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对策建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8&rec=173&run=13

山东省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一、对我省2003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
(一)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形成了加快发展的热潮。
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措施,
围绕跨越式发展、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推进城市化、优化发
展环境、思想作风建设等八个方面,在全省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
展的大讨论,增强了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特别是省八届五次全委会和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围绕“一个总目标”、争取“两个提
前”、完成“三个阶段任务”、实施“四大战略”、落实“五项工作方针”、实现
“六个方面变化”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提出了树立“八个新观念”、实现“十个
重点突破”、营造“五个环境”的要求,全省上下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加快发展的思
路更加清晰明确,精神倍加振奋,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呈现出了千方百
计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生动局面,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2004年经济新一
轮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我省经济摆脱“非典”和
洪涝灾害影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实现了一季好于一季的目标。全年全省生产总值
完成124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
增加值1505.0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6650.0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
增加值4275.0亿元,增长11.9%。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95.2亿元,增
长22.7%;实现销售收入14919.5亿元,增长35.3%;实现利税1604.6亿元,利润总额
915.1亿元,分别增长39.7%和49.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1.6,比上年提
高13.2个百分点。
(三)培植“三个亮点”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了强劲增势。2003年,我省把招
商引资作为对外经贸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大招商推动大开放、促进大调整、带动大发
展,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446.6亿美元,增
长31.6%,其中出口265.7亿美元,增长25.8%。合同利用外资198.9亿美元,增长72.1
%,实际利用外资112.6亿美元,增长73.2%,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
增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09.4亿元,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的比重达到19.6%,比年初提高2.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
3753.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0.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加大,消费市场稳中有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年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26.7亿元,增长51.7%,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完成投资
3584.7亿元,同比增长53.9%。消费物价继续低水平运行,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
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0.1亿元,增长13.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升
1.1%。在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中,食品价格上升4.9%,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的
主要因素。新消费热点持续升温,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汽车零售额增长1.0
倍,通讯器材类增长99.5%。
(五)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全省实现地方财政
收入712.8亿元,同口径相比增长21.3%;财政支出1009.1亿元,增长17.2%。金融机
构各项存款余额12438.2亿元,比年初增加2190.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467.1亿元,
比年初增加1908.8亿元。
(六)城乡居民收入有新的增长,就业和社保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8399.91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49元,增长6.7%,增幅为
近5年最高水平。全年城镇就业再就业增加1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首次实
现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企业为710.9万人,机关事业单位为
205.7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19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91.1万人。街道一
级建立劳动保障机构的比例达到100%,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89.8%。
“两个确保、一个低保”得到进一步巩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
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社保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二、对2004年经济发展环境及趋势的分析
2004年我省相对较为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很多有利因素还会继续发生作用,经
济运行已经进入快速上升轨道的趋势不会改变。从总体上分析,经济发展环境越来越
好,经济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将会有新的提高。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经济加快复苏的迹象日益明显。在日美经济复苏加快、世界投资回暖、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趋稳等多种有利因素带动下,世界经济贸易形势总体上将进一步向
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1年和2002年世界经济仅分别增长了2.4%和3%,
2003年的增幅为3.2%,2004年可望达到4.1%。美国经济2003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按
年率计算达到7.2%,创近20年来的最高季度增长记录。预测2004年的增幅将达到3.9%。
连续多年低迷不振的日本经济也显示出了好转的迹象,2004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达到
1.4%,大大高于2001年的0.4%和2002年的0.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在2004
年将提高到5.6%。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世界范围的产业结
构调整和转移进程方兴未艾,世界经济形势的逐步改善将推动国际直接投资重新趋于
活跃。近些年来,我国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资继续流入中国的前景较好,外商直
接投资带动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的空间更加广阔,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
释放。
(二)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我国成功抵御了“非典”及其他诸多不利
因素之后,国民经济在近两年逐年回升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
总值116694亿元,同比增长9.1%,是1998年以来同期最高速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
