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7&rec=75&run=13

丝绸工业 截至2002年底,山东丝绸系统共有工业企业29个,年未职工人数2.98万人。
完成工业产值9.3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2亿元,比上年降低10.68%;全系统实现
销售收入34.9亿元,比上年降低14.92%;出口创汇1.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4%;
进出口总额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完成技术改造项目8项,投入技改资金155
2万元,系统固定资产总值13.88亿元,净值11.93亿元。
蚕茧生产牢牢把握“巩固提高”主题,夯实基础管理,茧质稳中有升。年内全省
丝绸系统内共出库蚕种124.25万张,比上年减少6.34%;生产鲜茧74万担,比上年减
少7.17%;收购鲜茧64万担,比上年减少9.63%;调拨干上茧1.1万吨,折算鲜茧量
56万担;鲜茧收购均价13.17元/公斤,同比降低3.01元/公斤。全省蚕茧质量在全国
普遍降低的情况下稳中有升。全年平均上车茧率92.81%,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
茧丝长1168.6米,同比增加4.4米;洁净92.65分,同比提高0.4分;解舒光折235.43
,同比降低0.36;干毛茧出丝率39.53%,同比提高0.46个百分点。2002年,全省蚕茧
生产呈现以下5个特点:一是蚕茧生产遭受多种自然灾害侵袭。4月25日凌晨的霜冻,
全省受灾桑园面积达50多亩,约占桑园总面积的50%,其中重灾20多万亩。4月下旬至
5月中旬,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桑树发育迟缓,春夏蚕种比计划减发12.8万张,减
幅为17.7%;夏、秋季高温干旱,全省约有91万亩桑园遭受旱灾,占全部桑园的90%左
右。其中重灾49.4万亩,占53.9%。同时,桑蓟马、红蜘蛛爆发,桑叶污染,饲养价
值明显下降,造成秋蚕严重减产。二是发挥行业优势,加大资金投入,抗灾减灾工作
成效卓著。面对连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省总公司一次性拨付100余万元用于蚕种
损失救助,县市公司投入的抗灾资金达到1000多万元。莒县丝绸公司对受灾桑园实行
分类指导,全年出库蚕种7.7万张,分16批催青,几乎旬旬有催青、旬旬有收蚁,走
出了一条有效的抗灾减灾路子。全国标兵茧站泰安祝阳,一半桑园受灾,绝产500余
亩,蚕种损失约40%。为减少经济损失,该茧站职工深入田间地头,统计灾情,研究
措施,连夜印制了5000份救灾明白纸,及时发放到蚕农手中,最大限度地挽回了经济
损失。全年共发放蚕种13842张,生产收购鲜茧58万公斤,平均张种收茧41.8公斤,
产茧量、单产和质量又创新高。各蚕种场在80%春用合作育种点受冻灾后,全面推广
青州蚕种场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建立了统一、规范的质量检验保证体系,同时积极与
有关县市公司密切合作,迅速调整布局,有计划地控制了蚕种出库进度,保证了全省
安全用种的需要。三是强化合同管理,合理确定收茧价格。全年全省签订蚕茧收购合
同37.5万份,同比增加8万份,是签订合同最多的年份。自2002年开始,全省蚕茧收
购定价实行省政府指导价。省总公司对收茧定价工作十分慎重,积极适应政策调整,
在综合分析市场走势,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结合行业实际,合理确定了
系统内茧价水平,做到了进一步贴近市场。各级市、县公司兼顾管理基础和生存发展
,较好地落实了茧价政策。四是积极适应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做好鲜茧收购
经营资格认证工作。2002年省总公司积极配合省经贸委对全省具有鲜茧收购经营资格
的茧站进行了认定工作,全省共认定420个,其中省总公司所属茧站384个,体现了丝
绸公司的主渠道地位,对依法规范和治理蚕茧收购市场秩序奠定了基础。五是全省科
技养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全省小蚕共育室已达8000个,共育率达到50%;养蚕大
棚已建成8万个,比上年新增1万个,大棚用园占桑园总面积比例增至30%;新品种桑
园面积增至35万亩。催青自动化、自动回转方格簇、小蚕人工饲料育等先进技术得到
进一步推广。
丝绸工业产销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2年,29家丝绸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9.3
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2亿元;生产白厂丝5300吨,同比增长23.66%,创历史最
高记录;国有企业丝织品产量完成1380万米,同比提高6.6%;国有印染企业完成产量
2200万米,同比提高10%。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白厂丝平均等级4A05,同比提高17个
