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8&rec=116&run=13

【综述】 2003年,山东海洋科技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巩固原有优势的
同时,继续开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赢得新发展。全省海洋科技工作者瞄准国家战
略目标,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可持
续创新能力,锻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队伍,推动全省海洋科研
开发体系进一步优化。曾呈奎院士在3月20日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荣获2002年度山东
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侯保荣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2003年度院士增选中全国
海洋界和山东省的惟一当选者,使山东省海洋界两院院士增至18人。全省共承担新上
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123项,年度项目总经费7453.1万元。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度都向纵深拓展,海洋科研教学单位除自办经济实体进
行技术开发外,普遍与沿海市县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2003年,全省海
洋经济总产值达到18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06.2万吨,
比上年增长1.6%,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68万吨,下降1.5%,海水养殖产量336万吨,
增长3.1%,渔业总产值达到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产量、产值继续保持全国
首位。经济增长对海洋科技进步的内在需求明显增强,海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持续提高,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海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1、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情况
至2003年底,山东共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9项,研究
经费总额近2亿元,其中2003年新承担“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特征糖链结构与功能及
其调控机制”1项,项目总经费1000万元;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2项,项目总经
费230万元。
“973”计划“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项目实施4年多
来,在海水养殖生物流行病学及机理、抗感染反应的免疫机制,抗病力的遗传学基础,
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等科学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证实了引起栉孔扇贝养殖期大规
模死亡的直接病原为一种前所未知的RNA型球形病毒;建立了AVND—病毒单抗检测技
术;运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和建立了11株AVND—病毒免疫反应呈阳性的单克隆细胞系,
获得了高特异性的AVND—病毒单克隆抗体;构建了中国对虾6个cDNA文库,共测定
EST16000条,得到5668条可能的基因,目前国际收录的对虾科EST序列仅有4519条;
构建了第一个中国对虾ESTs数据库;发表文章178篇,其中SCI收录28篇、EI收录15篇;
获得专利2项;出版专著10部;培养博士、硕士75名,有4人获得“长江学者计划”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钱江学者计划”称号;3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2、承担国家“863”计划海洋高技术项目情况
2003年全省新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52项,总经费3424万元,研究内容涵盖
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监测技术和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等领域。“国
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北方基地”项目落户山东,乳山、海阳和黄岛作为三个
分基地被列入,该基地以海水养殖良种培育和种质改良为目标,重点进行菲律宾蛤仔、
杂交扇贝、星鲽、杂交鲍鱼、半滑舌鳎等苗种培育的产业化开发。
3、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项,项目总经费2285.5万元,项目数和学科范围都比往
年有所增长。中国海洋大学在重大基金、国家杰出人才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
天元基金等各个层面上均有长足进展,2003年共新立项42项,合同经费2082万元,且
获资助项目分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有7个科学部。中科院海洋所2003年有16个项
目获国家基金资助,在海洋腐蚀方面仅设的“极化电场对海泥中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的
作用规律”和“钢铁热浸镀层的海水腐蚀机制对比”2个项目均被该所争取到。
4、承担其他重要海洋科技研究项目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新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有关国际合作项目116项,总经费
2973.4万元。其中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农业转化基金、新药基金等项目
5项,395万元;国家海洋局合作项目6项,48万元;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42项,总经
费530万元,研究内容涉及新品种、病害防治、设施渔业以及海洋活性物质、海洋药
物等领域,预计产生专利10余项,新增产值5亿多元。往年的攻关项目在产业化中已
经取得良好效果,“半滑舌鳎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填补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空白,居国际领先水平,对优化渔业结构,增强海
水养殖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潍北地区海参试养与中间培育关键
技术研究”项目首次在黄河河口附近开展海参养殖试验,试验示范效果和经济效益显
著;工厂化养鱼、网箱养殖等一系列设施渔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全省海水养殖实
现集约化、产业化提供了支持。
二、海洋科技开发与新兴产业发展
(一)海洋科技开发
2003年全省共实施国家级、省级及地方不同层次的海洋科技开发项目187项,投
入科技开发资金6622万元。山东省“科技兴海”技术开发计划共安排项目32项,落实
资金600万元,重点支持海洋开发示范园区建设、海洋高科技产业化、海水养殖可持
续发展等领域的技术开发。推动了刺参、大菱鲆等海水养殖名优品种的发展,目前全
省工厂化鱼类养殖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占全国的80%;海参养殖在全省沿海蓬勃兴
起,养殖面积达到1.69万公顷,同比增长38%,正成为山东省渔业经济新的增长
点。
渔业科技、基础设施等体系建设较快进展,全省有12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农
业丰收奖。已建成9个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和150多处省市县三级名优水产养殖
示范基地,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以上。批准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6处,总面积
达10.13万公顷。
(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1、海水增养殖业
全省加快实施优势水产品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培育了对虾、海参、扇贝、海带等
20个优势品种,2003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13.2万公顷,产量165.5万吨;优势海产品
养殖面积达11.27万公顷,深水大型网箱已突破200个,其中对虾养殖面积达到6.
