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8&rec=138&run=13

【城镇居民生活】 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
展取得重大成就,GDP创下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为居民增收奠定基础;社会保障
力求完善,保证了失业人员和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加;国家再次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调整工资,并适时兑现。在诸多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
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人均达到8399.91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人均工
薪收入7418.42元,增长10.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8.3%,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
9.4个百分点。三个亮点之一的民营经济,在城镇居民收入中得到较好体现,居民得
到的经营性收入高速增长,人均达到227.91元,增长47.0%,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
1301.47元,增长6.6%,其中人均得到的社会救济金增长3.13%。
二、消费结构优化,热点突出。“非典”未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大的影响,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仍保持较为旺盛的势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069.35元,比上
年增长8.5%,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仅相差1.8个百分点,其差距比上年缩小6.1个百分
点,与收入协调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形成局部消费热点。
(一)食品结构调整,科学膳食为主。受粮食、油类、蔬菜等部分食品类价格上
涨的影响,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呈现较快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051.3元,
比上年增长6.4%,为近年来较高增幅。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居民食品消费结构
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一是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全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
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二是食品内部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全年人均食用植
物油支出增长30.3%,牛肉增长14.8%,羊肉增长26.5%,鲜菜增长13.5%,鲜奶增长
18.7%。三是在外用餐支出显著增加。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及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越
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喜欢在外用餐,全年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增长大大高于食品支出
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386.43元,增长12.0%,高出食品支出增幅5.6个百
分点。
(二)强身健体成为时尚,保健支出持续增长。“非典”的发生使居民受到了一
次深刻的健康知识教育,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日渐增强,各种医
疗保健用品、器具、保健品,受到众多居民的青睐。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444.04元,比上年增长8.9%,人均保健器具支出12元,增长1.2倍,药品费支出
276.96元,增长12.8%;滋补保健品支出32.4元,增长42.8%。
(三)生活节奏加快,交通通讯支出增长迅猛。随着交通、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
消费环境的不断完善,交通通讯工具、服务费价格逐步下降,特别是家用汽车、手机、
互联网费用价格的下滑,激起了众多城镇居民的需求欲望。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
讯支出638.22元,增长18.5%。人均交通支出272.44元,增长14.6%,其中,家庭交通
工具支出110.71元,增长42.3%,户均购买家用汽车支出133.3元,增长87.6%。年末
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通讯支出365.78元,增长21.6%,户均
购买移动电话支出237.9元,增长17%,通讯服务人均支出282.54元,增长24.07%,其
中电信费增长23.9%。年末百户居民拥有移动电话97.5部,比上年增加23.1部,增长
31.0%,普通固定电话为97.3部,移动电话拥有量首次超过普通固定电话。
(四)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城镇居民忙“充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与逐步完善,就业与再就业人口增加,使就业压力日益加剧,为增强自身竞争力,全
省城镇居民十分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参加自考、学历教育等提高文化知识水平,
全年城镇居民用于成人教育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人均成人教育费支出49.38元,增
长23.6%,占教育总支出的9.9%。
(五)部分耐用消费品需求旺盛。全年人均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61.09元,比上
年增长16.2%,其中耐用消费品支出275.66元,增长20.5%。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中的
用品支出334.59元,增长14.3%。耐用品消费支出增长较大的主要是:洗衣机支出增
长34.9%,空调器增长42.2%,电炊具增长36.1%,家用电脑增长46.7%,照相机增长
85.5%。年末全省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31.4台,空调器52.3台,洗衣机92.1台,照相
机54.2架,电炊具82.5台。
三、居民住房更加敞亮、舒适。随着城市建设改造步伐的加快,居民收入的不断
提高,城镇居民购房热情较高,住房面积不断扩大。年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
面积达到19.6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5平方米。住房内有厕所浴室、空调、暖气设
备的增加较快,其中,用空调设备或暖气取暖的比重达72.1%,使用通管道煤气、液
化气的达93%。
四、居民生活市场化参与程度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城镇居民生活方式与市场化接轨程度越来越高,突出表现在居民非消费支出比重逐步
扩大。全年城镇居民人均非消费性支出为2220.6元,增长16.6%,占家庭总支出的比
重为26.8%,比上年扩大1.4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大大高于消费性支出的增长。
(一)城镇居民购房与建房支出快速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购房与建房支
出590.27元,比上年增长17.25%,其中人均用于购房的支出539.62元,增长18.3%。
(二)税收、商业保险支出快速增长。全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支出增长较快,人均
转移性支出1026.97元,增长13.8%。一是随着税收制度的逐步完善,人们的纳税意识
日趋增强,居民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个人收入税支出
29.89元,同比增长38.8%,分别高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增幅28.5和30.3个百分
点。二是城镇居民各种非储蓄性商业保险支出持续增长,全年增幅达17.9%。
(三)社会保障意识增强,居民保障金支出增多。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以及城镇居民参保意识增强,居民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较快。全年城镇居民
人均社会保障支出598.58元,增长20.4%,占家庭总支出的7.2%,比上年扩大0.6个百
分点,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人均养老保险金支出250.05元,
增长19.4%;住房公积金242.76元,增长16.5%;医疗保险金64.38元,增长23.9%;失
业保险金26.52元,增长22.6%。
五、城镇居民生活存在的问题。从总体来看,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生活发展态势
良好,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但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不同阶层、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一直
呈扩大的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不同收入阶层看,10%的最低收入
