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8&rec=182&run=13

———2004年1月8日在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山东省省长 韩寓群

2003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很不平凡。一年来,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十六大、
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省领导班子打下
的良好基础上,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同心同德,奋力拼搏,胜利完成了省十届人大
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全
面进步,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去年6月初,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
确定了围绕“一个总目标”,争取“两个提前”,完成“三个阶段任务”,实施“四
大战略”,落实“五项工作方针”,实现“六个方面变化”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
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思想认识更加统一,加快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
到处呈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可喜局面,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
一、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速度、运行质量、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初步核算和统计,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
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6%、16.1%和11.9%。地方财政收入712.8亿元,同口径相比增
长21.3%。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2190.6亿元和1908.8亿元。在经济
工作中,始终坚持以调整为主线,不断加大调整力度,优化提升经济结构。农业的基
础地位不断强化,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粮食总产增长4.3%,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
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3%。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增长22.5%,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增长35%和42%。扩大内需成效显著,城乡
市场繁荣活跃,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5290亿元,增长50.7%,新开工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000多个。水利、能
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发电装机566万千瓦、煤炭生产能
力200万吨、港口综合通过能力1896万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率先突破3000公
里。
二、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是对我们的一次严峻
考验。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力打胜防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省
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作,坚持早发现、早报告、
早隔离、早观察、早治疗,建立健全疾病预防监测、疫情报告、医疗救护三个体系,
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堵住源头不输入,一旦输入不扩散,医护人员不感染,
及时救治不死亡”的目标,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大力弘扬胡
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
利”的民族精神,讲政治,顾大局,全力支持北京等疫情较重地区抗击非典的斗争。
同时,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及时提出相应对策,以更加积极的进
取精神,抓紧抓好经济工作,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三个亮点”实现了新的突破。去年,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经贸工作的
重中之重,以大招商推动大开放、促进大调整、带动大发展,实际利用外资达到
110.3亿美元,增长69.2%,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扩大出口的突破
口,进出口总值达到446.8亿美元,增长31.6%,其中出口265.9亿美元,增长25.9%。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省高新技
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5%,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9.5%,提高2.5个百分点。
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1%,民营企业出口增长52%,个体私营
经济提供税收增长28.4%。
四、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国企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的进展。90%以上的国有
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基本形成,省属国有
企业改革明显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全面停征了乡村公益事业金,87个县
(市、区)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认真整顿土地市
场秩序,清理规范各类园区,经营性用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普遍推
开。行政审批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市政公用事
业改革稳步推进。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市场经济
秩序进一步好转。
五、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45元,增长6.5%,增
幅为近5年最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0元,增长9.8%。实施扩大就业、
扶贫济困、平安山东、阳光政务、廉政勤政等“民心工程”。加强了就业和再就业工
作,巩固“两个确保一个低保”,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城镇
就业再就业增加1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首次实现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
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基本实现了向失业
保险的并轨。完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积极解决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落
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
障制度。加大了对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帮扶,先后投入防汛救灾资金6.85亿元。夏秋之
交,菏泽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各级领导靠前指挥、科学调度,军警民协同作战,
社会各界全力救助,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围
绕“路、水、电、医、学”五个方面,积极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新建农村公路
2.7万公里,通柏油路的行政村增加了1.2万个;解决了89.1万缺水人口的饮水困难;
第二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部竣工;在7个县(市、区)进行了新型合作医疗试点,
试点单位人口覆盖率达81.6%;改造中小学危房140万平方米,向贫困地区中小学提供
助学金、免费发放教材、减免学杂费1.02亿元。
六、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科技创
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800项,专利授权8500件。吸引和聚集人才
创业的环境不断优化。继续大力推进“普九”,强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高等
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高校招生录取率达到71%,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76万人,增长
31%,在校研究生2.19万人,增长38.5%。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制定完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理办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依法整
顿规范卫生医疗市场和药品市场秩序。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广播
影视健康发展。广泛开展了科普教育、爱国卫生、全民健身三项活动。创建“双拥模
范城”工作取得六连冠,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发展。制定了加快少数民族集中居住
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意见,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老龄工作和妇女儿童工
作受到全社会重视。人防建设得到加强。档案、史志工作有新的发展。气象、测绘、
地震工作依靠科技、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三高”要求,加强了城市规划
建设管理,城市市容市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
污染综合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严格保护耕地,连续4
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8‰,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治安防范与管
理,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七、制定和实施了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之后,在
省委统一组织开展的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
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政策、规划。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已经
制定并开始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通过了省部级论证,各项产业规划即
将完成;生态省建设规划通过了省部级论证,已经全面启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支
持30个经济强县、扶持30个欠发达县的政策已经制定下发,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
措施也已经出台。这些重大规划和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将对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
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八、“阳光政府”“责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邀请人大代
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工人农民列席省政府全体会议,社会反响很好。吸收高校
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参加重大决策咨询论证,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
平。继续推进政府工作提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和服务质量。全省建立政务中心和便民窗口3200多个。大力推进依法行政,采取举办
法制讲座和培训班等措施,加强了对《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综合行
政执法试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17个市全部在城市管理领域实行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
权。加强廉政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注重从
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高度重视发展环境建设,进一步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氛
围,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好。成绩
确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
怀和大力支持,去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对我省抗击非典、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重要
的批示,中央其他领导多次到我省视察指导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给全省人
民以极大的鼓舞;得益于中共山东省委的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正确指挥,为各项事
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得益于全省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学习贯彻十六大
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焕发出的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表现出的巨大
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
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向驻鲁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
