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0&rec=97&run=13

【综述】 截至2005年底,全省轻工行业现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9057家,比上年末净增1986
家, 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 8017.86亿元、 工业增加值2122.15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
7754.63亿元、利税693.05亿元、利润435.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39%、36.69%、41.97%、
58.38%和65.36%。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省工业的四分之一,利税和利润占全省工业
的五分之一,在全省各工业部门中居第一位。与全国同行业相比,经济规模和总量继续稳居全国
第二位,经济效益居全国第一位。其中主要产品产量如机制纸及纸板、电冰箱、冷冻箱、日用玻
璃、农用薄膜、原盐、淀粉、味精、天然色素、功能糖类、白酒、啤酒、葡萄酒、植物油、肉禽
加工产品、果蔬加工产品、水产加工产品以及抽纱刺绣、铅笔和搪瓷制品等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
皮革服装、纸浆和空调器等产品居全国第二位。
七大产业链之一的食品行业,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3885.08亿元,同比增长44.62%,占全国
食品工业的23%, 居全国第一位;实现利税338.15亿元,同比增长54.33%;利润217.06亿元,
同比增长63.09%, 高于全国食品工业近10个百分点。山东省最具竞争优势的造纸行业其规模以
上企业机制纸及纸板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达1192.16万吨,同比增长25.57%,占全国总产
量的22.06%,比上年净增195万吨。纸制品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105.7万吨,同比增长34.63
%。 全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86.88亿元,同比增长46.01%,绝对额净增310.98亿元,占全国造
纸工业的24.45%,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91个百分点; 实现利税100.91亿元, 同比增长
41.42%;利润62.37亿元,同比增长42.83%,占全国的32.48%。各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七
大产业链之一的家电行业, 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687.62亿元,同比增长11.81%,占全国家电工
业的15.5%,在全国同行业中居第二位。实现利税42.99亿元,同比增长37.91%;利润24.5亿元,
同比增长45.67%。塑料制品行业全年共完成产量157.57万吨,同比增长28.65%。实现销售收入
399.35亿元,同比增长67.35%,占全国塑料工业的8.24%,居全国第四位;实现利税36.23亿元,
同比增长95.33%; 利润24.22亿元,同比增长112.91%,占全国的11.7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近82个百分点。
现有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180家,比上年增加50家;50亿元以上特大型企业
集团10家,比上年增加3家;100亿元以上企业集团4家,比上年增加2家。其中,青啤集团首次突
破百亿元大关, 达101.36亿元;晨鸣集团再攀新高,集团收入达170.7亿元,增长80.2%;海尔
集团全球营业额达1039.36亿元。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00家大型企业集团中,山东轻工有25家
企业名列其中,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
2005年,山东省轻工业主要以食品、家电产业链的发展及造纸、塑料等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
为重点, 全面带动和促进全省轻工业的快速发展。 全年共完成技改投资530.5亿元, 同比增长
58.9%, 占全省技改投资的19.6%。 其中列入2005年山东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项目
235项,总投资385.62亿元。食品产业全年完成投资334.2亿元,同比增长71.4%,占全省七大产
业链技改投资的27.3%, 新增规模以上生产企业876家。家电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建设在青岛进展
顺利, 全年列入重点推进的家电产业集群项目共7项,总投资9.7亿元,到年底已完成投资7.8亿
元。其中澳柯玛集团总投资1亿元,年产电动自行车100万辆项目和总投资9250万元,年产自动售
货机1.8万台、货币识别器1.6万套项目已相继完工。海尔集团总投资8000万元的废旧家电处理示
范基地项目也将建成投产。另外,TCL集团在山东总投资2.7亿元的白色家电产业基地项目,现已
完成投资1.2亿元,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50万台冰箱、80万台洗衣机、100万台小家电的生产
能力。 家电产业全年共完成投资18.3亿元,占全省技改投资的1.5%。造纸行业全年新上了一批
高起点和高水平的重点项目,使全省造纸工业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华泰纸业,总投
资22.8亿元引进的世界单机最大产能的40万吨/年胶印新闻纸生产项目的建成投产, 使华泰集团
的新闻纸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占国内新闻纸市场25%的份额,成为亚洲最大的新闻纸生产企
业。造纸行业通过技术改造,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生产集中度继续提高,现平均单厂生产规模为
