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71&run=13

综述

一、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一是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全系统共投资1900多万元,
配备农产品质量监测车61辆、 检测仪器700多套,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76处,引导
617处市场建立了农产品检测室或简易速测点, 全省所有的大型商场和超市、90%以
上的大中型食品经营企业, 都建立了各项自律制度,先后4次组织对全省流通领域的
食品分类进行监测, 共抽取样品988批次,总体合格率83%。在全省小型食品经营户
中全面推行“一户多档制”,进一步完善了经营者食品准入的自律防线。据统计,全
年开展整顿食品市场专项活动1277次,清理整顿食品经营户16.5万户,查处食品违法
违章案件2016件, 案值880万元。加强了对粮食、棉花、成品油、工业玉米淀粉等重
要商品的监管力度。开展了煤矿、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等安全专项检查;查处“两
虚一逃”,清理无照经营;整顿汽车改装企业和网吧;整治旅游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以
及“扫黄打非”、打击走私贩私、禁毒、反假币等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二是以
打击传销和治理商业贿赂为重点,严厉查处各种商业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建议省
委、省政府将打击传销工作列入“平安山东”建设重要内容,召开了省打击传销第二
次电视会议和省直部门联席会议,加大《禁止传销条例》宣传力度。全年立案查处传
销案件84件,涉案金额2661万元,取缔传销窝点202个,清查驱散传销人员1.4万人次。
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在山东联合召开贯彻落实国务院《全国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
动员部署会议,总结推广了山东打击传销工作的经验。在青岛市召开现场会,总结推
广了创建“无传销社区”的经验。全年查处商业贿赂案件1061件,案值8809万元,得
到了总局和省治贿办的充分肯定。深入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加大对食品、
药品、农产品及驰名商标、涉外商标案件的查处力度,逐步完善、实施入市商标备案
制。全年查处商标违法案件2718件,案值3492.2万元,没收、销毁侵权商标标识64.5
万件。认真贯彻落实广告专项整治方案,深入开展“打虚假树诚信”广告专项整治行
动,注重发挥联席会议作用,重点整治药品、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五
类广告违法行为,规范了电视直销广告和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广告,专项整治取得
阶段性成果。三是12315维权网络建设不断加强,消费维权渠道健全顺畅。全省12315
信息网络已建到县级工商局,连到了工商所。以12315进农村为重点,积极推进12315
“五进”工程,现已在6.4万个行政村建立了消费者协会投诉站和12315消费者申诉举
报联络站(点),在社区、商场、学校、景点设立了7900多个联络站,在全省初步形
成了一个纵横联动、覆盖周严、反应快速、执法有力的消费维权网络,有效解决了消
费者投诉难、举报难、申诉难的问题。全省各级工商机关共受理消费者投诉7.2万件、
受理申诉4万件,发布消费警示300多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381万元;积极组织
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和山东省第六届消费者满意单位评选表彰活动;
“消费与法”电视栏目和《经济导报》“齐鲁工商”专版的社会影响日益增大,较好
地指导了消费者科学消费和依法维权。四是不断创新登记管理方式,科学监管水平日
趋提高。 在全省实行“经济户口” 信用分类、风险分级、警示信息、重点经营区域
“四位一体”管理,推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先后在国家工商总局召开的两次
会议上介绍了经验。据统计,2006年全省各级工商机关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35.1
万件,案值12.3亿元,全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省工商局再次被评为全省整规
工作先进单位。

