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9&rec=102&run=13

【综述】2004年,全省限额以上2726户纺织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
2239亿元, 比上年(下同)增长41.6%;完成工业增加值628亿元,增长39.7%。
主要产品化学纤维、纱、布、印染布、绒线、呢绒、针棉织品折用纱线量和服装同
比分别增长8.3%、41.5%、42.9%、16.5%、26.1%、46.6%、14.8%和21.8%。
实现销售收入2158亿元, 增长43.4%;产销率98.59%,提高0.67个百分点;实现
利税180.6亿元,增长39.4%,其中利润113.1亿元,增长44.3%;资产负债率59%,
下降0.79个百分点;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2.7次,比上年加快0.28次。全省17市全部
盈利。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89.1亿美元,增长18.6%。其中,纺织品出口40.9
亿美元,增长17.5%;服装出口47.8亿美元,增长19.7%。
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 截至年底,山东省棉纺、
棉布生产能力均居国内第1位; 毛纺能力居第2位;印染能力居第3位;纱、布、巾
被类产量均居第1位;针棉织品、呢绒和毛毯产量均居第2位;化纤、印染布、服装
产量均居第4位。 重点企业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在2003~2004年全行业出口创汇
百强企业排名中,魏桥集团列第5位、南山集团公司列第9位。在全国棉纺行业销售
收入50强企业排名中, 魏桥集团列第1位、德棉列第5位、樱花集团列第8位。在全
国化纤行业销售收入50强企业中, 万杰集团列第2位。在全国针织行业销售收入50
强企业中, 即发集团列第3位。在全国印染行业销售收入50强企业中,山东大海集
团、华纺集团分别列第8位和第9位。在全国毛纺行业销售收入50强企业中,南山集
团公司列第8位。 在全国纺机行业销售收入50强企业中,青岛星火纺机纺织集团列
第2位。在国家统计局等三部门共同发布的“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中,
魏桥集团、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列棉及化纤纺织加工第1、3位;山东鲁新集团、
如意集团列毛纺织加工企业第8、 10位;南山集团公司、孚日家纺股份有限公司、
滨州亚光毛巾有限公司列纺织制成品制造第1、 4、8位;青岛南南有限公司列棉、
化纤针织品及编制品制造第5位; 即发集团、新郎集团列纺织服装制造第5、9位;
万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烟台氨纶列化纤制造业第2、8位。
产业基地建设 年内, 以重点企业为依托,围绕8个服装产业链,狠抓纺织工
业园区建设和基地的培育,纺织工业园区和基地迅猛发展。魏桥、即发、如意、鲁
泰、兰雁、绮丽、新郎、桑莎、青岛、威海等纺织服装园区已颇具规模,有的重点
项目已建成投产。继即墨中国针织名城、昌邑中国印染名城、诸城中国男装名城、
海阳中国毛衫名城、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胶南王台镇中国纺织机械名镇之后,
年内,周村中国纺织产业基地、邹平中国棉纺织名城又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确认并
授牌。这些名城和基地,对全省纺织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争创名牌工作 2004年,山东省新郎·希努尔西裤、鲁泰格蕾芬衬衫、即发针
织内衣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截至2004年底,全省纺织服装已有“山东名牌”72
个;“中国名牌”11个(华羽、青岛雪驰羽绒服,耶莉娅西服套装,新郎·希努尔
西裤,鲁泰格蕾芬衬衫,即发针织内衣,如意、南山精纺呢绒,孚日、喜盈门和亚
光毛巾系列) ,服装“十五”规划中争创4个中国名牌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中国
驰名商标” 6个(即发、耶莉娅、兰雁、仙霞、新郎·希努尔、喜盈门)。为了加
大山东纺织服装产品的宣传力度,组织企业参加了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
国际纱线展、法兰克福服饰展、法国高级服装展、全省纺织服装创新成果展、青岛
国际时装周、山东名牌万里行等一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加大全省纺织服装产品促
销力度,大力开拓重点区域市场,有力地提升了山东纺织服装产品的形象。
产品开发 围绕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的协作配套,重点抓了10户国家纺织产
品开发基地企业的发展建设。济南正昊集团开发出芳香保健、抗螨抑菌、中空微孔
高舒适纤维、永久性负离子纤维、新型阻燃聚酯纤维、挥汗康体聚酯纤维、低熔点
聚酯、新型聚醚酯弹性纤维等;南山集团公司开发出新品种2000余个,已形成20支
至180支全毛及混纺系列、 天然羊毛系列、羊毛丝光系列、弹力系列、生态环保系
列、毛麻丝系列、赛络菲尔系列、毛棉起皱系列、马海毛彩节闪光系列、毛丝绒系
列、多功能系列11大系列;泰安康平纳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出数百个新品种,
已有8大系列新产品投放市场,其中,两种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种产品被
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如意集团重点开发了新型毛纺织纤维、绿色生态轻薄易护
理精纺呢绒、功能性新产品、智能呼吸型面料、高感性新型纤维及面料;德棉集团
开发了竹纤维系列床上用品面料、双弹织物、高支高密提花织物、双层组织织物;
即发集团开发了新型针织外衣面料;华纺股份集团开发了聚乳酸纤维织物、Tactle
纤维织物、牛奶蛋白织物等。
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最大芳纶丝生产线于5月26日
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投产。 “芳纶313项目产业化”工程总投资1.25亿元,
建设规模500吨/年,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500万元,利税3000万元。国
家下达山东省纺织行业国债资金技术改造导向计划项目8批40项, 计划总投资52.5
亿元。到2004年底完成22项,完成投资29.8亿元,其中国债贴息计划3.46亿元,年
新增销售收入3.8亿元,实现利税9.7亿元,出口创汇33亿元。2004年全省纺织行业
共列入省技术改造导向计划113项, 比上年增加3项,总投资158.1亿元(其中固定