3.66万吨,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倍多。塑料行业新上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食品包装产品和工程
塑料制品以及电子、汽车塑料配件等产品,使全省塑料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
升。 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75家,产量30.54万吨。另外,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8月建
成了我国第一条超白浮法玻璃生产线,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从根本上满足
了我国太阳能产业对玻璃基片的高品质要求。
全年全省轻工行业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 即山东省鲁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中
心。 新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撤销2个。截至目前,全省轻工行业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
心78个,占全省的24.53%。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12个,占全省的27.27%;省级技术中心66个,
占全省的24.09%。全年全省轻工行业共完成科研和新产品开发项目32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的60项, 填补国内空白的82项,有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其中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4项)。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
成果计划项目的有22项,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的有150项,共获得财政支持资金410万元。
年内,全省轻工行业有34家企业的38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占全省的64.4%,居全国同行业
第一位, 是历年来获得中国名牌最多的一年,相当于过去4年的总和。其中食品工业13个,文体
用品4个,家用电器产品8个,日用陶瓷3个,抽纱刺绣、时钟、人造革和皮鞋各2个。在地方名牌
创建中, 全年全省轻工行业有133家企业的137种产品获得山东名牌,占全省的38.05%,其中食
品行业多达73个,占全省轻工行业的53.28%。截至年底,全省轻工行业共有348种产品被评为山
东省名牌产品。其中海尔品牌价值已达702亿元,连续4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青岛啤酒
的品牌价值2005年迅速上升到199.91亿元, 居啤酒行业第一位。2005年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4
件,占全省的50%。有26种轻工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的55.32%。有109件轻工产品被
新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占44.85%,为全省第一。有68家企业的69种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
占全省的57.02%,居全省各行业第一位。
全省轻工产品省外市场比重达28%。 其中食品工业为21%, 造纸工业为65%,家电工业为
63.5%。国外市场比重为18.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全年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
1395.78亿元, 同比增长33.55%,出口创汇172亿美元,约占全省的36%左右,居全省工业部门
首位。其中食品行业72亿美元,工艺美术行业22亿美元,皮革制品行业19亿美元,家电行业13.5
亿美元。
“三个亮点”活力增强。全年全行业利用外资约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全省轻工行业
现已建有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2049家,比上年增加374家。全年共完成销售收入2024.51亿元、
比上年增长44.54%,利税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2.81%,利润113.85亿元、比上年增长65.48
%, 出口创汇8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4.31%, 外商投资企业总资产达1406亿元、比上年增长
24.41%。 全行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完成488亿元,约占全部增加值的23%,比上年增加1.5个
百分点。 全年全省轻工行业共完成新产品产值645.72亿元, 同比增长11%,占全部销售产值的
8.18%。全省轻工行业现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8781家,同比增长38%,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
91.72%,同比增加3.9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达6271.87亿元、同比增长50.47%,
利润370.24亿元、同比增长72.65%,出口146.68亿美元、同比增长37.29%。
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生态省建设的要求,重点抓了造纸、白酒、啤酒、日用玻璃和日用陶瓷
等产品能耗标准的制定工作,针对现阶段行业发展特点,及时调整、修订了原有标准。目前,全