官兵、公安干警和中央驻鲁单位,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
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困难和
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不够快,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有
些领域的改革措施不到位,市场主体活力不够强;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一些
行业和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
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三农”问题还很突出,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
低;社会事业的改革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工作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
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少数人甚
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我们要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抓住关
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一个一个认真加以解决,尤其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更要千方百计调动力量,挖掘潜力,克服困难,及时解决好。要牢记“两个务必”,
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进一步增强压力
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努力把各方面的
工作做得更好,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2004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今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国家宏观政策
保持稳定,国际经济增长回升,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已经形成解
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做好今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
是去年12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来我省视察,对我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殷
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为我们今后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今
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科学发展观,坚持省委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思路,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解
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度重视解决“三农”
问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
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
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2%左右;新增城镇就业9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9%和5%。实际工作中要加倍努力,力争发展得更快更好。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我们必须坚持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开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一要切实做好把中央
方针政策与山东实际相结合的文章。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严格遵守国家的
政策规定,防止和避免出现全局性偏差,努力减少失误,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分析省情、市情、县情,因地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
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充分体现中央稳定政策产生的积极宏观效应,又要密切关
注政策适度调整带来的变化,积极采取因应措施。二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重大决策
部署。实践充分说明,省委工作会议确立的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要求和
工作思路,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山东实际,是行之有效的。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
彻执行,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发展中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三
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努力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坚持加快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克服困难,精心运筹,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
发展的良好局面;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动摇,牢牢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坚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动摇,
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方式的转变。四要更好地发挥市场配
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经济工作,加快
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把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
来。五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制定政策、出台措施,
都要兼顾当前和长远,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
作重点是:
一、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民增
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第一,继续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
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
田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把推进产业化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
的“牛鼻子”来抓,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农产品,加快发展水产业、畜牧业、林果
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促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
集中。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经营,发展壮大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各种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支持,
鼓励乡镇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在
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同时,
把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第三,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大治理“三乱”力度,切实减轻农
民负担。除烟叶外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同时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放开粮食
收购市场,把对粮食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直接补贴。第四,健全农业社会
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中
专院校等开展农技服务,推进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农机服务
业。全面规划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产销直挂、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网上交易
等现代营销形式,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实施出口农产品
“绿卡行动计划”,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第五,加大对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
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财政支农比重,增强信贷支农力度,积极促进农业利用
外资,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今年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继续
主要用于农村。第六,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依法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和完
善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坚决防止
和纠正随意征占农民承包地、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第七,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环境。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和户籍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搞好中介服务,促进农
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今年实现农村劳
动力转移100万人。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农村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
二、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更好地推动发展。
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汽车、电子信息、造
船、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7个产业链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
生产技术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全省制造业水平的提高。瞄准世界
先进水平,准确把握产业演进趋势和消费发展方向,找准发展定位,制定科学的发展
规划和配套措施。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及时发布产业指导信息,引导各类投资投向重
点产业和大项目、大企业。以培植壮大五大优势产业群、完善三大配套体系为着力点,
加快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抓好现有工业园区的整合和发展,提高园区的集
约化水平。强化技术创新,抓好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把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
合起来,增强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不间断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树立强烈
的质量意识,靠过硬的产品质量打开市场、扩大市场、占领市场,把“山东制造”品
牌打响。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与大中型企业的配套能力。高
度重视环境配套,搞好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工人才和熟练工人队伍建设。
实现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充分认识服务业的战略地位,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
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举
措。加快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旅游、现代物流、信
息、房地产、金融保险、社区服务和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建立旅游、文
化、园林、城建、餐饮、商贸统一协调机制,搞好资源整合和市场深度开发,努力把
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拓宽金融业务领域,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依托
中心城市、重点园区、大型骨干企业,培育有竞争力的物流产业群和山东物流品牌。
创新体制机制,切实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入,依法规范市场监管,为服务业创造公
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保持投资和消费的稳定增长。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
突出抓好关系结构优化、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加大制
造消费产品的投入,适当加大提供公共产品的投入,严禁耗能高、污染大、资源浪费
严重的投入,增加水利、能源、社会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特别要加大高新技术
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
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企
