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9&rec=237&run=13

关于山东省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5年1月17日在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山东省财政厅厅长 尹慧敏

一、2004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科学
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全省财政收支增
幅较高,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据快报统计,2004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828.40亿元,完成汇总预算的111.32%,
同比增长28.88%(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13.50%) ;全省财政支出1188.64亿元,完
成预算的107.80%, 同比增长17.61%。当年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及上
年结转收入等522.76亿元, 收入共计1351.16亿元;当年财政支出,加上解中央支出
及结转下年支出等158.37亿元, 支出共计1347.01亿元。全省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
4.15亿元。
省级财政收入120.19亿元, 完成预算的116.56%,同比增长23.78%(其中经常
性收入增长10.20%) ;省级财政支出187.06亿元,完成预算的102.22%,同比增长
7.47%。当年省级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市净上解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
等173.29亿元,收入共计293.48亿元;当年省级支出,加上解中央支出、补助市县专
项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106.27亿元,支出共计293.33亿元。省级收支相抵,累计净
结余1480万元。2004年,全省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167.60亿元,比上年增
长48.28%(主要是国有土地收入等增收较多),其中省级收入57.31亿元,比上年增
长23.85%;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163.52亿元,比上年增长51.58%(主要是各级用于
土地开发、整理的支出增加较多),其中省级基金支出4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5
%。
全省预算外资金收入3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3%,其中省级收入144.10亿元,
比上年增长28.49%; 全省预算外资金支出288.24亿元,比上年增长8.04%,其中省
级支出136.17亿元,比上年增长32.93%。
地方预算内外收入,加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上缴中央税收等,2004年全省境内财
政总收入2675.60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6.06%。
上述预算执行数字是快报数,由于上下级之间的体制结算正在进行,财政决算编
成后,有些数字还会有所变化。
过去的一年里,财税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依法加强税费征管,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2004年中央出台的政策性减收
因素较多,仅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
地方税收就减少80多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坚持依法治税,不断完善税费征管机
制, 着力改善收入结构,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国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1130.58
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04.49亿元;全省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507.52亿元,其中地方
收入405.13亿元; 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各项收入257.60亿元。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
元的县(市、 区)达到32个,比上年增加11个,其中有3个县级市的地方财政收入超
过10亿元。 预计全省境内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8%,比上年提高0.9
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集中反映出省委工作会议以来各级解放思想、干事
创业、加快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
(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支持“三农”取得新突破。各级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
“1号文件” 精神,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
力度。全省用于“三农”的各项财政性投入达222.74亿元,增长48.5%。安排农业综
合开发和土地治理专项资金3.81亿元, 改造中低产田、 复垦土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
174万亩。 认真落实对粮食、良种、农机购置的“三补贴”政策,全省对种粮农民直
接补贴7.36亿元,兑现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6548万元。积极支持禽流感防
治工作,全省各级拨付专项资金7945万元。加快推进农村人畜吃水工程建设,全省安
排资金2.47亿元。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解决历史性缺水人口饮水困难的目标。
深入实施重点贫困乡镇扶贫开发计划,全省筹集资金9945万元,为1240个贫困村40万
贫困人口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各级安排3200万元资
金,培训农村劳动力16.26万人,转移就业15.22万人。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
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全省安排财政补贴资金1.7亿元,参保农民达到1371万
人。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各级财政安排资金2.5亿元,当年改造危房101万
平方米。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在前两年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去年又停
征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取消了部分涉农收费项目,
全省农民减负40多亿元。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2004年,面对不断加大的
支出压力,各级合理运筹财政资金,整合存量、调节增量、优化结构,集中财力统筹
解决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全省教育支出203.79亿元,比上年增长
13.75%;科技支出22.07亿元,可比增长13.76%,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认真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全省拨付资金4.7亿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
全省安排资金5.03亿元。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全省落实资金
10.1亿元。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全省投入财政资金32亿元。加快环境治理和“生
态省”建设,全省拨付环境治理专项资金17.9亿元。支持“平安山东”建设,省对下
安排政法专款补助6.99亿元,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基层政法单位的办案条件。
(四)完善政策抓落实,服务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2004年是省委确定的“工作
落实年”。各级不断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灵活运用财
税杠杆,求真务实促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保证了省委重大决策的顺利实施。积极
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省完成基本建设支出59.10亿元,利用中央国债资金23.16
亿元,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4亿多元,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
节。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全省完成出口退税291.38亿元,保障了企业利益,支持
了外贸出口。研究制定13条优惠政策,切实加大了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支持
力度。进一步充实和增加了省级担保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适时提高
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全省企业减轻税
负160多亿元,优化了发展环境。
(五)加大对基层扶持力度,落实促强扶弱战略取得新成效。为加快县域经济发
展,改善县乡财政状况,各级进一步加大了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包括中央补助部
分在内, 去年省、市对县乡的转移支付达到75.81亿元,比上年增加33.3亿元。省财
政出台了激励性转移支付办法,完善了营业税、所得税超收奖励措施,共对各市县补
助3.16亿元;安排欠发达县重点中小学及职业学校等建设补助资金4500万元;安排欠
发达县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市场开拓及劳务输出等专项补助1.0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
县域经济发展和县乡财政收入增长。
(六)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财政管理再上新水平。各级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
革,加快构建预算内外资金综合运筹机制、重点项目投入机制、人员经费保障机制、
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约束力明显增强。
省级改革了对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补助方式,调动了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国
库集中支付改革取得新进展,省级试点范围扩大到17个部门51个预算单位。按照《政
府采购法》的要求,积极规范政府采购机构设置,省级和部分市实现了“采管分离”。
2004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07亿元, 资金节约率为15%左右。扎实推进财政投资
评审工作,全省完成投资评审项目367个,评审值125.79亿元,审减财政资金19.58亿
元。财政监督进一步加强,查处违法违纪金额60.6亿元。
2004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仍面临不少矛盾,财政工作也存在一
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合理。受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制约,我省部分产
业的税收贡献较少,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
低,财政保障能力还比较弱。二是社会分配方面的问题较多,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防
范财政风险的任务较重。三是部分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农村税费改革、出口退税机制
改革等因素对县乡财政影响较大, 尽管中央和省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 但部分县乡
“钱少、人多、债重”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四是收支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
些地方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乱;各种形式的偷、逃、骗税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和
部门财政、财务管理不严,花钱大手大脚,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账务造假、信息失真
等问题时有发生。上述情况表明,深化财税改革和加强财政监管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对此,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5年预算安排意见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完成2005年预算任务
(一)积极培植财源,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
(二)依法治税管费,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三)抓住难得机遇,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四)依法科学理财,切实提高财税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