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调研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9&rec=241&run=13

关于加快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加工贸易调研组

一、南方省市加工贸易发展态势与启示
广东、江苏、上海和福建等省市的加工贸易,经过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呈现
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大基数上仍然保持高速增长。这些省市加工贸易起步早、规模大、发展快,
虽然基数越来越大,但近几年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不减。2003年,广东、江苏、上海
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1991.6亿美元、656.2亿美元和457.8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加
工贸易进出口额的49.2%、16.2%和11.3%,合计占全国的76.7%。广东加工贸易进
出口额已占全国近一半的总量,2003年仍然增长25.5%;江苏、上海的增幅则分别达
到76.6%和55.4%。
(二) 大企业的倍增效应日趋突出。2003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总数为7.1万家,
其中出口过亿美元的147家,仅占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的0.2%,出口额却占全省加工贸
易出口总额的57.4%。 2002年广东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转入转出总金额为487.7亿美
元, 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30.7%, 加工贸易增值率从1996年的39.6%提高到
2003年的46.2%,带动国内配套产业出口产值达1500亿元人民币以上。位居全国出口
首位的深圳鸿富锦公司, 配套企业多达445家,2003年出口达到71亿美元。福建省的
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戴尔和冠捷电子两家企业就占1/3。
(三)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一是产业结构由“低而单”向“高而优”升级。
加工贸易涉及领域,已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移。与“九五”
期末相比, 上海的服装、鞋类、玩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额所占比
重, 下降13.2个百分点,仅占14.6%;江苏已降至9.5%。2003年,机电产品和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广东为71.9%和38.1%,江苏为83.4%和40.7
%,上海为78.9%和51.7%。二是企业结构由“小而弱”向“大而强”升级。随着原
有加工贸易企业持续增资扩产,以及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财团纷纷进入,加工贸
易聚集效应明显,以往规模小、工序单一、技术含量低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企业的
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都逐步与国际水准接轨。三是发展环境由“差
而乱”向“优而美”转变。这些省市把发展加工贸易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地区综合环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低效益、高消耗、污染严重的企业受到严格控制,有的向外围
地区转移,有的被逐步淘汰,发展初期那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杂乱无序的发
展环境得到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配套功能成为吸引外资,引进更先进加工
制造项目和研发机构的根本优势。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开发中充分
体现城市化、现代化和生态化理念,其科技工业园、物流园、行政商务区、商住区、
科技教育区、旅游度假区等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表现出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呵护。
(四)监管服务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这些省市重视借助现代化手段,采用国际
先进的监管和服务模式,努力创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企业发展环境。在
体制建设上,他们都建立健全了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上海先后成立了
大通关工作领导小组、口岸管理委员会和出口加工区联席会议。福建建立了关贸、银
贸、 税贸、口岸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广东对年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的300多家加工
贸易企业实施了与外经贸、海关联网监管,实现了从审批、备案、报关到核销全程的
网络化、无纸化管理,既确保了海关有效监管,又为企业节省了通关成本。如深圳鸿
富锦公司2001年实施联网监管后,经营成本每年减少3000多万元。江苏和上海也分别
有63家和54家企业实行了联网监管试点。这些省市还根据外商习惯,通过建立外企沙
龙、举行早茶会、午餐会等形式,听取企业意见,帮助解决问题。上海、苏州等口岸
由每周5天工作制改为每周7天工作制, 由每天工作8小时改为每天工作24小时,他们
将此称为“5+2天”通关工作制和“7×24小时”通关服务。
南方先进省市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做法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发展加工贸易的关键在于利用外资。在南方先进省市,外商投资企业占据
着绝对的数量和规模优势。他们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引进外资的过程,
出现加工贸易大发展的局面是他们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必然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发
展加工贸易与扩大招商引资密切相关,抓住了利用外资就抓住了加工贸易的主体和关
键,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南方的同志以切身经历提示我们,如果不利用外资,孤
