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220&run=13

中共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

一、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十五”以来,全省服务业发展呈现加快态势,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12%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5920.4亿元,居全国第3位,同比增长14.5%,增速居全国第4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我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11.8∶56.5∶31.7调整为10.4∶57.5∶32.1,呈现出一产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
(二)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电信、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格局。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2005年完成业务总量728.5亿元,增长39%。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402.6亿元, 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8%。全省已有物流企业超过3000家,建成和在建物流园区60多个,涌现出三联集团、青岛利群集团等一批辐射力强的物流配送中心。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2005年旅游总收入达1039亿元,增长27.5%。以批零、餐饮、交通运输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三)民资和外资加快进入服务业,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民营经济和外资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省非公有经济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35%以上,其中,在批零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中均超过50%。2005年全省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603个,实际使用外资8.98亿美元,增长55.5%。民营经济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活跃力量。外资项目和投入不断增加,投资方向正在向教育、文化、体育、信息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领域扩展。
(四)投资和消费需求趋旺,服务业发展后劲日益增强。2005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79.6亿元,增长29.6%,约占全部规模以上投资的34%, 大大高于 “十五” 前四年25.6%的年均增速。 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4548.6亿元, 增长16.3%, 增幅提高1.7个百分点; 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577.8亿元,增长14.3%,增幅提高2.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档次提高,消费市场向高档消费品拓展,促进了住房、汽车、电信和网络等新兴服务业规模的扩大。
(五)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大,地位日益重要。2005年,服务业拉动GDP增长4.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1.8%,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三次产业中吸纳新增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2005年全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突破1700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8%,比上年新增就业100万人,约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70%。服务业拉动财政增收的作用进一步突出,2005年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398亿元,占全省地方税收的48.8%;提供的全部财政收入478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4.4%。

二、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差距和制约因素

(一)主要问题和差距
1、服务业总量偏小。2005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为5920.43亿元,比广东少3659.01亿元、 比江苏少620.4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1%,低于全国40.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广东44.1%、浙江40%、江苏35.8%的水平;人均拥有服务业产出广东是我省的1.7倍,江苏、浙江也明显高于我省。
2、发展层次偏低。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我省服务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2004年我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011.6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33.98%,而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交通、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47.7%。从支撑和服务生产的能力看,2004年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29.7%, 江苏为39.5%,浙江42.1%,广东38.4%,分别比三省低9.8、12.4和8.7个百分点,支撑和服务生产的能力较弱。从劳动效率看,我省服务业科技含量低,管理方式落后,效率不高。以批零贸易企业为例,2005年我省批零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只有江苏、浙江和广东的60%左右。
3、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由于我省服务业中有市场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知识技术密集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较慢,以致产业层次和聚集度不高,与一、二产业的关联度也相对较弱。据《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我省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居第一梯队末位,列第6位,而且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管理竞争力都列在第一梯队之外。
4、对外开放度不够大。服务业利用外资总量小,利用外资项目和实际利用金额远低于第二产业。2005年,我省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8.98亿美元,仅占全省利用外资的10%左右,与上海、广东30%的水平相差甚远。外资投向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领域,进入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不足5%。
5、优势发挥不足。我省是农业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还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发展服务业资源优势明显。但是,很多优势并未发挥出来。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仅占GDP的5.6%,而广东已达12%以上,浙江接近10%。文化产业发展缓慢,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7%,而广东、浙江已超过4.5%。
(二)制约我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是认识不足,观念陈旧。一些人片面地认为抓工业才是抓经济,重二产,轻三产,把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心主要放在第二产业上,而忽视服务业发展。 相当一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经营理念, 服务内部化,制约了企业“主辅分离”。受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也存在轻视和鄙薄服务业的旧观念,认为从事制造业才是干实业,搞服务业没大奔头,不愿从事服务业;一些人就业观念落后,认为“为人服务低人一等”,有的下岗职工宁愿在家吃低保,也不愿从事社区服务的工作。
二是改革滞后,体制和机制不适应服务业发展要求。目前,我省事业单位改革虽已启动,但进展缓慢,很多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仍挂靠在政府部门,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某些行业市场垄断严重,如金融、保险、电信、电力等社会资源仍然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和限制经营状态,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外资、民资等非公有经济比重小,缺乏有效竞争,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发展活力不足。
三是投入不足。既缺少公共财力的支持,也没调动民间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从资金流向上看,全省投资主要向工业倾斜,第三产业比重偏小。2001~2004年,我省第三产业累计投资占总投资的45.0%,而全国、江苏、浙江、广东分别为59.6%、52.0%、58.6%、65.4%,皆高于我省。近几年,许多省市都设立了服务业发展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但我省还未设立。2004年我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所占比重平均达到55%,在14个服务行业大门类中,国有投资比重占75%以上的有8个,民资和外资明显偏低。
