
统企业生产厂丝3300吨,占47.1%;质量等级4A50以上。日照海通丝业集团有限公司
是全省最大的制丝企业,拥有自动缫丝机57组,全年生产白厂丝1880吨。
蚕种、蚕茧生产 2006年,全省蚕种生产量居全国第5位,蚕茧产量居全国第6位,
蚕茧质量综合指标和农村养蚕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由烟台、海阳、方山、沂水、邹
城、临朐、莱芜、新泰国有蚕种场改制后成立的企业组建而成的山东广通蚕种(集团)
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蚕种生产企业。该集团统一人财管理、统一生产计划、统
一品牌经营、统一质量检验,全年生产桑蚕原种7万张,杂交种220万张,销售杂交种
198万张, 出口35万张。2006年,全省继续实行鲜茧收购经营资格行政许可和省物价
局下达指导价的政策,允许企业根据省定指导价上下浮动15%决定收购价。与省纤维
检验局、省丝绸协会对全省鲜茧验级和烘烤人员进行分批培训,核发了上岗资格证书。
至年底, 累计核发鲜茧收购经营资格证529个。17个市(地)、74个县(市、区)、
720余个乡镇有桑蚕生产, 约30万养蚕农户,60余万从业农民。其中,日照、泰安是
全省的重点蚕茧产区。全省共有桑园75万亩,发放蚕种113万张,生产鲜茧39700吨,
收购鲜茧37500吨, 收购价格创历史新高;全年综合均价1530元/50公斤,比上年增
加396.5元/50公斤。

(马挺春 王成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