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水产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7&rec=54&run=13

【综述】2002年,全省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
海洋与渔业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科教兴渔
和渔业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强海洋与渔业管理力度,努力推进“海上山东”建设进程
,全省海洋与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整体素质和效益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全省渔业产业总产值850亿元,比上年增长7.6%;水产品总产量695万吨,比上年增
长1.3%,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72万吨,下降2.15%,海水养殖产量326万吨,增长6.93
%,淡水渔业产量97万吨,下降5.82%。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6050元。

【海洋管理】2002年,制定并实施了《山东省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管理办法》《山东省
海域使用证书管理办法》和《山东省海域使用权证书换发管理办法》。规范审批管理
,全年发证1178本,确权海域使用面积51610公顷,收缴海域使用金2815万元。进一
步规范了港口、电厂等大型填海、围海的用海项目的审批管理。《全省海洋功能区划
》已由省政府转报国务院审批。海域勘界工作创新开展,稳步推进。海洋与渔业污染
事故的查处力度加大,海洋、海岸工程环评审核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海洋环境保护工
作不断强化,选划和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8处,保护区面积46万公顷,建立省市海洋
预报台站3处。首次发布了《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搞好海洋预警预报,开展
公益服务,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

【渔政管理】渔政管理工作不断开拓创新。2002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保护办法》发
布实施,渔业资源管理有法可依。海洋捕捞渔船管理进一步强化,清理“三无”和“
三证不齐”渔船工作成果显著。针对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实施后出现的传统作业渔场
大幅缩减的新情况,渔场管理和专属经济区巡航检查工作顺利开展,有效地维护了海
上作业秩序,保护了渔业资源。伏季休渔工作得到加强,聘请了60名伏休监督员,设
立了伏休举报电话。认真落实渔业安全目标量化管理责任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8
次渔业安全大检查。重点检查了33处渔港码头、渔船集中停泊点、渔船修造厂及部分
渔业生产单位和5000余艘渔船,较好地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和广大生产者的利益。全
年共发生各类海损事故54起,失踪死亡渔民57人,直接经济损失394.9万元。

【海淡水养殖】渔业养殖优质高效化步伐加快。对虾、扇贝养殖“二次创业”成效显
著。全省对虾养殖产量4万多吨,南美白对虾成为主导品种,养殖面积2.67万公顷,
占养虾总面积的40%。扇贝养殖品种不断更新,虾夷扇贝、杂交扇贝养殖区域有了较
大拓展,规模和效益持续提高。海水鱼类工厂化和大棚养殖规模进一步加大,养殖面
积达260万平方米。海水网箱养鱼发展到7万多箱,深海网箱养鱼有了突破。海珍品养
殖持续增长,全年海参、鲍鱼产量分别为1890吨和3697吨,产值达20多亿元。池塘投
石、浅海造礁、围海养殖、底播增殖等增养殖方式进一步发展。

【科教兴渔】渔业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大力推进水产良种的引进和产业化生产,名优
新品种养殖技术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生态健康养虾模式以及新
型饲料和鱼药等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为水产养殖业向更高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
支撑。名优新品种养殖面积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的40%以上,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到50%以上。

(刘东朴 马永兴)

【山东省水产企业集团总公司工作综述】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
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集团上下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紧紧抓住发展
外向型渔业经济这一重点,按照年初制定的计划目标,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各项工
作取得新进展。集团系统实现捕捞总产量7万多吨,进出口总额6000多万美元,其中
创汇1300万美元,销售收入6.4亿元。全年工作可总结为“加大了三个力度,实现了
三个提高”。
一、“加大了三个力度”。(一)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针对市场和资源变化的
新形势和集团整体产业布局由捕捞为主,转向加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高科技合作
开发等产业并举的新特点,全年在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制药、科技合作方面投入5
600多万元,占集团当年项目投资总额的40%。生产布局在巩固过洋性远洋渔业的基
础上,加大大洋性远洋渔业开发力度,新增投资约800万美元,使金枪鱼围网船的生
产规模达到了两组,投产以来取得了较好的产量和效益,并为巩固和发展这一大陆领
先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加大了在建项目推进的力度。兴建的全国第一座超低
温冷藏加工项目从土建到开始降温,只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速度和质量均令人满意
,该项目的建设填补了国内水产行业的一项空白。以海洋高科技开发为主要目标的青
岛双鲸药业工业园建设也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了施工进度,整体进展顺利。这些
新上大项目的快速推进,对缩短投资回收期、早日建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产生积极的
影响。(三)加大了深化改革的力度。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驻济部分直属企业进
行了关停并合,集中优势,形成合力。对青岛方面直属企业的二级单位,分别不同情
况,敦促进行股份制改造,对个别严重亏损单位,酝酿实施破产,力争通过改革使部
分困难企业走出困境,走出二次创业之路,这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二、“实现了三个提高”。(一)资产运行质量提高。对因渔场、船况、市场因素
造成生产不力的部分捕捞船只果断调整,减少了生产增亏。对个别短期效果不明朗的
合作项目有偿对外转让,加快了资金周转。对个别扭亏无望的运输船只,下决心出售
,遏止了亏损势头。通过调整整合,整体上体现了扶优扶强、效益为本的原则,资产
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二)规范管理水平提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证监会等有关部
门的要求,集团母子公司之间在规范运作、实行“五分开”、不断压缩关联交谊等方
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根据现实状况,制定了一些可操作的管理办法,使企业的运
行机制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三)强化党建意识提高。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集团上下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5·31”
讲话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统一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提高了全体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
。各单位围绕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和目标,结合实际展开讨论,引导广大干部职工
提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增强了大家克服困难、搞好企业的信心。