省轻工行业骨干企业大都完成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90%以上的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
核。通过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企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全省轻工行业有30多家企业通过省经贸委的综合利用企业认
证,22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工作。
(丁学华)
【烟草经营与管理】 山东省烟草局(公司)下辖17个市级烟草专卖局(有限责任公司)、
139个县级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营销部)、1所烟草中专学校、1家从事多元化管理的宏发集团
公司。2005年,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成立新班子,扎实开展工作,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全年累计销售卷烟259万箱,同比(下同)增长5.3%。种植烟叶36.1万亩,收购73万担。实现利
税33.5亿元,增长29.6%;其中利润24.95亿元,增长30.6%。
全省卷烟销售网络建设水平得到提升。除济宁市外,16个市实现以市公司为主体的集中电话
订货和“一库式”配送。全省电话订货率达到99%,城市电子结算率达到60.5%。开展“单箱过
万” 试点工作,青岛、威海、东营、烟台4家市公司全年单箱销售额过万元。扎实推进行业信息
化建设,基本完成了专卖、销售等主要业务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建立了覆盖全省的信息网络。
烟叶生产基础得到加强。省政府召开全省烟叶生产工作座谈会,建立由13个厅局部门参加的
山东烟叶生产联席会议制度,下发《关于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意见》。省局(公司)党组
研究确定“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创新探索”的工作思路,制定烟叶生产扶持政策,
投入总额达1.2亿元,亩均330元。全省规划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75个,至年底建成1618个。
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全省共创办烟叶农场391个,户均种植面积5.85亩。
专卖管理工作力度加大。省政府召开整治卷烟市场经营秩序和根治重点地区卷烟制假专项行
动会议,省烟草专卖局与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建立烟草制品打假协作机制。突
出抓好重点地区打假和源头打假工作,卷烟制假活动得到基本根治。积极开展“打大户、破网络”
工作, 全省共打击非法经营大户6921个, 破获非法卷烟经营网络大案24起,拘留1166人,增长
34.8%;判刑121人,增长102%。全年共查处涉烟违法案件14.9万起,下降24.9%;查获各类非
法卷烟1.4万箱,下降24.6%。
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开局良好。省局(公司)出台《关于加强行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的实施意
见》以及专卖管理、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三个方面实施意见,制订实施方案,按照“吃透精神、
加大力度、整改并举、远近结合、注重长效、综合配套”的原则,着力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
发挥预算、投资、薪酬三个委员会的作用,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监管,生产
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
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发动群
众,认真开展评议,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和谐行业建设,大力加强老干部工作,积极
探索建立离退休人员工作长效机制。积极解决宏发集团公司、青州烟草中专学校、原兖州卷烟厂
等事关行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
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开展全省干部职工队伍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了副科级以上
干部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干部监督管理、市局(公司)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省局(公
司)机关处级干部选拔任用、省局(公司)机关科级干部晋升、干部教育培训等六项制度。积极
稳妥地进行干部调整交流,共调整充实10个市局(公司)的领导班子,交流调整干部22名。加大
干部职工培训力度, 全系统共培训人员1.85万人次。举办全系统第一期干部培训班,共有110名
各级干部接受为期3个月的脱产培训。 经过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共有2060名卷烟营销人员、95名
烟叶分级人员取得职业资格。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省局(公司)党组制定下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
纪检监察监督和企务公开制度,建立起党风廉政建设基本制度框架。组织廉政专题教育510场次。
完善廉政档案的管理和使用,加大信访初核和案件查办力度,追究党纪政纪责任20人。加大行风
监察力度,全系统建立行风投诉机构141个。
(郭术兵)
【卷烟生产】 2005年,全省(含新疆分厂)生产卷烟248.05万箱,同比(下同)增长2.1
%,其中一、二类烟合计比重9.41%,增长1.62%。销售卷烟249.07万箱,增长1.59%,其中一、
二类烟合计比重9.72%,增长2.08%。根据财务快报数据,山东中烟工业公司系统(含新疆)累
