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155&run=13

综述
截至2006年底,全省气象部门共有17个市级气象局、108个县气象局(站)。省局机关设9个内设
机构、9个直属事业单位。全省气象部门在职职工总数为1958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9名,本
科668名,专科631名;正研级高工5名,副研级高工172名,中级职称707名。
全年重大天气过程无一漏报,开通了全省决策气象服务短信系统、气象灾害热线电话,为各级党
委政府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气象服务并积极为社会提供公众服务,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
高度评价。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全省全年共组织人工增雨防雹作业2245门(架)次,累计影
响面积32.66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8.54亿立方米,防护面积3.98万平方公里,减少损失10.26亿元;省
人影办组织13个架次的飞机增雨作业, 累计飞行33小时32分, 影响面积29.39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
3.77亿立方米。
充分发挥多轨道业务流程作用,在“4.28”鲁南强对流天气、秋季干旱和初冬烟台暴雪等气象服
务中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新的业务服务平台在青岛奥帆赛演练和测试赛服务中受到
组委会和运动员的好评,圆满完成了省运会、470级世界帆船锦标赛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移动气象台
赴东北参加森林增雨扑火,圆满完成了任务。组织汛期气象服务应急演练,参加黄河防汛、防震救援
应急演练,并受到表彰。全省气象部门严格落实汛期服务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汛期气象服务万无
一失。省气象台被评为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省政府连续12年致函中国气象局建议给予省局表
彰奖励。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截至年底,全省已建成区域气象观测站1356个。在泰山建成
全国第一个高山大气电场观测站,全省由13个子站和1个中心站构成的闪电监测系统已建成并于7月份
投入业务试运行。建成7个土壤水分监测站、4个环渤海地下水质多参数监测站。启动了与地震、测绘
等部门的GPS/MET水汽探测网共建工作。全省天气实景监控系统建成并进入试运行。泰山多普勒天
气雷达建成并通过现场测试。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省职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达到35.7%。与
山东大学联合开展了山东省霾天气气候特征、形成机理、清除机制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与中国海洋大
学合作将海雾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业务化;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建设生态农业试验室。全省在核心刊
物发表论文50篇,有2项科研成果分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有27项科研成果实现了业务转化,1个
项目首次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开展了第三届全省气象业务竞赛活动。
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局与省政府参事室组成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调研组,
分赴全省东、中、西部的6个市,深入到县、乡、村、村办企业和农户开展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专
题调研,了解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对气象工作的新需求,并向中国气象局党组提交了调研报告。
参加调研活动的4名参事共同向省委、省政府领导写出了《关于气象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服务的调研与建议》,并向中国气象局寄送了该建议,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领导分别在《参事建议》
上作了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将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列入了
《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气象行政执法、普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年查处气象违法案件213起。认真履行行政许可职责,
全年办理气象行政审批案件,满意率达98.6%。省普法办公室编印的《山东省“五五”普法法律法规
选编》和《山东省“五五”普法读本》中,《气象法》及其法律说明被列为重要篇章印发全省。

(山东省气象局办公室)

气候概况
2006年,全省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异常偏高,年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年初年末冷空气活动频繁,
半岛东部出现暴雪天气,部分地区发生低温冰冻灾害;春季回暖快,气温变化幅度大,部分地区出现
强风雹和沙尘暴天气;夏季冰雹、大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局部发生特大暴雨灾害;秋季温暖
少雨,大部地区干旱严重;年末多大雾天气,严重影响交通运输。总体来看,全年局地气象灾害天气
较多,秋季出现大范围的干旱灾害,其他时段气象条件较好,农业气象年景属于一般偏好。

一、基本气候概况

(一)气温。全年全省平均气温为14.2℃,较常年偏高1.2℃,比上年偏高0.9℃,与1998年持平,
为195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全省各地均偏高,大部地区偏高1.0℃左右。年内各月全省平均气温均
偏高,10月和11月异常偏高。
冬季(2005年12月~2006年2月)全省平均气温与常年持平,大部地区接近常年,鲁西北部分地区、
鲁南部分地区、半岛东部部分地区偏低;其他地区偏高。全省各月平均气温,2005年12月较常年明显
偏低,全省大部地区达到了近20年(1986年以来)的同期历史最低值;2006年1月明显偏高,是1951年
以来的同期第四位高值;2月较常年略偏高。
春季(3~5月)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0℃,是1997年以来的连续第10个暖春。与常年同期相
比,各地气温均偏高。初春回暖较快,3月份显著偏高,是1951年以来的第四位高值记录,与1997年
春季持平;4月略偏高,月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月末气温骤升,济南出现了历史同期气温最高纪录;
5月较常年略偏高。
夏季(6~8月)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除半岛局部偏低外,其他地区均偏高,且大部
地区偏高0.5℃以上,鲁中局部地区偏高1.5℃以上。季内各月全省平均气温,6月显著偏高,7月略偏
高,8月偏高。
秋季(9~11月) 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0℃, 是1951年以来的第二个最暖的秋季, 仅次于
1998年。全省各地气温均偏高,部分地区达到或超过了1951年以来的同期历史最高值。10~11月大部
地区气温持续偏高,全省平均气温均达到了195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
12月,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除鲁西北西部、半岛北部和鲁西南局部偏低外,其他大部地
区偏高。
(二)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546.8毫米,较常年偏少15.6%,比上年偏少228.7毫米。各地在
308(德州)~902毫米(枣庄)之间,除鲁南大部、鲁西北局部地区较常年偏多外,其他各地均偏少,
鲁中和鲁西北部分地区偏少40%以上。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8月,8月份最多。各月全省平均降水
量,5~6月、8月、11~12月偏多,其中5月显著偏多;其他各月均偏少,9月显著偏少,3月、10月异
常偏少。
冬季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除半岛东部及鲁南局部地区偏多外,其他地区均偏少,鲁西北
部分地区偏少80%以上。烟台、威海两市出现了特大暴雪。季内各月全省平均降水均偏少。
春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除鲁西北、鲁中西部、半岛北部和鲁南局
部偏多外,其他大部地区偏少,鲁南部分地区偏少40%以上。
夏季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除鲁南大部和半岛东部地区偏多外,其他大部地区偏少,其
中鲁西北西部和鲁中部分地区偏少40%以上,局部偏少50%以上。季内各月全省平均降水量,7月偏
少,6月、8月略偏多。
秋季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少,为1951年以来同期的第三位最少值,仅多于1957年和1963
年。各地降水均偏少,且大部地区偏少50%以上,半岛东南部和潍坊市部分县偏少80%以上。季内降
水主要集中在9月上旬和11月下旬,其他时段降水稀少。由于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全省大
部地区出现了较严重的干旱。
12月,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各地降水量呈西北向东南递增分布,鲁西北部分地区
偏少7成以上,东南沿海及鲁南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
(三)日照时数。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2143.8小时,较常年偏少333.7小时,比上年少244.2小时,
是1998年以来连续第九年偏少。全省各地年日照时数在1830(枣庄)~2538小时(潍坊)之间,除鲁
中部分地区较常年偏多外,其他各地均偏少。年内各月全省平均日照时数,除3月较常年偏多外,其
他各月均偏少,1月和7月偏少最明显。

