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9&rec=101&run=13

【综述】2004年,全省轻工行业现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7246家,比上年末增加
1613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582.96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32.51%;完成出口交
货值1060.56亿元, 增长25.74%;实现销售收入5527.21亿元、利税454.55亿元、
利润273.41亿元, 分别增长37.02%、36.73%和41.43%。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省
各工业部门第一位。与全国同行业相比,经济总量和效益继续稳居第二位。机制纸
及纸板、冷冻箱、电热水器、日用玻璃、农用薄膜、原盐、淀粉、食用添加剂、天
然色素、白酒、啤酒、葡萄酒、植物油、肉禽加工产品、果蔬加工产品、水产加工
产品、抽纱刺绣、地毯等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铅笔、皮革服装、机制板
纸、日用陶瓷、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等产品居全国第二位。
重点行业增势强劲。 七大产业链之一的食品行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489.33
亿元, 增长37.48%; 利税207.27亿元, 增长38.54%; 利润125.72亿元,增长
37.36%, 居全国第一位。山东省最具竞争优势的造纸行业,各项指标均居全国第
一位。 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产量997.25万吨,增长31.42%;实现销售收入
682.61亿元, 增长32.73%;利税73.33亿元,增长19.39%;利润44.6亿元,增长
14.88%。 七大产业链之一的家电行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1.72亿元,增长23.8
%; 实现利税26.5亿元,增长19.32%;利润13.88亿元,增长19.53%,在全国同
行业中居第二位。
重点企业集团发展势头迅猛。现有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140家,
比上年增加62家; 50亿元以上特大型企业集团7家,比上年增加2家;100亿元以上
企业集团2家。其中金锣集团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0.5亿元,海尔集团全球营
业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达1016亿元。在2004年省政府确定的200家重点企业集
团中,轻工企业有45家,占全省的22.5%。
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成效显著。一是加大技改投入,促进结构调整。全省轻工
行业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2.47亿元, 增长21.27%。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
234亿元, 约占总投资的80%。食品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22亿元,增长
29.37%;新增规模以上生产企业671家,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比全国同行业高出近一
倍。造纸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42亿元,实际新增产量145.14万吨,平均
单厂生产规模为3.5万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倍多。塑料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
投资15.62亿元, 增长103.39%,是全省轻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
在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注重项目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高,新上了
一批高起点和高水平的重点项目。二是抓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全年全省轻工业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 即青岛即发集团的技术中心。新批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 撤销3个。截至年底,全省轻工行业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
术中心64个,占全省的23.2%。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12个,占全省的30%;省级
技术中心52个,占全省的22.66%。海尔、澳柯玛、双星、即发、万华、张裕等6家
企业2004年被授予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占全省获奖数的60%,其中海尔集团
综合评比居全国第一位。2004年全省轻工行业共完成科研和新产品开发项目311项,
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59项, 填补国内空白的有76项。有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
步二等奖,有28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成果计划项目的
有20项,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的有160项,共获得财政支持资金400万元。技术
创新能力较强的家电行业全年共完成重大科研、 新产品开发项目128项,其中达到
国际领先水平的有3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36项,家电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
到进一步加强。
名牌战略和市场开拓取得新突破。一是企业名牌发展战略成效显著。2004年全
省轻工行业有12家企业的16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占全省的50%。截至年底,全省
轻工行业共有25家企业的36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分别占全省
的55.5%和59.02%, 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海尔、青岛啤酒和张裕葡萄酒还被国家
列为16个重点培植的国际品牌。在地方名牌创建中,全省轻工行业有74家企业的75
种产品获得山东名牌, 占全省的42%,加上原有的211种省名牌产品,全省轻工行
业名牌产品的产值已超过50%以上。其中海尔品牌价值已达616亿元,连续3年蝉联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截至年底,有21种轻工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的
51.22%。 有399家企业的405种产品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有10家企业的15种产品
成为国家免检产品, 占全省的35.71%。另有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合成
革集团、 云龙绣品和西王集团等4家企业被授予2004年“山东省质量管理奖”。二
是企业市场意识明显加强,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全省轻工产品省外市场比
重达27%, 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其中,造纸行业为60%,家电行业为62.5%。全
