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8&rec=183&run=13

———2004年1月8日在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山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倪永康
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3年,全省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确定的总体要求
和基本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预期目标顺利完成或超额完成。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和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370亿元,
增长13.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6%、16.1%和11.9%。粮食总产达到
3435.5万吨,增长4.3%;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稳定发展,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
5.6%和0.7%,植树造林完成520万亩(1公顷=15市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
高,农产品出口62亿美元,增长19%。工业支撑带动作用增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建设开始启动。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650亿元,增长22.5%;实现利税和利润1570亿元、880
亿元,分别增长35%和42%。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稳步发
展。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12.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1.3%。金融
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2190.6亿元和
1908.8亿元。
培植“三个亮点”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实现进出口总值446.8亿美元,其中出口
265.9亿美元,分别增长31.6%和25.9%。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0.3
亿美元,增长69.2%。实施“走出去”战略效果较好,企业境外投资协议额3亿美元以
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800亿元,增长23.5%。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增
强,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45%,出口增长1.7倍。
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90亿元,
增长50.7%;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完成3575亿元,增长53.5%,是近几年来增幅最高的
一年。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66万千瓦、高速公路607公里、
铁路营业里程306公里。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投入增加较多,
烟台轿车重组改造、济南重汽合资合作进展顺利,南水北调东线、胶东引黄调水等工
程相继开工建设,青岛大炼油、黄河三角洲林纸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较大
进展,大多数国债项目建成投产发挥效益。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
额3670亿元,增长13.9%。汽车、住房、通讯器材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价格水平继
续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1%,工业品出厂价、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
上涨3.5%和5.7%。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新的税费机制初步形成,农民
负担进一步减轻。制定并组织实施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方案,462家企业进行了产权制
度改革。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产业化
和市场化步伐加快。粮棉流通、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加大行政管理体
制改革力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工作全面提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
改善。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05万人,“两
个确保”“一个低保”政策落实较好。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防治“非典”工作取
得重要的阶段性胜利,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有新的进展。科技、教育事
业发展步伐加快,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800项;省属普通高校招生25.9万人,增长25.7
%。生态省建设开始启动,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新增日垃圾处理能力1600吨。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新突破,城建投资完成300亿元,政府土地资产收益214亿
元,分别增长45%和67%。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到8360元和3145元,分别增长9.8%和6.5%。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
版、防灾减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都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03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发生给我省经济带
来较大冲击。在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的情况下,我省经济呈现出速度和效益大幅度提
高,结构和质量明显改善,内需和外需持续扩大,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的好形势。
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从根本上说,是全省人民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
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各级人大、
政协充分发挥监督和支持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工业竞争
力不强,服务业受“非典”影响和机制不活、环境不宽松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不快,
所占比重有所降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较慢,环境污染仍比较严重,生态保护压力较
大,有的地方、行业存在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一些领域发展不够协调,农业
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部分欠发达市县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困难,社
会事业改革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布局过散,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进展不够快,民营经济规模偏小,有些领域引入市场
机制不充分。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对这些问题,我
们将高度重视,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4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
增长4%、13%和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增长16%,其中出口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
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5%。新增城镇就业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
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左右。
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在确保粮食安
全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
展。
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法》,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秩
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提高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期粮食总产3500万吨。制定区域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重点发
展优质专用小麦、水产品、肉牛肉羊等优势农产品,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瓜菜、果
品等经济作物。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抓紧建设国家优质小麦
生产基地和胶东半岛农产品出口基地,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搞好荒
山、荒滩绿化,加大治沙治碱力度。用好财政贴息专项资金,重点扶持29个国家级和
100个省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支持
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体系。统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扶持一批综合经济
示范镇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劳务输出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非农产
业和城镇转移。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严禁拖欠农民工工资,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
权益。
积极推进农业制度创新。落实延长土地承包期各项政策,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市
场,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中介服务
和合作组织。完善粮棉流通体制,放开粮食收购、粮食价格和粮食市场,建立科学合
理的粮食储备体系,努力做到省内粮食自求平衡;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方向,把对
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落实好取消农
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和停征乡村公益金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各级政府投资要更多地向
农业和农村倾斜。投资68亿元用于农村公路改造;巩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造农村
中小学危房121万平方米;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发展新型农村能源;抓好骨干河
道的清淤治理和26座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黄河、海河、淮河流域的抗洪防涝
能力。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护涵养地下水源;实施好15个大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
造续建项目,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
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把推进结构调整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
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产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以提升制造业水平为重点,采取资金集约投入、资产