四是政策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多个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但从调研情况看,许多政策因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而难以落实。如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服务业用水、用电与工业企业同等价格等政策,多数地方没有落实,有的地方服务业用水、用电价格分别比居民高20%、76.9%,比工业企业高15%、53%。现有政策仍满足不了服务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省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但缺少相应的规范指导、扶持发展的得力政策和推动创新的激励政策,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政策规定。有的政策规定已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要求,但至今仍没有修订或废止,如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已不再收取会展业摊位费,而我省部分地市至今仍按照1995年的政策规定收取该项费用。政府职能缺位、越位、不到位影响了服务业发展环境。对服务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收费过多过滥,检查名目繁多,使许多企业不堪重负;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不到位,市场监管不力,对服务业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弱。服务业中小企业居多,发展环境是否宽松对他们影响尤大。
五是人才缺乏。我省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普遍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和懂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经营人才,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房地产业、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也由于缺少高层次人才,科学策划不够,经营水平受限,难以实现现代化、大规模的连锁经营,从而影响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一)我省服务业的发展优势
1、经济优势。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05年,我省GDP突破18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47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72.7亿元。经济实力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了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2、对外开放优势。山东是对外开放较早的沿海省份,与韩、日等国隔海相望,处在亚太经济圈西环带、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部位。胶东半岛青岛、烟台、威海3市开放历史悠久,国际知名度大,对外交往和经济联系广泛,具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的基础。
3、工农业支撑优势。我省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列全国第一,农业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是繁荣市场、带动物流等相关服务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工业企业优势突出,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411.9亿元,总量全国第一,全国2154家大型企业中,我省占279家,居全国首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19个,驰名商标53个。雄厚的工业基础为我省金融保险、广告业、租赁业、专业服务、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前景。
4、城市化带动优势。省委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1.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45.0%。正在规划建设的“一群一圈一带”城市发展布局,将对加快我省城市化步伐起到强力推动作用。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和产业发展的聚集,为服务业的聚集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5、立体交通优势。2005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163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具有强大的港口流通整体优势,半岛港口群货物吞吐量已近4亿吨。港口与发达的高等级公路、铁路、空港运输体系相互配套,构成了海、陆、空相互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具备了加速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商贸流通业,形成广覆盖、大集散、长链条的服务业发展格局的基础设施条件。
6、资源优势。我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东部有美丽的沿海风景带,中西部集中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游览区;既有众多名山、名水、名城、名人,又有相对健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发展现代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条件极其优越。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十一五”规划安排,我省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增加值突破11000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7%,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为此,在“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需要年均增长13.4%,比过去十年平均发展快1.6个百分点以上。未来五年,我省面临着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如果“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服务业将很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省目前的经济格局,全省经济实力、整体素质都将实现新的突破。
1、壮大服务业将进一步增强我省经济实力。一是可以尽快缩小我省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过去几年我省和江苏省在一、二产业发展上并没有差距,发展的差距主要在服务业上。2005年一、二产业增加值江苏为1388.58亿元和10342.67亿元,我省为1927.6亿元和10620.3亿元,我省均略高于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江苏为6540.87亿元,我省为5920.4亿元。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比我们多620.47亿元,占山东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0.48%,占我省全部GDP的3.4%。加快服务业发展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潜力,尽快缩小我省与江苏的发展差距。二是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将初步改变我省服务业发展滞后状态,服务业与第二产业比重的差距缩小近8个百分点,三产比例由10.4∶57.5∶32.1变为8∶55∶37,使经济结构更加协调。三是将改变我省目前基本靠一、二产业创造发展优势的状态,转为依靠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共同引领经济发展,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未来5年间服务业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对我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以上,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与二产贡献率的差距由32个百分点缩小为7个百分点。四是将带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十一五”规划完成时,服务业增加值将在2005年基础上接近翻一番,届时全省经济总量将是2005年的1.62倍,人均GDP达到32500元,接近4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为步入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壮大服务业将推动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据统计部门统计,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增加值率普遍高于其他产业,而且越是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率越高,多数高于50%,即便是住宿餐饮、批零贸易业等传统服务业虽然增加值率在三产当中最低,但仍然高于多数制造业。从2002年统计数据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率为53.22%,第二产业为26.44%,第三产业的产出效益是二产的两倍。在当前我省服务业结构还较为落后的情况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呈现迅速上升的势头。