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一)55年来最暖年。全年全省年平均气温14.2℃,较常年偏高1.2℃,与1998年同列为1951年以
来最高值。年内各月气温均高于常年,其中秋季气温较常年偏高2.0℃,为1951年以来同期次高值,
仅次于1998年;10月、11月气温分别较常年偏高3.5℃、2.4℃,均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
(二)“4.28”强风雹灾害。4月28日下午,鲁中和鲁南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济南、
泰安、临沂、枣庄的12县(市)先后遭受风雹袭击。济南、枣庄、临沂市的部分县市瞬时极大风速达
到26米/秒以上,其中苍山县极大风速达28.3米/秒。部分地区出现了冰雹,冰雹最大直径约2~3厘
米。据不完全统计,共造成13人死亡,160人受伤,农作物受灾、房屋损坏、树木折断、大棚倒塌、
电线杆折断、广告牌倒塌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三)秋季严重干旱。从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连续6旬全省基本无有效降雨,气温异常偏高。秋季
发生30年一遇大旱,潍坊市遭遇百年一遇特大干旱;各地蔬菜旺长,提前上市,价格大幅下降;秋播
困难,已播冬小麦出现旺长现象,影响小麦安全越冬和生长发育;秋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全省旅
游行业出现了黄金时节,山东旅游的外地人数大量增多。
(四)雾霾天气频繁。全年发生16次局部或全省范围的大雾天气,严重影响交通运输,汽车追尾
事故增多,损失较重。其中从12月21日开始济南市就笼罩在雾霾之中,23日、24日、25日市区环境空
气质量均处于轻度污染状态;26日大气污染物浓度急剧增加,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污染
指数分别达到202和103,达到中度污染程度,是入冬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污染最强的一次。
(五)莱州湾封冻。受强冷空气和持续低温的影响,从1月7日起,莱州湾出现了20年未遇的大范
围海水封冻现象,海湾内东西100公里、纵深2公里的范围变成一片静止的冰封世界,当地的渔业生产
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由于正值当地扇贝等海产养殖品收获,此次封冻使海产养殖业损失惨重。
(六)半岛暴雪。2月5~7日,全省大部地区降小到中雪,烟台、威海两市受暴雪袭击,两市平
均降雪量均为12.0毫米; 12月16~17日, 烟台、 威海两市又出现了大范围降雪,牟平降雪量最大为
13.6毫米,积雪深度达19厘米。两次降雪天气严重影响交通运输,部分高速公路封闭,数百个班次汽
车停运;渤海湾客滚船只全部停运;部分航班延迟;水果蔬菜价格上涨;感冒患者明显增多。
(七)威海特大暴雨。7月26~29日,山东出现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大部地区降小到中雨,
部分地区降大雨或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荣成过程降水量最大,为279.1毫米,荣成和文登的日降水
量均超过历史极值。这次历史上罕见的强降雨,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八)黄河下游冰凌。12月17日,受寒潮影响全省出现了大范围的低温天气,最低气温为-13.0
℃(商河)。受其影响,黄河下游开始淌凌并迅速发展,18日上午,下游西河口以下的河段冰凌密度
20%~40%,大片的冰块浮在水面上。
(九)春季沙尘天气。3月27日,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影响,全省出现了入春以来强度最大的沙尘
天气过程。中午到夜间,鲁西北、鲁西南、鲁中、半岛北部地区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风沙尘天气,
其中鲁西北和鲁西南局部出现了沙尘暴,能见度不足1公里。
(十)春夏雷电灾害。4~8月,受雷雨天气的影响,全省共发生了7次雷击事件,较上年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雷击造成9人死亡,11人受伤,损毁计算机、电视机等大量的电器。

(山东省气象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