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3&run=13

综述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省会城市济南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
带。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700余公里,面积15.7万平方公里。境域东临
海洋,西接大陆。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
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屹立在渤海海
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西部
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在境内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
西平原,黄河在境内自鲁西南向东北斜贯鲁西北平原。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
坊、 济宁等城市设有机场,山东的航空企业开辟航线290多条;山东铁路以京沪、胶
济线为主体,与京九、菏兖石两线形成两纵、两横铁路干线;山东公路交通居全国首
位,高速公路贯穿全省各市,县乡公路实现村村通;山东拥有沿海港口26个,开通有
国际国内航线,构成了境内海、陆、空立体交通。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
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
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平原
占55%, 其他占7.8%。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独流入海。全省平
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 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其中,长
度在50公里以上的10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
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河、万福河、朱赵新河
等。
山东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总面积1496.6平方
公里, 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
湖、独山湖、南阳湖)和东平湖。
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仅次于广东省,
居全国第二位。 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由18
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
方公里, 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1.3万余平方公里,近海海域17万多平方公里。这
些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将大有作为。
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
年平均气温11℃~14℃, 全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
~950毫米之间,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全省光照资源充足, 平均光照时数为2300~
2890小时,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由于降水量60%以上集中于夏季,
故易形成涝灾,冬春又常发生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鲁鉴)
自然灾害情况 2006年灾情属一般年份,全省干旱、风雹、洪涝、雪灾、低温冷
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特别是4月下旬部分地区遭受特大风雹灾
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入秋后全省遭受3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对农业生
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风雹。2006年,全省先后发生19次风雹灾害过程,主要集中在4至7月份。灾害涉
及14市89个县(市、区),因灾死亡23人,受灾人口483.59万人,紧急转移人口0.11
万人,因灾伤病人口2592人;倒塌房屋1.15万间,损坏房屋7.2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
37.24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4.2亿元。
4月26~28日, 受强对流天气影响,菏泽市东明、巨野、成武、单县,临沂市苍
山、 平邑、兰山、郯城、河东、莒县、临沭、罗庄,枣庄市全部6个区(市)和高新
区, 济宁市金乡、邹城、微山,聊城市莘县、冠县、东昌府,济南市长清、平阴等6
市27个县(市、区)先后遭受特大冰雹和强风暴袭击。由于此次灾害性天气前兆不明
显,灾害强度大,来势迅猛,不易防范,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省因灾死
亡17人, 伤230人,其中重伤58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5亿元。其中以东明、苍山两县
灾情最为严重。苍山县遭强风暴袭击,最大风力达11级,造成8人因灾死亡,115人受
伤,其中重伤48人;灾区电力、通讯、交通、供水全部中断;以大棚蔬菜为主的农业
生产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12.6亿元。东明县刘楼、小井、东明集、马头、三春集、
沙沃等6个乡镇遭受特大冰雹灾害。风雹带呈西北—东南走向,宽4.6公里,长达40公
里。降雹持续30分钟,地面积雹厚度最深达12厘米。雹击过后,小麦、棉花、西瓜、
大蒜等作物受到毁灭性破坏,仅小井乡就有19个行政村成为无麦村。菏泽市共造成46
个无麦村。
洪涝灾害。入汛以后,全省降雨极不均衡,部分地区先后发生洪涝灾害。全省共
出现12洪涝灾害过程,涉及83个县(市、区),受灾人口407.48万人,紧急转移人口
1.15万人,因灾死亡5人,因灾伤病人口10369人;因灾死亡大牲畜2.06万头(只);
倒塌房屋1.16万间,损坏房屋4.7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0.2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
