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0&rec=198&run=13

【城镇居民生活】 一、城镇居民生活总体特征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达10744.8元, 比上年增加1303.0元,为历年来增加额最多的年份;同比增长13.8%,
高于上年1.4个百分点。从构成看,城镇居民收入日趋多元化,并呈现以下特点:
1、 工薪收入仍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部分。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
9026.6元, 同比增长8.4%,占可支配收入的84.0%。其中人均工资及补贴收入为8852.8
元,增长8.1%,居民从事第二职业等人均所获得的其他劳动收入为173.8元,增长25.5%。
2、 经营净收入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补充。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
492.1元, 同比增长64.1%,为历史最高增幅,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50.3个百分点,
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4.6%,比上年扩大1.4个百分点。
3、财产性收入渠道拓宽。全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51.9元,同比增长30.0%。
其中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保险净收益同比分别增长40.8%和27.0%。出租房屋收入已成
为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人均出租房屋收入为43.2元,增长69.1%,在城镇居
民家庭财产性收入中占第二位,增幅最高。
4、 转移性收入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的第二大渠道。全年城镇居民人均获得的转
移性收入1937.3元,同比增长34.2%,占可支配收入的18.0%。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主要依
靠政策性支撑,全省在普遍上调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同时也上调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和离退休金发放标准, 使得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同比增加464.4元,达1524.5元,增长
43.8%。 此外, 人均赡养收入69.6元,增长62.8%;人均提取住房公积金36.2元,增长
26.6%。
5、 贫困家庭收入水平逐年改善。全省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总体呈上升趋
势, 占全部调查户数10%的最低收入户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759.8元,比上年增加271.8
元,增长7.8%。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00元以下的贫困调查户数所占比重逐年减少,
2005年占全部调查户数的3.7%, 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03、2002年分别下降2.4和
5.5个百分点,城镇绝对贫困家庭逐年减少。
(二)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消费结构优化。2005年,全省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457.3元,
同比增长11.7%,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消费结构继续
优化,居住、医疗保健、汽车、旅游等消费亮点突出,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1、 食品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在外用餐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2512.7元,
增长8.7%,食品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33.7%,比2004年低0.9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总的特点是:饮食更加注重科学合理,在外用餐继续增加。首先,粮油
类消费中, 豆类及制品所占比重上升,人均支出32.3元,同比增长8.6%,占粮油类消费
支出的比重为9.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次,肉禽蛋水产品类消费中,居民加大
了对水产品类的消费, 尤其更加注重对水产制品的消费。 全年人均水产品类消费支出
147.0元, 同比增长10.2%,在肉禽蛋水产品类消费中增长最快。其中水产制品人均支出
17.7元,同比增长47.0%。第三,蔬菜消费平稳增长,人均支出211.9元,同比增长8.8%。
第四, 干鲜瓜果类消费增长较快,用于干鲜瓜果类消费方面的人均支出206.9元,同比增
长14.1%, 比食品支出平均增幅高5.4个百分点。第五,在外用餐消费持续增加,人均消
费支出484.8元,同比增长6.4%。
2、 居民更加注重仪表,衣着支出较快增长。全年人均衣着支出925.94元,同比增长
11.7%,其中人均购买各类服装支出665.02元,增长12.1%。从衣着构成看:女士服装所
占比重最高, 为50.6%;男士服装占42.1%;儿童服装占7.3%。成衣市场品种丰富,样
式新颖,居民对衣着材料的需要减少,人均支出仅为12.4元,同比下降18.7%。鞋类消费
增长也较快,人均支出198.3元,同比增长12.7%。
3、 住房条件继续改善,相关消费增势迅猛。全年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8.5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 高级单栋住宅拥有率为0.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普通楼
房及单元房拥有率为91.8%, 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平房拥有率为7.5%,同比下降1.6
个百分点。 有厕所浴室的户比重为61.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有空调设备的户比重
为17.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使用管道煤气的户比重为42.9%,同比提高3.2个百分
点。
全年人均居住支出751.7元, 同比增长25.0%,增幅居八大类消费之首。其中住房装
潢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27.3%;水电燃料及其他支出505.9元,增长22.2%;包括物业
管理费、住房维修费在内的居住服务费人均支出36.80元,增长57.5%。
4、家用汽车消费成为一大亮点。年末山东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拥有家用汽车已达到4.5
辆, 比上年增长80.0%。2005年山东城镇居民用于购买家用汽车的支出人均为173.7元,
同比增长28.4%。居民家用汽车的增加,带动了相关支出的快速增长:车用燃料支出人均
45.2元,增长63.3%;车辆使用税费支出人均17.5元,增长46.9%;维修费支出人均15.6
元, 增长28.5%。 在交通工具中,助力车消费增长也较快,全年人均支出36.5元,增长
29.9%。
5、家庭设备用品更新换代。全年人均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503.4
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购买成套家具人均支出35.7元,增长72.7%;购买洗衣机人
均支出20.8元, 增长46.5%;购买微波炉人均支出7.0元,增长33.3%;购买电炊具人均
支出6.80元, 增长1.1倍;购买饮水机人均支出5.6元,增长1.3倍;购买床上用品人均支
出37.8元,增长35.9%;用于家政服务方面的支出人均7.4元,增长42.4%。
6、医疗保健倍受重视。全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79.0元,同比增长19.5%,增幅在八
大类消费中居第二位,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其中滋补保健品支出64.4元,增长30.3
%;保健器具支出17.2元,增长67.8%。
7、 居民教育费负担有所减轻,文化娱乐支出较快增长。2005年,山东继续加大查处
教育乱收费力度, 居民义务教育费用支出下降明显,全年人均教育费支出513.2元,下降
2.3%。其中人均义务教育学杂费支出73.2元,下降14.6%。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65.2