(尤步庆)

·相关链接·

远洋渔业
远洋渔业:一般指在公海或远离本国近海的他国专属经济区内经营的渔业,分为过洋
性渔业和大洋性渔业,主捕品种为鱿鱼和金枪鱼。
1.专属经济区制度
1982年通过并于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了新的国际海洋法制度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规定了专属经济区制度。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
的一个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既不属于
公海,也不属于领海,是自成一类的海域。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以勘探和开发、
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
的的主权权利。
2.为什么我国要与周边国家签署渔业协定?
我国与周边国家签署渔业协定是世界新海洋制度的要求。中、日、韩三国均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并先后颁布了各自的专属经济区法律,但由于中日、
中韩两国间相向海域宽度不足400海里,所以存在通过谈判划定双方专属经济区之间
界限的问题。然而,海域划界涉及各种因素,比较复杂,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而
渔业活动却不可能停下来,等到划完界再进行。因此,需要有政府间协定来规范和保
证正常的渔业活动秩序。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在划界前作出某种临时渔
业安排,这种安排应既考虑到专属经济区制度,又考虑到双方尚未划界的现实,逐步
向专属经济区制度过渡。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中日、中韩经多轮谈判终于达成协议

《中日渔业协定》于1997年11月11日在日本东京签署,并于2000年6月1日起生效
。《中韩渔业协定》于2000年8月3日在中国北京签署,并于2001年6月30日起生效。
这两个协定是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缔结的具有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
济区制度过渡性质的渔业协定,也是中日、中韩两国在相向海域尚未完成专属经济区
划界情况下就渔业问题作出的一种临时性安排,对保护渔业资源、建立两国间稳定的
渔业关系、促进双边关系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渔
业权益,在协定的谈判中,经过努力争取,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分别在东海、黄海设
立了范围较大的“暂定措施水域”“过渡水域”和维持现状的水域。
3.何谓“暂定措施水域”“过渡水域”和维持现状的水域?
以《中韩渔业协定》为例:
暂定措施水域:设定于北纬32度11分至北纬37度之间的黄海水域,由双方采取共
同的养护和管理措施。对违反规定者,双方按各自的国内法处理本国渔船。
过渡水域:设定于暂定措施水域的两侧,在两国领海外各设一个,有效期为4年
,双方应采取适当措施,逐步调整并减少在对方一侧过渡水域作业的本国国民和渔船
的渔业活动。4年期满后双方两侧的过渡水域按各自的专属经济区进行管理。
维持现有渔业活动水域:暂定措施水域北限线所处纬度线以北的部分水域及暂定
措施水域和过渡水域以南的部分水域,维持现有渔业活动,不将一国有关渔业的法律
、法规适用于缔约另一方的国民及渔船,除非缔约双方另有协议。
#D000357
 水利