67万公顷,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产量达6.1万吨,比上年增长40.2%。海水养殖品
种由20世纪70年代的少数几种发展到目前的40余种,其中产量在万吨以上的养殖品
种有15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口的海珍品养殖亮点突显,对虾、海参、鲍鱼等优
质海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6.1万吨、3.0万吨和0.4万吨,分别增长40.2%、16.2%和
17.0%。
2、海洋水产品加工
近年来,省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兴海”技术开发计划都将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
作为重点,加大项目和资金倾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海洋水产品加工水平的提高。全
省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490个,冷库810座,冻结能力为1.85万吨/日,冷藏能力为
29.21万吨/次,制冰能力为1.84万吨/次,水产品加工总量为136.20万吨,产值298.7
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全省从事水产品经营的人数达23万人,从事水产品流通的
企业有4.7万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产批发交易市场有20多处。出口水产品80.5万吨,
创汇18.3亿美元,同比增长7.5%和21.6%,创汇额分别占全省大农业和全国同行业
30%以上。有国际航线的水产活鲜品运输船286艘;全省水产品年出口量26万吨,创
汇6.0亿美元。
3、海盐及海洋化工
山东盐业现有工业企业138个,原盐生产能力1051万吨,2003年原盐生产894万吨,
纯碱110万吨,溴素6.3万吨,盐、溴化工产品总量14万吨。原盐、溴素产量分别占全
国总产量的30%和85%以上。盐及盐化工产品新增销售收入28.5亿元,利税6.59亿元。
固定资产总投入1亿多元。盐类加工初步形成普通食盐、多功能盐、保健盐、营养盐、
养殖用盐系列化;海洋化工正向以溴素、溴化物为基础的精细化工体系发展,有50多
个产品,阻燃剂十溴二苯醚年生产能力超过2万吨,占全国90%的市场份额。目前主
要产品有制盐、化工、轻工、海产等四大类60余个品种,产品质量优良。
4、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
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山东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药物和生化制品研
究生产基地。纯天然海洋生物新药“褐藻多糖硫酸脂”和“海昆肾喜胶囊”获得国家
二类中药新药证书,至2003年底产值逾7000万元。研制的抗艾滋病药物911、缺血性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药物D—聚甘酯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药物916等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国家一类药物,现已进入Ⅱ期临床研究。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糖库”,为海
洋糖类药物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数据信息。“山东省海洋中药现代化基
地”获准建设。
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丽姿”化妆品,已成为山东化妆品第一品牌,2003年销售
额逾亿元;以甲壳质衍生物为主要材料的人工角膜已申报国家医用材料临床批文;开
发的“海生增产素”海洋生物肥系列产品,吸引了将军集团、澳柯玛集团等大企业投
资;研制的“海参营养素”,吸引大连一家公司在青岛投资近1000万元实现产业化,
2003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新开发的卡拉胶裂解酶及其裂解产物,具有良好的产业化
前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概况】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从事海洋科学基础与
应用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2003年,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
好成绩:曾呈奎院士荣获首次设立的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张福绥院士荣获青岛市
科技功勋奖;郑守仪院士荣获2003年度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秦蕴珊院
士等的“冲绳海槽及相邻陆架古环境演变的研究”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一
等奖;《海洋与湖沼》先后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一等奖;
俞志明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
国家重大项目的申请和研究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阶段性成果。
在国家“973”海洋研究领域7个项目中,该所主持和参加5项,年度经费600万元,
其中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3项;“十五”国家“863”主持课题25项,年度经费600万
元;2003年有16个项目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年度经费530万元,其中重点项目1项、
面上项目15项,在国家基金委地学部海洋领域批准的项目中,获准项目数所占比例约
22%,与厦门大学并列榜首,在海洋腐蚀方面仅有的2个项目均被该所争取到。同时,
还有多项课题获国家安全、中科院创新方向和省部委、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支持。
海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承担的“973”计划项目“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
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要资源的关键问题”“我国
