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制造业强省与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9&rec=240&run=13

关于建设制造业强省与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王德椿 苟成富 张开聚 李 为 刘永宽 冀宪河

一、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发展趋势。当今时代,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已成为在日
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生活
的每一次深刻变化,几乎都与制造业发展紧密相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无
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制造业放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重
点发展,依然把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以美国为
例,目前制造业比重虽已降至26%,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29%。
进入21世纪,在新的国际分工和竞争中,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以产业链细分为特
征的制造业转移成为新的趋势。中国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低成本劳动力,成为国际
制造业转移的首选之地。联合国贸发组织《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表明,目前世界最
大的500家跨国公司约有400家来华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2003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
资达535亿美元,其中69%投向制造业。目前,我国制造业正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抓住难得的机遇,加快制造业发展,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战略选择。
国内发达省市制造业发展趋势。面对国外产业转移趋势,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沿
海省市积极构筑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平台,加快建设制造业基地步伐。江苏省提出,
要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纺织、装备制造、汽
车及零部件六大产业。 到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年增长14%。浙江
省提出,要建设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高技术
产业,积极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到2010年,形成全
国性制造中心和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上海市提出,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先进装
备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精品钢材、机械装备、
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八大产业登上年产销1000亿元新台阶。广东省提出,
将珠江三角洲建成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汽车制造、数控机床、通讯、成
套设备、 医疗器械以及电子信息等产业。到2010年,装备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万亿
元,占全省工业的37%。北京市提出,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重点发展汽车、 微电子集成电路、 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四大产业。到
2010年,现代制造业进入总量扩张阶段,关键产业群和产业链形成,工业总产值实现
翻番目标。建设制造业强省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山东省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
经具备了相当实力和规模,2003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0%,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6%,机电产品出口74.7亿美元,
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8.1%,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制造业发展,
建设制造业强省,是抢抓世界产业转移机遇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推进工业化、率先实
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增强竞争优势、赶超先进省市的需要,对于山东省经济的再一次
腾飞和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山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加
工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截至2003年底,全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711亿元,完成
销售收入1.27万亿元,利税1140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9%、85%和71%。制
造业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2004年1~6月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424.5亿元,占规模以
上工业的82.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5.5个百分点,全省制造业呈现出加速发展
的良好势头。突出发展重点,大项目托起“半岛制造”。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借建设胶
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之势,围绕省里确定的七大产业链,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明确了
发展重点。青岛市计划到2007年集中建设60个重大制造业项目,总投资将达800亿元,
带动电子家电、石化、汽车、造船和港口物流等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大投入力度,膨胀壮大重点企业。各级采取有效措施,集中资金投入制造业,
膨胀壮大企业规模, 增强了发展后劲。目前,全省136户重点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
有127户, 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60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0.9%,其中销售收入过百
亿的企业9家。烟台市2003年四大支柱制造行业完成投入225亿元,占全市工业投入的
61%。
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各地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
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东营市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创
新能力, 到2003年底,全市已拥有74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有3个项目列入
国家高技术产业示范项目。
注重体制创新,激发企业活力。各市通过改革改制,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力度,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制度和体制支撑。泰安市对成长性好、拉动经济作用明显
的主要骨干企业,资源性、公益性企业,采取政府适度参股、控股等形式,提高国有
资产的经营效益;对一般性竞争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改制与招商重组有机
结合,用增量带动存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创新,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突出招商引资,提高制造业发展的外向度。各市、县抢抓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
遇,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成效明显。淄博市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
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产业优势、政策优势,以产权招商、产业链招商为
重点, 着力引进拉动力强的大项目、 高新技术项目, 仅2003年引进外来投资就达
117.3亿元。世界500强中有71家在青岛投资制造业项目41家,其中10个项目过亿美元。
尽管山东省制造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
制造业结构层次偏低,装备制造业比重小。2002年,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
制造业的比重为29.1%,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 比江苏、 广东分别低了
10.4、19.4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仍是薄弱环节,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9.0
%, 比江苏、广东分别低8.4和22.5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有近50%的设备落后于国际
国内先进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仅占10%。
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条较短。制造业中山东省最大的行业是农副产品加工业,
销售收入占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1.6%, 广东、 江苏都是电子信息,分别占28.5%和
15.5%。大企业集团的产业集群规模和集聚效应不强,围绕大企业集团主导产品的协
作、配套能力差。通用东岳汽车公司轿车零部件在山东省范围内配套率不足10%。
制造业参与国际大循环程度低。 一是国际化程度不高。2003年山东省工业100强
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额为46.4亿美元, 仅占总销售额的6%。从合资合作情况看,