计实现利税79.37亿元, 增加11.91亿元,增长17.67%。其中利润14.46亿元,增加3.3亿元,增
长29.55%;税金64.91亿元,增加8.62亿元,增长15.31%。
加强产销衔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继续坚持“控量、促销、稳价、增效”方针,严格执行
国家烟草专卖局下达的卷烟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销结构,确保产销
协调平衡,结构稳步上升,市场稳定。建立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针对工商双方卷烟生产经营
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适时适度调控, 保证全省烟草经济平稳运行。在完成国家局下达的
118万箱低档卷烟生产计划基础上,主动调增低档卷烟生产计划2.5万箱,基本满足了低档卷烟市
场需求。
推进品牌整合,产品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精简牌号规格。
在产牌号由上年底的12个牌号46个规格整合到7个牌号36个规格。“将军”“壹枝笔”“哈德门”
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中,“哈德门”被评为“中国名牌”。全年生产“将军”“哈德门”
“壹枝笔”“大鸡”“八喜”5牌号卷烟221.5万箱,销售221.97万箱。12月22日,“哈德门”卷
烟第100万箱顺利下线,成为全行业第五个产销量超过100万箱的大品牌。
开展整顿规范,强化内部监管,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改善。调整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配备
专职副主任及专职人员,与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对本级联系单位的工作加强具体指导,以点带
面推动工作开展,取得明显成效。开展生产计划执行、原辅材料采购、广告宣传费用开支等情况
的检查,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监管,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开展多元化企业整顿, 8月底之前完成多元化企业国有资产的全面清查工作。加强重大经济项目
合同审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企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青
岛、济南两个技术中心综合实力增强。济南技术中心综合指标跃居行业排名第一;青岛技术中心
在国家级技术中心中综合排名上升至第四位。加强卷烟质量监督和标准化管理,卷烟质量抽查合
格率均为100%。降焦减害取得新进展,卷烟焦油量加权平均值比上年降低0.5毫克。进一步强化
企业内部管理,努力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资质认证、公开招标、比质比价采
购,加强各项成本和费用控制。按照行业安全生产要点,深入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整改、专项
治理、教育培训”等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
展,国家局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二期工程顺利进行,青州、滕州烟厂完成系统终验。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山东中烟工业公司系统分批集中组织开展
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业公司机关和所属
各单位紧密联系实际,精心组织实施,认真制定和落实各项整改措施,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系统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组织开展牢固树立国家利益、
消费者利益至上共同价值观大讨论活动。采取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等各种形式,把大讨论活动不
断推向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争创活动。通过述职、民意测验等形式,对所属企业领导班
子、领导干部进行考核,促进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程
序,对机关处级干部和有关企业领导任职试用期进行考察。加强教育培训和技能人才管理,积极
组织企业相关人员参加行业各类教育培训班。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成功举办山东中烟系统第
一届烟机设备维修职业技能竞赛。对市场营销员进行培训,并首次评选表彰优秀市场营销员。按
照“凡进必考”和岗前培训要求,指导、监督所属企业做好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和复转军人接收工
作,确保人员素质与培训质量。加强行业工挂执行情况监管,做好养老保险统筹和离退休人员工
作。认真贯彻中纪委五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签订领导
干部任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党员学习日”“党员奉献日”活
动。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确保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李冠群)
【盐业】 全省盐业生产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54.40亿元,比上年增长35.19%。
其中, 系统内生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 利税4.08亿元、 利润1.4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
