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9&rec=178&run=13

【海洋科学研究】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持续增长,海洋科技自主创
新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全省海洋科技界瞄准国家目标和产业需求,以提高源头创
新和高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为导向, 承担了近40%的国家863计划海洋项目和一大批
各类攻关和重大基金项目。2004年,全省共承担新上市级以上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
项目399项,总经费16382.01万元,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55项,总经费5882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6项,总经费5386.75万元;省级(含青岛市)项目97项,
2415.50万元。 全省在研的市级以上海洋项目613项, 总经费45587.30万元,其中
973计划项目总经费11952.19万元; 863计划项目127项,总经费10918.30万元;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9项,总经费3481.70万元。这些项目为推动我国海洋高科技
产业化、发展海洋经济和各项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海洋科技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海洋科技为经
济建设服务的支撑作用和储备能力取得新突破。2004年,山东海洋界取得了一大批
重要成果,有57项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自然科学
奖二等奖各1项, 省部级奖励34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8项),市级奖励21项;
申请专利233项,其中发明专利199项,实用新型32项;获得授权专利68项,其中发
明专利42项,实用新型26项。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和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
工艺研究院总工程师顾心怿院士共同获得200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继曾呈
奎院士2002年获得首次设立的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之后,山东海洋界再次获此殊
荣,至此,4位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有3位来自海洋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
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荣获“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宋微波教授等完
成的“纤毛虫原生动物的分类学、细胞发生学、系统学以及生态学研究”获国家自
然科学二等奖,是1978年以后我国海洋界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最高奖项;李华军
教授等完成的“浅海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浪致过度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基础研究理论应用于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的典型。
【海洋科技开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
内在驱动力取得新突破。全省主要海洋产业产值2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水产品总产量718.2万吨, 比上年增加12万吨;全省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
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引导企业坚持技术创新,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
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
大力推进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海洋生物工
程技术开始应用于良种繁育、生态渔业、设施渔业、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通过组
织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推广深海网箱养殖等2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实施水产
种子创新工程,选育成功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一号”;
全年新引进20余个名优新品种,有10多个品种实现人工育苗突破,并已成功试养。
山东沿海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设施渔业持续升温,成为海洋渔业一大亮点。全
省工厂化养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 深水网箱数量突破1000个,比上年翻了两番
还多。沿海优质高效渔业成效尤为明显,对虾、大菱鲆、牙鲆、海参、鲍等名优海
珍品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其中,通过加大海参养殖技术培训力度、提供全程技术服
务和加强网络信息建设, 山东成为全国重要海参养殖基地,海参养殖面积达2.4万
公顷,全省鲜参年产量达5.7万吨,产值70亿元,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值的1/3,继
藻类、对虾、扇贝、大菱鲆之后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带。全省海洋水产原良种体系
建设发展迅速, 截至2004年底,全省先后验收12处原良种场,其中4个已通过国家
级验收成为国家级原良种场,省级原良种场8处,居全国先进水平。
重点培植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作为渔业经济“三大亮点”之一,使水产加工业
得到长足发展。全省水产品加工企业1750多家,加工产值过亿元、出口创汇超千万
美元的龙头企业超过100家,有3家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5家成
为省级龙头企业。全省水产品加工产量310多万吨,年产值330亿元,出口创汇近20
亿美元,创汇额分别占全省大农业和全国渔业行业30%以上。
原盐、溴素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0%和85%以上。盐及盐化工产品新增销
售收入35亿元, 利税6亿元,均居全国首位。盐类加工初步形成普通食盐、多功能
盐、保健盐、营养盐、养殖用盐系列化;海洋化工正向以溴素、溴化物为基础的精
细化工体系发展, 有50多个产品,阻燃剂十溴二苯醚年生产能力超过2万吨,占全
国90%的市场份额。主要产品有制盐、化工、轻工、海产等四大类60余个品种,产
品质量优良。
海洋药物及保健品的科研做到了研究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以海尔药业、
澳海生物有限公司、青岛生物生化化学制药有限公司、中国海大兰太药业有限公司
为代表的海洋药物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青岛澳海生物有限公司研发的共轭亚油
酸产品实现产值500万元, 出口创汇较上年同期增长10倍,产品远销欧、美,并成
功开发出甘油三酯系列产品。一批科研成果日趋完善,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抗艾滋病药物—911、“抗心脑血管疾病D—聚甘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916”
三个国家一类新药,均进入II期临床研究。一批新的科研成果正在形成:“抗流感
