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9&rec=45&run=13

民革山东省级组织成立于1950年9月, 现辖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
泰安、 聊城、枣庄、威海、临沂、菏泽、滨州等12个市级组织委员会,1个省直总
支,21个省直支部,1个省直小组;全省共有基层组织128个。截至年底,全省共有
民革党员2183人, 其中,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375名,担任各级政府县
(处) 级以上实职的18名。2004年新发展党员173人,平均年龄37.9岁。其中,中
上层人士143人,占新发展党员人数的82.6%;大专以上学历者165人,占新发展党
员人数的95.4%;女党员61人,占新发展党员人数的32.3%;有民革特色的35人,
占新发展党员人数的20.2%。民革山东省委机关设办公室、组织处、宣传联络处、
经济社会发展处(与议政调研处合署办公),机关编制22人。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一)思想建设。
年内,开展纪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的意见》颁发15周年的系列活动。全省50多名各级组织的领导和骨干分别参加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省社会主义学院和中共各级党委及统战部门举办的培训班。
(二)组织建设。各级组织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民革山东省委组织
处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工作的意见》。年内召开全省先进集体、优秀党员
表彰暨经验交流会议,对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18个先进集体和67名优秀党员进行了
表彰。 在民革全国先进支部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上,全省5个支部受到民革中央的
表彰。成立民革滨州市委员会和省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支部,部分省直支部进行了
换届和微调。(三)制度建设和机关建设。民革山东省委不断完善参政党工作机制
建设,建立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制度、宣传工作制度,继续健全参政议政工作制度。
机关的部分人员参加了民革全国办公室工作机制研讨班、组织处长培训班、参政议
政暨反映社情民意骨干培训班、华东六省一市工作研讨会、省地方志工作培训班等,
全体人员通过了全省行政许可法考试。
二、贯彻中共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履行参
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各级组织负责人参加中共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座谈会、
民主协商会和意见征求会69次,情况通报会48次。2004年“两会”期间,以组织和
委员个人名义在各级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602件。 其中,以民革山东省委名义在省
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5件,进行大会发言2次;省政协委员个人提案32件,进行大会
发言3次。 以民革山东省委名义在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
与世界银行合作并合理使用引进资金的建议》《关于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
辍学原因及对策》 《关于防治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建议》等3件提案,受到省领导
重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并被省政协确定为重点提案。编辑出版《民革山东省各
级组织参政议政成果选编(2003)》。
三、加强两岸交流交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全省以组织或党员个人名义会晤、
接待了包括台湾当局原“行政院长”唐飞、台湾大学原校长孙震等台胞300余人次,
济南市委承办了“两岸中华传统插花艺术交流展”,聊城市委促成了海峡两岸在聊
城召开的“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各级组织组团或个人应邀访台50
余人次。青岛市委组织“青岛中山书画院赴台文化访问团”赴台进行了文化交流访
问活动。
四、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一)扶贫帮困助学,积极开展科技、
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为灾区、“希望工程”捐款12.1万元,
到边远地区送医送药、到街道和农村开展医疗咨询服务活动49次,进行拥军和下乡
慰问演出5次,组织书画活动44次,帮助安置下岗工人263人,结对救助失学儿童67
人。民革山东省委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富民工程”,组织专家多次深入乡镇农村举
办科技讲座,传授秸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生防疫苗新技术,先后在蒙阴县、郯城县
和宁津县进行布点、示范和推广工作,为4000余人进行培训。在全省民主党派为经
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上, 民革2个先进集体、12名先进个人受到大会的表彰。山
东中山书画研究会通过文化下乡、推荐会员作品参加书画展等活动,共捐赠或展出
作品300余件。 (二)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为
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共引进资金折合人民币20多亿元。 如烟台民革党员积极开展
“三引进”工作,年内共引进较大项目12个,小项目50多个,实际利用内资1.17亿
元, 外资2.48亿美元。(三)爱岗敬业,立足本职作贡献。全省有145名党员荣获
232项奖励和表彰,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60余人次。
(李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