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大省对策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7&rec=189&run=13

省委政策研究室“建设文化大省对策研究”课题组

一、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略)
二、建设文化大省的基础和条件
山东省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优势突出,基础雄厚,建设文化大省有着得天
独厚的条件。
1、山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山东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
四五十万年前的新生代更新时期,古人类“沂源人”就在山东繁衍生息。远古时代到
新石器时期,山东人便相继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迎来了中华文
明的曙光。西周时期齐、鲁封国建立后,齐鲁文化得以空前兴盛和发达,成为中华民
族历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孔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
化,不仅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孔子之后,山东文化名人灿若星河,涌现出了孟子、墨子、管仲、孙武、公孙弘、扁
鹊、刘勰、贾思勰、王羲之、何承天、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孔尚任等许多对中
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科学家、医学家、农学家
、天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产生了《论语》、《孙子兵法》、《齐民要术》、《文
心雕龙》等多部世界著名的文化典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山东文化。古城济南的舜文
化,以临淄为中心的齐都文化,菏泽、济宁、枣庄、聊城、德州、临沂等市地的殷商
文化和古运河文化,沿海地区的东夷文化,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风情文化和民俗
文化等等,充分体现了山东人民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在中华民族灿烂
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存在
,已经深深地积淀于我们的民族精神、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之中。
2、山东革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
民大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东人民在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中,
创造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王尽美、邓恩铭,组
织了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开展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1932年,中共青岛市委领导下的“左联”小组,把山东新文化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在几十年的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勤劳、勇敢、智慧的山东人民,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反侵略、反压迫、求解放的宏伟历史篇章,
创造了具有山东人民革命斗争精神的革命起义文化、抗战文化、支前文化、根据地革
命文化、解放区群众文化,等等,形成了山东人民为了追求真理和自由而前仆后继、
英勇不屈、团结战斗、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山东革命传统文化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爱党、爱国、爱军,
勤奋求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诚实守信、自信自强、锐意进取等现代精神,充分
体现了山东文化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3、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
文化工作坚持“二为”方向,认真贯彻“双百”方针,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
巨大成就。
--文化事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全省文化系统企事业单位已发展到1万多家,
从业人员9万多人,总资产153亿元。其中出版发行机构159个,印刷企业5000多家;
县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182座;县以上艺术表演团体118个,文化场馆456个;报
纸145种,期刊270种。
--文化精品创作成果丰硕。“九五”期间,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文艺创作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一大批优秀成果。全省共有800多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
,其中获“五个一工程奖”30项,获奖总数位居各省市区前列。在理论研究方面,创
建了一批研究基地,获得了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秀研究成果;在文学创作方面
,涌现出一大批弘扬主旋律、反映改革开放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在艺术表演方面,
有16台戏剧节目和28人获国家级奖励;省杂技团《车技》荣获国际金奖。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山东省1990年率先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活动
,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目前,已有国家级先进县
25个,省级51个,占县市区总数的55%;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3个,
在全国均居前列。近几年在全省城乡普遍开展的城市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乡
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扩大了社会参与范围,丰富了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由社会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书法绘画、体育健身等文化
活动日趋活跃,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一大批城市提出了建
设文化大市、强市的构想和规划。
--大型经贸文化活动各具特色。各地继十几年前开始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发展到现在的融文化经贸活动于一体,已形成一个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节会文化
经济体系。特别是潍坊国际风筝节、曲阜孔子文化节、泰山国际登山节、青岛国际海
洋文化节和啤酒节、菏泽牡丹花会、济南金秋经贸洽谈会、烟台葡萄酒节和APEC投资
博览会、威海渔民节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文企联姻创出新路子。文企联姻首先在文学创作领域展开,继而青岛、烟台、
济南等市实行文艺演出团体与企业联姻,发展到目前的大型文化活动直接由企业承办
,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传媒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出版集团、山东广电总会的
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初步建立起集团化发展的框架。大众报业集团2001年销售收入
5亿元,利税1.4亿元,经营及发行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省报前3位。广电总台营业收入
6亿元。出版集团销售收入60.8亿元,利税7亿元。
--文化投入逐年增加。“九五”期间,全省财政文化事业经费达到16.15亿元,
年均增长12.7%;2001年达到4.6亿元。5年来全省新建、改建或扩建了2/3的大型文
化设施。
三、建设文化大省的主要制约因素
山东省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与山东文化资源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
还很不相称,最突出的问题是,思想观念陈旧,体制改革滞后,大文化、大产业的格
局尚未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发展缺少活力。省直文艺团体机制不活,演员老化,演出市场萎缩,发
展步履维艰,有的甚至生存困难。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统得过死,亏损严重,全行业累
计亏损8339万元。
2、文化产业发展缓慢。2001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213.5亿元,仅占全省G
DP的2.5%左右;人均文化消费只有341元,占生活费用总支出的9.8%。适应群众需
要的文化产品不够丰富,特别是演出市场很不活跃;一些很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工