省轻工产品销往国外市场的比重达20%,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全年出口
创汇128亿美元, 居全省工业部门首位。 其中, 食品行业51.8亿美元,家电行业
10.5亿美元,皮革制品行业15亿美元,工艺美术行业18.5亿美元。龙大集团在全国
率先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 取得了日本、欧盟及美国的有关认证。有400多种产品
出口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1.2亿美元,增长39.5%。
“三个亮点”工作活力增强。一是外经外贸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全行业实际
利用外资达20亿美元, 增长37.93%。一些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已签订协议或开工建
设,如日照森博浆纸有限责任公司与金鹰国际集团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金鹰国际
集团收购森博浆纸90%的股份,实际投资4.2亿美元,将其改组为亚太森博(山东)
浆纸有限责任公司, 并正式开始其木浆项目的建设。山东玻璃总公司与美国PPG公
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签署在线镀膜超白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技术转让合同,用汇
3504万美元,引进国际最先进的专有技术和设备,项目已在年底完成。至年底,全
省轻工行业现已建有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1675家, 比上年增加281家,是迄今为
止增加最多的一年。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312.64亿元,增长34.04%;出口创汇61.5
亿美元, 增长20.02%;外商投资企业总资产已达1060.3亿元,增长23%。二是高
新技术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持续攀升。全年全行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完
成332亿元, 约占全部增加值的21%。三是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省轻工行业
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即非公有制企业6363家, 增长37.37%,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
87.81%,增加5.6个百分点,涌现了金锣、龙大、菱花、西王、太阳、博汇等一批
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民营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达4160.1亿元, 增长36%; 利润
218.18亿元, 增长40%;出口102亿美元,增长30%;销售收入、利润、出口额分
别占全省轻工业的75%、64%和81%。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的研究、实施力度加大。一是以造纸、食品酿造、
皮革、塑料、日用陶瓷和日用玻璃等行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并荣获山东省生态省建设研究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为适应节约
型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能源的综合利用,重点抓了造纸、白酒、啤酒、
日用玻璃和日用陶瓷等行业产品能耗标准的制定工作,针对现阶段行业发展特点,
及时调整、修订原有不合适宜的标准。二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
发展。目前全省轻工行业骨干企业大都完成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90%以
上的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通过审计、贯标,企业管理和环境管理提升了层次,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有34家企业通过了省经贸委的综合利用企业认
证,22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工作,使生产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上了一个新台
阶。
(丁学华)
【烟草经营与管理】2004年初,山东烟草业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统一部署,实
行以工商分开为主要内容的工商管理体制调整。保留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和中国烟草
总公司山东省公司,二者继续合署,负责专卖执法、卷烟经营、烟叶生产经营;成
立山东中烟工业公司,负责卷烟生产。
截至年底,全省烟草局(公司)系统下辖17个市级烟草专卖局(有限公司)、
137个县级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1所烟草中专学校、1家从事多元化管理的宏发
集团公司。 全年累计销售卷烟245.92万箱, 同比(下同)增长6.69%。种植烟叶
57.4万亩, 收购78.18万担。 据财务快报口径统计, 累计实现利税27亿元,增长
71.83%; 其中利润20.23亿元,增长83.75%。全省烟草工商企业累计实现利税突
破10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末规划目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围绕构筑新型工商关系, 打造网络品牌,向9省17个厂家提出建立战略联盟建
议,与省工业公司加强产销衔接,联合培育品牌;积极开展“单箱过万”试点工程,
推动卷烟结构上移;开展销售网络质量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网络建设质量。围绕
打造烟叶品牌,制定《山东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大烟叶生产、技术投
入和组织领导力度,努力稳定种烟面积,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种植,实施收购管理创
新,不断提高烟叶质量。围绕打造专卖品牌,不断提高文明执法水平,认真开展打
击卷烟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卷烟纸专项整治和维护烟
叶收购秩序专项行动, 深入开展卷烟市场综合整治,全省共查扣各类非法卷烟9.3
亿支,其中假冒卷烟7.2亿支,涉假标值9250万元,查缴各类制假烟设备192台。
继续深入开展财经秩序整顿,进一步巩固专项治理卷烟体外循环成果,加强审
计监督和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全省工商管理体制调整和省局(公司)机关“三定”
工作顺利完成,对沂水复烤厂改制成功。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投资管理委员会、
薪酬管理委员会和价格管理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财务管理、“两烟”计
划管理和卷烟价格管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积极稳妥地逐步
解决宏发集团公司、原兖州卷烟厂、张店卷烟材料厂的历史遗留问题。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
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一步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不断加强干部
职工队伍培训。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并重的监管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