二、积极开展“红盾帮扶”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再创新成绩

一是积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结合新修订《公司法》的实施,认真贯彻
省局制定的《山东省公司登记管理管辖暂行规定》,试行企业注册官制度,落实“当
场登记”、首办责任等制度,大力推行“网上登记”,实施政务公开,促进了各类市
场主体健康发展。截至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企业55.6万户,其中内资企业17.2万户,
注册资本(金)7873.8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1万户,注册资本517.5亿美元;私营企
业36.3万户,注册资本(金)5260.5亿元。个体工商户176.6万户,资金397.7亿元。
二是引导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省政府以185号令颁布了《山东省著名
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 ,批准公布了《山东省著名商标认定标准》等3个配套文件,
使著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大力实施商标战略,积极做好
驰名商标的培育和推荐工作,举行了驰名商标授牌仪式;组团参加了“中国知识产权
成果展览会”。年底,全省注册商标累计达到13万多件,一年中新增驰名商标14件、
著名商标295件。 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5件,其中国家工商总局认定67件;省著名
商标1270件。三是广泛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企业的合同和信用意识明显提高。
新认定省级“守重”企业115家,全省共有国家级“守重”企业209家、省级2925家;
开展了企业信用管理试点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利用信用工具
提高市场竞争力; 会同《经济导报》 承办了“山东首届社会责任论坛”,评选表彰
“山东2006年度十佳企业公民”,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四是落实就业再就业
优惠政策,下岗职工创办个体私营企业“绿色通道”畅通。全省下岗失业人员持《再
就业优惠证》 兴办个体工商户2万余户,兴办私营企业6000余户,吸纳下岗失业人员
5.4万多人。 五是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举办了“中国潍坊发型化
妆大赛暨产品展示会”、山东省第五届民营企业网上人才招聘周和山东省民营企业领
袖国学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召开了山东省第二届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文明诚信个体
工商户表彰大会, 举办2006中国(山东)3·15名优商品(服务)博览会,均受到好
评。六是再接再厉,服务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举办了鲁台浙农业和高新技术合
作洽谈会及鲁浙民营企业菏泽投资发展洽谈会,共签约合同项目90个,合同金额81.8
亿元;承办了省政府组织的赴浙经贸考察和两省民营企业杭州、温州联谊活动,共签
约合同项目118个,引资额160亿元。

三、立足工商职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召开了全省工商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电视会议,制定出台了40条意
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积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
标、集体商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已拥有农
产品商标1.9万件, 占注册商标总数的14.7%,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实施
合同帮扶工程, 积极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全省订单农户发展到286.6万户,年销
售收入达563.4亿元。 进一步加强了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管理,全省新评选出规范化
文明诚信市场94处。全省农村经纪人发展到1.6万户,农村经纪执业人员近1.7万人,
年经纪额44.1亿元。推行了“农资商品留样备查制度”,试行了“红盾护农”联络站
和联络员制度;积极指导农资龙头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建立“村级直销点”,全省已
发展连锁经营门店7825家;评选出农资经营优秀诚信企业94家,提高了全省农资经营
企业的信用意识。认真做好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工作,并及时向社会通报,曝光了48家
(次)制售严重不合格农资的企业,向广大消费者发出消费警示;集中开展专项整治,
查处违法经营农资案件4411件,案值3489万元。山东的“红盾护农”工作,得到了国
家工商总局的肯定,先后在总局举办的两次培训班上介绍了经验。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基层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组织得力,为期两年的“执法能力建设年”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小局大
所”改革基本完成,“岗位大练兵”活动效果明显,全系统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能力
与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各市层层选拔出来的255名选手参加了省局组织的系统专业技
能比武活动,经过激烈紧张的比赛,共产生70个专业岗位能手、48个专业优胜单位、
6个团体总分优秀代表队,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学习热情。积极贯彻落实《公司
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举办培训班700多期,培训人员3万多人次。对新上岗执法人员进行培训考试和颁证,
确保持证上岗、 亮证执法。9月份,国家工商总局在山东省召开了全国工商系统基层
建设和人才工作会议,对山东工商系统近年来基层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给予了高度
评价。二是加大力度,信息化建设再上新水平。“金管工程”二期建设扫尾工作基本
结束,省、市、县、所四级贯通的网络系统初步建成;工商综合业务、“经济户口”
管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三大模块20多个子系统全部上线运行,并通过相关验收;各
市局的70多万户企业信息和12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信息已全部集中到省局,实现了省、
市两级数据中心的同步更新。全系统信息化建设工程被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和省信息产业厅确定为“山东省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三是强化监督,依法行政水
平不断提高。认真落实惩防体系《实施纲要》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省系统组
织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学党章、守纪律、正行风”教育等活
动。 全年共受理信访举报件1658件次,立案查处63件,处理党员干部110人次,全系
统的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省工商局在全省普法工作会议和全省法制工作会议上分别
作了典型发言,中宣部、司法部和省政府先后授予省工商局“全国‘四五’普法先进
集体”和“全省‘三五’依法行政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丁绍祥)

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
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1万户,同比增长3.8%;实有投资总
额885.2亿美元、 注册资本517.5亿美元、外方认缴资本37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12.6%、9.9%和9.5%;外资经济资本量占社会资本的比重为23%。

一、总体发展趋于平稳,开始步入优化调整期

2006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承接了2005年发展趋缓的态势,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
减少,全年新登记2852户,同比减少21.0%,减幅扩大17.7个百分点;期末实有户数
总量保持了平稳增长,到年底,全省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1万户,同比增长3.8%,增
幅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质量提高