业自筹资金建设的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实行备案制。组织实施预算内投资基建项
目“代建制”,建立政府投资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管好用好政府投资。拓宽
融资渠道,广泛利用外资,激活民间投资,建立投资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坚决防止
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发展经济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消
费能力。积极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加快培育住房、汽车、旅游、文化、健身等新
的消费热点。实施带薪休假制度,扩大消费信贷。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健全质量
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抓好半岛城市群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工业化,形成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赶
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青岛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的强大对半岛地区乃至
全省意义重大,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半岛城市群建设要着眼于发展现
代城市集群,建立以青岛为龙头、八市协调联动的合作平台,强化城市间的分工合作,
形成产业联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加工度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经
济国际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把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强全省综合实力、统筹城乡
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全面落实对30个强县的激励政策
和对30个欠发达县的扶持政策,营造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加快中西部工
业化步伐,引导外资、鼓励国企和民企资本向中西部投入。把促进菏泽加快发展作为
推动西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帮助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引进项目、资金、
人才,输出劳动力和产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实行东西联动,引导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西部转移。全面制
定“海上山东”建设新一轮发展规划,着手研究制定黄河三角洲未来加工制造业基地
建设规划。继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以完善现代化基
础设施、壮大产业实力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重点,搞好各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
好地发挥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进一步抓紧抓实“三个亮点”。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是我省加快
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后劲所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三个亮点”更
加亮起来。
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外经外贸发展新突破。围绕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延长产业链,
与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突出制造业、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招商
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半岛制造业基地品牌,
发挥各类园区的载体作用,加大对日韩的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一批重点企业与跨国公
司搞好产业对接,发展战略性合作。积极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突出抓好重大
协议项目和合同项目的跟踪落实。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建设,重点解决
好商务成本高、配套能力弱问题,切实增强环境吸引力和竞争力。坚持以质取胜和市
场多元化战略,继续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扩大出口的突破口来抓,进一步优化出口商
品结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推动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轻纺、家电、农用
机械等行业的骨干企业率先突破。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
略的机遇,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出省门,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对内开放。
强化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突破。加快建设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
带,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集中力量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科技体制
改革,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集中建设10个高水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大
型科研仪器设备共用网络,构筑开放型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创新扶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自主
知识产权创新和保护能力。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和中介机构建设,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
增强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多元化的高
新技术投融资机制。
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全面落实对民营经济的各项扶持措施,
思想上放心,工作上放手,政策上放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市场、法
制和舆论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民营
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吸引国内优势民营企业投资落户山东。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
用担保体系、诚信评价体系、人才培训体系、法律服务体系,努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
难的问题,在开拓市场、信息服务、创业导向、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对外合作等方
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快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致力于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统
筹兼顾,协调推进,重点在七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
快组建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授权经
营和外派监事会制度,健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二是大力推进国企改革。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通过企业上市、向
外资和民营企业转让国有股权、实行员工和经营者持股等多种形式,推进投资主体多
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继续引导国有资
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三是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培育提升商品市场,规
范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市场,培育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地方性金融组织体系,
加快构建开放性的地方资本市场。实行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
结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预算编制改革为核心,
协调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改革,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改革措
施,稳步搞好增值税转型、内外企业所得税合并,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强化税收
源头控管。加快构建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五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首要任务是建立以依法行政和取信于民、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信用系统,同时
加快建设以信用征信、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系统,
以数据收集、使用和披露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信用系统,发展以信用咨询、信用评价、
信用担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服务系统,努力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
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市场公平竞争、各界守法经营、居民放心消费、客商
乐于投资的良好环境,塑造诚信山东的良好形象。六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进一
步理顺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和改革,依法规范行政机
关对事业单位的授权行为。七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
发展环境,加快转变经济管理职能,推进行政审批法制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加强政
策协调,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预
警预报、组织协调和处理机制。
五、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培养和
引进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着力建设行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
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高层次和高技
能人才。继续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以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为主要内
容的“泰山”系列人才建设工程,营造人才高地。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创业支持,完善激励制度,紧紧抓住培
养、引进和用好三个环节,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人才的基
础在教育。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
提高教育质量。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
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
切实抓好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
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逐步构建现代国
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六、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经
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把山东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
文明的生态省。大力推进结构性污染治理,淘汰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低、
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点源治理,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
强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
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高人居环境质量。重视农业和农村污染的防治。
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大力植树造林,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
区建设和碧海行动计划。加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矿产开发
监督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土地是农民的生计之本,保护耕地是一项基本国
策。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整
顿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提高城市商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促进集约利用,爱护每一
寸土地,节约每一分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
七、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八、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
九、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