艺美术产品缺少深度开发,没有形成产品优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文化
优势和产业优势。
3、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大中城市缺少高水平的文化设施,全省至今无一座
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剧场。基层文化设施落后。尽管全省已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
化馆、影剧院,但多数设施陈旧老化,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4、投资渠道单一,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没有形成。尽管
财政投入是逐年增加的,但大都被人头费吃掉了,用于文化事业建设的经费不多;社
会对文化投入所占比重太小。
5、文化市场发育迟缓。文化中介服务组织缺乏,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
渠道不畅。文化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建设严重滞后,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
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发挥。文化产品市场规模小、档次低,缺少大型文化产品专业市
场。市场管理不规范,“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上有差距。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从“三个代表
”的高度来认识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建设摆不上位置。有的文化单位固守传
统观念,仍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模式搞文化,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单靠向政府
伸手要钱办文化。有的单位对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比较重视,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对
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重视不够,没有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来对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
益相统一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二是改革滞后,体制和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
的要求,制约了文化的发展。1990年以来,文化领域的改革,主要实行了财政差额拨
款制度、补贴制度、奖励制度的改革,而对文化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人事制度等
方面的改革至今没有触及。尤其是文艺演出团体的改革,尽管各地进行了一些探索和
尝试,但总体上没有迈出实质性步子。省直文艺团体的改革,除省杂技团搞得较好外
,其他剧团的改革基本没有动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现
象仍然比较突出,政府部门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具体事务,文化企事
业单位缺乏发展活力。三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力。据各地反映,国家规定按娱乐场
所营业收入的3%、各类广告经营收入的3%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而实际征收数额不
到应收数的1/3。2000年全省广告经营单位申报的广告营业额42.7亿元,而文化事业
建设费只征收了3395万元,与应收数相差甚远,影响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其他方面
的优惠政策落实得也不够好。这既有对政策宣传不够的问题,也有落实措施不力的问
题。
四、建设文化大省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建设文化大省,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
务,以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山东省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
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文化大省,必须正确处理建设先进文化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系,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必须正确处
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必须正确处理继承
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坚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原则;
必须正确处理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关系,坚持有利于发
挥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原则。
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构想是: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发
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将山东建设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科技教育比较
发达、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大省。具体目标是: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
学合理和灵活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宏观调控有力、微观竞争有序、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发展机制。
--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的,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四
有”新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创作充满活力,形成高质量、多门类、具有山东特色
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艺术震撼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消费大幅度增加,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
化、广场文化和家庭文化全面发展,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群众文化体系。
--社科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建设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和研究基地。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以现代传媒、文博旅游、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广告会展
为支柱的现代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有较大增长,文化
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建立起人才流动、资金筹集、技术交易、中介服务等各种
功能完备的文化市场体系,市场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文化传播手段和基础设施先进,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文化设
施网络。
--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竞争开放、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选
人用人机制,拥有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名人。
五、建设文化大省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
本出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已成为影响山东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
大制约因素。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首
要任务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核心是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
,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根本性转变。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文化法规政策并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协调社会公共文化
活动等,原则上不再直接管理企事业单位,将服务性、技术性、生产性事务交给中介
组织或企业,逐步形成社会办文化、产业兴文化、政府管文化的发展格局。当前主要