成增加值41045亿元,同比增长17%,是1995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在2003年9月18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认为,在投资继续强劲增长和信贷快
速扩张的刺激下,中国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7.5%,在全球继续处于领先地位。我
国经济增长正在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政府调控的科学性增强使经济波动
性减少,市场因素增强使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过程正
在加快,民众的创业能力和有利于民众创业投资的环境不断向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
新一轮的增长周期。2004年,国家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坚持
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一定规模的建设
国债,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平稳健康运行。
(三)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全面规划和工作部署,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会更加高
涨,市场机制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活力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创造
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等方面,提
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进一步消除制约和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解决
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等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比如在修宪建议中,包括了“所有合法财产都受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将公民合法
的私有财产纳入到受法律保护的范围之中。又如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决定中,不仅确立了使已经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化、法制化、稳定化的
目标,而且提出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并力求“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突破了传统的公有制观念。
(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有利于外经外贸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国出口退税机制
改革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从而使长期拖欠企业退税的问题有了具体的政策,有助
于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企业的欠退税问题,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国家对部分附加
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农产品仍将继续保持退税率不变,降低或取消了限制出口产品和
一些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适当降低了一些竞争力较强和容易产生低价竞争、恶
性竞争的低附加值产品的退税率,有利于解决制约我省扩大出口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提高出口的整体效益。这次改革明确对现行适用5%和13%退税率的农产品出口退税率
维持不变,对我省农产品加工出口的稳定增长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出口退
税机制的完善,为深化我省外贸体制改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有利于调动金融、财
政、国税等多方面的资源,加快外贸出口政策促进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外经贸的
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五)我省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发展为第
一要务,狠抓经济工作,政策措施行之有效,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大改革、大开放、
大发展的热潮,这个热潮将继续推动2004年经济的发展。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等重大战略措施的实施,对提高全省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将产生
深远影响。2003年较为充足的雨水量使2004年水资源短缺得到有效缓解。电力煤炭的
保障供应和畅通的交通运输,成为促进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投资增幅加大,特
别是五成以上投资集中在工业领域,为2004年乃至以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支柱行业
和骨干企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
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综合协调,增强调控合力,特别是下大力气整顿市
场经济秩序,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
政府诚信、实施《行政许可法》等,将为更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
造有利条件。
2004年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也值得高度重视:
一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2003年底,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2∶50.3
∶36.5调整为12.1∶53.5∶34.4,其中第二产业上升了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
了2.1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到总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且会
影响到其它各类型、各层次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影响宏观经济总体增长的稳定性和
可持续性。由于目前的财税体制是以流转税为主的体制,生产和流通环节是税收的主
要来源,经济增长主要看GDP增长和引进外资,因此,要增加税收,加快增长,就要
投资建厂,而投资热点不多,于是热点过热,冷热不均。2004年国家提高了存款准备
金率,从严控制信贷规模,对我省保障较大的生产和建设规模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社会就业再就业困难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脆弱。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就业主渠道增量不充分。
农村就业压力初步显现。就业投入不足、政策落实难到位以及体制性障碍都制约着扩
大就业。同时,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大,医疗保险改革有待完善,失业
保险扩面困难,基金支付压力增大,社会保障体系亟需完善。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增长的威胁增大,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2004年扩大出口
有一定的影响。2004年是我国加入WTO后履行有关承诺的关键一年,大部分过渡措施
将在年底到期。分销、保险、银行、运输、电讯、广告等服务部门,不但开放地域扩
大,而且外资股比重增加,准入门槛降低;成品油、天然橡胶、部分汽车及零部件等
50个税号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将取消,农产品及化肥的关税配额量将进一步增加,需要
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针对我国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呈上升态势,
主要贸易国家就人民币汇率的纠缠还未停息,对出口贸易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出口退
税机制改革主要影响我省的纺织服装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相应地增加了地
方财政负担。
四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
主要表现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2003年降水较多,部
分地区受灾严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农户与企业联系纽带不紧密,组织形式不
够成熟,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农产品流通不畅、“卖难”问题依然突出;农村
