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97&run=13

综述
2006年,全省轻工行业现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首次突破1万家,达10673家,比上
年末净增加1100家。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9803.2亿元,工业增加值2655亿元,实
现销售收入9485.5亿元,利税853.3亿元,利润530.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18%、
22.13%、 26.04%、25.68%和26%。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
业的近四分之一,利润占五分之一,在全省各工业部门中居第一位。
全年食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797.5亿元,同比增长25.81%;绝对额净增985亿元,
约占全国食品工业的22.93%;实现利税419.76亿元;利润267.9亿元,约占全国食品
工业的24.73%; 各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 造纸行业全年完成机制纸及纸板产量
1382.25万吨, 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32%,净增190万吨。纸制品完成175.72万吨,
同比增长37.1%。造纸及纸制品行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年实现销售收
入1155.06亿元,同比增长20.63%;绝对额净增168亿元,约占全国造纸工业的23.62
%; 实现利税118.21亿元;利润73.7亿元,约占全国的29.18%,各项指标均居全国
第一位。家用电冰箱完成1069.38万台,率先突破千万台大关,同比增长55.68%。家
用电器行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39.36亿元,实现利税35.06亿元,利润16.42亿元。塑
料制品行业全年完成产量228.8万吨, 同比增长36.73%,净增71.24万吨;实现销售
收入547.57亿元, 同比增长37.34%,约占全国塑料工业的8.93%,居全国第四位;
实现利税53.68亿元;利润35.76亿元,同比增长49.07%,约占全国的13.52%。上述
四大行业所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75.7%、70.3%和72.3
%。除此之外增速在40%以上的有木材加工、钟表、日用化学品、轻工机械以及电动
自行车等行业。增速在30%以上的有家具、金属制品、日用硅酸盐和工艺美术等行业。
高新技术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持续攀升。全年全行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
值完成665亿元,约占全部增加值的25%,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加快,
全省轻工行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即非公有制企业已突破1万家, 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
93.7%, 同比增加2.47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为8296.42亿元, 利润
481.75亿元,分别占全省轻工业的87.46%和90.75%。外经贸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
全行业出口创汇220亿美元, 约占全省的35%左右,居全省工业部门首位。其中,食
品行业95亿美元, 工艺美术行业23.1亿美元,皮革制品行业20.78亿美元,家电行业
14.83亿美元。造纸行业出口创历史新高,达7.2亿美元,增长142.33%。制成品和机
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全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为1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和调控力度的加强,全省轻工行业的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速度从2006年7月份起开始逐月回落, 但全年仍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共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6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为48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80%。投
资形式日趋多元化,通过利用外资、境内外上市和吸收民间资本等方式,加大技改投
入,促进结构调整。白酒行业因消费税收调整,企业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逐步
增加粮食酒的生产,有效控制和减少薯类酒比重。同时大力推出自主创新并代表鲁酒
风格的芝麻香型等白酒新产品,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使销量大幅度增加。由于产品
质量和档次的不断提高, 每斤白酒销售价格提升近2元,平均上调25%以上,企业经
济效益大幅度增加。全年白酒利税增长39.91%,利润增长84.67%,产品销售利税率
高达16%,效果十分明显。到年底,山东白酒产量已完成80.21万吨,同比增长20%,
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06年,代表鲁酒风格的芝麻香型白酒荣获“全国十大名酒”称
号,并有23人通过白酒国家评委资格考试。
全年全省轻工行业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 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
截至年底,全省轻工行业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5个,占全省的24.87%。其中,
国家级技术中心14个, 占全省的27.45%,居全省各工业部门首位;省级技术中心81
个, 占全省的24.47%。海尔集团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综合评比中连续多年居全国
第一位,其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达到
国际领先水平。 全年全省轻工行业共完成科研和新产品开发项目326项,其中,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的有70项, 填补国内空白的有90项,有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24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有2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全省发
明二等奖。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成果计划项目的有25项,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
项目的有153项,共获得财政支持资金400万元。
全年全省轻工行业有30家企业的30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占全省的49%。
其中, 食品工业18个,地毯5个,体育用品、电热毯、人造板等各1个。有176家企业
的178种产品获得山东名牌产品称号,占全省的42.89%,其中食品行业产品多达93个,
占全行业的52.25%。截至年底,全省轻工行业共有86家企业的105种产品获得中国名
牌产品称号, 占全省的56%,居全省第一位,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有526种产品被评
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名牌产品的产值已达60%左右,对全省轻工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0
%以上。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达749亿元,连续5年蝉联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首。青
岛啤酒的品牌价值也迅速上升到224.73亿元,居全国第二十五位,啤酒行业第一位,
较上年上升4位。 另有23种轻工产品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培植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产品,
占全省的47%。 与此同时,全年全省轻工行业获得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有8件,占
全省的50%。获得新认定的山东省著名商标有116件,占全省的39.32%,为全省第一。
截至年底, 共有34种轻工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的56.32%。其中,食品行
业16件, 家电行业6件,皮鞋行业3件,体育用品2件。有624家企业的630件轻工产品
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2006年还有66家企业的67种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占全省
的56.2%,居全省各行业第一位。

