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8&rec=106&run=13

【综述】 2003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130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加上划中央
“两税”收入)。其中上缴中央“两税”(增值税和消费税)448.21亿元,比上年增
长13.84%。全省地方财政收入712.79亿元,相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1.50%。其中,增值
税(25%部分) 12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5%;营业税144.71亿元,增长23.01%;
企业所得税66.44亿元, 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5.90%。全省地方财政支出1010.64亿
元,比上年增长17.43%。其中基本建设支出63.68亿元,增长44.58%;农业支出61.81
亿元, 增长10.79%; 科技支出19.90亿元,增长4.81%;教育支出179.15亿元,增长
10.06%; 行政管理费112.33亿元,增长24.79%;政策性补贴19.45亿元,比上年增长
0.86%。 全省有135个县(市、区)收入过亿元,其中超过5亿元的有20个。全省连续
17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坚持以促进发展为第一要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
是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对30个经济强县和30个经
济欠发达县,制定了一整套的促强扶弱政策,被省委、省政府采纳。二是针对“非典”
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时提出了16项税费扶持政策,极大地缓解了“非典”疫情
对交通、旅游、医药、卫生、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冲击。三是积极研究支持经济发展的
政策措施。青岛市调整企业考核指标,积极促使企业从扩大规模向提高效益转变;济
南、潍坊等市对城市经营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东营市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措施;淄博、泰安市制定了财源建设规划,加大了培植新财源的力度。四是围绕支持
园区经济、半岛制造业基地和“三个亮点”,进行反复研究,抓住优化支出结构这一
重点,大力调整支持方向,加大了对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
担保等方式,支持建立高新技术投资风险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帮助企
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年来,全省共落
实企业税费减免90多亿元, 投入技术挖潜改造资金46.29亿元,促进了结构调整和技
术创新。 大力拓展生态、 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外资使用工作,利用国债资金
34.95亿元,建成及在建项目360个,进一步改善了全省的基础设施。全年实现出口退
税155.2亿元,拨付出口扶持及奖励资金6.5亿元,促进了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
坚持以人为本、理财为民,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和基层财政困
难。一是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对防治“非典”资金在第一时间安排,全
省共投入专项防治资金10.8亿元,大力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有力地支持了抗击“非典”
工作。 同时,积极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省医疗卫生支出39.61亿元,比上年增
长17.99%。 二是及时安排救灾资金,全力支持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下半年部分地
区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后, 省和有关市县拨付防汛救灾资金6.9亿元,保证了灾区群
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三是认真落实“两个确保”“一个低保”政策,积极支持就业再
就业工作,较好地解决了特困企业离休干部“两费”拖欠和军转干部补助问题,保障
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维护了社会稳定。全省抚恤救济和社会保障支出达62.67亿
元, 并拿出2.9亿元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四是在全省全面停征了乡村公益金,有
87个县(市、区)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其它县缩小了征收范围。积极落实农业税灾歉
减免和社会减免,直接减轻农民负担近10亿元,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五是积
极筹措增资资金,加大督导力度,使全省及时足额兑现了中央出台的增资政策,提高
了政府公职人员的收入水平。六是加大对农村重点事业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
度,增加了向农村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专款、贫困学生助学资金和危房改造资金;
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有力地支持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卫生院建设,
缓解了农民“上学难” “看病难”的问题。东营等7个市还积极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七是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改进
了转移支付办法。提前下拨转移支付资金11.3亿元,并积极向中央争取转移支付资金,
全年省对下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达到15.4亿元,有效地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提高了县
乡财政的保障能力。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依法科学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积极支持税收征管
改革。协调国税、地税等部门,制定了发票双奖办法,改革了营业税超收奖励方式,
完善了税务部门经费供给和税收稽查激励机制,达到了改进征管、增加收入的目的。
二是积极推进省级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省级所有预算单位试编了部门预算,同时对预
算编制程序和方法做了较大改进。改革事业单位补助方式,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财力,
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在改进医疗单位经费补助方式方面,提出了财政资金由保工资向
保事业发展转变的思路,盘活了财政支出存量,提高了财政调控能力和资金效益。三
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省级已将工资、政府采购和部分专项支
出纳入直接支付范围,市县也在工资资金直接支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基本上
都实现了“财政安排、银行支付”的工资发放形式,欠发工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政
府采购工作进展顺利,采购行为不断规范,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完成政府采购金
额82.77亿元, 节约财政资金14.87亿元,节支率达15.2%。各地在推动财政改革中各
有创新和建树。烟台市大力推行个人福利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泰安市对科研机构
等事业单位进行了预算管理办法改革;潍坊市把城市建设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聊城、
菏泽等市大力推行综合预算;枣庄、威海、东营等市主动消化处理高价位库存粮,为
实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财政管理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收支两条线”范围,完善了管理制度,开发了
技术先进的收费征管系统,切实加强了对各种非税收入的管理。加大了预算管理软件
推广力度,初步实现了对省级预算指标全过程的适时管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改进
财政监督方式,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加强监督力量,在各市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
省驻市7个财政检查办事处顺利组建, 并开始工作。加大财政监督力度,不断拓宽财
政监督范围。全年共对6579户收支单位进行了专项检查,依法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金额
145.69亿元。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省财政投资评审值达125.69亿元,
取得了良好的节支效果。改进和加强报表统计等财政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了以事前控
制为主、事中审核为重和事后稽核为辅的三级报表质量管理控制机制。为推动和规范
国有产权交易,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防止资产流失,省级成立了两个产权交易中
心。同时,授权经营、保值增值考核、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以及监管制度建设得到了
进一步加强。狠抓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改革会计从业资格年检制度,集中开展了
“会计诚信建设年”活动,理顺了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加大对中介机构行业自律和
行政监管的力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监管工作的质量。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面加强,
对规范财经秩序、改善发展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坚持以调研分析为突破口,推动重大财经问题的解决。一是从年初开始,积极参
与完成了省委、 省政府组织开展的10项重大调研中的7个调研课题,涉及培植财源、
增加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问题,为省委、省政府
制定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二是根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
会同国税、地税、统计等部门,对山东财政经济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了较为系统
和详细的分析报告,提出了促进结构调整的建议措施。三是注重抓好重大改革政策的
调研。对种粮农民的“直补”问题,在省内省外进行了反复调研,并结合山东省实际,
提出了具体的粮食“直补”改革方案,为全面实施这项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
全省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提出了以煤养煤、剥离辅业、壮大主
业的对策措施。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对税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税
费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进行了重点调研,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
参考。四是对财政工作中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如工资发放、政府债务风险、税源分
布、出口退税、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企业税费负担、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财政改
革与源头治腐等,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了相关问
题的解决。
坚持以建设“四型机关” 为重点, 机关作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通过开展创建
“学习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政型”四型机关活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
了新的变化,争先创优意识、工作效率和质量、服务水平等各方面有了明显提高。积
极研究制定了干部教育培训、 考察考核、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9个制度、办
法,创新了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树立
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了干部职工干工作、求实绩的积极性。全省财政系统认
真落实滨州现场会部署的行风建设有关要求,大力开展行风建设活动,威海、淄博、
枣庄等市在行风评议中取得了前3名的好成绩。 各级在减少审批事项、加快工作“提
速”和“金财”工程建设,以及严肃廉政纪律等各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收到
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结合工作需要,大力组织多层次、多内容的培训工作,全省财
政系统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39期,培训干部36404人次,提高了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
能力。
(张玉成 张思功 李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