户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71.57元,10%的最高收入户为20025.91元,收入之比为
6.1∶1,比上年扩大0.2点。从不同城市看,在被调查的地级市中,收入水平最高的
济南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2.86元,与最低的菏泽市收入之比为1.9∶1,比上年的
1.8∶1又有扩大。从不同省份看,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9位,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72.29元,分别低于浙江4779.62元、广东3980.52元、江苏862.55元,
比上年的差距4101.12元、3522.72元、563.16元又有扩大。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
配收入相当于浙江的63.7%、广东的67.8%、江苏的90.7%。
(二)消费性支出增幅明显低于GDP增长,对经济的推动力减弱。投资、消费和
出口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和出口作为派生需求,必须通过
消费得以实现,因此,最终消费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经济学家钱纳里曾经
对101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趋势性的判断,并得到国际认可,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人
均GDP在1000美元时,最终消费率应不低于76.5%,如果消费率偏低,将不利于经济的
稳定与发展。按此标准并结合当前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全省最终消费率应在70%以上,
但目前全省最终消费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是居民消费率偏低,当前全
省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所占比重高于农村,因此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影响更为
显著。但2003年以来,全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幅度一直低于GDP的增长幅度,全
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幅低于GDP增幅6个百分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不足。
(三)消费结构全面升级有难度,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城镇居民基本
的衣食住行问题得以解决,居民对某些消费品及服务集中需求的模式改变。但受收入
的硬约束,全省大部分城镇居民消费处于蓄势阶段,消费结构全面升级有难度,相当
部分居民对于日益增长的改善住、行条件的欲望无力实现。再者近年来稳固的就业模
式已经松动,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部分居
民仍有预期消费支出增加,紧缩居民即期消费的行为,延缓了消费结构的升级。这些
因素使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慢于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变动平缓,特别是低收入群
体对高档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较少。资料显示,2003年10%的最低收入户用于食品的
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对高档消费品
和服务较为集中的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交通通信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的
比重偏低。
【农村居民生活】 一、农民收入呈全面增长态势。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
入突破3000元,达到3150.5元,居全国第8位,比上年增长6.7%,比全国高0.8个百分
点,为五年来的最高增速,比全省近五年平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
(一)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一产业收入增势突出。第一产业收入包括农业及林
牧渔业收入,全年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人均为1398.3元,比上年增长7.3%,占
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4.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收入1124.0元,增
长8.6%;牧业收入222.2元,增长4.4%;林业收入37.9元,增长6.5%。全省农民农业
收入增长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质量
效益型农业增势明显。2003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2500多万亩,超过小麦播
种面积的一半,多数地区采用地膜覆盖、种子包衣等新技术,推广使用新品种,提高
了玉米、大豆等秋粮生产的科技含量,农民出售粮食现金收入稳定增长,人均达
400.8元,增长3.8%。蔬菜、棉花等生产的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全
省蔬菜瓜果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到20%以上,其中冬春设施蔬菜、
无公害蔬菜等优势最为突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5%以上。目前全省蔬菜70%以上销
往外省,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蔬菜种植效益提高,拉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全年农民出售蔬菜人均现金收入327.7元,增长11.6%。由于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和总量
的扩大,农民种棉花增势迅速,出售棉花人均现金收入191.5元,增长33.7%。
(二)劳动力转移加快,非农产业收入持续增长。非农产业收入是指农民人均纯
收入中扣除第一产业收入外的所有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
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部分。2003年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为非农就业劳动
力)达1453.6万人,比上年增长9.8%,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9.1%,农民从非农产
业获得的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人均收入为1752.2元,增长6.1%。
从构成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1、工资性收入增长6.1%。工资性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仅次于种植业收入的
第二个重要来源。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为1095.5元,增长6.1%。其中,在本乡地域内
劳动得到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59.6元,增长7.0%,对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
达到58.5%;人均乡外务工收入280.4元,增长9.7%。
2、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增长5.8%。全年农民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
人均纯收入476.1元,增长5.8%。其中,人均第二产业纯收入148.6元,增长4.6%;人
均第三产业纯收入327.5元,增长6.4%。
3、财产性收入增长18.9%。全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63.9元,增长18.9%。增长
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征用补偿等收入增长较快,全年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为18.2元,
增长50.0%,占财产性收入的28.5%,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
4、转移性收入增长1.6%。全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16.7元,增长1.6%。城市
亲友赠送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城市亲友赠送收入为20元,
增长7.8%,离退休金、养老金17.2元,增长7.2%。
(三)收入较高的户数增加较快,非农户收入最高。2003年,在全省抽样调查户
中,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户占到15.5%,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从农户类
型分析,非农户人均纯收入最高,为6348.7元,依次是:非农业兼业户人均纯收入为
3519.9元,农业兼业户人均纯收入为2841.8元,纯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542.1元。随着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加快,非农产业收入尤其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将成为地区
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四)主要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货币性收入较快增长。2003年受国内外农产品