病毒(DSH951) ”一类新药,完成了10公斤级的工程化研究,申请发明专利1项,
正在申请Ⅱ期临床批件。 “治疗胃溃疡”中药二类新药,获得国家新药I期临床试
验批文。“降血糖海洋新药OSS”完成了制备工艺研究,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
其中1项已授权。筛选出2种具有高酶解褐藻胶的海洋弧菌菌株已被中国典型培养物
保藏中心用于专利程序保藏。 褐藻胶寡糖酶法制备技术已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
【基础条件和人才队伍】海洋科技基础条件和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
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动能效应取得新突破。全省现拥有55个中央驻鲁和省属海洋科研、
教学单位, 海洋界两院院士20名,科技人员1万多名,博士点46个,硕士点86个,
博士生导师317名,硕士生导师437名,博士后流动(工作)站9个。
科学研究基础设施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依托和
支撑条件,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台站、科学考察船、数据库资源、标本
样品馆等。截至2004年底,全省共有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4家;海洋科学观测台
站9处,其中国家部委级6处;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远洋科
学考察船6艘;涉海大型科学数据库11个,种质资源库5个,样品标本馆(库、室)
6个。2004年中国海洋大学宋微波、陈戈、李华军、曹洪军,中科院海洋所李鹏程,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所王军成等6名海洋专家入选首批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
的中青年专家”。
2004年在读博士生1309名, 毕业博士生139名,在读硕士生3026名,毕业硕士
生492名。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数35名,出站4名,累计出站88名。
全力推动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实
验室)”的申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004年12月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了科技部
组织的专家论证,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
(省科技厅办公室)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工作概况】2004年,认真贯彻《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坚持依法行政,
强化管理职能,积极拓展海洋行政管理新领域,海洋业务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加强海洋行政管理。国务院24号文件颁布后,在分
局处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上进行了学习贯彻,并充分利用宣传栏、局域网、信息专刊
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各单位、部门结合实际,深入领会学习,认真贯彻落实;统一
思想认识,增强了做好海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进一步密切海区关系,推动海区整体工作的开展。按照“指导、监督、协
调、服务”的方针,海区海洋行政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指导协调北海区
三省一市制定“908” 专项任务的实施方案,为海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海域使
用论证、 海洋环境监测、执法监察等各类人员近400人。成功召开北海区工作协调
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与各省、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交流与沟通,
促进了海区海洋行政管理工作,推动了地方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海域使用管理得到加强,海域使用秩序得到有效维护。以围填海、国家重
大建设项目海域使用管理为重点,将青岛国际帆船中心、烟大铁路工程等一批国家
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纳入国家管理。对《北海区海域使用权证书管理细则》进行修订,
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权证书的管理,对三省一市海域使用权证书的使用、管理情况
进行了检查。开展《海洋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和《海域使用后评估研究》两
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了渔业用海和海域使用金调研工作。
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强化,海洋生态环境得到维护。加强海洋环境监
测力度。 制定《2004年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实施方案》等5个规范性文件。在全国
率先成立并运行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网,海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领导体系和业务体
系基本形成。完成渤黄海趋势性、海洋放射性、倾倒区、海水浴场、入海污染物总
量及重点岸段的海岸侵蚀监测,加强了排污口监测工作。
指导海区开展赤潮应急监视监测和防灾减灾工作。应急跟踪监视监测63次,发
布《赤潮通报》37期、趋势预测51期。针对渤海湾发生的有毒赤潮,及时启动应急
响应体系, 减少了经济损失。完成大连松木岛港临时海洋倾倒区选划大纲评审和6
个海洋临时倾倒区的选划工作, 对4个倾倒区的监测工作进行了评估。加强海洋石
油勘探开发和海洋工程的管理,对拆、扩建海洋工程项目进行监督检查,把各类排
海污染物的检验核准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
五、履行中国海监职能,执法监察工作再上新台阶。坚持日常巡查和专项执法
相结合。积极开展“海盾2004”执法行动。制定建立了行动实施方案和组织领导体
系。在案件查处中,采取省市总队上报和北海总队自查两个渠道进行。
被称为“中国海洋行政诉讼第一案”的荣成海达公司状告国家海洋局案,二审
以国家海洋局胜诉告终。在整个案件的应诉过程中,作为国家海洋局的诉讼代理人
之一,分局在应诉准备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庭审中沉着冷静、积极应对、
辩驳有力,最终赢得胜诉。本案对国家海洋局履行海洋行政管理职能,对中国海监
队伍的执法水平、能力是一次展示和考验。案件的胜诉,有力地维护了海域使用管
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树立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国海监良好的
执法形象,扩大了社会影响。对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案件查
处,提高海洋管理与执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 全力抓好专项任务、 重点课题的实施,为海洋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908” 专项任务扎实推进。参加了实施方案、投标指南以及技术规程编写,完成
了《908专项调查任务航空遥感技术规程》 的编写工作,积极协调、指导海区各省
市做好908专项调查任务。
积极开展国家“863”计划课题研究。首项“863”课题“赤潮航空高光谱遥感
监测技术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并荣获2004年度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课题,通过了科技部的阶段性验收和
领域专家检查。“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业务化应用技术”课题获得立项。“渤海
