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181&run=13

城镇居民生活

一、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92元,比上年增长13.5%。
(一)工薪收入是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
工薪收入达到10442元,增长15.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5.6%,拉动可
支配收入增长13.2个百分点,是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工资及补
贴收入10272元,增长16.0%,其他劳动收入下降2.2%。
(二)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幅最高。全年人均财产性收入221元,增
长45.3%,在家庭总收入中增幅最高。其中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100元,增长
30.3%。出租住房收入已成为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人均房租收
入达到58元,增长34.2%。知识产权收入实现零的突破,人均收入4元,无形
资产收入开始进入居民家庭。
(三)经营净收入平稳增长,增速减缓。自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经营
净收入呈现快速增长,2003~2005年年均增长46.9%。2006年,城镇居民经
营净收入由前几年的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增长期,全年人均经营净收入558
元,增长13.4%,增幅较上年回落。
(四)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加快,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得到体现。2006
年最低10%收入组 (以下简称低收入家庭) 人均可支配收入4242元, 增长
12.0%, 增幅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29646元,增长10.4%,增幅较上年回落8.8个百分点。最高与最低收入组人
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7.0∶1,比2005年的7.1∶1略有缩小。低收入家庭收入
增长的主要因素:工资及补贴收入增长11.6%;其它劳动收入增长40.1%;
经营净收入增长36.6%;失业保险金增长41.0%。

二、消费支出增长超过可支配收入

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468元,增长13.6%,高于人均可
支配收入0.1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一)消费倾向上升,加大了对经济的拉动力。全省城镇居民消费倾向
在连续6年逐年走低的情况下,2006年受总体经济形势向好、收入连年增长、
消费环境逐步优化、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城镇居民消费信
心增强,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均呈现上升趋势,消费倾向为69.5%,比
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为69.9%,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
(二)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势强劲。全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120元,增
长16.7%,高于2005年9.2个百分点,高于商品性支出4.2个百分点。服务性
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5.0%,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份额占到四分之
一。 其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548元, 增长13.0%;人均家庭服务费支出增长
23.1%;包括物业管理费在内的居住服务费增长29.0%。
(三) 汽车消费带动消费升级。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家用汽车支出
328元,增长88.6%,支出金额超过了包括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在内的家庭
耐用消费品的总和。在消费支出13.6%的增幅中,有2.1个百分点是靠购买家
用汽车支出拉动的,汽车消费对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到15.4%。年末每百户
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2辆,比2005年增长37.6%。与汽车相关的支出
也快速增长,如人均车辆用燃料及零配件支出75元,增长39.8%;人均车辆
使用税费40元,增长131.3%;人均车辆保险支出增长55.6%。
(四) 信息消费热度不减。 全年城镇居民用于通讯方面的支出为人均
472元,增长10.8%,其中,通讯工具支出108元,增长16.9%,通信服务支
出364元,增长9.2%。年末,城镇居民家庭中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64部,比上
年增加20部;百户拥有电脑53台,同比增加7台,其中有33台接入了互联网,
同比增加6台。
(五)精神消费支出比重上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
出1202元,增长15.6%,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4.2%,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其中,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15元,增长30.0%;人均教育支出633元,增
长15.7%。
(六)时尚消费倍受青睐。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支出101元,增
长47.6%。其中,健身活动费增长2.3倍,购买健身器材增长1.3倍;衣着支
出1091元,增长17.8%;人均金银珠宝饰品支出47元,增长49.7%;人均美
容费和化妆品支出分别增长36.7%、28.3%。

三、非消费性支出份额加大

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非消费支出3249元,增长33.6%,占家庭总
支出的比重为27.7%,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
(一)购房与建房支出快速增长,居住条件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购
房建房支出937元,增长97.2%,其中用于购房的支出918元,增长96.1%。
自有产权房屋达到94.0%,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纯商品房占20.4%,
提高4个百分点。
从居住面积看,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29.3平方米,同比增加0.8平方米。
从居住条件看,三居室以上的比重48.9%,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有卫浴的
户比重为63.9%,提高2.9个百分点;有现代取暖设备(包括空调和暖气)的
户比重为77.6%,提高2.8个百分点;使用管道燃气的户比重为44.2%,提高
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购房贷款172元,人均归还住房贷款234元,均增
长1.4倍。
(二)个税调整居民受益,捐赠支出大幅增长。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
转移性支出1352元, 增长16.4%。 人均交纳的个人收入税41元, 同比下降
11.0%。居民人均捐赠支出为797元,增长23.4%。
(三)社会保障意识增强,社会保障支出较快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
社会保障支出951元, 增长21.3%,其中,人均缴纳的养老基金405元,增长
16.0%;住房公积金381元,增长28.4%;医疗基金107元,增长17.7%;失
业基金40元,增长22.8%。