损失19.29亿元。大的灾害过程主要有两次:
7月2~4日, 受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全省出现入
夏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大部地区降大到暴雨或大暴雨,最大点雨量
为233.8毫米(东明县) ,致使菏泽、济宁、临沂等市部分县(区)发生洪涝灾害。
全省受灾人口286.64万人, 1.3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紧急转移安置人口4230人;倒
塌房屋1544间,损坏房屋1.9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75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3999公
顷;直接经济损失8.5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7.88亿元。
7月26~29日,受高空槽和低层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全省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
威海市文登、荣成、乳山、环翠、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市牟平、莱山等地普降大到
特大暴雨, 荣成市降水量达279.1毫米,荣成和文登日降水量均超过历史极值。由于
上述地区地处胶东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平缓,大量洪水来不及下泄,冲击力和破坏力
很大,再加上受上游水库泄洪、堤坝溃决等因素影响,形成严重洪涝灾害。低洼地带
洪水最深达两米以上,作物大量被淹,民房进水倒塌,桥梁、公路及其他基础设施不
同程度受损。水产养殖区大面积过水,渔业生产损失惨重。两市受灾人口22.58万人,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9601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27.2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5153公顷;
倒塌房屋431间, 损坏房屋6794间;直接经济损失7.03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3.27万元。
干旱。全年均不同程度出现旱情,尤以秋季旱情最为严重,给群众生活和工农业
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全省旱灾受灾人口1028.33万人,49.84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
灾面积1181.55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22.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3.92亿元,其中
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6.7亿元。
4月上旬以后,由于全省降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农田旱情持续发展,
重旱地区作物出现不出苗现象, 干土层最厚达5至6厘米。至4月28日,全省有80.7万
公顷农田受旱,其中重旱面积11.3万公顷,受旱地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北、鲁中、鲁南、
半岛等地。
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全省基本无有效降雨,平均降雨量仅8.1毫米,比常年同期
偏少90%, 比上年同期偏少219.0毫米。由于持续少雨,加上气温持续明显偏高,全
省大部地区旱情迅速发展,出现3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潍坊市遭受百年一遇特大干旱。
11月23日,全省大中型水库及南四湖总蓄水量57.8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少蓄16.8亿
立方米,大部分河道基本断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干旱高峰时全省有244万人、115
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性吃水困难, 农田受旱面积一度达2717千公顷,其中重旱623千
公顷,近67千公顷农田因旱失去秋播最佳时机,46千公顷小麦出苗不齐或缺苗断垄。
受旱地区主要分布在鲁北、鲁中和胶东半岛。
雪灾。年初、年末,全省均出现大雪天气过程,半岛地区出现暴雪天气过程,受
灾区域主要集中在烟台、威海两市,给当地交通运输、生产生活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2月5~7日, 全省大部地区降小到中雪,烟台、威海两市遭受暴雪袭击,两市平
均降雪量均为12.0毫米。受降雪天气影响,京福山东段、日东等高速公路的近百个入
口被迫封闭, 公路运量下降1/3以上。烟台、威海两市260个班次汽车停运,渤海湾
客滚船只全部停运,机场大部航班被延迟起飞。12月16~17日,受强冷空气影响,烟
台市、威海市沿海地区及半岛内陆地区出现降水天气过程,大部县(市、区)降小到
中雪,局部降大到暴雪。牟平降雪量最大为13.6毫米,积雪深度为19厘米。暴雪后,
烟台市境内三条高速公路被迫封闭,客滚船全部停航。
沙尘。 3月27日,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影响,全省出现一次强沙尘天气。鲁西北、
鲁西南、鲁中、半岛北部地区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大风扬沙天气,其中鲁西北和鲁西
南局部出现沙尘暴,能见度不足1公里。
据年终核实统计, 全省各类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007.11万人,因灾死亡28人,伤
病15961人; 1.79万人一度被水围困,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27万人;倒塌房屋2.39万
间, 损坏房屋12.2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515.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311.34千公
顷;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5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84.03亿元。冬令期间,全
省灾区有258.04万人需口粮救济,需救济粮12.17万吨;28.31万人需要救济衣被,有
16.07万人需伤病救济。 春荒期间,全省灾区248.9万人需口粮救济,需救济粮10.48
万吨,有36.02万人需衣被救济,有3.2万人需伤病救济。

(李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