(丁学华)

烟草经营与管理
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 辖17个市烟草专卖局(有限公司)、140个县(市、
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营销部)、1所烟草中专学校、1家从事多元化管理的宏发
集团公司。
2006年,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促进广大烟农、卷烟零售户增收,建设
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年共销售卷烟281.7万箱,同比(下同)增长8.7
%;种植烟叶39.1万亩,增加6万亩;收购114.9万担,增加42万担;实现利税40.6亿
元,增长25.7%。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省局(公
司)把“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和“一号工程”来
抓,做到认识、领导、组织、措施、责任“五个到位”。卷烟经营工作按照“扩大销
量,提升结构,培育品牌,增加效益”的思路,实现销量增长、结构上移、品牌进一
步集中。
烟叶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省政府建立烟叶生产联席会议制
度,下发《关于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意见》,省农业厅、水利厅与省局(公司)
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烟水配套工程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全省自上而下
形成了政府领导、烟草为主、部门参与、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山东省烟
草专卖局(公司)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建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264个,投
入资金1.6亿元,受益面积达到2 3万亩;完善风险保障体系,为烟农投保360多万元,
降低烟叶种植风险;创新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全省建
设农场457个,总面积达6.7万亩;大力实施科技兴烟,全省共开展科技试验项目76个,
优良品种率为100%, 集约化育苗率达80%以上;加强烟叶基层建设,烟站整合和基
层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严格执行合同收购,加强监督检查,烟叶收购、调拨平
稳进行。
专卖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确定
了“管理重心下移, 加强基层基础, 县级局向小机关、大执法转变”的工作定位和
“优化执法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突出工作重点,加强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不断
优化执法环境。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部署整治卷烟市场经营秩序专项行动和根治重点
地区卷烟制假专项行动,各级局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工商等部门建立健全烟草制
品打假协作机制,市场管理和打假打私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出抓好重点地区打假
和源头打假工作,卷烟制假活动得到基本根治。全年共端掉制假窝点15处、贩藏假烟
窝点3569处, 查获制假设备110台。以打击制售假烟网络为重点,积极开展市场清理
整顿工作,打击非法经营大户5009个。加强专卖基层建设,进一步发挥县级局的市场
管理主体和内部管理监督主体作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责权
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系。年内,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
先后荣获“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先进集体”“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全
国老干部先进集体”等称号。

(张志强)

[$$p]0009004;烟叶技术员对烟农进行技术指导 (供稿 山东省烟草专卖局)[/$$p]

