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87&run=13

工业概况
2006年,全省工业呈现出增长快、质量好、结构优、消耗低、后劲足的特点,保
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水平继续提升

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占GDP的比重达到52.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122.76
亿元, 同比增长23.6%。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791.07亿元,
重工业完成7331.69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1.93%和24.53%; 轻、 重工业比重为
34.1∶65.9。主要行业保持快速增长。电子、汽车、医药、机械等行业增加值增长30
%以上;冶金、化工、纺织、煤炭、建材、轻工等行业增加值增长20%~30%。全省
11个市工业增加值增幅在25%以上, 青岛、烟台、东营、淄博4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超过千亿元。 主要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全国353种重要工业品中,山东省有50
种产品产量居第一位,36种产品居第二位,54种产品居第三位。产销衔接良好,产销
率达到99.34%,同比提高0.28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口交货值累计完成4487.04元,增
长27.9%。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430.5亿元,实现利税428 3.59亿
元、利润2633.97亿元,分别增长29.4%、28.2%和26.3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
231.5, 比上年提高19.9个百分点。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显现,从2006年下
半年起,全省工业经济生产增速呈现平稳回落态势。分季度看,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
长25.3%,上半年增长25.4%,三季度增长25.2%,全年增长23.6%。工业生产的回
落有效避免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符合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二、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9278.58亿元, 增长26.3%。机械、纺织、化工等六大支
柱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7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比重达到26.2%, 比年初提高2.1个百分点。技改投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技术
装备水平提升。技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围绕六大支柱产业
和七个产业链加大技改投入。 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118.2亿元, 比上年增长
23.8%,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技改投资增长37.8%,电子信息与家电、机械装备、
石油化工行业投资分别增长85%、46.1%和29.3%。主要行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
水平的比重为5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为27%,同比分别提高3个和2个百分点。压
缩过剩生产能力,全省共淘汰落后设备2311台套,淘汰落后炉窑和生产线15台套、煤
矿4家。 选定“十一五”期间100个重点扶持产品,首批安排结构调整专项资金2.5亿
元,启动了36个产品、62个结构调整项目,将进一步增强全省在数控机床、集装箱船、
汽轮机、应用软件、光电子器件、高档西服、衬衣、全氟磺酸树脂及离子膜等领域的
竞争优势。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实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举办第二届山东中
小企业暨项目投融资展洽会、中小企业银企合作促进大会,加大金融支持,促进做强
做大。工业品出口档次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全省工业品
出口539.3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85.3亿美元、增长36.3%,
占全省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31.8%,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汽车、船舶、
电子信息产品合计出口85亿美元,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的50%;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
口61亿美元,增长58%。

三、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首批重点支持了31户企业技术中心,2006年又有8家企业获国家级技术中心认定,
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51家。大幅增加技术中心创新投入,省级技术中心企业科
技活动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之比达到3.7%以上,重点培育的技术中心企业达到4%以
上。 全年全省累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2万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
的高水平项目2500项; 完成新产品销售收入3000亿元,利税500亿元。共创出“中国
名牌” 产品187个。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20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1000多项。培育创新
人才队伍,推动(工业领域)“泰山学者”岗位建设,11个工业企业设立“泰山学者”
岗位,选聘了10名泰山学者。

四、企业管理创新迈上新台阶,企业发展素质进一步提高

总结推广的96项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强的管理创新成果,明显加快推进了企
业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青岛软控公司采用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
现代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轮胎、橡胶等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兖矿集团采用的效能
监察管理系统,从制度上减少管理漏洞,3年来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5亿元。大企业
集团向更高层次发展, 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331户,比年初增加4464户。全省营
业收入过百亿的企业(综合) 达到4 2户,其中工业企业34户;百强企业入围门槛突
破50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以上。境外融资取得新进展,32家企业在境外上市,直
接融资240多亿元。县域工业逐步成为新的亮点,全省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
群发展到121个,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4个。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体系,
全省担保机构发展到225家,注册资本72亿元,担保金额342亿元。加强企业职工教育
培训师资、基地建设,全年累计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6万人次,提前一年完成省委
确定的59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任务。

五、综合能耗持续下降,节约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和103户重点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 为抓好节能目标的
落实和考核奠定基础。突出抓好千户企业的节能降耗,指导企业健全节能管理制度,
完善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实行能耗定额考核,对照先进水平开展标杆管理。
全省千户重点用能企业实现节能334.1万吨标准煤, 49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下降
指标的比重达到87.8%。

六、重要生产要素综合平衡,工业经济运行保障能力提高

电力装机再创新高,电力生产快速增长。全省新增发电装机1263.3万千瓦,达到
5005.4万千瓦;完成发电量2272.6亿千瓦时,增长15.3%;电网用电负荷快速增长,
最高统调用电负荷达到2852万千瓦, 同比提高529万千瓦,创历史新高。煤电油运供
应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截至年底,全省主力电厂综合存煤370万吨,可满足21天耗量。
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与运输部门以及中石油、中石化山东销售公司协同努力,保证
市场的正常供应。 产业损害预警机制逐步完善,全省有10个行业、360家样本企业列
入国家第一批产业安全数据库扩容试点单位。“诚信山东”建设继续推进,全省市场
秩序持续好转。设立了山东省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网
工程成效显著。市场监测逐步完善。投资、消费、出口、资金、土地等重点难点问题
调研分析力度增强,及时提出和采取了对策与措施。

(省经贸委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