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和25项“863”课题以及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和省(部委)重大项目等均按计划进行,
进展良好。
在蓝色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领域,抓住影响蓝色农
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关键技术的集成,实施重点突破;在海洋环境与生态
系统动力过程研究领域,针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问题,组织重点攻关,取得了许多
高水平的阶段性成果;在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研究领域,瞄准国家战略需要,开
展的海洋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在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领域,开展的中
国边缘海形成演化及重要资源关键问题研究、西太平洋环境调查、深海研究等,在地
球物理和沉积地质方面都获得了重大进展;在海洋环境与工程研究中,面向国家经济
社会需求,积极组织攻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执行的欧盟第五框架协议项目《海洋无脊椎动物抗菌免疫物质的特征及其在水产
病害控制中的应用》,与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联合开展的
遥感探测、海洋地质和海洋生物等领域的8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进展良好,取得了一
系列重要阶段性成果。成功举办了科技部国际培训计划之一的“海洋生物技术应用”
国际培训班和“第五届亚太地区藻类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充分展示了该所取得的
科研成果,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人才,提高了我国的影响力。
科技产出。2003年度发表论文335篇,其中SCI发表72篇,EI源期刊发表22篇;出
版专著11部;申请专利47件,其中发明专利37件,获国家授权专利24件,其中发明专
利8件;申请国际发明3件。
徐祖洪、李智恩研究员等研制成功的纯天然海洋生物新药“褐藻多糖硫酸脂”和
“海昆肾喜胶囊”获得国家二类中药新药证书。研究成果产品已投放市场,至2003年
底产值超过7000万元,预计2004年产值可达3亿元,成为该所技术开发的成功范例。
长生中科公司实现销售额3000多万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现已成为我国北方
最大的饲料、饵料公司。“农乐一号”“海藻碘晶”技术转让,东方1—1水文气象自
动观测系统设计安装等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海洋大学科研概况】 加快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改革与调整,积极推
动规范化管理,推动机制和制度创新,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目标的各级重点实验
室一体化建设顺利展开,使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申报物理海
洋、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药物实验室获准立项,成为该校
第四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建“山东省海洋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
海底资源与探测技术、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生物制品安全性3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
室;强化建设生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5个科研平台。这些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为学校
学科调整和科研工作重心向应用研究转移奠定了良好基础。
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03年该校科技经费继续保持快速增
长,实到科技经费达到10169万元,比2002年的8646万元增长17.6%。主持“973”计
划项目2项,占海洋科学领域的25%,参与了其他6个项目,总经费达5800万元。主持
十五“863”课题52项,总经费5000多万元,承担课题数位居全国第七位和全国海洋
教学科研机构第一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工作取得全面突破,新上42项,并首次
在国家基金委设置的五大类别资助项目上和全部7个学部里均获得了项目资助,合同
经费2082万元,同比增长144%。其他各类科技项目喜获丰收,获得国际合作、省部
委等重大项目77项,总经费1604.02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软科
学研究项目51项。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显著。2003年全校国家级项目验收18
项,鉴定成果7项;发表论文1670余篇,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文章230篇(比2002
年的166篇增加38%)、EI(工程索引)文章66篇、ISTP(国际科学会议录索引)文章
31篇。获得省部级奖1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1项。申请专利101项,其中发明专利86
项、国际专利2项,获准专利18项,各项指标均达历史最高水平。40项专利获第一批
青岛市知识产权基金专利资助,38项专利正在申请第二批。
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为地方经
济建设服务。将分布全校的相关技术力量组合、集聚形成技术群,在成果转化、承揽
大型工程类项目中发挥综合优势。2003年横向科研经费达2583万元。
海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海洋基础性研究取得新突破。近年来经过“985”
建设,在中国现代海平面变化及其应用研究、海浪与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创立新的