【重点水利工程】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
要工程措施,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山东段主干线自苏鲁省界进
入山东省,经韩庄运河、南四湖、梁济运河、柳长河,进入东平湖。经过东平湖调蓄
后,分两路向黄河以北和胶东地区供水。黄河以北供水路线,经穿黄隧洞过黄河后,
利用小运河输水到临清,经七一河、六五河进入南运河,自流向河北省东南部和天津
市供水;向胶东供水路线,由东平湖渠首,经胶东输水干线,向济南市及以东的胶东
地区供水。南水北调工程在山东境内分为南北、东西两条输水干线,形成“T”字形
输水大动脉,干线全长1191公里。其中,南北干线长487公里,东西干线长704公里。
一期工程以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每年向山东设计供
水能力15亿立方米,山东境内输水干线工程总投资110亿元。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胶东输水干线的济平干渠工程率先动
工,并被作为开工典礼的分会场。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指挥
部,由省委书记、省长张高丽任指挥。省编委同意组建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
局,作为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单位。落实了济平干渠工程配套资金,工程静态投资1
2.63亿元,中央定额补助5.05亿元。山东水利工程总公司和省水利工程监理公司承担
了2002年开工建设任务的施工及监理任务。
二、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2002年4月3日,国家计委明确该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经国
务院批准立项,批复工程总投资27.6亿元。由于情况变化,根据国家计委的批复意见
和省政府4月18日会议精神,省水利厅将《应急可研报告》调整为《胶东地区引黄调
水工程可研报告》,并组织技术人员进一步优化设计,做好隧洞、泵站、渡槽等控制
性建筑物开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与有关部门配合,汇总了沿线三市对水价和资金筹
措方案的承诺意见,报送了调整后的《可研报告》和工程永久占地计划。
三、治淮东调南下工程。2002年加快了一期工程扫尾步伐及南四湖湖东堤、湖西
堤、西股引河等3项工程实施。二期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水利部已明确将湖东堤
、刘家道口闸作为一、二期衔接项目先期建设,工程开工条件已初步具备。

【防汛抗旱】 抗旱 继连续三年大旱之后,2002年山东省又遭受特大干旱。全省全
年平均降雨量413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39%,为50年一遇,是建国以来最少的一年;
汛期全省平均降雨量仅238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52%,为百年一遇干旱年份。全省有
60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上千家工业企业因缺水被迫限产、停产,近800万农村人口
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一度高达361万公顷,因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60亿元
。面对严重旱情,积极工作,争取中央抗旱救灾资金8000万元,落实了各项抗旱措施
。一是全面推行了抗旱预案制度,科学调度水源。引黄济青工程全年供水9000万立方
米,是建成通水以来最多的一年。国家紧急调集支援山东省8亿立方米黄河水。二是
突出抓好应急调水和水源工程建设。全省共投入抗旱资金达1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专
项资金达1.1亿元,新打机井29800多眼,建设塘坝、水池、水窖等应急水源工程710
0处,先后组织实施了引卫入德、引太入萌、日照北水南调等16项市级以上骨干调水
工程。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工程首次实现了长江水与黄河水的交融,使一度干涸见底
的南四湖湖区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聊城彭楼灌区从河南省调引黄河水2.39亿立方
米,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积极做好引黄济津输水工作,向天津、河北送水4.1亿立
方米。三是在大旱之年实现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的新突破。省政府与各市人民政府签
订了责任书,开创了山东省人畜饮水工作的先河。全省农村供水投入达5亿多元,完
成乡村供水工程860处,解决了220万人、61万头大牲畜的吃水困难,其中有历史在册
人口55万人,投资数额及解困人数创历史新高。据统计,全省各类水利工程共提供抗
旱水源170亿立方米,挽回粮食损失76亿公斤,经济作物价值33.6亿元,抗旱直接经
济效益达100多亿元。
防汛2002年,按照迎战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准备,落实了防汛责任制,修订完善
了各项防洪预案,搞好防汛物资的储备和更新;安排防汛资金8200万元,修复水毁工
程6900处;分8个组对全省防汛准备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积极协调交通、电力、通
信等有关部门,落实了4700万元的建设项目;完善了全省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系统
,实现了水利与水文雨水情数据的整合调用。

【水利建设】2002年,全省共下达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23.63亿元,安排项目316项
。“十五”以前开工的18座大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已基本完成,有17座病险水库列入
中央计划;“十五”以来安排的11座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已开工8座,有2座已完成监理
施工招标;有10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了立项,其中东周水库大坝加固主体工
程已完成,萌山水库已完成工程量的65%;全省已完成了734座小型水库的加固任务。
10条大型骨干河道治理项目中,梁济运河、德惠新河、韩庄运河治理已通过竣工验收
并发挥工程效益;沂河、沭河、徒骇河、东鱼河已完成治理计划任务并通过单位工程
验收;小清河干流尾工建设加快,全年共安排资金1834万元,支流建闸14座;洙赵新
河一期土方工程已通过初步验收,二期建筑物工程已开工建设;大汶河泰安段、济宁
段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5%。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全年全省
共开工工程17.4万项,投入工日5.8亿个,完成投资71.2亿元,新打机井7.4万眼,增
加蓄水能力1.86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16.34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73万公顷,改
造中低产田19.56万公顷。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黄河三角洲日元贷款农业综合开
发项目、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二期项目,全年完成总投资3.81亿元,改善灌溉面积
6.67万公顷。在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解决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若干意见》
后,为解决东平湖库区41.31万移民问题,省水利厅以省政府名义上报国家计委,预
计中央、省总投资可达10.3亿元,实现了库区移民及安全建设的重大突破。东平湖库
区移民和安全建设共完成投资2486万元,省属重点水库库区移民完成投资629万元。