立地抓加工贸易,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成效不大。因此,我们应当把加工贸易置于对
外开放的大格局之中,以大开放促进大招商,以利用外资的大突破促进加工贸易的大
发展。
第二,发展加工贸易必须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南方先进省市的经验证明,大企
业兴则加工贸易兴,引进一个大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往往能够拉动一串配套企业,带
动一片特色加工贸易产业区。在当今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特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
我们应“抓大带小”,着力引进一批“以一当十”的大企业、大项目,充分发挥其聚
集效应,带动和发展一批配套企业,从而推动山东省加工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发展加工贸易必须坚持“管放结合”的方针。一些省市的同志介绍,发展
加工贸易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依法监管,又要放手发展,而且要以“管”
促“放”,以“放”为主。据介绍,他们当地的加工贸易企业,并不是人为“抓”出
来的,也不是刻意“管”出来的,而是在放手发展、改进服务中繁荣兴旺的。加工贸
易最大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且相对稳定,这些都用不着政府操心,政府一管反而
失去了加工贸易的特性,不利于加工贸易的发展。“不管”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解除
对企业不必要的体制性束缚,把更多精力放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宽松的发展
环境上。因此不能以管理国有企业的模式来管理加工贸易企业,要以方便企业、服务
企业为宗旨,在管理手段和方式上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第四,发展加工贸易必须坚持“多予少取”。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是微利企业,只
有在适宜的成本洼地中才能生存发展。因此,优良的成本环境往往是加工贸易企业的
首选要素。这些省市所以能吸引加工贸易企业落地生根,一个核心因素就是他们对企
业坚持多予少取,想方设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特别是在加工贸易发展处于规模膨胀
阶段时,他们注重放远眼光,在放水养鱼、筑巢引凤上大作文章。在政策执行上,以
灵活、宽松为基调,可宽可严的尽量从宽,可紧可松时尽量放松。在税费征收上,能
少收的绝不多收,能不收的绝不乱收。必要时政府不惜投入帮助企业解决自身无法解
决的困难。正因如此,众多企业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拉不走。从长远看,企业多
了,规模大了,其提供的税收自然会多起来。
第五,发展加工贸易必须正确看待转型升级。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一个自然的
历史过程,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逐步实现转变。南方先进省市在加工贸易发展初
期以鼓励多层次加速发展为主调。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转型升级就自然提到了日程
上。他们现在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正是前期发展阶段的必然延伸。转型升级的目标和
途径主要还不在于对存量的提升和优化,而在于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贸
易项目,通过增量的调整来逐步实现。
从山东省情况看,当前应着力稳定现量,扩大增量,放手发展,不宜在企业大小、
产品高低等方面作过多限制,以尽快形成一个大中小、高中低各类企业一起上的大好
局面,以大发动、大开放、大招商来促进大发展。
二、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与分析
山东省加工贸易与南方省市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近几年,各地
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三个亮点”的号召,把发展外经外贸作为“第一亮
点”,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第一亮点”的突破口,通过广泛发动,加大措施,促使
加工贸易不断出现新的发展局面。 2003年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已达123.8亿美元,总
量居全国第四位。2004年以来,全省加工贸易继续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山东省加工贸易的重要作用愈益显现和突出。一是加工贸易
的发展促进了出口规模的扩大。 1987年,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额只有2.2亿美元,仅
占当年出口额的7.6%,到2003年已发展到123.8亿美元,占出口额的46.6%。青岛烟
台威海三市是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较快、 较集中的地区, 分别占到了当地出口额的
58.8%、 44.4%和61.8%。青岛市城阳区有出口实绩的加工贸易企业629家,出口额
达到17亿美元, 10年内增长了7.2倍,占全区出口的比重达到84.7%。二是加工贸易
的发展促进了吸收外资的增长。 2003年, 山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
87.9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71%,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33.1%,占全部外
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63.8%。初步实现了发展加工贸易与吸收外商投资的良性互动。
三是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与技术的辐
射和扩散作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2003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占加工贸易出
口额的31.1%。特别是青烟威三市抓住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在短短几年
内形成了一批以IT和机械制造业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企业,
产业积聚效应初现端倪。 威海三星电子去年出口达到2亿多美元,据介绍,今后几年
将实现成倍增长,三年内出口可达到10亿美元以上。目前为其配套的企业已有22家,
今后将发展更多的配套企业。四是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和居民增收。2003