抓好以下几项改革:
(1)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除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
化场馆和基础研究单位外,其它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全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
化运作,建立自主用人、自主分配、自主生产的机制,实行完全独立的经济核算。
(2)确立国办艺术表演团体自主经营、独立运作的文化实体地位。打破艺术表演
团体与文化管理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取消行政级别,文化主管部门只负责演出团体
的宏观管理、业务指导、主要领导干部的选聘任免等。打破艺术表演团体的地区、部
门和所有制限制,鼓励相同类别和不同类别的艺术表演团体相互间的合并或兼并,改
变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等不合理状况。有重点地试行国有艺术表演团体股份制改造,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参股等方式联合举办艺术表演团体。
(3)文化管理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影剧院等经营性演出场馆,除重大维修改造由政
府给予资助外,日常经营业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4)文化部门所属的演出公司等文化企业与文化管理部门彻底脱钩,与社会办的
演出中介组织和企业平等竞争。
(5)除重大政治性节庆、纪念等文化活动由政府拨款、文化部门承办外,其他各
类文化赛事和演出、评选活动全部交由专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承办,以政府名义举办的
社会文化活动及评奖活动,也应逐步改为委托文联、作协等群团组织或社会中介组织
承办。
(6)仿照国家的做法,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及所属资产整体划归省广电集团,实
现文化资源的合理组合,向大文化的发展格局过渡。
(二)深化文化单位内部改革
文化事业、企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不仅落后于其他系统的企事业单位,也落后于
新闻出版等宣传舆论单位,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实践证明,凡是实行内部改革
的效果都很明显,省杂技团就是很好的例子。考虑到文化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内部改
革应积极稳妥。初步想法是,在坚持其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财政拨款总额不变、政府
扶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参照大众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的做法,实行企业化经营、市
场化运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改革: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或作品项目管理,实行领导干部
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用制、签约制,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
。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文化企事业单位行政一把手的选聘任免,对领导班子副职实行备
案制,其他人员的管理使用权完全交给企事业单位,真正建立起单位自主用人,职工
自由择业,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全面开放的用人机制。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引
入竞争机制,拉开分配档次,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收入分配办法,高层次人才可以
实行报酬协议制,鼓励高薪聘用拔尖人才,鼓励技术、创新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逐
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的分配激励机制。
(3)深化行政后勤制度改革。逐步将行政后勤服务从文化单位剥离出去,实现行
政后勤管理的社会化。
(4)改革财政拨款制度。财政文化事业拨款,要压缩人头费比例,扩大作品、项
目、演出等事业经费比例,逐步实行按项目拨款和以奖代拨。
(5)鉴于目前省直文艺院团离退休人员较多、负担过重的现实情况,为了更好地
推进改革,建议把离退休人员从院团中剥离出来,实行待遇不变、财政全额拨款,交
由社会保险机构管理。同时将文化单位现有的房地产划拨给各使用单位开发经营,由
国资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机制不活,是山东省文化设施落后、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主
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步伐。
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要在保证政府对文化的投入逐年有所增长的同时,广
开渠道,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文化的新途径。坚持“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集体、个人参与文化产业竞争和文化设施建设。按照
国家有关规定,逐步扩大非国有经济投资文化产业的准予范围,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
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经营企业。积极引
进外资直接投资国家允许经营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积极探索社会办文化
的形式和渠道,鼓励社会和企业资助、承办政府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对公益性文化
设施、国办艺术团体的捐助,允许以广告、冠名和门票经营等市场化办法获得补偿。
二是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实现政府财政由养人到养事业的转变。调整投入结构,
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转为文化项目投入,政府财政主要用于
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逐步减少固定投入比例,增加动态投入比
例,提高资金效益。继续加大对重点文化作品和项目创作生产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
,引入招投标机制,采取申报、审核和质量效益测评制度,建立论证、投入、效益评
估等运作机制。增加启动改革、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投入;实行重大文化活动
政府拨款,按市场规律组织运作;逐步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的无偿投入转为国有资
本金的投入。
三是促进文化资源的合理流动,盘活国有文化资产的存量。文化单位存量资产中
能够走向市场的,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改革转化为效益资本。鼓励各类文
化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相互参股等,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加强文化系统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使
国有资产集中到有利于提高文化综合实力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公益性事业上
来。按照“有进有退、加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和规模效益原则,以
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
、跨所有制的文化企业集团和专业文化经营公司。通过重组,改变文化单位小而散、
小而全的格局,推动文化发展上规模、出效益、增实力、创名牌,不断增强国有文化
资产的控制力。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既具有意识形态的社会属性,又具有市场经济的商品属性;既是一项社
会事业,又是重要的经济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必须靠发达的文化产业来支撑,只有充
分发挥文化的产业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政治优势。要坚持择优扶强的原则,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文化产
业对其他产业的联动效应和基础性作用。“十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要争取
达到20%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第一,着力扶持省直三大文化集团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实力,增强内部活力,
提高市场竞争力。山东省的报业、广电、出版三大集团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产业化
经营已初具规模。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办发〔2001〕1
7号文件精神,尽快建立起保证党委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