从目前经济结构来看,我省第三产业相对贡献率还低于第二产业,但“十五”发展趋势显示,第三产业相对贡献率正在迅速赶上第二产业。2000年第三产业相对贡献率只相当于二产的71%,到2005年则上升为88%,五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按照以上数据计算,如果第三产业比重和增加值率均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使增加值提高近540亿,接近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十分之一。以这样的趋势发展,到“十一五”末,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二产,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3、壮大服务业将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前我省工业比重占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第二产业比重接近60%,全国第一。如此经济结构如不改变,我省经济发展将付出资源和环境的双重代价。随着资源的日益紧缺、价格不断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比重的增加,工业企业经营将面临十分不利的局面。而且工业粗放式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不断上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仅从能源消耗看,目前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耗煤仅为第二产业的23%,万元增加值耗电量仅为后者的16%,属于绿色环保产业。照此计算,2010年服务业比重上升到37%,将节煤1.5亿吨、节电1400亿度,相当于2004年第二产业一年的能耗。
4、壮大服务业将进一步促进就业,提升全省就业结构。以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测算,我省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比第二产业高0.5左右。照此计算,我省服务业每新增亿元增加值可以比第二产业多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十一五”完成时,我省三产比重将比现在提高4.9个百分点,二产下降2.5个百分点,综合二者因素,服务业劳动就业每年增长9%,将新增180多万个就业机会。 其中四分之三将通过由一、 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到2010年,全省就业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由2005年的40∶31∶29变为32∶25∶43,即一产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二产下降6个百分点,三产上升14个百分点。
5、壮大服务业将大大增加地方税收来源。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远高于第二产业。2004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不到第二产业的60%,提供的地税收入却与第二产业大体相当。从近几年情况看,服务业创税能力不断增强,2002年到2004年,服务业创税能力逐年提高,由第二产业的1.38倍、1.55倍上升到1.71倍,2004年万元增加值创造税收达到625元,连续两年上升11%。照此计算,到“十一五”末,服务业税收将超过全部地税税收的一半,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突破重点

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设想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的,以促进结构优化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围绕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三个目标,坚持发展思路、政策环境、体制机制三个创新,实施龙头带动、集聚发展、重点突破三项举措,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形成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相互融合、并驾齐驱、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力争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实现总量增倍、结构优化的目标,增加值达到1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7%以上,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五项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要强化和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政策的有效引导作用,谋划确立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布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高度重视和做好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优质服务、组织协调等相关工作,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通过引进、培育和深化改革,组建龙头企业集团,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塑造企业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
坚持融合发展、与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原则。要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把服务业发展放到与第二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推动两大产业的融合和有机统一,共同驱动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重点突破、集聚发展的原则。发挥优势,重点突破,选准突破口,突出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争取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餐饮旅游、科技信息、文化产业、农村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七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统筹规划,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和地区聚集,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要实施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形成龙头或支柱,带动全省服务业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信息化带动的原则。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对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坚持高起点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支撑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倡导服务业创新发展,用科技创新引领服务业全面创新。加快发展和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网络,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和专业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以信息技术武装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全省服务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坚持扩大开放、国际化提升的原则。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广泛开展与国际服务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著名企业和品牌,引进国外服务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争取把我省建成全国一流的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当前应争取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以推进金融创新和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为重点,实现金融服务业繁荣发展新突破
加强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拓宽金融业务,丰富金融产品,大力开发面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理财服务、中介服务和电子银行等业务,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信贷。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提高社会融资水平。
突出抓好济南、青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做大做强汇丰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风险防范能力,做精做专城市商业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快推动增资扩股和重组工作,做强齐鲁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入股,发展山东品牌的保险企业和期货经纪公司。通过创新金融组织,提高服务质量,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农民发展生产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增强金融服务地方发展的功能。