首先,外商投资企业运营平稳,法律意识提高。2006年,尽管新登记户数减少21
%, 减幅较大,但实有户数保持了3.8%的平稳增长,说明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存续质
量明显提高。 全年共查出外商投资企业违犯登记管理法规行为2422户次, 同比减少
12.6%;吊销外商投资企业2106户,同比减少18.3%,说明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守法经
营意识提高。其次,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到年底,全省实有外商投
资企业投资额、注册资本、外方认缴额同比分别增长12.6%、9.9%和9.5%,远高于
户数3.8%的增幅; 户均投资总额、 注册资本、 外方认缴额分别为423.3万美元、
274.5万美元和177.3万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8.5%、6.0%和5.5%。第三,外资大项
目增多。全省新登记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563户,同比增加79户,
增长16.3%,其中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85户,同比增加20户,增长30.8%。如
香港华荣集团置业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融泰(烟台) 置业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达到
2980万美元。截至年底,全省实有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2150户,
同比增加180户,增长9.1%,其中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329户,同比增加89户,
增长37.1%。 全省外资大项目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实有1546户,占到大项目户数的
71.9%。

三、制造业继续统领大局,服务业加快发展

到年底, 全省实有外商制造业1.7万户, 同比增长2.7%,占总户数的83.0%;
2006年新登记外商制造业2040户,虽然同比减少29.0%,但占新登记总户数的比重仍
达71.5%。外资制造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纺织、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
主,向设备制造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新登记从事通用、交通运输、电气机
械、通信、计算机电子等设备制造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新登记制造业户数的30.2%,同
比上升了6.9个百分点。
2006年,全省外资批发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居民及其他服务业新登记户数
同比增幅分别为32.5%、 27.9%和15.4%, 实有户数增幅分别为21.8%、34.0%和
10.8%,远高于平均水平。其中,租赁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实有投资额1000万美
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同比分别增长58.3%和42.9%, 实有注册资本同比增长1.1倍和
44.4%,增幅均居各行业第一、二位。全省新登记外资第三产业户数、资本比重分别
为22.7%和33.8%,同比上升6.1和4.6个百分点;到年底,全省外资第三产业户数、
资本比重分别为13%和21.1%,同比上升1.2个和2.1个百分点。

四、外资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减弱,外资银行崭露头角

2006年,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关于规范房地产市
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外资房地产业发展势头明显减弱,但出于对全省房地产
业的良好预期和受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房地产业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全省新登
记外资房地产业147户,吸纳外资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下降30.8%,明显
弱于上年42.2%和2倍的增幅; 其新登记户数仅次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居行业第
三位,吸纳外资仅次于制造业,居行业第二位,吸引外资比重占到17.8%;期末实有
户数和注册资本均居行业第二位,为621户,45.4亿美元,同比增长9.9%和25%。
外资银行在全省崭露头角。青岛市继韩国新韩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青岛分行后,
年内世界著名的英国渣打银行、香港东亚银行相继设立分行,标志着全省外资金融业
逐渐起步发展。

五、亚洲投资仍占较大比重,投资来源呈多元化发展

亚洲国家作为全省主要投资来源地,在全省投资来源中仍占较大比重,但从2006
年新登记情况看,来自亚洲的投资呈减少趋势,比重下降。全省新登记亚洲投资1983
户, 同比减少29.2%,比平均降幅高8.1个百分点,占新登记户数的比重为69.5%,
下降8个百分点。主要是来自韩国和日本的投资减少,同比分别下降42.1%和32.4%,
特别是来自韩国的投资占新登记户数的比重由上年的44.2%下降为32.4%,减少11.8
个百分点。
2006年,来自欧洲、非洲、北美洲的投资增加,投资来源呈多元化发展。全年新
登记法国、俄罗斯联邦、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毛里求斯等国家(地区)投资
呈增长态势, 特别是法国、 俄罗斯联邦、英国投资,户数同比增幅分别为78.6%、
47.4%和32.3%。

六、外资并购成为发展新热点

2006年,国家专门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进一步规范
了外资并购行为, 使大部分的并购案有规可依。全年全省审批外资并购内资企业101
家, 涉及资本4.1亿美元,同比增长40.3%和49.8%;到年底,全省累计外资并购内
资企业249户, 涉及资金9.1亿美元, 新审批企业户数、资本占累计数据的40.6%和
44.6%。