环境经济研究”课题已启动。成功召开首届海洋科技大会,总结了分局近几年科技
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指明了海洋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
七、科研调查和公益服务工作有序开展,科研实力不断得到加强。“大洋一号”
船圆满完成第16航次大洋考察任务。本航次安全航行19000余海里。
按计划完成了海洋环境预报、监测、断面调查、浮标管理、海冰航空监测和船
测任务。北海标准计量中心、北海监测中心通过了全国计量检定委员会考核和飞行
检查。5个中心站通过了中期检查。
完成了《海洋调查规范》《海滨观测规范》的修订工作,海洋档案进馆工作按
期完成。
完成了青岛奥帆赛场海洋水文、水质监测暨预报系统设计方案的总体设计和专
家论证。浮标建设项目的招标、信息网络系统设计已基本完成。
积极开展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共建工作,海洋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
高,东营市、潍坊市海洋环境监测站增加观测和预报职能工作正在进行。
(陈元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概况】 2004年,在编职工586人,在职
33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具有研究员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97人,
博士生、 硕士生导师38人。聘请14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任客座研究员。年内,有3人
被授予研究员任职资格,有12人被聘为副研究员;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博士后科研工
作站, 进站博士后2人,现有在读博士18人,硕士130人;有3人获博士学位,47人
获硕士学位;有1人获政府特殊津贴;2人被科技部授予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1人
入选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青岛市首批科技将才专项计划,
1人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举办“北斗”科学调查船运行20周年庆典,
该船是1984年由挪威王国政府赠送给我国政府的一艘现代化的渔业与海洋科学调查
船,20年来,先后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北太平洋等海域开展了10余
项重大科研调查任务,海上航程40多万海里,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
等奖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
全所共设海洋可捕资源与生态系统管理、海水养殖生态与容纳量、海上养殖生
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种质资源与工程育种、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海洋渔
业环境与生物修复6个实验室,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检测、海水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2
个研究室;建有麦岛渔业科学实验基地等4个实验基地、4个挂靠机构。拥有世界先
进水平的“北斗” 号海洋科学调查船;信息中心馆藏中、外文图书7个文种10万余
册, 中、外文期刊3万余册;出版学报级学术刊物《海洋水产研究》,与25个国家
和地区90多个机构交换期刊150多种, 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中国水产核
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年度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
和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一、科研课题
全年列入科研计划, 主持承担的各类课题共有148项。其中,在体现国家基础
研究最高水平的“97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主持7项课题、参加3
项; 国家海洋领域863计划课题23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5项;国家215专项课
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其中重大项目课题1项);科技部社会公益研
究专项资金和基础性工作项目5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2项;农业重大结构调整
项目2项;农业部948引进计划1项,农业部标准项目1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水
科院基金课题15项;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得省、部、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
的支持和资助的课题30多项。本年度在研课题累计合同经费达9423.6万元,到位经
费1653万元。
二、科研成果
全年有10个项目获奖。其中,“中国明对虾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国家
海洋局创新奖一等奖;“工厂化养鱼关键技术及设施的研究与开发”“重要海水养
殖鱼类精子和胚胎冷冻保存及种质冷冻库建立的研究”分别获国家海洋局创新奖二
等奖;“海水鱼类养殖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
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
“虾类白斑病病毒病及其检测诊断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
单位);“皱纹盘鲍杂交及杂种优势的产业化作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
三完成单位)。“海水鱼类养殖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中国对虾抗WSSV的筛选
育种及配套生产工艺”“红鳍东方的纯种引进”三项成果分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
奖,“皱纹盘鲍杂交及杂种优势的产业化应用”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完
成单位)。此外,院士唐启升荣获青岛市2004年度科学技术功勋奖,院士赵法箴获
中国工程院“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全年有14项课题进行了验收, 有6项课题分别通过农业部科技司和省科技厅组
织的鉴定, 其中有1项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3项达国际先进水平、3项达国内
领先水平。 年内,共发表论文222篇。其中,学报级137篇,SCI(美国《科学引文
索引》 )收录15篇,EI(《工程索引》)收录9篇;共申请国家专利32项,获国家
授权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三、对外合作与交流
全年接待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挪威等1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
织的专家、 政府代表团成员共25批136人次;派出32人次赴有关国家进行访问、考
察、出席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参加双边渔业谈判等。有10余人应邀在国际学术会
议上作学术报告。分别与欧盟、挪威、奥地利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承
担并完成了中国援助阿曼的农渔技术培训合作项目;正式启动欧盟第六框架计划项
目“投资于海洋,繁荣于未来”;联合建立了中美鱼类功能基因组联合开放实验室;
举办了5个国际学术会议。
(孙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