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一、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加强震情分析和预报研究。省地震趋势会商会认为,2006年度省内其它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为4级
左右。省和各市地震部门认真制定和执行短临跟踪方案,及时落实各类异常现象。聊城、烟台、临沂、
滨州市先后举办晋冀鲁豫地震联防会、北黄海区域地震联防会,东部十城市地震联防会,加强区域观
测资料分析处理和震情会商。
有序处置地震事件。省内及邻区共发生2月8日临沂3.5级、4月9日莘县与河南范县交界4.6级、4月
25日梁山3.6级、4月26日莒南3.6级、6月27日沂水与沂源交界3.4级、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8月21日南
黄海3.7级、9月12日定陶3.2级、11月7日文登与牟平交界3.1级、12月16日北黄海4.0级、12月26日汶上
与兖州交界3.5级等11次显著性有感地震事件,省委书记张高丽、省长韩寓群先后作出十几次批示。
省地震局地震速报、震后趋势判定等工作高效有序,同时圆满完成重要节日、重大政治活动、汛期等
特殊时段的震情保障任务。省地震局被评为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先进单位(第一名)。
加强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固定台站达到129个、平均每万平方公里8.2个台,群测群防骨
干观测点达到131个点,流动监测网观测点达到281个。12月15日,省政府召开纪念泰安基准地震台建
台40周年暨全省地震台站建设现场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全省地震台站建设工作,副省长张昭福、中国
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出席会议,各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和地震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加大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力度。3月1~3日,省地震局、公安厅在日照市联合召开地震
台站保护现场工作会议,期间联合检查马陵山地震台监测设施安全保卫工作。全省制作安装214块地
震台站标志牌和200个台站保护标志。地震观测资料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地震观测资料通评中共获
得6项第一、1项第二和6项第三。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科技交流。 制定出台 《山东省防震减灾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明确地震科研工作方向和保障措施,建立支持地震科研长效机制。科研成果获得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邀
请美国、新西兰、韩国等外国专家来山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5人次,派员到南非、土耳其、挪威、瑞
典、新加坡、希腊、埃及等国家和台湾地区考察地震科研、灾害管理工作6人次。
二、地震灾害预防工作
加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 4月3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鲁发〔2006〕1号),文件采纳省地震局建议,
强调“注重村庄安全建设,提高防御地震、水涝、气象等自然灾害的能力。”10月30日,省政府召开
省市县三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全省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电视会议,传达全国农村民
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全省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11月15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
一步加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6〕100号)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各地深入
贯彻全国、全省会议精神,潍坊、威海市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情况的调查,济南、莱芜、德州等市
印发贯彻文件,东营市制定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标准。试点示范工作进展顺利,召开两次座谈会和协调
会,莱芜、新泰、沂南等市、县政府成立领导机构,济南市历城区制定实施方案并设计施工图集。
编制实施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2月6日,省政府召开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防震减
灾“十一五”规划草案,2月14日印发《关于印发山东省防震减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鲁政
发〔2006〕25号)。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保障措施
和重点项目。省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十一五”防震减灾重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鲁西
深井地震台网项目开始实施。济南、淄博、枣庄、东营、济宁、莱芜、临沂7个市政府出台本地防震
减灾“十一五”规划,潍坊、青岛、泰安、日照等市防震减灾规划通过论证。济南市政府认真贯彻国