(丁绍祥)

内资企业登记管理
截至2006年底, 全省实有内资企业由上年的18.3万户(含营业单位) ,下调为
17.2万户, 同比减少5.9%, 实有注册资本 (金) 由上年的7564.7亿元, 增加为
7873.8亿元,同比增长4.1%。

一、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降幅趋缓

2006年,全省内资企业受经济结构调整影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但降幅较上年
减缓。 1~12月份,全省新登记内资企业1.1万户,同比减少1.8%,减幅较上年回落
16.8个百分点;到年底,全省实有内资企业17.2万户,同比下降5.9%,降幅回落3.6
个百分点。 全省内资企业注、吊销户数明显减少,全年注、吊销2.1万户,同比减少
36.2%。

二、企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注册资本(金)总量波动大

2006年, 全省新登记内资企业资金投入明显增加,为366.6亿元,同比增长13.3
%,户均注册资本(金)345.6万元,增加45.9万元。一批过亿元大型企业核准成立,
如潍坊市登记注册的寿光晨鸣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21.9亿元;青岛市登记注册
资本(金)过亿元的内资企业19户,过5亿元的4户。同时,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企业为追求规模效益,不断调整经营方式和领域,拓宽经营空间,
增资扩股现象明显增多, 如英大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的5亿元
增加到15亿元。 到年底,全省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金)7873.8亿元,同比增长4.1%
(上年为下降1%);户均注册资本(金)457.2万元,同比增加43.7万元,比2000年
的户均208.2万元,增长1.2倍。目前,仅青岛、烟台两市注册资本(金)过亿元的内
资企业就达271户。
2006年受部分行业发展政策影响,一些全国性集团或总公司进行重组,全省部分
大型内资企业被注销,变更为分公司,造成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的大幅波动。
如:中国石化集团对所属企业进行重组,将原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注销,重新设立为中
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减少注册资本290亿元,受其影响,东营
市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金)减少46.5%。

三、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资金流向较为合理

2006年,全省国有、集体企业进一步缩量调整,混合所有制成分的公司制企业比
重上升。从新登记情况看,国有、集体企业户数分别占10.2%和21.3%,公司制企业
占47.5%;国有、集体企业注册资金仅占4.0%和2.2%,而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占到
81%,说明年内有八成以上的公有制性质资金流向公司制企业。
从期末实有情况看,到年底,全省实有国有、集体企业分别为4.0万户和6.4万户,
分别占总户数的23.1%和36.9%,下降1.2个和2.2个百分点;实有公司制企业6万户,
占总户数的34.7%, 上升2.2个百分点。国有、集体企业实有注册资本(金)分别为
1848.7亿元和681.0亿元, 分别占内资注册资本(金) 总额的23.5%和8.6%,下降
1.6个和1.2个百分点;公司制企业实有注册资本5123.5亿元,占内资注册资本(金)
总额的65.1%, 上升2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全省内资企业中公司制企业户数、
注册资本比重分别上升18.5个和27.5个百分点。
2006年,全省内资股份合作制企业迅猛发展,全年新登记户数、资金同比分别增
长5.4倍和1.4倍;期末实有户数和资金同比分别增长26.0%和60.6%。原因主要是根
据国家有关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股份合作制”进行整顿、规范,年内各地农
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较多,注销后重新开业登记为股份合作制业。

四、第三产业发展优于一、二产业,行业调整力度较大

2006年, 全省新登记内资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81.7%,比重上升1.4个百分
点;到年底,实有内资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2.3万户,占总户数的71.7%,比重
上升0.6个百分点。 全省内资企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4∶26.5∶71.1, 调整为2.3∶
26.0∶71.7。
从各行业发展情况看,受国家经济政策和行业发展的影响,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农
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减少。到
年底, 上述行业期末实有户数同比降幅在7~11%之间,下调幅度较为突出,其中批
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活跃的行业,新登记户数
同比降幅在30%以上。一些国家控制行业的发展明显加快。如金融业,受银行、信用
社改制、重组的影响,全年新登记户数居各行业之首,新登记户数和注册资本(金)
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50.3%,实有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分别增长4%和32.3%,远
高于其他行业发展水平;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新登记户数和注册资本(金)
分别增长26%和72.1%, 期末实有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同比分别增长0.7%和18.9
%。房地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发展进一步减缓,新登记户数和期末实有
户数分别下降9.1%和1.3%。

(丁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