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0&rec=87&run=13

【工业概况】 2005年,全省经贸系统围绕建设制造业强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和
谐社会的要求,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工业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
工业经济保持高位运行,速度效益同步提高。全省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562.9亿元,比
上年增长18.6%,占GDP的比重达51.8%,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1%,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26867户,同比增加6563户;完
成增加值8411.92亿元, 同比增长28.4%, 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增加值
6999.37亿元,增长31.39%,占比达83.2%。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分别增长30.81%和27.98%;
轻、重工业之比由“十五”初的59∶41达到“十五”期末的35∶65。经济效益保持高位运行。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9910.84亿元,同比增长43.01%;实现利税3396.26亿元,增
长50.58%; 实现利润2138.15亿元,增长56.52%。增加值、利税、利润总额均居全国第一位。
全省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23%, 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
数达到214.78, 比上年提高29.20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
动资产周转率等七项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均好于同期。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三个一批”建设深入推进。工业投资快速增长,结构明显改善。全省
工业投资完成5546.4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0.9%。工业技改投资完
成2712.9亿元, 比上年增长32.5%。 制造业引领技改投资增长。全年制造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
2252.1亿元,同比增长35.9%,占全省技改投资的83%,拉动技改投资增长27个百分点。七个产
业链完成投资1223.8亿元, 占工业技改投资的45.12%。技改大项目实施取得新成效,2005年竣
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73个,完成投资329亿元。重点行业进一步壮大。纺织、机械、食品、化工、
冶金、建材六大传统行业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4.4%。重点产品、重点企业支撑力增
强。重点调度的120种工业产品中,有102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占85%。家用电冰箱、机制纸及
纸板、化肥、轮胎、水泥、农机、工程机械、重型车、轻骑摩托车、食用植物油、纱、布、建筑
陶瓷、黄金等39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认真贯彻全省大企业创新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大企业
深入落实理念、制度、管理、技术、营销、品牌、资本运营和文化等“八个创新”,加速企业发
展壮大, 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全省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10户,比上年增加70
户;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达到28户。全省营业收入前100位的大企业集团实现的营业
收入、利税、利润分别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8%、43%和41%。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
2154户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 山东有279户企业被列入其中,比上年新增16户,总数继续居全国
首位。继续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着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共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9家, 完成重大创新成果2500多项,申报专利1700多项。国家级
中心44家, 居全国首位。加强面向国际的产学研联合,全省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1万项,其
中达到国际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水平项目2200项,投产率达86%。“名牌经济”初显规模,
全省共创出中国名牌产品119个,中国驰名商标53件。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十五”期间,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产品质
量低、污染重、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五小”企业采取关停并转措施,全省纺织、
机械、建材、冶金、造纸、化工、电力等行业共淘汰落后设备6247台套,资产净值11.1亿元。全
省水泥户均生产能力由2000年的不足10万吨提高到现在的34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达到48%,
增长了三倍。 造纸工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造纸企业机制纸及纸板产量达到
119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由2000年的0.45万吨提高到3.5万吨。
“三个亮点”快速发展,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对外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大
幅上升。全省实现工业品出口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8%,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91.2%。
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完成13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8%,占全省外贸出口的比重提高到29%。
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达5338家,同比增加1127家,其中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9家。高新技术产
业快速成长。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领域销售收入占比提高到11.6%,高新
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9%, 比年初提高2个百分点, 完成增加值
1955.35亿元,比上年增长33.58%。努力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民营经济发展达到新水
平。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现场会,围绕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推广青岛搞好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外向型民营企业的经验。全省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8
%,占全省的19.8%,实现利税、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83.7%和90.4%。启动1000户成长型中小
企业发展计划,加快以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创业辅导、协会建设为主要
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省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超过150家,累计担保金额超过100亿元。
引导民营经济在专业村、产业镇、特色园区发展的基础上,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不断聚集与产业
链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全省年销售收入10亿
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已有90个,其中文登家纺、莱阳蔬菜加工、即墨纺织服装、胶州钢结构、淄川
釉面砖等9个集群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循环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以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为着力点,全面推进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指导,起草了山东省《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
社会的意见》,以鲁政发[2005]83号文下发实施,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政策措施。狠抓冶金、煤
炭、电力、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强化节能基础管理,开展节能技术改造,
全省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达到1.19吨标准煤, 同比下降10.53%,共节约能源1396
万吨标准煤,折合资金84亿元。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会同省委宣传部等有关单位,上下联动,举
办了“齐鲁资源节约行”活动,提高全社会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节约意识。推广节水技术,降
低工艺用水,全省重点用水企业万元产值取水量12.01吨,同比下降18.8%,节约新水2.67亿吨,
节水效益5亿元。 济钢、菱花等企业实现闭路循环用水和废水零排放。狠抓节能降耗,省政府下
发了《山东省节能监察办法》,使节能工作走上有法律法规、有标准、有监督的法制化轨道;全
省树立100家节约型先进单位, 推广了济钢建设节约型企业的经验;组织实施了主要工业产品的
能耗限额、 取水定额、城市生活与农业灌溉用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等6个方面的资源节约指标
考核,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低于企业产值增长速度13个百分点。全省17个市的万元产
值能耗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鲁北化工、济钢、莱钢、新汶矿业、海化等企业在资源节约
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据对全省310多家推行清洁生产的企业统计,万元产值废物
排放量同比减少近30%。 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5.31%,实现利润同比增长
11.87%。全省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环保设备产量比上年增长14.26%,产值、销售收入、利
润等均增长20%以上。 风力发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3.38亿元,同比
增长31%。
电力、交通邮电等基础行业健康运行,较好地保障了经济发展。全省发电装机达到3750万千
瓦,净增1768万千瓦。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加强了电力生产的管理和监督,平衡电力资
源,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保证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全省发电量首次突破2000亿千瓦时,达到
2001.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97%。强化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和供应保障工作。积极落实
电煤来源,加强电煤调运,协调煤、电双方搞好供需衔接,山东电网主力电厂共调运煤炭6130万
吨, 同比增加620万吨。积极做好成品油市场的管理、协调和调度,中石化和中石油山东公司积
极购进油品, 共销售成品油1087.28万吨,同比增长7.07%,保障了全省成品油市场平稳供应。
高速公路达到3163公里, 胶济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完成,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3.7亿吨。邮电业
务总量完成44.7亿元, 同比增长12.69%。加快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完善造纸产业损害预警
系统,监控产品扩大到9个行业26大类;组织了13起案件反倾销工作,终裁案件产业恢复良好。
(省经贸委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