世界500强在广东、江苏投资的企业分别有280多家和170多家,而山东省仅有110家。
二是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低,外向依存度也较低。2003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和装
备制造业出口销售收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8%、12.5%。
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工人才紧缺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全省现有技术工人
400多万人,高级工以上27.8万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6.8%,低于上海、广东、江
苏、浙江等省市,与发达国家30%~40%的水准相比差距更大。
制造业发展水平不够高。 从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分析,
2002年山东省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0.42%和9.84%, 低于广东省3.72和5.58个百分
点, 低于江苏省1.87和3.6个百分点。在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方面,山东省制造业研
究与开发费占GDP的比重为0.4%,分别低于广东、江苏0.4和0.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
0.3个百分点。
三、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对策措施
第一,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在全国所占比重要达到15%左右。第二,制造业的总体
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主要行业65%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0%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第三,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显著,成为对全国经济发展
产生重大影响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因此,建设制造业强省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
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一步搞好全省制造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全省制造业发展规划,是推进制造业
强省建设的重要一环。一是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规划和布局,突出实施循环生产
战略。调查中,各地都要求编制全省性的制造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指导面上工作。通
过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对于省里确定的五大优
势产业、七大产业链等重点,要组织力量逐个进行研究规划,搞好区域布局。二是要
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动向和趋势,力求编制的发展规划更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更
加完善、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各市县也要制定相应的制造业发展规划。三是注意搞
好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和布局。总体上看,山东省东、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
衡,尤其是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制造业强省建设。东部要打造黄金海岸线,
规划半岛城市群交通圈;中西部也要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集中力量抓好七大产业链,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省里确定的汽车、
电子信息、造船、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七大产业链为重要抓手,突出延伸产
业上下游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是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尽快把七大产业链培育成七大支柱产业。要加
大资源整合力度,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吸引国内外特别是日韩大企业来山东省投资,
促使汽车、船舶等产业规模壮大、竞争力增强。二是搞好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延伸产
业链条。鼓励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产业配套关系,做大产业,降低成本,加快
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群体。三是认真研
究、筛选一批关系山东省七个产业链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注重以大项目为载体,形
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
的重点支持。
突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半岛强则山东强。一是以打造胶东半
岛制造业基地品牌为主题,加大推介力度,叫响“半岛制造”品牌,争取列入国家产
业规划。二是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积极主动承接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
和地区的资本、产业转移,把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为山东制造业的主承载区,
为建设制造业强省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三是着力制定好半岛制造业发展规划布局,
特别是搞好港口、交通、能源、人才等方面的规划,明确半岛各市在产业之间和产业
内部的具体定位,努力实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四是着力培植青岛在胶东半岛的龙
头地位,在港口建设、交通规划、项目安排等方面向其倾斜。五是完善半岛各市之间
的联系协调机制,对区域内的工作协作、政策配合、对外宣传、招商引资、规划落实
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沟通,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
大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和名牌带动战略。一是发展壮大一批大企业集团。加大企业
联合重组力度,加快资源集聚,推进产业整合,打造一批新的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
景的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研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在资金、人才、用地等方面给
予大企业集团支持和保障。积极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到省外国
外扩张发展。二是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
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总结推广青岛“质量兴市”和创建名牌
企业的经验,深入开展学海尔创品牌活动,引导各地培育发展名牌产品。
着力解决制约制造业发展的资金、人才问题。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立“只
有大招商, 才能大发展”的观念,加大对日本、韩国以及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招商
引资力度。二是积极扩大社会融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参股等形式参与制
造业强省建设。努力改进金融服务,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优先推荐重点制造业企业
上市和发行债券。三是引导企业加大投入。落实好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省和市设
立建设制造业强省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四是加强人才队
伍建设。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整合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职
业教育,搞好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亟需的高级“蓝领”人才。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现代制造业发展势必要有相应的
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尤其是需要一些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现代
物流业等服务业,以及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的支撑。因此,要认真落实山东省发
展服务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龙头城市青岛和区域中心城市济南服务业发展优
势,抓住CEPA机遇,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知名服务机
构,带动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环境良好的现
代化服务平台。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制造业强省,事关山东省发展的大局。一是要抓好省委、省
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把服务制造业发展当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
施来抓,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把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强组织协调,
建议成立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以统一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抓好发展规划、
基础设施布局、资源配置、产业配置、市场、经济政策一体化工作。三是要建立和完
善省市两级协调互动的推进机制,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强化措施,推动制造业强省
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