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扬,农民货币性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农民出
售的玉米、蔬菜、猪肉等价格增长10%以上,棉花、油料等价格增长30%以上,由此带
动农民货币性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农民货币性纯收入为2742.8元,比上年增长9.9%,
占纯收入的比重为87.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实物纯收入为407.7元,
下降11.1%。2003年,因农产品价格的回升,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提高1.2个百分
点以上。
二、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优化。200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
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133.2元,比上年增长6.5%。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
(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60%以上为贫困,50%~60%为基本温饱,40~50%为
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降到41.8%,比2000年下降2.4个百分点,
农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步伐加快。
(一)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殷实。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食品支出891.8元,增
长6.1%。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为41.8%,接近富裕的门槛。而且膳食结构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吃饱转向吃好,表现为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来自肉、蛋、奶
等动物性食品的比重明显提高。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230.5公斤,比上年下
降3.2%;人均蛋类及制品消费量为11.6公斤,增长1.6%;人均肉类及制品的消费量达
到13.2公斤,增长1.2%。
穿着成衣化、款式化。随着农村居民温饱问题的解决,穿着开始成衣化,并越来
越讲究穿着的款式、花色、质量、舒适和装饰,全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成衣支出73.4
元,增长16.9%,占衣着支出的比重由49.0%提高到55.5%。
住房条件逐步改善。年末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为26.5平方米,增加
0.9平方米。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比重也由91.0%上升到92.7%。农村居民
居住支出达341.7元,为农民消费的第二大支出。农民住房正向室内设备现代化和装
饰美观化发展。
(二)精神生活:趋向充实和健康。全年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
291.3元,增长12.3%,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2.9%上升到13.7%。农民家庭耐用消
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年末农民电视机百户拥有量已达113.7台。电冰箱(百户拥有
量20.9台)、摩托车(51.3辆)、洗衣机(24.7台)、影碟机(25.9台)、组合音响
(9.5台)、照相机(5.1架)以及空调机(1.8台)、微波炉(0.9台)等迅速进入农
家。在传统的文化娱乐用品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更加理性,开始
向健康型和知识型发展,一些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娱乐工具如家用汽车(百户拥有
量已达0.8辆)、电话(74.5部)、移动电话(21.4部)、家用计算机(1.8台)、中
高档乐器(0.2件)等也开始进入一些富裕的农民家庭,从而带动着农民整体消费的
升级换代。
(三)人口素质:一年比一年好。全年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138.8元,增长8.8
%;参加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的户已占10%以上。农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和自身技能
提高的投入不断加大,全年农民人均用于家庭成员的学杂费及技术培训费支出已达
219.9元,增长7.5%,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10.3%。劳动力文化素质提高,劳动
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农民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03年,全省上下围绕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推进农业结构调
整、扩大农民就业、确保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并克服了“非典”疫情和
局部洪涝灾害等严重影响,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
长态势,农民生活不断改善。但农民生活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增收缺乏长效和创新机制,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一是劳动力转移质
量不高,工资性收入偏低。2003年,全省60%以上的农民在本乡内务工,90%左右的农
民工靠自谋出路、亲友转移,处于无序流动状态,而且农民的一些权益得不到保障,
农民获取的工资性收入偏低,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大。2003年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农
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966元、2613元、2189元,分别高于山东871元、1518元、1094
元;非农产业的比例分别达到68.2%、81.1%和72.2%,分别高于山东12.6、25.5和
16.6个百分点。二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同步,收入差距继续扩大。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二元格局,阻碍着城乡之间资金、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
配置,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
13.7%,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0.3%,增速分别高于农民收入增速7个和3.6个百分点,城
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2.6∶1扩大为2.7∶1。三是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
制,地区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3年东部地区(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和西部
地区(德州、滨州、聊城、菏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213元和2621元,差距为
1592元,与上年相比,这一差距扩大了238元。四是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进一步
扩大。按收入五等份分组,2003年全省高收入农户人均6652.3元,增长8.0%;低收入
农户人均纯收入1118.7元,减少6.1%。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17
倍扩大为4.95倍,平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农户占56%。
(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卖难”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农业是弱质
产业,农村投入少,基础设施又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生产波动大。另一方
面,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批量的农产品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
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不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紧张,而且一些国家借此设置技术壁
垒,变相实行贸易保护,国外农产品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农产品“卖难”问题依然突
出。
(三)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隐性负担还较重。农村税费改革后,一
些地方税费改革不到位的问题也还存在。同时,农民婚丧嫁娶、教育、医疗、养老等
隐性负担还较重。据住户调查,2003年农民人均教育服务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3%,
人均医疗费支出增长8.8%。
(省统计局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