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215&run=13

——2007年2月9日在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倪永康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突出抓好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繁荣发展服务业三项重点工作,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846.7亿元,增长14.7%,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2%、16.8%和14.2%。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端。全省认真编制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好“十件实事”,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粮食总产4048.8万吨,增长3.4%;肉类、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和2.8%;完成植树造林200万亩。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工程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1.5%,解决了2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5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4368元,增长11.1%。
(二)投资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着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投资结构继续优化。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1134.6亿元,增长19.6%,增幅回落13.9个百分点。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80个,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2.8%、31.5%和38.7%;钢铁、铝行业投资分别下降33.4%和5.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放缓,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870万平方米,17市全面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
(三)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把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分解落实任务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省份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6.2%,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明显下降。培植“三个一批”效果较好,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得到加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122.8亿元,增长23.6%;实现利税、利润4283.6亿元和2634亿元,分别增长28.2%和26.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55.3亿元, 增长26.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2764.8亿元和2505.7亿元。
(四)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抓住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力度三个关键,突出抓好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休闲等八大重点,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978.8亿元,增长14.2%,高于“十五”平均增长速度2.2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1%,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295.6亿元,增长24.7%。消费拉动作用增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122.5亿元,增长16.3%,增幅提高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
(五)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协调。在继续实施“一个龙头、三个突破”的同时,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加强政策扶持,培植发展优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增强,西部地区发展加快,东中西联动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30个强县和30个欠发达县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7.8%和34%,山东半岛城市群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4.1%。对口帮扶菏泽成效明显,8个援建工业园累计开工项目118个,完成投资28.6亿元。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六)改革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调整优化出口和外资结构,推动外经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制面达到90%,64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企业上市融资91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52%,提高4个百分点。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部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7.6亿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改革试点顺利开展。出口规模和质量继续提高,实现进出口总值952.9亿美元,增长23.9%;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31.6%和11%, 分别提高2.3个和1.5个百分点。 外商直接投资100亿美元,增长11.5%。
(七)和谐山东建设迈出新步伐。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就业全面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07.3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3%;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9.2万人。全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06.5万人,农村养老参保人数1059万人,88个省级新农合试点县参合率达到88.6%。城乡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2元,增长13.5%。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落实较好,消除中小学危房113万平方米,省内地方高校招生38.7万人。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基本完成,175个县乡医疗机构国债项目多数开工建设,360个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已竣工70.8%,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28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快,省博物馆新馆、“十一运”比赛场馆前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平安山东”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各类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7.1%。新闻出版、扶贫减灾、人民防空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从总体上看,2006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承接近几年的良好势头,呈现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等特点,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是全省人民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团结一心、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各级人大、政协充分发挥监督和支持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仍比较突出,能源原材料和初加工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重点领域的改革任务繁重,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就业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用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投入不足,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去冬今春旱情比较严重,夏粮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农村金融体系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GDP增长10%,万元GDP能耗降低4.5%,二氧化硫排放减少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外贸进出口增长16%,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
(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
(四)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三、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提高投资增长质量和效益
一是加快投资结构调整
二是抓好“十一五”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强化投资调控和管理
四是拓宽建设资金渠道
(三)加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
二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降耗
三是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
四是加大节地节水工作力度
(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二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
三是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调整重组
(五)大力繁荣发展服务业,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二是培育服务业发展载体
三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是积极引导扩大消费需求
(六)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
二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三是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四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五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七)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山东
一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三是大力发展各类教育
四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五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