优化重组、技术引进创新等措施,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培育大型
企业集团等关键环节,扶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
品工业等优势产业,尽快培植一批优势产业群,提高产业聚集度和配套能力,延伸拉
长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工业技术改造,着力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
冶金等优势传统产业,抓好技改国债项目和亿元以上技改项目的组织实施。加强对重
点行业的调控和引导,制定钢铁、水泥、纺织、电解铝等行业发展规划,完善行业进
入的技术、质量、环保等标准,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严格用地和信贷管理,有效制止
低水平重复建设。搞好对煤炭、电力、棉花、钢铁、运力等的供需衔接和运行调节,
抓好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用水工作,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继续
清理整顿各类园区,搞好规划建设与规范整合,着力办好大型特色园区;严格执行园
区建设标准,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效益。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建设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重点,积极推进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组建洁净煤、海洋生物等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集中搞好重点实验室和
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着力解决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启动“山东863计划”引导项目专
项,扶持汽车零部件、软件、建材等领域重大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实施30个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产业基地项
目,培植60家骨干企业和100个重点产品,推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
的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繁荣发展服务业,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政策环境,搞活发展
机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一步繁荣
活跃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保
险、社区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抓紧设立政府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重点项
目建设。落实好国家增加工资政策,完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增
强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全面推进诚信山东建设,坚决清理
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乱收费,取消制约扩大消费的各种政策障碍。实施房地产发展和
住宅建设规划,控制高档商品房建设,增加经济适用房、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和廉租
房供应;落实国家汽车消费政策,建设一批城市停车设施,尽快把住房、汽车、旅游、
教育等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增加农村商业网点,引导城市超市进入农村,尽快启动
农村市场。
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启动省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大
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力度,力争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
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通过国有
股转让、合资合作、民间资本进入、企业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
经济,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抓紧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取消一切歧
视民营经济的政策和做法,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没有明确限制的各个领域。组建一
批多元参股、企业化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引导民
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做大做强。
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高效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开放性、科学性和社会参与度。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
制,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计划投资375亿元,重点完善城市主干道、公共交通
和供水、供电、供气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系统,增加环保、绿化等方面的投资,努力
改善出行条件和居民生活环境。抓紧实施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搞好产业布局调整和
基础设施共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加工度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工业现
代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坚持政府引导与启动内力相结合,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农村二三产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搞好中心城市规划与建设,带动中西
部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菏泽的资金、技术、人才帮扶力度。抓住国家振兴老工业基
地的机遇,帮助资源开发型城市通过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
继续抓好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海上山东”建设。落实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认
真做好对30个强县的放权工作,扶持30个欠发达县立足当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努
力培植新财源。
五、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力争
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体制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城市公
用事业改革全面推开,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进一
步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封锁,扩大市场对内对外开放,规范发展中介组织,着力解决
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的问题。积极推进计划体制改革。按
照统筹发展的要求,完成计划编制方法和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计划的总体指导和综合
协调职能,强化对社会发展和人文、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计划引导。深化投融资体制
改革。制定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继续减少审批事项,今后对政府投资项目、重大
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和一般竞争性项目,分别实行审批制、核准制和登记备案制,组织
实施预算内投资基建项目代建制方案,建立政府投资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
一步深化价格改革。适时调整电价,加大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力度;降低路桥通行费用;
完善粮食价格政策;稳步推进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交等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
成机制,实行价格听证制度。继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完善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
改革配套措施;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稳步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落实好城市公
用事业改革意见,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程度。积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完
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和实验
点的组织工作。
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以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为契机,集中全力调整出口结
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抓好农产品、纺织服装等重点产品出口。
协调好政府、企业和银行信贷资金,扶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使之尽
快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以扩大与日本、韩国的合作为重点,建设好开发区、保税区
和出口加工区,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省发展各类加工贸易。扩大外贸经营权授予范围,
鼓励民营企业增加出口。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好传统主销市场,积极开拓俄罗
斯、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引导更多的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营销网络。落实
好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足额安排地方财政应负担的退税资金,并确保及时到位。
切实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引进外资与国有企业改革、
产业结构调整、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
高素质人才。引导136户重点企业搞好与世界500强的产业对接,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管
理运营中心、物流采购中心,进行战略性投资,鼓励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中小企业
来我省举办各类配套项目,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新型服务业等领域以
及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组织好在日本、韩国、欧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
重点招商活动,抓好3000万美元以上协议项目和合同项目的跟踪落实。加强引进项目
的筛选论证,防止引进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强化投资软环境建设,抓紧
建设商务成本试点园区,降低土地、水电、商检等综合成本,支持在外资企业集中的
地方建立产业配套小区;充分发挥外省市驻鲁投资企业商会的作用,吸引省外企业来
我省投资发展。实施境外投资规划,支持企业走出国门、省门开发资源,建立原料生
产基地和营销网络,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七、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投资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
八、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九、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