【节水与水环境保护】一是全面落实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措施。全省已有15个市
、60多个县(市、区)成立了节水管理机构。在全省部署开展了用水定额编制工作,已
编制完成了纺织、电力、造纸和化工四个行业的产品用水定额。全省共投入资金5.7
亿元,新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7.93万公顷,新增节水能力2.4亿立方米,农业用水
总量控制在了“九五”水平以内。到年底,国家共安排山东省19个灌区58个节水改造
项目,完成投资4.65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快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全省共投入资
金6.5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64平方公里。有24个国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通过
验收,正在实施的23个国债项目、40项黄河水土保持生态项目按期完成了阶段任务。
加强了公路、铁路、电厂等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监督检查工作,人为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加大了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加强了取水许可监督检查
和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审批,完成了水功能区划分,开展了全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的
编制工作,重新核算了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对17个市的27处水源地全部开展了水质
监测月报制度,完成了淮河流域片和胶东半岛地区入河排污口的调查工作,开展了2
00多个排污口的监测工作。开展了地下水保护工作,济南市地下水保护行动被水利部
列为“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的惟一试点。

【水利管理】2002年,加大了依法治水、管水的力度,水利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是政策法规建设。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山东省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管理
办法》《山东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两个政府令。省水利厅制定了相应的省
级配套文件,14个地级市政府已出台了实施细则。《山东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在
省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起草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
强水利工作的决定》代拟稿,上报省政府待省长办公会研究通过。二是水法规宣传。
充分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有利时机,以两个政府令作为宣传重点,采
取多种形式,深入城市、乡村、厂矿企业进行了广泛宣传。三是依法收费工作。按照
省政府的要求,明确征收主体、征收权限、票款分离、工作纪律、责任追究等具体问
题,全面建立起水利规费收缴新机制,规范和加强了水利规费的征管工作。全省依法
征收各项水利规费9亿多元,其中水资源费4亿多元,上缴省财政2600多万元;河道工
程维护管理费4亿元。四是执法工作。对全省水政监察人员进行了轮训,推行了执法
目标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执法程序公示制等,为17个市水政机构和部分水政监
察规范化试点单位配备了执法专用车辆。全年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1400余起,调处水
事纠纷180起,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水利信息化】一是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编制完成了全省水利信息化规划,启
动了水利信息网二期工程建设,建成了防汛指挥调度大屏幕会议室,对厅机关局域网
进行了扩容,开通了“山东水利网”。厅机关办公自动化软件完成初步开发和安装调
试,开通了与省政府办公厅之间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二是水利现代化示范工程建设
初见成效。首批现代化示范项目已有7个通过验收。三是全面实施了山东水利科技“
134”行动和“410”工程。全省水利系统共有11项水利科研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奖,
1项成果被省科技厅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73项成果获厅科技进步奖。3个引进外
国先进设备应用转化项目已列入国家“948”计划。

【水利改革】一是水利工作前沿领域亮点频现。2002年全省投资超过10万元、100万
元的民营水利工程已分别达到7432处、106处,其中个人投资过百万元的民营水利大
户已达21个。组织申报了82个水利招商引资项目,选出6个重点项目参加了省政府经
贸团赴南美考察及省政府代表团赴港招商活动。全省涌现出了聊城“一河两带”建设
江北水城、东营“碧水工程”、烟台外夹河开发、安丘青云湖开发等一批典型。新的
治水理念在实践中开花结果,生态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开辟了水利工作的新
领域。全省有5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实施了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形成了亮丽的城市风景
线,推动了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二是水利改革逐步深化。在水价改革上,第二轮农业
供水价格调整基本完成,城市工业供水综合水价达到每方0.73元,最高达到1.7元。
在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上,全省有19个县(市、区)成立水务局或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
总数已达79个,首次突破全省县(市、区)的半数,占56.6%。三是行业管理全面加强。
省级项目贮备已达100多项,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完成了水利施工企业资质就位
工作,70多项水利工程全部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以及合
同管理制“四制”管理,已竣工工程优良率达85%。全年共拨付各类资金9.71亿元。
全省水利经济与多种经营持续稳定发展,全年预计总收入105亿元,实现利润8亿元,
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9%和9.6%。
(朱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