空气阻塞理论、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系统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研究和纤毛虫原生动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深化了对海洋的认识。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取得长足进步。
1、“大型海藻生物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项目,创立了海带、裙带菜配子体克隆
的分离培养技术并实现了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首创了紫菜酶法育苗,缩短了育苗周
期,保证了种苗纯度,实现了全年育苗;发明了大型海藻制备海产动物育苗饵料技术,
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MBP1.0地震勘探信息处理软件系统,是由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制开发的、具
有完全自主产权的集交互与高性能并行运算为一体的大型行业软件系统,可广泛用于
石油勘探和工程勘察部门的生产处理以及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3、养殖种类的遗传育种与改良。利用6—DMAP诱导牡蛎三倍体,建立了牡蛎卵的
离体人工促熟技术和单体(无基)三倍体牡蛎生产性育苗技术,提出了完整的三倍体
牡蛎育苗与养殖技术。通过“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养殖扇贝的遗传改良及
中试示范”,培育了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增产明显的优良品种。
4、海洋药物开发。研制的抗艾滋病药物911、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防治药物D—
聚甘酯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药物916等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药物,现均
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5、海洋糖库的构建。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糖库”,为海洋糖类药物及其他
相关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数据信息。
6、海水利用与防腐。在海水脱硫方面,研究开发了海水白泥脱硫和海水废灰乳
脱硫技术以及电石泥、石灰石、氧化镁和石灰等作为助剂的海水湿法环保脱硫技术等,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海水直接利用有关的电化学防腐技术和工程方面,
成功地解决了进口大型发电机组的海水腐蚀与生物污损问题,其技术成为我国滨海发
电厂制定企业标准的依据。
7、大型海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从研究海洋平台的振动机理
入手,从提高结构自身的抗振能力和增加控制装置两个方面来减小海洋平台的振动,
发展了描述长期非稳态波浪荷载特征的数字模式、结构动力特性识别技术以及海洋平
台结构浪致振动控制技术和方法,能有效解决海洋平台过度振动问题,提高了我国海
洋油气生产安全保障技术。200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海洋科技开发。围绕“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项跨世纪工程,中国
海洋大学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为地
方经济建设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六年来学校共承担山东省内科研项目620余项,为
800多个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贡献技术190多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0亿元。
在海水养殖方面,培育了“荣海1号”等海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50万亩,
每亩增产30%以上;培育的栉孔扇贝优良品种“海大蓬莱红”已在山东推广,是我国
第一个人工培育的海水养殖动物优良品种;“牡蛎三倍体育苗与养殖技术”已在全国
推广1.5万亩,总产值达2.4亿;目前正在开发牡蛎四倍体育苗与养殖技术和乌贼养殖
技术,具有良好产业前景;与对虾品种调整相配合,提出了围栏养殖综合技术和对虾
白斑症病毒病的现场快速诊断技术,促进了对虾养殖业的复兴;首次在国内成功实现
星鲽人工育苗,开展了星鲽和石鲽的杂交育苗和牙鲆鱼克隆技术的研究;研制出对虾
和贝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开发出能提高免疫力的新型对虾、鲍鱼、牙鲆和大黄鱼
等海水养殖全价配合饲料,已在全国多地实现产业化,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近6亿
元;海水素系列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并开始批量出口。
在盐碱地的改造、盐田综合开发等方面,“863”项目“盐碱土壤修复材料”已
应用于莱州、东营、潍坊等地的盐碱土壤,应用品种包括小麦、玉米等7种作物,可
使盐碱地年降盐量达30%以上,作物增产量20%以上;“海洋多组分调节剂系列产品”
可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沿黄河盐碱土壤改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方面发挥
了显著作用;提出的沿黄低洼盐碱地以渔改碱综合治理技术,优选出5种适于盐碱地
区水域的养殖模式,推广区实现总产值18840万元,利税4842万元。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方面,海底管线路由勘察技术、阴极保护技术和平台腐蚀保
护技术均在胜利油田广泛应用;无限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可对胜利油田海上采油平台
生产过程和安全保障提供全天候监控,大大提高了采油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利用实时
监测与控制技术成功治理了中石化十大安全生产隐患之一———渤海油田埕岛中心二
号平台中的生活平台过度振动问题,直接经济效益9000万元;利用微生物活动和代谢
作用开发的微生物采油技术,可用于聚合物驱后的油藏和枯竭油藏的强化采油。