(省统计局综合处)

农村居民生活

一、农民增收情况及特点

2006年,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达4368.3元, 比上年增加
437.8元,增长11.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一)农民来自第一产业收入增长稳定。全年全省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
获得的收入为1825元, 同比增加97.1元, 增长5.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41.8%,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其中人均种植业收入1468.2元,增长6.6%。
1、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人均出售粮食478.4公斤,增加53.5公
斤,增长12.6%;人均出售粮食的现金收入618.3元,增长12.6%。
2、优质农业生产成效显著。全年通过节本增效、良种补贴等措施,优
质小麦带动农民每亩增收近60元。 目前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已发展到
233.33万公顷,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0%,比上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约占
全国的六分之一。
3、蔬菜、棉花等生产规模大、效益好。全年农民人均出售蔬菜瓜类总
量为412.4公斤,增长2.8%,农民人均出售蔬菜瓜类的现金收入570.1元,增
长14.5%,占全年农民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的31.6%。棉花生产价格指数比
上年上涨2%, 受规模大、效益好等因素影响,农民人均出售棉花现金收入
333元,增长17%。
4、林牧渔业支撑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省农民人均林业收入64.2元,
增加15.7元,增长32.4%。农民人均出售木材的现金收入51.9元,增长27.7
%。人均渔业收入22.4元,增长9.1%。从牧业生产看,受生猪、家禽价格下
降和动物疫病、运输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影响,上半年畜牧业生产效益下滑,
畜禽存栏全面下降。进入下半年,随着禽流感等动物疫情的有效解除,受政
策扶持和节日消费等因素的拉动,畜禽产品价格开始回升,养殖效益逐步显
现,畜牧业生产全面复苏。全年牧业产品价格指数为99.7%,略低于上年,
但分季度看,呈现逐季上升态势。与上年同期相比,一季度下降6.9%,二季
度下降3.5%,三季度下降1.5%,四季度上升6.6%。牧业生产形势的好转,
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牧业增收的难度。人均牧业收入270.1元,下降4.2
%。
(二)非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2006年,农民人均从非农产业获得
的纯收入为2543.4元,比上年增加340.7元,增长15.5%,非农产业增收幅度
已连续两年超过传统农业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56%,上
升到58.2%,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达77.8%。
1、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 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
1671.5元,比上年增加234元,增长16.3%。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比重,由上年的36.6%上升到38.3%,提高了1.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农
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3.4%,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推动力。
2、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年农民人均从家
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为584.8元,增加54.6元,增长10.3%,比农
业快增速4.7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人均收入163.3元,增长7.3%;第三
产业人均收入421.5元,增长11.5%。
(三)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06年,全省继续实
施粮食、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三项补贴合计超过12亿元,其中粮食直
补资金9.15亿元,良种补贴2.63亿元,农机购置补贴4650万元。对种粮农民
的直接补贴标准每亩提高了1元;安排家畜良种补贴资金1000万元,支持畜牧
业发展,增强粮食转化能力;对粮食播种面积在1万公顷以上的县(市、区)
农民购置农业机械,按实际购机价格的30%给予补贴。为减轻成品油价格改
革导致的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压力,国家拨付山东的9.11亿元资金,通过“齐
鲁惠农一折(卡)通”全部兑付到户。全年农民人均粮食、良种和农机购置
补贴比上年增长27.9%;人均获得救济金、抚恤金、救灾款、扶贫款、赔款、
报销医疗费等收入增长12.1%。
(四)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增收。全年全省农民人均税费支出21.3
元,比上年减少11.7元,下降35.5%。
(五)繁荣活跃的农村市场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山东坚持
以市场为导向,扎实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种养业、加工业、
储运业和商业服务业更加协调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提
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实现了农民货币性收入的较快增长。2006年农民人均
货币性纯收入为4008.3元,比上年增加455.1元,增长12.8%,占农民人均纯
收入的比重达91.8%,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实物纯收入为360.1
元,减少17.3元,下降4.6%。