卷烟生产
2006年,全省生产卷烟240.4万箱,同比(下同)增长2.7%,其中生产一、二、
三类卷烟189.1万箱, 占总产量的78.7%, 增长61.5%。销售卷烟239.2万箱,增长
1.6%,其中销售一、二、三类卷烟188.2万箱,占总销量的76.7%,增长58.8%。全
年完成销售收入164.5亿元,增长8.4%;实现利税81.5亿元,增长10.2%;实现利润
14.9亿元,增长13.3%。
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圆满完成国家局下达的238万箱内销卷烟生产
计划、104万箱低档卷烟生产计划和7万箱“大丰收”专项生产计划。按照“按客户订
单组织货源”试点要求,做好产销衔接,满足市场需求。全省卷烟品牌规格由年初的
36个整合到25个。 主导品牌发展良好, “将军”系列销售35.5万箱,增长39.6%;
“哈德门” 系列销售105万箱,增长4.3%;“壹枝笔”系列销售9.1万箱,增长44.4
%。进一步密切工商关系,联手打造“山东烟草大品牌”,为品牌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实施省级工业公司和卷烟工业企业合并重组,逐步形成
中国烟草总公司、卷烟工业企业二级母子公司体制。积极理顺资产管理关系,完成资
产上划下投,与总公司、所属企业确立新的资产关系。调整企业管理体制,将济南、
青岛、 青州、滕州4个卷烟厂调整为省工业公司直属厂,保留将军、颐中集团公司法
人地位,作为省工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多元化生产经营。调整充实省工业
公司内设机构,共设13个职能部门。按照《干部任用条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
的原则,调整任免企业领导干部和部门内设机构负责人。通过个人自愿报名、所在单
位审查推荐、省工业公司审核评价、竞争演讲、拟定选用人员、公示等程序和方式,
公开选用各部门工作人员。优化资源配置,全系统基本实现统一市场营销、统一品牌
加工、统一物资采购、统一财务结算。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给予各卷烟厂必要
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各生产厂积极性。理顺多元化企业产权关系,纵向压缩层次,横
向整合业务,突出主导产业,逐步提高活力。按照“尊重历史,承认差别,平稳过渡,
共享改革”的原则,妥善处理职工利益关系。
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在特色工艺研究、原料保
障、新材料应用研究、造纸法薄片生产等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组织召开科技大会,
重奖突出贡献人员。组织完成21项科研项目实施,部分项目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
平。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综合营销管理系统开发进展顺利,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
开始试运行。 青岛、滕州卷烟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项目顺利上线运行,青岛
卷烟厂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项目正式上线运行并通过企业验收,济南卷烟厂MES
系统项目正在开发实施。青岛卷烟厂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项目通过企业验收,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改造进展顺利。济南卷烟厂易地迁建项目联合工房网架合拢,
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10月份,青岛卷烟厂完成新厂搬迁并顺利达产。滕州卷烟厂危
房改造项目完成联合工房主体工程。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管理体制调整后的实际,修订完善各项规章
制度和业务流程,对运行机制进行设计,初步建立了适应新的管理体制运行的制度体
系,为实现职能化管理向流程化管理转变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
理制度,统一会计核算,成立资金管理中心,规范全系统资金运作方式,加强资金收
支监管,有效降低筹资成本。完善原料、材料、工艺、质量、检测等多项技术标准,
初步建立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制订全面实施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
方案,大力实施“三证一认”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安全管理重心
下移和隐患关口前移,全年未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内部管理监督进一步强化。按照行业部署,全系统深入开展以内部专卖管理和同
级审计为主要内容的“两项检查”工作。各单位在省工业公司统一组织下,加强领导,
广泛发动,全员参与,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在对烟草主业全面复查的基础上,对卷烟
生产与销售、原辅材料采购、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等业务重点核查。针对查出的问题,
分析原因,帮助并督促各单位制定切实有效措施,依法依规进行整改,促进企业规范
自律。认真开展多元化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基本摸清主业对外投资和多元化企业现状,
制定切实可行的整合、整改方案,落实责任,定期调度,纳入考核,明确了多元化企
业发展方向。

(杨尚泉)

