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0&rec=88&run=13

【综述】 2005年,全省煤炭系统生产原煤1.32亿吨,同比(下同)下降6.4%,控制在核
定生产能力范围之内; 销售商品煤1.25亿吨,其中出口829万吨,期末煤矿库存91万吨,产销率
为95.6%;完成工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长12.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20亿元,增长11.3%;实
现利税180亿元,增长23.3%;实现利润85亿元,增长36.5%;非煤产值320亿元,增长30.6%。
市县属以上在建煤炭基建项目32个,完成投资61亿元,增长19.6%。技改项目完成投资59.4亿元,
增长21%。年内新开工矿井2对,设计能力480万吨;新投产矿井5对,新增能力695万吨。年末在
建矿井21对,设计规模2046万吨。全省煤矿共发生原煤死亡事故32起,死亡33人,减少死亡16人,
百万吨死亡率0.25,下降28.5%,继续保持了全国煤炭行业最好成绩。
一、遵循科学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省煤炭工业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
展之路,科学发展的理念日益增强。始终着眼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工业化方向,正确把握和处理资
源、安全、效益之间的关系,努力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煤炭工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把煤
炭开发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做到稳定煤炭产量与加强资源管理相结合,发展煤炭
主业与搞好综合利用、发展替代产业相兼顾,开发省内资源与开发省外、国外资源相补充,有效
稳定现有煤炭生产水平,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高煤炭资源储备和接续能力。
二、把安全生产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炭企业
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探索开展并不断深化“双基”工作。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推行安全风险抵押、安全考
核和安全奖惩“三项制度”;大力实施“科技兴安”,“十五”期间投入近40亿元,提升设备安
全水平,整改治理事故隐患;严格执法检查和市场准入,严格按核定能力组织生产,对办矿标准
不高、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依法进行关闭整顿,取缔“无证”矿井。先后总结推广了
新矿集团、枣矿集团、淄矿集团和滕州市的经验做法,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
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工作格局,为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煤
矿安全生产水平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煤与非煤产业协调发展。拉长煤炭产业链,实现煤炭
由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全省煤炭行业抓住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的历史机遇,加快
实施结构调整。一方面,积极做大做强煤炭主业,加快新矿井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
进洁净煤技术工业化,精煤产量提高到3421万吨,水煤浆制备能力达到82万吨,煤炭产品附加值
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另一方面,科学调整非煤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煤电、煤化工、
煤建材等煤炭深加工项目和关联项目,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兖矿集团煤化工项目、新矿集
团煤建材项目、淄矿集团晶体材料项目、枣矿集团煤焦化项目等都具备一定规模,为煤炭工业可
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四、全面实施“科技兴煤”战略,不断提升煤炭工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全省煤炭工业积
极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对国有大中型煤矿,着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
艺,提升煤矿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对小型煤矿加快推行采掘机械化和支护钢铁化工艺
改造。同时,紧紧围绕关系煤炭工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
联合, 积极组织攻关。“十五”期间,全省煤炭行业共投入科技资金14.8亿元,建成了1个国家
级技术中心、 5个省级技术中心,有78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其中5项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兖
矿综采设备及水煤浆技术、龙口矿业海下采煤技术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
应用空间。这些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有效提高了矿井生产集约化程度、系统安
全保障性能和抗灾防灾能力,为提升安全水平和促进企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激发和增强企业活力。深化改革是煤炭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煤炭工业向改革要活力和出路的意识不断增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着力推进省属煤炭
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十五”期间,兖州煤业成功进行了A股和H股扩
股, 肥城、龙口、枣庄、新汶、淄博5家煤炭企业通过债转股相继组建新的有限责任公司,临沂
矿务局加大了内部改革力度,规模较大的市县属煤炭企业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改制。列入国
家第一、 二批破产计划的14个煤矿完成了破产终结工作,从源头上消灭亏损4.5亿元。企业主辅
分离、辅业改制和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全面展开并稳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
断深化,企业内部活力有了新的增强。
(任衷平 刘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