(二)以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和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实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基地。以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临沂、日照等经济流量大的城市为重点,围绕空港、海港和路网等交通节点,建设一批规模大、信息化程度高、设施一流、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货物集散地。
二是培育一批现代化的大型骨干龙头物流企业。整合省内物流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进大型国企的主辅分离,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催生一批信息化程度较高,具有先进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带动全省现代物流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三是构建立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构筑城市与城市之间和与外省之间快速货运集散网,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各大物流园区与信息平台的联接,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逐步实现与国内外主要海港、空港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形成海港、空港、陆港和信息港多联共运的物流网络体系。
(三)以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促进资源整合为重点,实现旅游业繁荣发展新突破
一是组建大型旅游集团。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引导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全球性的企业参与我省旅游企业改组改造和重组。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推广品牌经营、连锁经营,形成网络化经营格局,催生一批整合、带动能力强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二是建设立体化旅游业生产体系。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平台,整合相关旅游资源。 通过创新旅游产品、 丰富旅游内容,以大企业为龙头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融合发展,拉长拓展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要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古迹及各种馆藏文化,鼓励创办文化旅游企业,开发一批旅游表演项目,旅游景点景区要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双赢发展。
三是构建全省一体化旅游发展新格局。树立全省旅游“一盘棋”观念,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破除体制和区域分割,改变行政区划内旅游资源独有独享的管理体制,加强区域联合协作,如东部沿海城市共同打造“黄金海岸线”旅游品牌,济南、泰安和济宁联手共建“山水圣人”旅游线路等等,同时要不断丰富传统线路,推动各旅游线路的联通经营,共同构建山东大旅游经济圈。
(四)以强化为制造业优化升级服务为重点,实现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
科技服务业要以提升设计和研发水平、拓宽服务领域为重点,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企业和机构,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组织形式,增强活力,提高服务水平。
信息服务业要积极贯彻“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把为制造业强省建设服务作为重点,在服务中加快自身发展。要发挥我省软件产业优势,积极推动软件开发为制造业及其他产业发展服务,针对我省制造业优化升级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开发一批实用软件,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推进应用软件开发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加快软件产业化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形成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青岛、烟台、威海、济宁五大软件园相互辐射带动的发展格局,将五大软件园建设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软件出口基地,争取把软件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带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信息网络资源的整合和社会共享,为企业和全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积极培育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以省报业集团、省广电总台、省出版集团为龙头,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等优势行业,组建和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优势文化企业和基地,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文化产业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以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城市为重点,积极培育能承接大型国际国内会展的高层次专业集团,力争把青岛啤酒节、烟台果疏会、潍坊风筝节以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会展和节庆办成精品。建立引导社会办教育的健康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培训市场化,形成多种力量共同推动教育繁荣的发展格局。积极探索体育满足群众健身需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促使有条件的体育机构逐步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形成一批具有导向性、规模化的体育企业集团。鼓励社会兴办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俱乐部,引导居民扩大体育健身消费。
(六)以构建城乡互通联动服务网络为重点,实现农村服务业繁荣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完善交通服务设施。在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公交,为老百姓出行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二是建立农村商贸流通服务网络。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为主旨,大力发展以农村连锁配送为主体的物资流通网络,鼓励超市向农村延伸,创新农村商贸服务方式,实现农资和生活用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畅通无阻的双向流通。
三是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中心建设,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搞好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群众提供市场、技术、生产、生活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四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各类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建立先进技术下乡的绿色通道。
五是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服务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跨地区流动就业提供组织引导、信息咨询和技能培训等服务。
(七)以拓宽服务领域和创新服务方式为重点,实现社区服务业繁荣发展的新突破
要紧紧围绕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化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能够适应居民多样化需要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卫生院、老年公寓等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修等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满足群众生活需求。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养老托幼、卫生保健、公共餐饮、教育文化、物业绿化、保洁保安等服务业,推进公益性服务市场化,增强社区服务业发展活力。引导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合理设置社区服务网点,发展连锁经营,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社区服务资源与居民服务需求无障碍沟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五、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
