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78&run=13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2006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自然灾害频发、贸易竞争加剧、禽流感威胁等
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056.5亿元,
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2220.6亿元,增长5.2%;林业产值65.0亿元,增
长8.4%;牧业产值1160.1亿元,增长4.9%;渔业产值537.1亿元,增长3.8%;农林
牧渔服务业产值73.7亿元,增长22.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多数主要农
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4048.8万吨,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比上
年增加131.4万吨,增长3.4%,连续四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棉花总
产102.3万吨, 增长20.9%;园林水果总产1258.8万吨,增长4.8%;肉类总产759.0
万吨, 增长3.0%;奶类总产238万吨,增长8.0%;水产品总产757.0万吨,增长2.8
%。油料、蔬菜、禽蛋总产分别达到358.2万吨、8309.3万吨、430.5万吨,均与上年
基本持平。 全省完成造林面积13.45万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68.3元,比上年
增加437.8元, 增长11.1%,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
省农机总动力达到955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化肥使用折纯量489.8万吨,增
长4.7%;有效灌溉面积481.82万公顷,增长0.6%;小麦、玉米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
90%、30%以上。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各地都把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壮大园艺、畜牧和水产等优势产业,转变农业增长方
式,加快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区),推动全省由数量型农业向质
量型、效益型农业转变,由产品农业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综合产业转变,由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主要依靠种养业就业增收向更多地依靠非农产业转变,农村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省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
重分别达到54.7%、1.6%、28.6%和13.2%,蔬菜水果产值占到种植业产值的55%。
优质专用小麦、 玉米面积达到233.33万公顷和73.33万公顷,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0%
和26%。 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96.67万公顷。农业的产业功
能不断拓展,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全省建成41个生态农业
示范县。农业增长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农产品出口总值80.9亿美元,农产品加工增值
率达到68%。农业产业化逐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组织方式,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达到6500家,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万个,全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的农户134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达67%。农民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
化, 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59.2万人,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
%。

科教兴农
继续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年取得
农业科技成果338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74项,新审定农作物品种
6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6%,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
率达到52%,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强化农民培训,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
训阳光工程95个项目县、 439家培训基地共培训学员22.7万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
程培训农民1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民53万人次。深入推进农业科技
入户工程,全省科技入户示范县总数增加到18个。继续实施重大农业技术发布与推广
行动, 确定了粮食类、蔬菜类、果茶类等六大领域的30项农业主推技术和6种作物的
46个主导品种。积极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33.33万公顷,农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500万公顷, 化学农药、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的状况有所控
制。 循环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态的保护作用日趋显现, 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面积达
266.67万公顷,过腹还田利用秸秆总量达2000多万吨,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
以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
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全年省财政共统筹安排“三
农” 投入1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8%。以“路、水、电、气、医、学”为重点的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新增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94%的行政村通
了柏油路,99.6%的行政村通了汽车;农村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2007万人,普及率达
到71.4%;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村村通电;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43
处, 沼气用户达到67万户;对360所乡镇中心卫生院进行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
级试点县(市、区)达到88个,试点县农民参合率达到88.6%,惠及农民4067.7万人;
新建和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845万平方米, 筹措“两免一补”资金10亿元,资助困难
家庭学生745万人次。 制定了《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以及与之配套
的村镇体系建设、交通、供水、电网布局、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文化建设等专题规
划,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率达60%,村庄建设规划修编率达40%。农村和谐稳定迈出新
步伐。实现了1000个贫困村和50万人脱贫,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1%以上。有
15个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4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初见成效,参保农民达1067万人,有6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
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参保59万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
建设进一步加强,“五个好”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分别达到61%、55.4%,93%的村
建立起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98%的村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章程,98%的村
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28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县级以上文明村达到8000多个,
占农村总数的10%,文明家庭186万户,占家庭总数的6.7%,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
满意率达到95.4%。

(于洪祥)

扶贫开发
2006年,山东扶贫开发工作突出整乡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三大重
点任务,着力提升扶贫开发的层次和效果,全省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了50万以上。全
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4000万元,扶持了86个重点乡镇;组织实施了“雨露计
划”,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培训贫困劳动力
1万人次, 并全部定向安置就业;同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以上;加强对
扶贫龙头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全年安排扶贫贴息贷款1.8亿元,在4个县继续开展扶
贫小额贷款到户担保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乡村、贫困农户的有
效联结机制,增强了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辐射带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6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1.2万个,全省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
的龙头企业8392家,年交易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750家,农民专业合
作社2.1万个。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达到6500多家,过亿
元的1000家以上, 过10亿元的70多家,过50亿元的4家,过100亿元的2家。全省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整个工业销售收入的15%。
农产品原料年收购值2500亿元以上,加工增值率达到65%。全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的农户134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已达67%,户均增收1191元。2006年,率先提
出“村企互动”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构想,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化与升级。
据对274家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专题调查, 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累计直接向农村
投资76.2亿元。

农业综合开发
2006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按照“区
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外向化发展”的思
路, 以中低产田改造和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 实际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
19.81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4.53亿元,比上年增长22.92%,省级财政资金3.42亿
元,增长21.53%。安排土地治理面积12.03万公顷,安排水毁工程修复5333.33公顷,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68个。到2006年,第六期(2003~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已
全面完成, 三年总投资35.21亿元,占计划的100.5%;完成土地治理项目计划32.79
万公顷,占计划的100%,完成产业化经营项目211个,占计划的99.5%,完成科技示
范项目6个, 占计划的100%。累计新增产值9967亿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2.83,项
目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26.79亿元。

(李学太 赵明坤 付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