元,比上年增长17.0%。娱乐服务带动旅游消费升温,人均参观游览支出增长35.4%,人
均团体旅游支出增长8.8%。外出旅游已成为城镇居民的一个消费热点。
8、社会保障意识增强,保障支出继续增长。全年人均支出784.1元,增长15.5%,其
中, 人均缴纳的养老基金349.3元,增长21.5%;住房公积金296.8元,增长9.8%;医疗
基金90.8元,增长21.1%;失业基金32.3元,增长10.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低收入户收入增长缓慢,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从相对收入分组来看,
最低10%的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59.8元, 同比增长7.8%,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0个百分点, 比最高10%的收入户增长幅度低11.3个百分点,低收入户收入增长缓慢。
从收入差距来看, 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4年的6.5∶1扩大到2005年的7.1
∶1,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2、 购房支出下降。由于目前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经济适用房供应又比较紧缺,居
民购房处于观望状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购房支出为468.0元,比上年下降2.4%,其支出
占非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20.4%降至19.2%,下降1.2个百分点。
3、 药品费和医疗费支出增幅高。虚高的药价及医疗费用成为居民的沉重负担,对贫
困家庭来说尤其如此。 全年人均药品费支出308.2元,比上年增长15.9%,人均医疗费支
出171.1元,增长15.7%,比人均消费支出增幅分别高4.2个和4.0个百分点。
4、 消费倾向回落。 全年居民家庭消费倾向(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为
69.4%, 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虽呈增加趋势,但消费倾向回落,表明
城镇居民的消费预期仍然不高。
【农村居民生活】 一、农村居民增收进入快车道
2005年,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比上年增加423.1元,增长12.1%,比
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加额和增幅均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
水平。
(一)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全省农民
人均从第一产业获得的纯收入1727.9元, 比上年增长4.4%。伴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不断
优化,农民家庭经营生产的健康发展,收入来源向多元化发展,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虽呈
下降趋势,但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年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纯收入为1376.9元,占
第一产业纯收入的比重为79.7%。
(二)农民增收质量提高,非农产业收入增速加快。2005年,全省农民从非农产业获
得的收入达2202.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为56.0%;增长18.9%,超过农业收入增幅
14.5个百分点。其中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大。全年农民人
均工资性收入为1437.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36.6%,高于种植业1.6个百分点。
(三) 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减负增收。2005年,全省农业税税率又降低2个百分
点,全省农业税及附加比2004年减少近28亿元。全年农民人均税费支出34.3元,比上年下
降50.4%。
(四)市场化程度提高,变现能力增强。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纯收入3553.1元,
比上年增长18.2%, 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提高到90.4%,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现金收
入比重的高低也是衡量收入质量的重要标志。农民货币化程度提高,可支配能力增强,必
将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越来越多地纳入到
全社会的市场经济循环中来,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步伐的加快。
(五)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地区间收入同步增长。2005年,反映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差
距的基尼系数为0.3274,收入差距仍处于合理区间。
二、农村居民向宽裕型小康生活迈进
2005年,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35.8元,增加346.5元,增长14.5%。农
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8%, 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开始接近富裕线。表明山东农民
消费结构越过了一个质界线,农村居民整体生活开始向宽裕、富裕的生活迈进。
(一)饮食结构注重营养化。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087.7元,比上年增
长8.8%。 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油脂类、奶类及奶制品等大幅增加,全年农村
居民人均主食消费261.7元, 比上年下降8.9%,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1%,同比下降4.4
个百分点。
(二)穿着成衣化程度提高。2005年全省人均衣着消费159.7元,比上年增长14.8%。
其中人均购买服装支出95.2元, 增长18.9%,占衣着消费支出的58.6%,同比提高1.3个
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52.1元,比上年增长45.5%。
(三)住房条件逐步改善。通过加大农村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建设的力度,农民住房
消费大幅增长。 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445.7元,比上年增长21.8%,为农民
消费的第二大支出。 年末住房面积每人29.6平方米,增长10.0%。其中,楼房面积3.3平
方米,增长10.0%;钢筋混凝土面积7.5平方米,增长27.1%;砖瓦平房面积24.5平方米,
增长9.9%;砖木结构面积20.7平方米,增长6.2%。
(四)家用电器持续增加。到2005年底,除已经逐步被居民淘汰的黑白电视机、寻呼
机拥有量出现下降外,其他耐用消费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5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
拥有洗衣机41台、电冰箱29台、彩电91台,比上年分别增长28.5%、18.9%和13.1%。一
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农村居
民百户拥有空调4台、 抽油烟机6台、微波炉2台、热水器15台,比上年分别增长21.2%、
20.0%、25.0%和41.5%。
(五) 交通、通讯工具普及面扩大。2005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94.4元,比上年
增长32.7%,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
85.3元,增长23.3%;通讯工具人均支出32.2元,增长70.4%。2005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
摩托车65辆、手机46部、电话86部,比上年分别增长17.5%、43.3%和7.5%。
(六) 文教娱乐渐趋丰富。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77.2元,
比上年增长26.5%。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组合音响14台、照相机7架、家用计算机2台、高