年, 山东省从事加工贸易的人员200多万。文登市仅靠发展加工贸易就增加农民收入
4000多万元,其中,苘山镇靠加工贸易实现财政收入9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058元。
山东省加工贸易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同南方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总体规模小, 发展速度慢。尽管去年山东省加工贸易总量(203亿美元)居全国
第四位,但与列前三位的广东(1991亿美元)、江苏(656亿美元)、上海(457亿美
元)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在总量基数较小的情况下,2003年增幅也仅为江苏、上海
的一半左右。青岛是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最快、总量最大的市,2003年出口64亿美元,
同比增长14.3%,而深圳鸿富锦一家企业年出口额就达71亿美元。二是大企业少,支
撑作用不强。去年,出口超亿美元的加工贸易企业全国已达到200多家。广东、江苏、
上海分别有147家、 58家和32家。山东省则只有11家。南方这几个省市的加工贸易企
业中,有不少是年出口十几亿、几十亿的大企业,而山东省最大的加工贸易企业魏桥
创业集团年出口额也不过4亿美元。 而且山东省的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
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当地发展难以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三是出口产品科技含
量低,附加值不高。农副产品、纺织服装、鞋类、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山
东省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产品。2003年青岛市这些产品出口占到了45.1%,机电和高
新技术产品比重仅为36.5%和8%, 分别仅增长10.3%和11.7%,低于全市加工贸易
增长的平均水平。
影响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南方先进省市比较,除一些客观
因素外,我们在思想观念、发展机制和工作力度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制约加工贸易
快速发展的因素。一是思想认识不够统一。改革开放初期,对发展加工贸易缺乏足够
的认识,在争论和观望中失去了一些机会。直到现在,仍然有人认为加工贸易增值水
平不高,只能赚取少部分工缴费,大量的钱都被外商赚走了,不如搞一般贸易划算。
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加工贸易的积极性。二是综合环境不够配套。山东
省发展加工贸易的综合环境是好的,但在整体配套方面,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有时
往往因某一环节上的缺陷,影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比如在交通运输方面,山东省海
运、陆运能力都比较强,但航空货运能力不足。青岛机场虽然国际航线较多,但多以
客运为主,货运航班偏少。企业反映,一些急需空运出港的IT产品,需经北京、上海
等口岸中转出港,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又如,政府提速后,大部分审批事项下放
到了市、县一级,但各级权力下放不同步,仍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文登市和荣城市
反映,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多数已经下放到县级市,但由于机构代码的审领、企业
工商登记注册仍然由市里审批,要办理同一项目的整套手续还需几次到市里审批。外
商常住企业办理居住证也需多次往返县、市、省等有关部门,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
力,也增加了商务成本。三是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加工贸易涉及口岸、海关、税务、
检验检疫、外管、银行和外经贸、计划、财政等多个部门。近年来,各系统、各部门
为发展加工贸易都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部门
间和系统外的协调沟通比较困难,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协调
机制,难以形成联动效应和管理合力。四是政策执行上不够灵活。例如,对加工贸易
项下进口料件深加工结转的税收,南方几省市统一执行“不征不退”的政策。山东省
却不明确、不统一,有的地方实行“先征后退”、有的地方实行“挂账”的办法,不
仅占用了企业的资金,而且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提高。
受此影响,山东三星通信设备公司等一些外商投资企业,萌生了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外
地的念头。五是管理方式不够宽松。南方几个省市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弹性较大,
除了必要的依法监管,政府主要是提供服务,改善环境。相比之下,山东省有的地方
对加工贸易企业管得多,服务少,而且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
各级政府对具体经济活动介入过多,企业自我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
青烟威三市还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前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几个具体问题。一是用
地问题。全省50家省级开发区面临“项目等地”的窘境,47家开发区没有建设用地储
备,半岛地区特别是青岛市有一大批在谈在建项目因土地制约不能落地。二是用工问
题。加工贸易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许多企业面临在当地“招工难”的问题,特
别是熟练技工严重匮乏。三是用电问题。三市普遍反映,山东省电价一直偏高,而且
电力供应也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四是出口退税问题。去年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
调整,规定以2000年至2003年1~8月份的出口情况为依据确立退税基数。企业普遍反
映这大大低于去年实际应退税额,等于蒸发了部分企业利润,而且山东省增量部分的
25%由地方承担,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降低了地方发展外经贸的积极性。五是行
业垄断问题。烟台东方海洋公司反映,他们往返烟台港提送货,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车
队,这样能够节约大量运费,而且方便快捷,但烟台港却只准用其场站的车辆,不仅