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外出打工面临不少困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许多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逐渐增多;农民负担还没有真正减下来,在教
育、医疗等方面负担较重。
五是全国各地你追我赶,抢抓机遇,我省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长江三角
洲地区和珠江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活力强,综合竞争力高,经济处于明
显的上升状态。上海市将围绕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一个龙头、四个中心”(长
江三角洲龙头,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目标,根据二、
三产业共同支撑上海发展的基本思路,将结构、功能、布局结合起来,正在酝酿新一
轮结构调整。江苏省在积极承接上海辐射的基础上,将加快建设苏锡常、南京、徐州
三大都市圈,做好沿江大开发、培植大集团、抢占制造业高地三篇文章,推进江苏经
济协调快速发展。浙江省提出了建设“五个浙江”(数字浙江、信用浙江、素质浙江、
法制浙江、绿色浙江)“四个省”(经济强省、科技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大省)的
目标,加速推进全省的“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
粤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区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经济最为活跃和最具投资
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三、对2004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培植“三个亮点”,实现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
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和后劲所在。
实践证明,抓住了“三个亮点”就抓住了加快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培植外经外贸的重中之重。一是扩大招商引资领域。要以建立
胶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为依托,瞄准日、韩和台湾地区,建立面向日韩的产业协作
区,形成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平台。加快利用外资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改造,重点
推动国有大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实现利用外资的新飞跃。加大旅游
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基地设施建设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二是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
量和水平。积极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的“三高”项目,优化外商
投资产业结构。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导、扶持企业特别是优势企业,更多采用
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招商引资方式。四是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
“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完善“大通关”工程。通过建立配套企业小区或定期召开
内外资企业配套协调会等办法,解决产业配套能力弱的问题,为企业提供运营成本最
低、服务最便捷、产出最高的创业环境。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高新技术发展的新跨越。要继续完善以高校、科研所为
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基础
平台。尽快建立完善各类技术交易市场、技术中介机构,形成高新技术交易平台。突
出重点,把胶东半岛和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把济南、
青岛、淄博、烟台、威海5市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把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等行业建设成为引领全省工作的支柱产业,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领域的重
点企业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把重点产品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群,培植山
东名牌、骨干产品。同时,下大气力抓好高新技术与金融资本、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
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的结合。
进一步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要进一步拓宽民营经
济的发展空间,坚决打破行业垄断,凡是国家没有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都允许民营
资本进入。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贷担保体系,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抓紧落
实在用地、税收、进出口、人才、技术等方面已经明确的政策措施。扶持民营中小企
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依法保护私有财产,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
益。
(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省是农业大省,富民
强省的基础在“三农”,重点和难点也在“三农”。要高度重视优化品种结构,大力
发展高效、优质、创汇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
展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带动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产品流通营销体系和农
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化开拓农产品市场,抓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广国际质
量标准认证,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吸收
更多的人员务工经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
环境。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有
序转移。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切实解决好失地农
民生产生活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
实现现代化,加快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发展。要突出抓好30个强县和30个欠发
达县,这既是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
强县,要赋予更大的投资决策权和分配自主权,鼓励放开手脚,加快发展,率先基本
实现现代化,为全省“两个提前”做出更大贡献;对欠发达县,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着力抓好资金、人才、项目的引进和劳动力、产品的输出,实现超常规、高速度、跨
越式发展。
(三)加大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全省
工业化进程。工业结构调整,要围绕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重点抓好技改国债项目和
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项目。抓好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大企业集团建设,围绕
打造“山东制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提高我省制造业的规模层次和竞争力。要加
大第二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投入,发展一批新的工业项目。加强组
织协调,加大对重点扶持企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依法保护各
类产权,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
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促进各类
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为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发展混合经济提供
制度保障。
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要按照全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规划的要求,制定
和完善有关的政策,研究鼓励引进发展和限制引进发展产业产品指导性目录,主要承
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档次的产业,承接与现有制造业对接较好的国际产业