盐业
全年全省盐业生产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49亿元,工业销售产值51.33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34.50亿元, 利税总额6.26亿元,其中利润2.67亿元。盐业批发企业累
计实现商品销售收入19.21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同) 增长8.23%, 实现利税总额
2.5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5436万元,分别增长66.67%和55.31%。年末盐业企业总数
369个,其中,生产企业232个,批发企业137个。职工总数5.48万人。
全年累计生产原盐1978.2万吨,销售1645万吨,分别增长19.75%和18.86%;年
末库存727万吨,增加207万吨。累计生产盐化工产品31.56万吨,销售30.47万吨,分
别增长15.31%和12.39%;其中溴素产销量分别达到11.32万吨和10.81万吨,分别增
长27.77%和29.15%。 原盐、 溴素的产销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累计销售各类食盐
83.6万吨,完成年度考核计划的124.7%,增长10.29%。其中,省内销售63.7万吨、
省外销售19.9万吨, 完成年度考核计划的115.2%和169.4%, 分别增长4.99%和
32.67%。

一、突出营销网络建设,食盐专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积极探索食盐营销网络的建设模式。潍坊高密的食盐特许经营店试点,泰安市的
“小康树”连锁体系,临沂部分县区的自营盐业超市等各具特色的网络营销模式,突
出了盐业特色,促进了食盐流通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强零售市场管理,完善服务措施。
结合食盐零售许可证换发工作,对零售网点进行规范清理,对全省所有食品加工、畜
牧养殖、小工业用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各级盐业批发企业普遍建立起规范完善的用
户档案、销盐台账,强化售后服务。通过送货到家、上门走访、电话回访、设立服务
热线等措施,有效提高服务水平。
小包装食盐基本实现机械化集中分装。 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新建、 改建了自动
化程度较高的食盐加工分装车间,增加仓储设施。全省小包装食盐机械分装能力已达
到每年40万吨。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经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评审委员会审核,报省政府批准,
“鲁晶”商标和“鲁晶”牌食盐分别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称号。

二、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改制,加快行业发展步伐

省盐务局加强对行业规划发展的引导,积极推动制盐企业兼并、重组,努力扩大
制盐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制盐领域准入门槛。制盐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主要
产区潍坊原有的近千家大小盐场整合为151家, 其中年产能30万吨以上的有13家;滨
州市由20余家制盐企业和生产单位调整压缩到9家; 烟台、威海、青岛等市的海水制
盐小盐场基本退出原盐市场。
切实加大盐资源保护力度,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潍坊市对违法开采、违法建
设的溴素企业全部停产停建,严格实行盐溴联产,在原盐生产淡季普遍实行溴素休产
限产制度,加大卤水资源保护力度,卤水综合利用率大大提高。
严格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促进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在2006年全国海湖盐检测中
心食盐质量抽检中,山东省食盐产品质量全部合格。原盐主产区的市、县盐务局切实
加强对制盐企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举办制盐工艺培训班、企业间参观交流等多
种措施,全省原盐质量较上年有明显提高,潍坊市符合离子膜烧碱工艺要求的达标盐
占到总量的2/3以上。
改革改制力度不断加大。省盐务局实行机关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增强员工的
竞争意识和工作效率,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用人、用工、分配机制。
加快组建盐业集团的步伐,以资产管理为重点,对市、县两级共68户下属企业进
行财务调查,对资不抵债、经营难以维持的困难企业实施破产重组,逐步理顺资产隶
属关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完善执法机制和措施,盐政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强

公安、盐政联合执法效果显著。17个市地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打击涉盐犯罪
联合办公室,全省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组织健全、运作规范、行之有效的打击
涉盐违法犯罪活动的良好工作机制。2006年又新增了交警、治安部门参预,进一步加
大了对贩运食盐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省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加
强配合,为整顿规范盐业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针对私盐贩销呈现的新特点,多次组织开展盐业市场集中整治行动。重点产区的
产销秩序初步得到规范,销区市、县查获涉盐案件显著减少,合格食盐销量进一步增
加。全年共查处各类涉盐违法案件4.36万件,查没私盐1.68万吨,端掉私盐制售窝点
271个,没收销毁加工设备41台(套)。部门联合办案2325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74
件,刑拘123人,判刑21人。

(于本杰 钱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