本着与全省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相适应,与经济整体布局相衔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抓紧制定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一是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服务业发展规划布局要与一、二产业布局和城乡布局紧密结合,统筹经济社会全局,科学规划服务业行业重点和区域产业带,实现服务业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确立济南和青岛两个中心,增强在科技、金融、物流、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规划沿海、沿胶济两条服务产业集聚带,发展壮大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主要交通枢纽三个节点,促使形成与生产生活配套的服务业集聚区。二是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突出载体支撑,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和带动力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一批信息化基地、一批文化旅游基地、一批国际商务区,以此引导集聚发展。三是实施服务业品牌带动工程。重点在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和文化旅游、节庆会展、信息软件等现代服务行业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服务业品牌。制定“名、优、特”品牌推进计划,挖掘、保护和包装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产品,进一步提升层次,扩大产品知名度。将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中心城市及重点区域打造成品牌集聚区。
(二)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健全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在金融、电力、公路、民航等领域,引导民资、外资通过参股、兼并、上市、重组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公平竞争,培育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现代服务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机关事业改革。在公用事业领域放开设计、施工、养护维护、材料供应、广告等业务市场,通过竞争机制选择投资者和经营者;在社会事业领域,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脱钩,实现市场化和投资、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在政务活动领域,可以实行外包的研究咨询、业务培训、招商活动、公务接待等,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委托代理等方式推进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社会化。三是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引导工商企业分离采购、运输、仓储、销售、研发等业务,促进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
(三)抢抓机遇,扩大开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和入世后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机遇,尤其是抓住“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开始实施的有利时机,实施“内引外拓”,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跨国公司服务中心和国际知名服务企业落户山东,注重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技术、新型业态和通用标准,促进我省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企业机制和服务品种的创新,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全面实施《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推动服务企业及产品走出国门,鼓励大型企业在境外设立采购、分销、物流和金融服务中心、连锁经营机构;扩展有比较优势的远洋运输、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等国际服务贸易,拓展服务产业发展空间,建设服务出口大省。
(四)创新政策,加大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落实。针对某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通过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增强政策落实的可操作性;通过加大宣传,增强政策的公共透明度;通过强化监督督查,促进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及时清理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不适宜政策。按照加入WTO的承诺,尽快废除不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相关文件,清理不适应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切实解决在市场准入、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税费征收等方面存在的不公平和歧视性待遇问题。三是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政策。着力于扶新、扶重点、扶改革、鼓励做大做强,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大企业集团的政策支持。同时,要制定促进服务消费的政策,如推行带薪休假的政策,促进繁荣城市夜间经济的政策等,引导社会转变消费观念,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
(五)健全规章,加强监督,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
一是全面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根据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对标准化的客观要求,对能够进行标准化生产的服务行业,要积极引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当前应大力推行商贸、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标准的实施;对不能进行标准化生产的服务行业,要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对一些尚无服务标准的新兴服务行业,要以行业协会为主制定相应标准,积极推行标准化服务。二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执法,对非法经营、欺行霸市、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查处,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三是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重点解决部门管理条块分割、多头执法、收费不规范问题。建立规范的收费制度,解决收费搭车、乱收费问题;建立联合执法制度,解决多头执法问题;建立行评制度,让企业监督部门的执法行为。四是加快服务业地方立法,保证服务业市场监管有法可依。针对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会展、医疗、中介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制定地方法规草案或政府规章。
(六)引进人才,加强培养,强化智力支撑,大力引进海内外人才
通过多种方式,重点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实施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引导各级各类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针对服务业发展需要,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培训。推行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双元制”教育和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每年推出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紧缺急需的职业培训项目和专业能力水平认证项目,对参加培训及考试的人员,经认定后给予适当政府补贴。建立境外培训基地,定期选派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到服务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推行岗位工资、股权期权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在全省设立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等多种措施,吸引、留住、用好人才,为各类专业人才充分施展才干提供良好环境。
(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强力推进机制
按照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服务业管理体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落实,建立服务业发展强力推进机制。抓紧成立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工作;成立重点行业工作推进和协调机构,负责行业指导、协调工作。建立服务业绩效考核制度,把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责权。同时,对各市下达发展指标,对服务业增速、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和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等项指标实施年度考核。
(八)加强宣传,舆论导向,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一要重点宣传服务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全省上下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的认识。二要加强对服务业先进经验、先进典型和知名品牌的宣传,认真总结各地在繁荣发展服务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宣传一批服务业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社会观念更新,引领全省服务业健康发展。三要加强对政府关于鼓励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服务业发展。各地、各部门应注重研究服务业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