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178&run=13

城乡就业
以贯彻落实国发〔2005〕36号文件为主线,对现行就业政策进行延续、
扩展、调整和充实,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积极就
业政策体系,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全省城镇新就
业134.4万人,扣除自然减员27.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07.3万人,完成全年
工作目标的101.2%。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7
%;困难群体再就业10.4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0%。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
员4 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9.2万人,完
成全年任务的133%。
全省共有职业介绍机构2150家, 从业人员7338人。全年共办理登记招聘
329.8万人次,登记求职307.9万人次,其中,失业人员131.2万人次,农村劳
动者124.2万人次。全年共提供职业指导155.6万人次,介绍成功164.5万人次。
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3.4万人,其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3.5万人。
31.6万人次持《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再就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减免各种税
费4.9亿元。全省各级财政安排再就业资金8.9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再就业
专项补助资金1亿元。筹集小额贷款担保基金2.3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1
亿元,有16977人享受到小额担保贷款。有就业训练中心145所,拥有实习场
地137个, 劳动预备制定点培训机构136家,在职教职工2739人。再就业培训
26.8万人,其中劳动保障部门直属教育培训机构培训20.9万人。劳服企业及
社区就业实体达3391家,其中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338家,社区就业实体1563
家。

(李广林 陈明乾)

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06.5万人、995.9万人、789.7万人、647.3万人
和488.8万人,比2005年底增加52.7万人、134.3万人、18.6万人、68.5万人和
27.5万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收、管理和监督,基金收入增长较快,基金
管理逐步规范。全省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
入573亿元,增长19.6%;支出468亿元,增长21.2%;清理回收历史形成的
挤占挪用基金3147万元,清理企业拖欠养老保险费13.6亿元、失业保险费4.6
亿元。
社会养老保险。认真贯彻国发〔2005〕38号文件,突出抓好做实个人账
户试点、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规范省级统筹、统一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
人员参保缴费政策等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取得明显成效。
养老金发放成果得到巩固。全年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368万人,其
中,参保职工人数为1106.3万人,参保离退休人数为261.7万人,分别比上年
底增加52.4万人和13.1万人。 企业参保人数为1086.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
883.3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02.9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49.5万人和9.3万
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23万人,比上年底增加3万人,离退
休人员58.8万人。实发养老金222.7亿元,确保202.9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
金按时足额发放。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人数为189.9万人,比上
年底增加9.4万人;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有157.2万人,社会化服务
率为98.6%, 其中社区管理比例为82.8%。 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441.18亿元,与2005年决算数相比(下同)增长22.39%;基金支出352.17亿
元,比上年增长18.87%。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26.48亿元,支
出238.37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14.7亿元,支出113.8
亿元。期末滚存结余382.67亿元。
医疗保险。 全年全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996.1万人, 比上年底增加
134.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人数为796.1万人,退休人员参保人数为200
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111.3万人和23.3万人。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
95.65亿元,支出6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96%和25.47%。期末滚存结
余88.14亿元。
失业保险。全年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89.7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8.6
万人。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9.4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7万人。失业保
险基金收入3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2.96%,支出11.08亿元,下降13.98%。
期末滚存结余60.43亿元。
工伤保险。全年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647.3万人,比上年底增加68.3
万人。享受伤残待遇人数为40426人,比上年减少2340人。全省工伤保险基金
收入5.94亿元,支出3.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39%和37.94%。期末滚
存结余8.32亿元。
生育保险。全年全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488.8万人,比上年底增加27.6
万人。 享受生育保险待遇59294人次, 增加4192人。全省生育保险基金收入
5.1亿元,支出3.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92%和33.48%。期末滚存结余
7.77亿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得到巩固和发展,新型农保制度
建设初见成效。截至年底,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67万人,全省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6.7亿元,支出4.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18%和
31.96%。期末滚存结余71.83亿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
被征地农民参保59万人,比上年增长59%。

(李广林 陈明乾)

劳动关系
大力加强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广泛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劳动合同签订率进一步提高。全
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9%,非公有制企业达到80%。
省、市、县三级全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多层次调解体系初步形成。劳
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步伐加快,7个市和57个县(市、区)建立了实
体性的劳动仲裁院。劳动争议处理效能明显提高。全省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
构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4万件,涉及劳动者2.6万人,结案率保持在96%以
上,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5.6亿元。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为原则,
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支
付制度,企业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228元,
比上年增长15.7%。其中,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114元,增长16.8%;
国有单位22804元,增长15%;城镇集体单位13118元,增长14.3%;其他所
有制单位16482元,增长17.6%。加强和规范国有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的劳动
关系处理工作,审核批复295家中央和省属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妥善安
置职工10.2万人,保持了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李广林 陈明乾)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首席技师制度稳步推进。全省17个市、22个行业部门和70%以上的大企
业建立了首席技师制度,全年有近百名企业一线工人被授予“山东省首席技
师”称号。金蓝领培训成果显著,实施范围已扩大到14个市、14个行业和74
个职业工种, 全年培养“金蓝领”6200多人。技能扶贫计划顺利实施,帮助
8000名城乡困难学生接受技工教育。三年5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如期完成,全年
培养技师2.5万人,3年累计培养技师5.48万人。技工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全
省技工学校发展到253所,全年招生达到14.8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
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到大力推行,技能人才评价与就业、使用、待遇
相衔接的机制逐步形成,全省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66万人。再就业培训、
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扎实推进。全年共培训失业人员26.9万人,
组织创业培训4.4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47.5万人。截至年底,全省高级工以
上的高技能人才约49.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16.6%,比上年提高3.5
个百分点;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约11.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3.8%。

(李广林 陈明乾)

劳动者维权
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制定出台了《山东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等多
个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保
障法律体系框架。强化行政复议层级监督和纠错功能,行政复议和应诉质量
进一步提高。 加强劳动保障行政监察, 全面实行“一体执法”,积极推进
“两网化”建设,认真受理群众投诉举报,重点围绕征缴社会保险费、整顿
劳动力市场秩序、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用工情况等开展专项检查,查
处了一大批违法案件,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全省各级劳动保障
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14万户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5316件,责令用人单
位补签劳动合同73万份,补发劳动者工资4.9亿元,补缴社会保险费8.03亿元。
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制定出台了贯彻国发〔2005〕5号文件的实施意见
和9个配套文件,省和17个市全部建立了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为农民工办10
件实事活动取得明显进展。

(李广林 陈明乾)

劳动保障基础建设
以“金保工程”为核心的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省本级和17市
都建立了标准统一的数据中心,省、市、县三级网络全面贯通,12333电话咨
询服务系统正式启用,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两大核心软件广泛应用,就业
和社会保险业务基本纳入计算机管理。社会保险经办能力不断提升。省、市、
县三级基本实现社会保险费一票征缴或集中征缴。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日
趋健全,在开发就业岗位、服务退休人员、落实劳动保障政策等方面作用突
出。

(李广林 陈明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