办发〔2006〕54号文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大力推进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济南、青岛、潍坊、淄博活断层项目进
展顺利,济南、潍坊两市活断层项目通过验收,青岛活断层项目初勘通过中国地震局专家组验收,淄
博活断层项目中的新城区地震小区划部分通过中国地震局审定。临沂南坊新区一期、新泰市城市规划
区、潍坊市城区、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南市主城区、曲阜新区、淄博市中心城区、莱芜市城
区等8个地震小区划项目先后完成。172个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通过审定,抗震设防要
求得到科学合理确定。
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利用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有利时机,全省地震系统开展防震减灾强
化宣传年活动。3月16日,省地震局、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关于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加强防震减灾
宣传工作的意见》,制定2006年度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实施方案。6月13日,省灾害防御协会组织召开
大企业防灾减灾座谈会。7月27日,省政府召开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座谈会,副省长张昭福讲话,30
多个省直部门参加会议。7月28日,省地震局对社会公众开放,举行“弘扬抗震精神,关注地震灾害,
建设安全家园,构建和谐社会”主题宣传,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立军参加开幕式。各市创新宣传形
式,青岛、济宁等市组织专题文化演出,潍坊、烟台、威海等市组织中小学生知识竞赛。继续推进地
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达到69所,市县两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达到255所。省
地震局、教育厅联合举办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辅导员培训班。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和枣庄熊耳山地
震崩塌开裂被认定为国家级地震遗址,枣庄熊耳山地震科普馆被命名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3月1~4日,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座谈会听取省地震、财政、发
展改革、建设、民政等部门和济南、青岛、淄博、泰安4市地震局关于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情
况的介绍,到济南郭店地震监测站、七星地震台、历城一中、青岛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黄岛地震台等
地实地调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道玉出席座谈会并带队调研。3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
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全省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情况的汇报。《山东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
环境保护条例》(草案)通过省政府法制办审查修改,《山东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草
案) 形成初稿。 加强防震减灾普法宣传教育,省委宣传部、省地震局、省司法厅8月22日联合印发
《关于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 , 省地震局9月26日召开全省地震系统法制工作暨
“四五”普法表彰会议,省地震局、省普法办11月14日联合印发《山东省防震减灾法制宣传教育第五
个五年规划》。省、市执法队伍开展地震行政执法活动近2000次。
加强地震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东营市地震局由科技局归口管理改为政府直属,不再与胜利
油田地震管理机构合署办公,人员得到充实,关系理顺。青岛市编委就市(区)地震工作机构设置下
发文件,12个市(区)地震工作机构全部建立。济宁市政府督查地震机构建设,12个县(市、区)地
震工作机构更加健全。泰安市有4个县(市、区)建立地震机构。全省140个县(市、区)有125个设
立地震局(办),市县地震部门工作人员达到800余人。潍坊、临沂市地震局领导班子调整。9月19日
至10月20日,首期全省地震系统市县新任局长培训班在济南举办,32名近两年新任的市县地震局长受
到系统培训,防震减灾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高。
三、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推进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山东省地震应急预案》印发后,有15个设区的市和47个县(市、
区)政府完成本级地震应急预案修订,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基本都制定部门地震应急预
案。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管理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10月31日,全省历史上首次军地联合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成功举行,演练