二、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43.8元,比上年增加408.0元,
增长14.9%,比收入增幅快3.8个百分点,增幅连续四年超过收入增幅。农村
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9.8%降至37.9%。农村居民生存环境和生活质
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 在外饮食消费显著增长。 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
1191.3元, 同比增加103.7元, 增长9.5%。 其中在外饮食消费支出人均为
173.3元,增长10.6%。
(二)衣着消费增长较快。全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98.1元,增长24.0%。
其中,服装支出126.2元,增长32.5%;鞋类支出48.7元,增长15.0%。
(三) 居住消费趋向城市化。到2006年底,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3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平方米,增长3.5%。其中,楼房面积人均3.6平
方米,增长8.6%;砖瓦平房面积25.4平方米,增长3.5%。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548.1元,增长23.0%。其中,人均生活用房支出
26.4元,增长1.7倍;装修生活用房材料支出32.6元,增长31.3%;生活用水
支出4.0元,增长38.7%;生活用电支出60.0元,增长24.5%。使用空调和暖
气取暖的户数比重达21.7%,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饮用自来水的户数比重
达57.2%,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
(四)家庭设备用品消费需求旺盛。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
品及服务支出158.7元,增长16.3%。其中,日用品支出47.9元,增长11.4%;
床上用品支出12.0元,增长25.8%;家具类支出38.8元,增长24.2%;机电
设备支出46.5元,增长16.1%。
从百户耐用物品拥有情况来看: 到2006年末,农村居民百户拥有电冰箱
33.6台,增长17.6%;空调5.1台,增长27.2%;抽油烟机6.7台,增长12.3%;
彩色电视机98.4台,增长8.1%;热水器19.2台,增长24.9%;影碟机55.8台,
增长23.9%;组合音响18.4台,增长29.3%;家用计算机2.4台,增长6.3%。
(五) 交通和通讯支出热度不减。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
352.2元,增长19.6%。其中,购买交通工具支出98.0元,增长14.9%;购买
通讯工具支出40.1元,增长24.5%;交通消费服务性支出55.2元,增长22.7
%;通讯消费服务性支出115.3元。增长17.2%。
从百户拥有情况来看:2006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69.0辆,
增长5.7%;生活用汽车1.2辆,增长11.1%;移动电话60.7部,增长30.2%。
(六)学杂费支出增幅减缓。全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
出408.8元, 增长8.4%, 增幅比上年低18.1个百分点。 其中,学杂费支出
270.1元,增长2.9%,同比低26.5个百分点;文教娱乐用品支出68.9元,增
长13.5%;文化、体育、娱乐服务支出28.7元,增长24.1%。
(七) 医疗保健服务支出增速加快。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221.8元,增长17.7%。其中,医疗费支出138.8元,增长34.2%;保健费支
出1.9元,增长28.4%。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的激励作用会逐渐有所减弱。国家已经连续三年大幅度地减
免农业税和增加政府补贴,国家实施的惠农政策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继
续增加农民收入可操作的空间剩余很小,政策的力度会继续保持,但增长会
有所放慢。2006年全省全面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对粮食进行直补,并对农民
购买农机、良种、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了一定的补贴,是各类补贴和优
惠政策贯彻较为集中的年份,2007年甚至包括“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增加
农民直接补贴的空间有限。政策性因素是短期因素,对农民收入人均增量的
影响会逐渐有所减少,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效应也将逐渐减弱。从大的环境
来看,农民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
况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农民增收依然面临较多的困难。
(二)农资及涉农服务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一方面,国家惠农政策
的出台,引起了良好的政策效应,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使农资产
品的需求量大增, 拉动了农资价格上扬。 2006年, 全省农民人均购买化肥
208.2公斤, 增长10.1%;购买微量元素肥8公斤,增长40%;购买农业用种
10.5公斤,增长19.5%;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上涨16.2%,其中,机械作业费
上涨21.6%,排灌费上涨14.4%。另一方面,目前全省正处于经济的上升周
期中,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对能源、基础材料、化工、机械等产品的市场需求
旺盛,使得能源和基础材料价格明显上涨,作为化肥、尿素生产的主要原料
和燃料的原煤、化工用煤、焦炭价格不断上涨,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
源价格也持续上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成本的推动下,仍然存在较大的上
涨压力。
(三)气候条件及病虫害、动物疫情等不确定因素较多。2006年,全省
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生长。
而2007年的气候变化难以预料,特别是2006年入秋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仅
为18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81%,降雨少加上持续的高温天气,造成农田失
墒严重,全省有23.33万公顷小麦放弃播种,已播种小麦也因旱情影响了生长,
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旱灾的持续发展,将对2007年粮食生产带来严
重影响。同时,国内外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仍时有发生,全省存在发生禽
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潜在危险,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省统计局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