档乐器1台,比上年分别增长30.8%、16.7%、11.1%、1.8倍。家用计算机等新兴的文化
消费品进入农家,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物质条件,农民可以从电视、网络上
了解更多的信息,开阔了眼界。
(七)生活环境改善提高。2005年全省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耕地减少幅度比上年
减缓。 农村“路、水、电、医、学”和环境整治建设加快推进,全省100%的行政村通了
公路或机耕路, 通汽车村数比重上升到99%,100%的行政村通了电,基本达到村村通电
话,农户住宅电话普及率已达86%,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63%。全省1845.7万农民
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试点, 比上年增长34.7%;筹集资金4.4亿元,比上年增长
37.5%。
(八)人口素质得到提升。2005年,山东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九年制义务教
育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已上升到76%,人均成人培训费
比上年增长15.9%。此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不断拓宽农民“自我充电”途径的同时,
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道
德,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水平。
三、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
2005年,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累积效应作用的集中释放,
农民收入增势强劲,消费结构渐趋合理,农民物质生活愈加宽裕,精神生活趋向充实和健
康。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仍不到4000元,有相当低收入农民生活徘徊在温饱区间。从2005年
调查资料看,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占农村居民户的3.9%,据此
推算, 全省还有200万左右的农民生活在这一水平以下。此外,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异,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生活水平差距也较大。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使全省农民普遍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首要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使全体农民尽
快地富起来,使农村居民收入能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但从今后一段时期农民增收的形势看,
仍面临较多困难和压力。
(一)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自2004年以来,通过减免农业税,实行种粮、购买良种
和购置大型农机的直接补贴、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等各种惠农政策,切实保护了农民
利益,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2005年这些政策虽得到延续并进一步强化,但上
年政策性增收部分已经进入基数,税费减少的余地已经不多,今后期望再从政策上“多予、
少取”增加收入的空间有限。
(二)农民增收受到农产品价格和农资价格的双重挤压。一方面,农产品价格逐步回
落,特别是粮食、油料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致使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空间缩小,农
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正逐步弱化。另一方面,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
性,相继出台了对农资价格的一些调控措施,但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
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另外,水、电费及一些涉农服务收费价格也有明显的上
涨。农牧业是全省农民家庭生产经营的大头,农资价格居高难下势必会加重农民生产成本,
压缩第一产业的获利空间。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市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全省农村乡外转移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为初中及
以下文化程度,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三分之一,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由于农村劳
动力技能和年龄结构性短缺,转移难度加大,将减弱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
【消费品市场发展情况】 2005年,全省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6126.4亿元,同比增长15.8%。
一、城市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加快,农村紧跟其上。全年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
售额4548.6亿元, 比上年增长16.3%, 增幅提高1.7个百分点; 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
1577.8亿元,增长14.3%,增幅提高2.5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市场相比,城市因“升级型”
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商业设施相对完善等优势,增长更为突出,
增幅较农村高2.0个百分点。
二、多种业态竞相发展。近几年,随着国际零售巨头的入驻及国内特大零售商的抢滩,
市场格局日新月异,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省限额以
上连锁零售业拥有连锁门店6602个,比上年增长8.5%;实现销售额976.1亿元,增长31.6
%; 零售额488.8亿元,增长29.9%。与此同时,商品交易市场充分发挥积聚效应,逐步
走向专业化、 规模化,促进消费的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81
个,比上年增加65个;总成交额达2822.2亿元,增长25.8%。
三、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发展保持高位运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
念的转变,住宿餐饮市场的服务层次逐步提升,行业规模和经营领域日益扩大。2005年,
全省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22.3亿元, 比上年增长16.9%;住宿业实现社会消费
品零售额53.0亿元,增长15.5%。批零业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需求逐步增强的环境
氛围中,引导生产和经济运行的先导性作用日益突出。全年实现零售额5132.0亿元,增长
15.6%,占零售总额的83.8%。
四、个体、私营经济市场份额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总量规模、经营
领域、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在市场中地位不断提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89.7亿元,
比上年增长16.2%,高于总额增幅0.4个百分点,市场份额高达73.3%。
五、大型贸易企业市场份额稳步扩大。全省大中型流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注
重发挥自身资源、服务、信誉等优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营规模进一步提高。2005
年实现零售额13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增幅比限额以下企业高4.8个百分点。
(省统计局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