由省和济南市两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共同承办,济南军区、省军区、武警山东省总队、省公安消
防总队、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两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所属专业队伍共计2500余人以及1架
直升机、300多台装备车辆参加演练。演练分为桌面推演和现场演练两部分,桌面推演模拟济南市郊
区发生MS6.0级地震,检验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启动运行和山东省地震应急预案的各个环节;
现场演练分为6个场次16个科目,演练了避震疏散、自救互救、灾民安置、灾情调查、流动监测、搜
索救援、工程抢险、治安防范等内容。演练充分体现军地联合、省市联动和部门协同的特点,为提高
地震应急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及今后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11月21日,济宁市举行首次地震应急救援演习,28个市直部门、单位的1000余人参加演习。
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 制定 《山东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十一五”期间建设方案》,
派队参加亚太地区地震救援演练、全国消防工作现场会演练、青岛东盟24国救援演练,省地震灾害紧
急救援队实战能力得到提高。10月17日,共青团山东省委、省地震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地震应急救
援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促进了各地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全省地震救援志愿者达
到1800多人。
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7月16~19日,全省地震系统应急救援工作会议
在潍坊召开,与会人员现场考察青岛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东营、潍坊、菏泽、淄博、威海、
枣庄、济宁等市先后启动避难场所建设。全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已基本完成。
(苏培雨)
地震活动概况
一、综述
2006年1~12月,山东内陆及邻近海域(北纬34°~39°,东经114°50′~125°)共发生ML(下
同)≥2.0级地震140次,其中2.0~2.9级地震106次,3.0~3.9级地震31次,4.0~4.9级地震3次,没有发
生大于5.0级的地震。 而4级以上地震是近10年来较低年份。 3次4级以上地震分别为:1月8日南黄海
(北纬34°42′,东经121°28′)4.9级、4月9日山东莘县与河南范县交界(北纬35°40′,东经115
°25′)
4.6级和12月16日北黄海(北纬37°48′,东经123°15′)4.1级地震。4月9日,莘县与河南范县
交界4.6级地震,有感范围较大(约9300km2),造成部分房屋损坏,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另外1次地震
发生在距离陆地较远的黄海区域, 陆地无震感, 未产生社会影响。 本年度释放地震应变能合计为
3.20×106Jal1/2,略高于多年平均2.19×106Jal1/2的水平,2.0级以上地震活动频次较往年平均95次的
水平偏高。
二、特点
2006年山东内陆及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仍保持海高陆低的格局,地震活动主要分布于鲁西南、胶
东半岛北部—北黄海和南黄海北部凹陷地区,形成三个地震活动较集中区域。
(一)2006年,胶东半岛北部—北黄海区域发生了一系列3、4级地震,地震大体沿渤海—威海—
北黄海北西向构造带分布。其中,3级地震5次,4级地震1次,即1月9日渤海3.2级、2月21日北黄海3.0
级、8月10日北黄海3.1级、10月26日北黄海3.1级、11月7日牟平3.1级地震和12月16日北黄海4.0级地震。
该区域继续保持地震活动较弱的态势。
(二)2006年,山东内陆地区地震主要分布在鲁西的聊考断裂带及两侧地区。该区3级以上地震
延续相对活跃的态势,先后1月29日濮阳3.4级、4月9日莘县和河南范县4.6级、4月25日梁山3.5级、9月
12日菏泽3.3级和12月16日汶上3.5级等有感地震,其中范县4.6级是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后该区域发生
的最大一次地震,显示相对较强的活动水平。沂沭断裂带全年度继续保持地震活动较弱的水平,中南
段仅发生2次3.0级地震,内陆其它区域全年没有3级以上地震活动。
(三)南黄海北部海域3、4级地震活动集中增强。1~12月份,南黄海北部海域共发生3级以上地
震14次,4级以上地震1次,且形成了北东、北西向两条交叉条带。3、4级地震主要集中在35°线附近
的南黄海北部凹陷及其边缘,其活动水平明显高于北黄海。
(四)4月9日在莘县与河南范县交界发生4.6级地震事件。微观震中位于山东莘县和河南范县交
界(北纬35°40′, 东经115°25′) , 震源深度12km。宏观震中:河南范县王楼乡王菜园村、葛
庄及辛庄乡的辛庄一带,极震区烈度为五度强。V度区为河南省范县王楼乡、辛庄乡、濮城镇及山东
省莘县的古云镇部分村庄,总体呈椭圆形,长轴约19km,为北北西向;短轴长约9km,为北东东,面
积约130km2。IV度区为河南省范县和山东省的鄄城、莘县等县,呈椭圆形,等震线长轴约67km,近南
北向;短轴长约44km,近东西向,面积约2300km2。该次地震有感范围较大、震中附近地区震感强烈。
有感区域——IIV度区呈椭圆形, 长轴约150km,为北北西向;短轴长约80km,为北东东,有感面积约
9300km2。河南省濮阳市和山东省菏泽市、聊城市所辖的部分县均有震感。极震区极个别老旧砖木结
构房屋出现墙体倒塌、屋架塌落等破坏,部分房屋出现房瓦掉落、墙体开裂等轻微破坏,产生一定经
济损失。
总之,2006年山东地区及沿海地震活动水平较历年活动水平偏高,全年度山东内陆及沿海发生3
次≥4.0级地震,反映本年度4级以上地震活动频次偏低、而地震释放总能量仍偏高于历年平均水平。
(郭爱香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