(曹红祥)
【卷烟生产】全年全省生产卷烟242.94万箱,同比(下同)下降1.92%。销售
卷烟245.16万箱,下降0.97%。根据财务快报数据,山东中烟工业公司系统实现利
税71.81亿元,其中利润13.67亿元。
新的管理体制初步建立,运行良好。2004年,山东中烟工业公司成立,该公司
辖将军烟草(集团)有限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物资设备有限
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另有参股的山东省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和3家投资有限公司。将
军烟草(集团) 公司下辖济南、新疆2个非法人的卷烟生产厂和13个控股子公司;
颐中烟草(集团)公司下辖青岛、青州、滕州3个非法人卷烟生产厂和8个控股子公
司。山东中烟工业公司成立后,高起点管理,高效率运行,确立职能定位、工作重
点和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措施。根据国家授权,理顺产权关系,完
善母子公司体制,对全资和控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力,实现管资产、管事、管人的
统一。出台经济运行和内部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完善工业公司“管理、监督、协调、
服务”职能。
卷烟产销平衡,品牌整合、结构拉升成效明显。坚持“控量、促销、稳价、增
效”方针,加强运行调控,搞好工商衔接,保持产销平衡。规范价格管理,完善价
格体系, 稳价增效明显。工商联合制定方案,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东营5市
实施单箱销售额过万元和共同培育“将军”“哈德门”“壹枝笔”“大鸡”“八喜”
5牌号卷烟“双五工程” , 促进品牌培育和整合, 提高品牌集中度。鲁产卷烟由
2003年底的22个牌号59个规格减少到2004年底的12个牌号46个规格。全年生产“将
军”等5个牌号卷烟160.3万箱,占总产量的66%,增长68%。鲁产一、二、三类卷
烟销量全年合计比重增加21.17个百分点,单箱销售收入增加613元。
治理整顿工作不断深入,生产经营日趋规范。深入开展财经秩序专项整顿并做
好整改,积极迎接行业审计。规范烟草主业与“三产”企业交易,理顺产权关系,
清理债权债务。 成立预算、投资、薪酬3个管理委员会并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内部
审计,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技改与管理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济南卷烟厂易地迁建项目已获国家局批准,并
已列入济南市重点工程。青岛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完成全部施工图的设计和报审、
设备方案的优化和部分设备的招标采购,土建工程基本完成。滕州卷烟厂危房改造
和技改项目得到国家局的同意。
推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管理,物资采购和工程项目实行公开招
标、比质比价。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加强,全年未发生一起甲方安全责任事故。
联合重组取得新进展,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合理。按照国家局要求,颐中集团对
青岛卷烟厂和滕州卷烟厂实现资产、品牌、采购、销售“四统一”。滕州卷烟厂职
工思想稳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得到有效提升,年末统算利税指标高于年初预算
11个百分点。
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凡进必考”制度,认真监督、
指导所属企业做好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和复转军人接收工作。加强薪酬分配管理。建
立完善机关党风廉政信息员制度,狠抓党风廉政建设。
(杨尚泉)
【盐业】 全年全省盐业生产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40.24亿元,比
上年(下同) 增长62.82%。 其中系统内生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59亿元、利税
3.12亿元、 利润7012万元,分别增长90.44%、50.75%、87.99%。盐业批发企业
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3.37亿元, 利税1.74亿元,利润3689万元,增长16%。全省盐
业生产、批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年末盐业企业总数
275个,其中生产企业144个,批发企业131个,职工总数4.2万人。全年累计生产原
盐1186万吨,增长17%,销售1344万吨,增长9.89%;年末库存242万吨,减少113
万吨。生产食盐90.06万吨,销售91.79万吨,分别增长3.94%和3.65%,其中,供
省内69.59万吨, 省外22.20万吨;省内市场共销售精盐51.06万吨,完成年度计划
的128.76%,精盐比例达到72.49%。销售各类小包装食盐30.33万吨,完成年计划
的101.1%。盐化工产品总产量30万吨,下降3.94%;销售31万吨,增长10.71%;
其中,生产溴素6.48万吨,销售6.20万吨。海产养殖品种更加丰富,高档、珍贵品
种养殖形成规模,产量、效益都有较大增长。一、落实食盐专营政策,保证市场稳
定供应。严格执行食盐“五统一”管理。狠抓食盐计划管理,与省计委共同下达年
度食盐分配调拨计划,认真做好月度计划的分解和下达,严格控制食盐调运数量、
盐种和流向。按月统一结算食盐货款。加强食盐准运证、集站(港)调运证的使用、
回收管理和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食盐运销秩序。对跨区调运的其他工业用盐实行
“五统一”管理,平衡下达年月度计划。对两碱(烧碱、纯碱)工业用盐实行监督
管理,适时召开年度订货会,促进两碱工业用盐的稳定有序供应,对合同进行备案
并加强通行证的使用管理,有效减少了工业盐对食盐市场的冲击。增加食盐品种,
提高包装质量和档次, 建立了全省统一规范的食盐市场,健全了高、中、低3个档
次(多品种营养盐、纸塑包装精制盐、复合膜包装粉精盐)的系列产品。入口食盐
外包装全部由50公斤装塑编袋更新为20公斤装纸箱。对腌制、畜牧用盐盐袋实行了
统一印制、统一供应,实现了全省各类食盐小包装完全统一。加快食盐流通现代化
建设步伐。东营、烟台、滨州等市依靠县、乡政府的支持,大力推行碘盐送销办法,
销售直接到村到户,碘盐普及切实到位。下半年,青岛、威海、淄博、潍坊、临沂
等市采取了生产企 业集中分装,统一配送,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效率。批发企
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烟台分装配送中心和青岛专营公司在全省首批通过
了国家“AAA” 级食盐批发企业达标验收。二、盐业法规和机制进一步完善,执法
力度进一步加大。2004年《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省政府对各部门的行政许可事
项进行了全面清理, 保留了省盐务局14项行政许可项目。省政府第169号令又进一
步明确了山东省盐务局的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为盐业依法行政、以法治盐提供
法律保障。省人大法工委在省盐务局的积极配合下,对《山东省盐业管理条例》的
相关条款进行了修订,顺利通过省十届人大第九次会议的审议,并就《条例》容易
引起歧义的部分条款作出了司法解释,增强可操作性。强化联合执法机制,17个市
盐务局全部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联合执法办公室,定期召开公
安、 盐政联席工作会议,加之盐政110社会联动体系作用的发挥,使得查办涉盐案
件力度明显加大,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办案效率明显提高。
(于本杰 钱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