费用高,而且时间不能保证。
三、加快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加强主体建设
1、 坚持实施外资带动战略。要在全省开展新一轮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加大引
进外资力度特别是努力吸引以世界500强为主的跨国公司来山东省投资。 要正确引导
外资投向,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水平。加快引进能够充分体现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
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税收潜力、体现出口创汇规模、体现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
的项目,重点引进“大进大出”的集约增长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关联配套”
型和龙头带动型企业的项目。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
工制造环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山东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强对招商引资的管
理和引导,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队伍的素质,整合招商资源,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
挥政府、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作用,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
2、 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壮大加工贸易队伍。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
有企业改造重组,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国有企业退出的领域,为其解决好政策、体制、
观念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减少限制和阻碍,降低进入门槛。加快赋予民营企业进出
口经营资格,加大技改和研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组
织企业参加各种洽谈会、展销会,帮助企业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加工
贸易,逐步提高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分量,形成外资、国有、民营齐发展的
多元化经营主体新格局。
3、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促使现有企业落地生根和增资扩产。要牢固树立“亲
商、安商、富商”意识,主动与外商沟通,为企业着想,为他们降本增效创造条件,
搞好服务,促其扩大加工贸易规模,不断将订单转移到山东省生产。要进一步完善重
点企业联系制度,对加工贸易出口50强企业,实行领导分工责任制,对大项目重点调
度,实施全方位直通式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必要
时可由省政府协调有关部门,或通过现场办公等方式予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搞好配套,加强载体建设
1、 突出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区域性载体作用。一是完善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和科
技教育三大配套体系,提升半岛地区的整体功能。要加快半岛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
设,改造完善海港、空港、铁路,推进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联网,形成适度超前、
快速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确保制造业基地建设需要。二是突出产业链招商。
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根据省里的统一规划和产业布局,制定产业导向政策,
实施产业集群式招商。重点围绕汽车、造船、电子信息、家电、石化、机械等支柱产
业,促使优势产业在招商引资中发展壮大,带动一大批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链和企业
集群。三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培育制造业新优势,
形成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同时,鼓励半岛地区将原有的劳动密
集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加工贸易项目适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西部地区
向半岛地区输入劳动力从事加工贸易。
2、 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园区的载体功能。要加强园区的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
建设,大力推进园区的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改善园区发展环境,增强园
区吸引力和承载功能,使园区成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明确不同园区的功能定
位,突出产业优势和特色,密切生产、科研、技术和资本的结合,强化产业配套,加
快产业聚集, 提高产业竞争力。其中,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潍坊5个出口加工
区,要充分发挥功能和政策优势,增强“大、高、新”项目进区的吸引力,建成全省
加工贸易的先导、示范和带动区。对青岛保税区要积极支持其开展“区港联动”试点,
在继续发挥现有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临近港口、货物集散便利的交通优势,
拓展保税区仓储物流功能,带动加工贸易发展。在园区开发上,应加快实现从注重量
的扩张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从注重引进项目数量向注重引进大项目、好项目转变;
从注重推进开发速度向注重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转变,不断优化园区投入产出比率,提
高园区的综合开发效益。
3、 盘活闲置资产,发展加工贸易。目前,在国家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收