在海洋化工和海洋环保方面,开发出阻燃剂、增塑剂、农药和兽药等溴系列产品
40余种,包括溴系新化合物30余种,开创了“以废治废”的脱硫新思路,成为国家发
展改革委员会“黄岛电厂烟气脱硫工程项目”(项目经费1.9亿元)的依托技术,将
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胡建廷 郑 冰 马 健)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工作概况】
2003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紧紧围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海
洋局十项重点任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海洋行政管理和执法监察工作扎实推进,科
研调查和公益服务有序开展,专项任务和重点科研课题进展顺利,海洋业务工作圆满
完成。
一、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呈现新局面
配合《海域法》颁布实施两周年,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承办了北海区县
级海域管理培训班,为三省一市培训基层海域管理干部96名。
加快《海域法》配套法规及制度建设。制定了《北海区海底电缆管道管理程序》
等9个规范性文件;海域使用管理得到加强。北海区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1686套,确
权海域面积54300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11387万元。确权发证率达到95%以上、海域
使用金征收率90%以上。
加强了海域使用论证管理。按照《海籍调查规程》,对13个用海项目进行了调查
勘测;承担的26个海域使用论证项目通过评审和验收。
海域勘界工作稳步推进。北海区县际线海域勘界全面铺开,完成了13条县际线的
海域勘界任务。对津冀南线海域勘界档案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
加强了海底电缆管道和海砂开采管理。组织编制了《海底电缆管道铺设施工现场
监督检查程序》等技术指导性文件3份。批准路由调查勘测作业项目3个,签发《铺设
施工许可证》5份;批准铺设电缆管道10条。
二、海洋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制定了《北海区2003年海洋环境监测实施方案》等8个
规范性文件。开展了15项海洋环境监测,7个重点陆源排污口排污状况监测及邻近海
域环境质量监测和8个海水浴场环境监测预报工作。积极推进“海蓝工程”,组织编
制了《胶州湾、大连湾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和《黄河口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境修复
工作方案》。海区三级监测体系已初具规模。编制发布了省、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加强海洋工程监督管理。加强对新建和扩建项目环评工作的监督管理,对石油勘
探开发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实行生产许可和申报审批程序。对海洋石油勘探
开发溢油应急能力和环保设施进行了全面核查,并开征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含油污
水排污费。
强化海洋倾废环保管理。对日照港、秦皇岛海洋倾倒区等6个海洋倾倒区选划大
纲进行了评审,组织开展了青岛胶州湾外、大连南海域三类疏浚物倾倒区监测评估工
作。共审批签发海洋倾废许可证106份,批准疏浚物倾倒量5175万立方米。
赤潮防灾减灾工作收效显著。组织赤潮应急监视监测60次,发现赤潮15起,发布
《赤潮发生动力环境条件分析及概率预测》39份、《赤潮监控区海域监测要素分析及
赤潮趋势预测》40期、《北海赤潮通报》26期。辽宁省发布预警预报信息120份,减
少渔业经济损失1亿多元。
三、海洋执法监察工作取得突破
海洋倾废信誉等级制度的推行有创新;海域使用执法领域有突破;海洋行政处罚
有力度。开展了围填海、海洋倾废、海砂开采、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底电缆管道等
专项执法检查,试点实行了《倾倒船信誉等级评比制度》。组织海洋执法检查805次,
共登检平台120座,船舶出海77航次,航程92980海里;飞机飞行27架次,航时106小
时,出动执法监察人员2000多人次。查处各类违章事件17起。
“海盾2003”专项执法行动成效显著。历时76天,查处了5起违法围填海案件,
对3个案件进行了听证,极大地推动了《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社
会效果。
积极开展维权执法行动。分5个航次对在我国专属经济区海域活动的外籍船舶号
进行了跟踪监视;对15个单位涉外海洋科学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检查。
四、科研调查、公益服务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科研调查成果丰硕。承担的“九五”“863”课题顺利通过验收。“十五”“863”
主持课题3项、参与9项,已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海上溢油的信息提取及数
值模拟技术应用研究”等4个科研项目获国家海洋局立项;“渤海海区赤潮灾害的监
测与损失评估研究”等2项课题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了DY105-12、14航次任务。历时254天,航程39349海里,
创造了大洋调查的多项新纪录,是我国大洋考察史上历时最长、涉及学科最多最广、
使用手段最先进、完成工作量最大、样品数据采集最多的一个航次。
组织完成了海底地质航次、水体调查夏季加强航次和浅水多波束等调查任务。参
与西北太平洋环境调查任务5项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完成了西北太平洋环境调查任务
中期检查迎检工作,获得了检查组的好评。
顺利完成了“海洋一号卫星海面定标”任务,为后续开展一系列的二类水体海上
试验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组织完成了《渤黄海区域海洋管理研究》课题。
公益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业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18个海洋
环境监测站圆满完成了常规观测任务;完成了与天津市共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工
作,与日照市、威海市、潍坊市等签订了共建协议书。