35.99%、30.77%和109.64%。盐业批发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7.75亿元、同比增长32.76%,
实现利税1.51亿元、 同比下降13.22%,其中利润总额3500万元,同比下降5.12%。年末盐业企
业总数279个,其中生产企业146个,批发企业133个,职工总数4.2万人。
全年累计生产原盐1652万吨,比上年增长39.29%,占全国总产量的1/3,创历史最高纪录;
销售1384万吨,比上年增长2.98%;年末库存520万吨,比上年增加278万吨。生产食盐75.8万吨,
销售75.7万吨, 比上年分别下降15.78%和17.53%,其中,供省内60.67万吨,省外15万吨;省
内市场共销售精盐49.67万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25%,精盐比例达到76.5%。全省人均食盐销量
突破7公斤。 销售各类小包装食盐34.3万吨,同比增长13.09%。盐化工产品总产量27.37万吨,
同比下降9.61%;销售27.11万吨,同比下降13.80%;其中,生产溴素8.9万吨,同比增长37.34
%,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海产养殖已从恢复期步入又一个快速发展期,鱼、虾、蟹、参等
高档海珍品的养殖开始形成规模,产量、效益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一、继续深化食盐专营,初步建立起全省统一规范的食盐市场
2005年1~5月份,由于原盐价格始终保持高位,食盐生产所需原料盐供应紧张,加上煤、电、
运等涨价因素的影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销价格倒挂,企业亏损严重,部分生产企业先后停
产、半停产,食盐供应形势一度紧张。省盐务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协调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原料
盐供应、以销补产、压缩外销、省外购进、合理调拨,切实保障省内食盐市场的充足、稳定供应。
5月份, 山东省重新划定高碘地区(病区)范围后,省盐务局对20个高碘县(市、区)整体
停供碘盐,改供非碘盐。对部分区域高碘的18个县(市、区),本着“科学补碘、分类指导”的
原则,按计划调拨供应非碘食盐。
完善食盐营销网络,积极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建设。调整、完善现有食盐营销网络,积极推
广取消转代(批)点、县级公司配送直达零售的食盐购销管理模式。积极推动取消县级手工分装
工作,全省已有近50%的小包装食盐由产区和机械分装,提高分装质量和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
与卫生部门联合承担的“防治碘缺乏危害综合干预项目”达到预期目标,顺利通过国家和国际组
织的评估验收,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卫生部国际中心的表彰。
二、加大盐政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盐业市场秩序
由省政府统一部署,盐业、工商等9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盐业市场秩序专项行动,
对全省制盐企业、食盐批发企业、食盐零售业户进行全面清查,全省盐业市场,特别是产盐区的
产销秩序明显改善,受到国家工商总局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切实加强食盐安全工作,组织了两次
食盐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与省公安厅联合组织全省整治盐业市场秩序“百日会战”专项行动,公
安盐政联合执法力度进一步增强。 全年联合办案927起,其中公安出警2479人次,有力地支持了
盐政稽查工作。
加强省际边界市场治理,分别与江苏、河南、河北三省盐业主管部门联合召开了整顿和规范
省际边界盐业市场秩序、共建平安边界座谈会,签订了鲁苏、鲁豫、鲁冀共同规范边界盐业市场
秩序《协议书》,对边界盐产品转(代)批点的设置、盐种的供应、盐的价格、包装、市场管理、
联合执法等做出具体规定。
全年全省共出动盐政执法人员48.82万人次, 查处盐业违法案件2.68万起,其中移送司法机
关318起, 刑事拘留76人,判刑22人。查没私盐1.14万吨(其中食盐3769吨),端掉制假、售假
窝点211个,没收销毁加工设备31台(套),查没假防伪标志1.91万个、假包装袋9.42万个。
三、强化行业管理职能,努力构筑大盐业格局
为摸清全省盐业生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情况,省盐务局与中国盐业协会一起,对山东几
个主产区进行调查摸底。通过换发制盐许可证,逐步规范制盐领域准入制度,全年完成对59家企
业的制盐许可证检查与换发工作,批准11家新建企业的制盐申请。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
大对小盐场清理整合力度,结合制盐许可证的审核、发放,采取兼并、联合等方式对原有盐业生
产企业进行重组,培植了海天、龙威、灶户等一大批骨干制盐企业(集团)。潍坊市上千家制盐
组织整合为能力5万吨以上、具备“三证一照”条件的制盐企业151家,长期形成的“多、小、散、
乱”局面有所改观。无棣、利津等县盐务局(盐业公司)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制盐企业实行
包括管理、计量、销售、纳税在内的多项统一,避免了制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潍坊各县、市还
实行“休盐”政策,在冬季不产盐季节,所有溴素生产企业强制性停产,避免资源浪费,保护生
态环境。
“十五”期间盐业主要产品产销量
种类 原 盐 食 盐 溴 素
产销量
年份 产量 销量 产量 销量 产量 销量
2001年 885 924 75.13 74.8 5.81 5.56
2002年 1247 1079 74.87 74.56 6.68 6.62
2003年 1014 1223 86.65 88.56 6.51 6.54
2004年 1186 1344 90.06 91.79 6.48 6.20
2005年 1652 1384 75.80 75.70 8.86 8.37

(于本杰 钱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