资产投资140.29亿元),增长120.2%。项目全部完成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356.8
亿元,利税73.7亿元,出口创汇22.7亿美元。
管理创新 一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行业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国
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家(如意、 即发)。二是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2个,
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项目56项。三是制定了《山东省纺织职业技能鉴定内部管理规
定》,参与了《彩棉纱线和紧密纺纱线标准》的制定工作。四是对2004年度省科技
进步奖进行了初评,评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1个;组织了
“山东省纺织服装创新成果展” ,评出产品链建设先进市3个,产品创新优秀企业
14个,产品创新成果82个。组织了山东纺织企业家创业奖评选活动,共评出创业奖
43个,推动了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五是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安全防范
力度,努力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刘海美)
【丝绸工业】 2004年,国有丝绸企事业单位共计123户。年末,省丝绸集团公
司纳入财务决算汇编的单位84户, 其中工业企业16户。职工总人数2.4万人。资产
总额33.65亿元, 负债总额24.12亿元,账面资产负债率71.68%。全年主营业务收
入8.15亿元,同比下降17%。
企业改革 2004年,省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把加快改革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
推进集团化重组,实现了阶段性突破。一是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加快。有96户企业提
报了改制方案或预案; 54户企业的改制方案进入实施、报批阶段;4户企业正在实
施破产,其中政策性破产1户;22户企业的方案己经批复备案,约占总数1/4的企业
出现比较好的走势。 二是省集团公司率先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年初公司总部设6
个职能部门,定员27人。经多次调整,年底只设综合管理办公室、财务部和审计部
3个职能部门, 定员18人。12月份,经个人申请,又有44人转换了国有员工身份。
对17个市级丝绸公司,实施整合撤并,取消日照、泰安市公司建制,将青岛、烟台、
威海市公司纳入贵信集团。临沂、济宁、莱芜、潍坊市公司整合部分县级公司成立
区域集团;其他市级公司均取消行业管理职能。没有进入专业集团或区域集团的工
业企业、市(县)公司等49户企业,由省集团公司直接管理。三是以山东德润创业
投资有限公司为核心,按照“分工、分立、分设、分离”的原则,分步实施集团化
发展战略。海润集团率先完成了国有股份全部退出;贵信集团基本完成对烟台、威
海、青岛市公司和烟台服务中心的股份制改造;恒润集团改制方案上报省国资委待
批;海通集团经本部和日照市公司整合后,完成了对莒南、西湖两制丝公司的重组,
锦冠、华风两公司改革进入最后审批阶段;广通集团进入挂牌交易阶段。下半年,
打破行政框架下的资源分割格局,通过相对控股、参股等方式,加快股份制改造和
资本联结。12月,德润集团驻济南的专业公司开始经营运作。经上述系统改革,确
立了界限明晰的“两条线”运行体制,行政的、计划的管理角色淡出,以德润公司
为核心的大集团建设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困扰丝绸改革的难点问题找到了
解决的途径。
管理创新 一是建立健全了财务、审计监管体系。二是强化以效益为重点的绩
效考核。对股份制公司总经理实行以“投资收益或完成利润”为主要指标的梯次年
薪制考核。对困难企业领导人,根据考察审计结果和在企业改革稳定发展中的表现,
兑现奖罚。三是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现代企业“大集团”形象。出台
了关于使用“德润”品牌的暂行规定,创刊了《山东丝绸集团报》,完善集团办公
网络,大力培育“厚德重才、尚润惠仁”的集团文化理念。弘扬干事创业精神,倡
导以人为本。
对外贸易 2004年,青岛海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承接了山东省丝绸进出口
集团公司的茧、 丝、绸、服装等进出口业务,拥有11个子公司和9家生产工厂,是
独立核算经营的第一年。集团坚持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决策机制、
经营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 丝绸、 服装等纺织品销往世界各地。 全年出口创汇
12780万美元, 比上年下降12%,丝、绸、缎等原料面料全年出口6826万美元,服
装成品出口2175万美元,其它三类产品出口3700万美元。
丝绸工业企业 丝绸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原材物料涨价的情况下,通过
深化内部改革,加强管理,总体经济运行质量平稳。一是海通集团充分发挥资源、
品牌和质量优势,实现集约化经营。二是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向一线
和关键管理岗位倾斜;实行竞争上岗等措施,全年减员4000余人。三是强化管理,
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努力抢占市场。白厂丝平均等级4A26,同比提高12个级分,
海通生丝已在国内外市场树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全行业印染丝织品产量完成3723万
米,同比提高15.2%,白厂丝产量完成3670吨,同比下降18.2%。
蚕茧生产经营 全省继续实行鲜茧收购经营资格认定和省物价局制定指导价的
政策。全省投产桑园约40万亩,继续减少。面对严峻形势,省集团公司印发了《关
于加强全省蚕茧流通管理工作的意见》,一是以稳定桑园面积为主,狠抓产前、产
中、产后服务,推广合同制管理法,密切与县、乡、村合作关系。二是稳妥推进蚕
茧收购经营市场化。行业内突出恒润集团的核心地位,构建竞争有序的运行体系。
恒润集团内部严格实行统一定价、统一质量检验、统一销售运作、统一资金结算,
其他丝绸公司, 按照农业董事局的规定,自主经营。全省年养蚕种100万张,生产
鲜茧34580吨,收购鲜茧27184吨,收购均价946元/50公斤,较上年蚕茧减产增收,
收购均价增加202元/50公斤。高产桑园的比重提高,基地县、重点县的比重加大,
资源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
(马挺春 王成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