积极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赛区提供预报服务。组织编制的《2008年奥运会青岛帆
船赛区海洋水文、水质监测暨预报系统实施方案》已获青岛市计委批准立项。组织编
制了《青岛附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建议书》和国家海洋局与青岛市政府共建《青
岛奥帆赛场国家级监控区》协议书和实施方案,参与了奥运会帆船赛赛场单体设计方
案的修改工作。
五、海区关系进一步协调
召开了海区协调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履行海区职能,协调北海区省市加强了
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北海分局国际互联网站www.ncsb.gov.cn正式开
通,进一步完善了执法监视举报网,启用了海区海洋管理电子邮件系统。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信息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概况】 2003年,有在编职工572人,在职
32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0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8
人。聘请14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任客座研究员。
年内,有1人被授予研究员任职资格,有7人被聘为副研究员;有1人获博士学位,
15人获硕士学位;有1人获政府特殊津贴;有1人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
全所共设6个实验室、3个研究中心及2个研究室、1个开发总公司、4个实验基地、
4个挂靠机构。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北斗”号海洋科学调查船,万元以上仪器设备
213台(套);馆藏中、外文图书7个文种1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万余册;编辑出
版学报级刊物《海洋水产研究》。
一、科技体制改革。年内,按照国家关于组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改革模式,对
本所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类改革与战略重组,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突出了体制和
机制的全面创新。已完成了科研、管理、支持和开发四大系统的体制建设。
二、科研课题。全年列入科研计划,主持承担的各类课题共有138项。其中,
“973”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4项,子课题5项;国家海洋领域“863”计划课题
20项(其中第一主持10项,第二主持和参加10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5项(其
中第一主持2项);国家专项215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其中农业倾
斜项目1项);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3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1项;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2项;农业结构调整项目2项;农业部948引进计划1项,农业部
标准项目10余项;水科院基金课题15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等。
2003年共组织申报各类课题60余项,已批准新上项目32项(含标准化项目);其
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1项,农业重大结构调
整项目1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科技厅项目3项,青岛市科研计划项
目6项,水科院基金课题7项。
全年争取科研经费2353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开发创收实现产值1500万元,
纯利润约400万元。
三、获奖项目。全年有四个项目获奖。其中,“大菱鲆养成及亲鱼培育人工配合
饲料的研究”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市大农业新品种引进现状调查及发展
战略研究”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海洋生物蛋白酶的开发和应用”获青岛市技
术发明二等奖;“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获青岛市自然
科学三等奖;“半滑舌鳎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二完成单位)。
全年有3项课题进行了验收,有3项课题分别通过农业部科技司和山东省科技厅组
织的鉴定,有19个在研课题进行了阶段性验收。
2003年共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学报级109篇,SCI9篇(第一作者8篇),EI
收录7篇。
全年共申报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用2项;授权3项。其
中,发明专利2项。在申报的专利中,申报青岛市专项发明专利基金7项,获得资助3
项。获得国家“863”项目专利资助资金5项。
四、对外合作与交流。全年共接待来自1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外宾共20批80
人次;派出18人次赴有关国家进行访问、考察、出席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参加双边
渔业谈判等。有10余人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年内,对外开展的科技合作项目共3项,一是承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韩国水
产振兴院的水产科技合作项目中有关海洋生物疾病防治研究、近海水产养殖与环境相
互作用的研究、海洋有毒赤潮的预测预警及缓解技术等研究内容。二是承担了中国援
助阿曼的农渔技术培训合作项目。三是与亚洲—苏格兰科技培训有限公司合作,承办
中国水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研讨班。
(李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