转移,以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聚集,拉长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建设高标准、
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解决制约发展的港口、交通通讯、水电、物流等问题。
突出主导产业,发展自己的特色,走专、精、高的路子,以发挥专业的优势,提高影
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建立高层次的制造业基地研发中心,掌握世界制造业领先技
术,促进高加工度制造业与国际接轨。
(四)突出发展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促进服务业跨越式大发展。要在大力繁荣
活跃社会需求大、技能要求不高、就业容量大的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餐饮业等传统
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社区
服务业,大力繁荣文化经济。
要把旅游业作为发展服务业的突破口来抓。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
作”的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引导,创新运作机制,科学规划开发,扩大产业规模,提
升产业素质,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要结合半岛城市群建设举措,
大力开发海滨度假旅游,将沿海建成“中国的黄金海岸”和世界著名的度假旅游胜地。
充分发挥“山水圣人”的人文资源优势,建设中国独有的人文旅游带。借助“黄金海
岸”“山水圣人”这两条主线,实行全省区域联合、特色互补、市场共享,建设推出
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精品和知名品牌,增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入境旅
游接待水平,配合构建山东与日韩“产业协作区”,主攻日本、韩国市场,全力打造
鲁日韩旅游“金三角”。以开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三大板块”旅游市场为
重点,提高省外游客的比重。大力实施“山东人游山东”工程,活跃城乡旅游消费。
千方百计强化旅游购物和娱乐活动,提高旅游质量,增加旅游收入。要创新思路,用
市场经济的办法整合旅游资源,组建旅游龙头企业,大力培植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旅
游线路,积极开发旅游市场,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主导产业,加快旅游大省建
设步伐。
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建设与现代制造业强省相匹配的现代物流业强
省。要对全省的物流产业进行规划与协调,推进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清除地区和行
业壁垒,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放手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现代物
流。加快培育引进第三方物流,积极支持传统的运输与仓储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扩
大客户群,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向第三方物流转变。推动、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
业调整经营组织结构,逐步实现企业物流服务社会化。研究制定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政
策,吸引外资投资现代物流业。鼓励企业以资产、资本为纽带进行联合、重组,培育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要根据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尽快在物流设施、
设备等方面提出推行标准化的工作计划,加快推广物流标准化工作。
(五)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要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第一位的工作,精心组织,科学制定,严格监督管理,突出前
瞻性和权威性。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提高城建项目的工作质量、功能质量和艺术质量,
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以改革的精神抓城市管理,
严格依法治市,打造城市新形象。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风
景名胜资源,提高城市文明水平。要搞好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编制,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建立长期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统筹考虑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大型
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重大问题,推动设施共建,环境共
保,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鉴粤港建设大珠江三角洲的做法,半岛城市群要联合举
办招商活动,向国内外推介半岛城市群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商机,相互之间增加更多的
交流和合作。
(六)突出就业工程和社会保障工作,保持社会稳定。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
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对就业矛
盾特别突出的地方,要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性岗位
要优先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建立公益性岗位储备制度,积极开发城市治安、保洁保绿、
物业管理、医疗服务等岗位,主要为特困群体解决就业问题。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体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再就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群众就业提供良好的
服务。要继续抓好“两个确保”“一个低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依法加
大保费扩面征缴和清欠力度,规范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
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鼓励
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
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探索
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七)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现代化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就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小康社会,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三
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把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个硬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
总体发展程度,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体育等事业,增加对社会事
业的投入,完善文化设施,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
的投入,切实解决农村路、水、电、医、学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
城乡差别。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综合治理大气、水、环境污染,大搞城乡绿化、
美化,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八)抓“诚信山东”建设,优化发展环境。要坚持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
观点,牢固树立以信用促发展的观念,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建立以依法行政、电子政务和社会监督为主要内
容的政府信用系统,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结合下一轮机构改革,进一步转
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部门管理权限,强化服务大局意识,推动
资源和设施在不同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隶属关系之间、不同地域之间有
效配置和整合。按照建立完整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规定,使各项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