紧土地审批政策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闲置旧资产、旧厂房的作用,通过兼并、租赁、
合资、合作、并购等多种形式,把闲置的潜在生产能力迅速转化为加工贸易的现实生
产能力。
(三)着眼于增强吸引力,加强环境建设
1、 围绕降低成本,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首先,要创造条件,降低企业的生产成
本。建议统一协调解决青烟威三市电价偏高的问题,加快电网改造,充分发挥地方电
力资源的作用,确保电力供应,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其次,要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主要是进一步改善口岸环境,构筑国际化的高速物流通道。不断完善、更新口岸设施,
扩大吞吐能力,加强各口岸之间的合作,推动口岸向集约化、规模化和效益化方向发
展,提高口岸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建设以港口和空
港为依托的现代化、智能化物流基地,进一步规范整顿场站的经营行为,营造高效的
口岸环境。鉴于山东省国际航线、航班少的情况,建议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尽早
开辟青岛至欧美的空中航线。再是要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按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
政府工作提速的要求,建议省里同步下放相关事项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提高
政府的管理效能,将外商投资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工商注册、外商就业证及居留证等
审批权下放到县级办理。同时,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比,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各项行
政收费。
2、 加快“大通关”建设,不断优化通关环境。“大通关”是“提高口岸工作效
率工程”的简称,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口
岸协调机制。建议省政府借鉴上海、广东等省市的成功经验,尽快成立“大通关”领
导小组。请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大通关”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与口岸办合署办公, 统一指导全省的“大通关” 工作,协调各口岸部门,组织实施
“大通关”的各项具体措施。通过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对单证流、
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整合,使之合理、规范、畅通,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
成本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加快通关速度,降低通关费用,提高通关效率。当务之
急是尽快制定山东省“大通关”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规划方案,加快电子口岸的组织建
设和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在各部门间的推广使用,使口岸、外经贸、海关、外管、税务、
检验检疫、银行等各部门在统一的电子平台上运作,实现口岸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
科学化。
积极创新通关模式, 不断改进监管方式。进一步放宽A类企业评定标准、“大手
册”适用条件、便捷通关企业的审批限制。全面推行“无纸通关”“口岸快速通关”
“网上付税”等各项通关改革措施,广泛应用风险管理机制,采用信誉式管理,实现
口岸通关全面提速。对信誉好、业务量大、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优先推进联网监管。
对全省加工贸易拉动作用较大的100家企业, 结合海关正在实施的“百强工程”,将
各项优惠政策整合打包、综合运用,给予重点扶持。
进一步加强物流建设。积极争取在山东省首批建立集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功
能于一体的“保税物流中心”,并在加工贸易物流比较集中的青烟威地区设立“保税
物流园区”,实现多个保税物流中心在空间上的聚集,充分发挥其连接国内外两个市
场的“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和分拨中心”作用。
3、 完善服务机制,不断优化服务环境。首先,在各监管部门推行服务承诺制,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公开办事程序和时限,并定期对服务承诺情况予
以通报。其次,完善中介服务体系。针对加工贸易企业普遍反映技术人才招聘难、获
取产品配套信息难的问题,建议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中介机构和人才市场的作用,尽
快建立产品配套信息网站,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产品供需
信息。同时,协助企业积极开展订单培训,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保障。再次,完善各项生活设施。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尊重外商生活习惯的人
文关怀,逐步从过去单纯注重为外商提供生产经营服务,转向更多地关注为外商提供
生活服务上,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好吃、住、行和就医、健身、娱乐以及子女入托入学
等问题。
4、 尽力协调解决好几个具体问题。一是土地问题。既要坚决执行最严格的土地
审批制度,又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适当增加工业用地指标,满
足园区发展和外商投资的需求。二是深加工结转问题。建议借鉴南方省市的做法,由
省国税局按照国务院有关意见,明确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统一实行“不征不退”的
政策,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加工深度的提高。三是出口退税问题。对于出
口退税机制改革造成的政府财政补贴压力,建议由省、市、县(市、区)按一定比例
共同分担,以减轻加工贸易集中的县级财政压力。四是山东三星电子公司提出,能否
将其及周边配套的外资企业视同出口加工区企业,按照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模式进行管
理。鉴于三星电子品牌影响力较大,在山东省加工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议
省政府召集海关、国检、税务、外经贸等部门进行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