级分。消耗指标降低,百公斤丝耗毛茧量269公斤,与省试样基本持平,百公斤丝耗
煤812公斤,同比少耗33公斤,百公斤丝耗电243度,同比少耗28度。一是狠抓营销管
理,厂丝销售实现新的突破。2002年,茧丝行情持续徘徊在历史低价位,而全省生丝
产量大幅提高,特别是上半年生丝产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0%。为减少库存,加快资
金回笼,省总公司加强营销调度,分析茧丝市场发展趋势,拓展销售渠道,督促企业
即产即销。各企业一方面巩固原有的销售渠道,多方寻求订单扩展新客户,扩大山东
丝的市场份额;一方面搞好售前售后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促进扩大销售。2002年
大部分制丝企业没有造成新的积压,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实施国家生丝新
标准,促进了产品内在质量稳定提高。国家生丝新标准自2002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
为贯彻实施好新标准,省总公司配合国家生丝检验标准起草小组在淄博举办了新国标
宣贯培训班,帮助企业尽快掌握标准,避免在新旧标准过渡期发生质量波动。由于前
期准备工作充分,新标准实施后,主要出口企业的生丝平均等级同比提高了19个级分
。全年全系统制丝企业平均等级达到4A以上的有9家。三是减员增效取得新进展。丝
绢企业通过采取精简机构、竞争上岗、核定用工等措施,继续加大减员力度,全年实
际出册人数1100人,内部管理机构压缩1/3,生产管理人员同比减少1000人,吨丝费
用平均4.08万元,其中吨丝工费2.52万元,分别同比降低0.38万元和0.19万元。四是
技术改造取得新进展。2002年新批技改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1552万元,续建国债项
目1个。淘汰立缫机182台、D101自动缫丝机器160台,新上自动缫丝机320台/18组,
使重点资源产地的制丝企业基本达到较合理的生产规模。
外贸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2年茧丝市场放开后,口岸间恶性竞争进一步加
剧,外销价格大幅下滑,全省的丝绸进出口业务经受了严峻考验。通过不断完善内部
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经营规模实现了持续增长。全年出口创汇达到1.58亿
美元,比上年增长6.04%。进口贸易额达到2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2.8%。茧丝类商品
出口量达到3068吨,其中桑蚕丝2028吨,分别同比增长11.9%和21.95%。非丝绸商品
经营规模增势强劲,创汇额同比增长43%。对日本和美国等丝绸重点出口市场的出口
分别同比增长22.8%和19%。
体制和企业改革调整重点工作逐步深化。2002年,省丝绸总公司在深化体制和企
业改革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调整了茧丝购销管理办法。实
行厂丝放开经营、茧款预交、现款现货交易,制丝企业的生产经营逐步贴近市场化运
作。二是在改制企业全面试行年薪制的基础上,区别行业特点和阶段性任务需要,建
立完善了导向性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坚持贡献与经营者待遇挂钩,动态管理。三是进
一步明确了行业改革发展基本战略,以资源经营为主的山东同德丝绸有限公司已基本
完成注册登记。四是金乡丝织厂破产项目的省兜底资金到位,破产的各项法律程序基
本终结。五是稳妥地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工作。烟台、青岛、济南、临沂工贸,
枣庄、潍坊等市公司和烟台丝织厂、平邑丝绸厂、济南丝绸厂和淄博丝织二厂等企业
第一批1700名下岗职工基本完成出“中心”。
全省丝绸系统内首次开展评选表彰十佳员工和优秀企业活动。2002年,省丝绸总
公司首次在全省丝绸系统内开展评选十佳员工和优秀企业活动,经层层推荐和职工代
表大会讨论通过,省丝绸总公司党委研究决定,授予张光辉、王汝伟、程爽爽、辛崇品
、李淑梅、姚启红、张春征、仇广泰、孙其瑞、杜云秋10名同志“2002年度全省丝绸
系统十佳员工”称号,并颁发奖章、荣誉证书和奖金;授予山东英信蚕丝贸易有限公
司、山东三维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泰山制丝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锦冠丝业有限责
任公司、山东华风丝业有限公司、泰安东岳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莒南县锦茂丝绸有限
责任公司、山东惠民华鑫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莒县华丝绸有限公司、山东省
青州桑蚕育种场、海阳市丛麻院蚕种场等11家企业“2002年度全省丝绸系统优秀企业
”称号,并颁发奖牌、荣誉证书,对企业经营者给予奖励。

(张荣华 赵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