理体制;保证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传播健康精神文化产品,促
进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竞争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1)健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三大集团属于事业性质,
均实行企业化管理;由党委宣传部门领导,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实行行业管理。行政主
管部门应与集团职能分开,政企分开,各司其职。要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前提下,明确
集团资产经营的法人地位和责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加快广电业改革步伐。省广电总台要抓紧组建全省性的广播影视集团,尽快
建立起以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中心、互联网站和传输网络公司为主体,广播、电
视、电影三位一体,有线无线两台合并,省、市、县三级贯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及其资产整体划归广电集团;将山东教育电视台划归省电视台
统一管理。改革广电总台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实行企业化经营,独立核算,照章纳
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将省广播电视局更名为省广播电视电影管理局
,与广电集团职能分开,政企分开。考虑到广电集团组建过程中理顺管理体制和整合
资源的任务很重,政企分开的问题可待集团组建工作完成、企业化经营步入轨道后逐
步到位。
(3)加强出版、发行、印刷业的整合。省出版集团以11个直属出版社为核心层,
将省内其他7个出版社(济南军区出版社除外)作为紧密层或半紧密层纳入集团管理和
经营。对这些出版社,可以实行只改变管理体制、不改变财税体制的办法。以省新华
书店为主体,组建发行集团,扩大营销业务和营销网络,不断开辟营销渠道,建立书
报刊、音像制品及其他文化产品的连锁营销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整合县以上国有印
刷企业,以省出版集团直属的5家印刷企业为骨干,组建印刷集团,从根本上解决目
前印刷企业过散、过滥和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效益差的状况。
(4)深化集团内部改革。三大集团要按照集团化经营的要求,调整组织结构,优
化资源配置,健全管理机制,转变经营方式,加强市场运作,发展集约经营,形成有
效的自我发展机制。改革人事、劳动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改革分配
制度,实行劳动报酬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改革
财务制度,实行二级单位独立核算。
(5)鼓励三大集团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拓展市场发展空间。三大集团要积极借鉴
、利用和探索一切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突出主业
,多媒体兼营,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全方位开拓发展空间,向跨地区、跨行业、多媒
体的大型综合文化传媒集团发展。通过组建文化产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把上游企
业、下游企业、相关企业联结起来,使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在集团内部得到充分利用
和综合开发,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立足山东省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发展基础,将文
博旅游、体育健身、工艺美术、演出娱乐、艺术培训、音像制品和广告会展等文化产
业作为培育的重点,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迅速增强规模生产能力和市场扩张能力,把
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山东省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发掘和利用,促进文物
博览与旅游的结合,发展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文博旅游业。要树立大文化、大产业的
观点,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特别是文博旅游业、体育健身业、工艺美术
业、演出娱乐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集约化经营,向产业集团发展,在全省形成
若干文化支柱产业和产业集团。
第三,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培育健康繁荣、竞争活跃、统一有序的文
化大市场。要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行为,优化消费结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
围。努力发掘山东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各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开发、研制、生
产各类具有齐鲁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和工艺美术产品,形成遍布全省、星
罗棋布、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专业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完善文化经纪人制
度和文化经营准入制度,加强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沟通。打破文化市场
的行政性壁垒,建立有利于文化市场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管理体系,培育文化资金市
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设备和技术市场、艺术设计市场,以及艺术品展示、鉴定、
收藏、拍卖、销售市场。坚持繁荣与规范并重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整顿
市场秩序,以管理促繁荣,为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把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指导和协调。建立
全社会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纳入省统计指标,并定期发布产业信息和
运行情况。
(五)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关键。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文化专业队伍。在全省有重点地实施“文化名人工程”,争取使山东省文化艺
术各领域、各门类至少拥有3~5名社会影响大的名师、名家。二是文化经营队伍。要
通过在高等院校开设文化经营专业等办法,加快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三是文化管理队
伍。要选拔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会管理、富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中青年干
部,充实到各级文化工作的管理岗位上。在办好现有文化艺术院校的同时,鼓励社会
力量兴办各类文化艺术学校和培训班,以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文
化艺术人才选拔、竞争、激励机制,形成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竞争开放的用人机制
。改革人才管理体制,突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难以流动的僵化模式,实现由
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单位所有向社会所有的转变。
(六)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对国家和省里已出台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要宣传好、落实好。尤其要加强文化
税费的征收工作,把该收的税费及时、足额收上来,并确保用于宣传文化事业建设。
为了促进山东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省里在权限范围内,再进一步
明确和出台一些必要的文化经济政策。(1)保证各级政府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
当年财政预算的增长幅度;同时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文化贷款贴息资金,用于扶持文
化产业发展。(2)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调整文化企业税收返还的分配比例,适
当加大省里统筹比例,对省直宣传文化企业按所得税返还的30%统筹,对省直单位出
版物按增值税返还的30%统筹,专门用于宏观调控和省里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3)
为了加强对文化事业建设资金的征收,对不按时缴纳的单位,每天加收万分之五的滞
纳金。(4)为了支持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议从2002年至2005年在省扶贫资
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文化扶贫;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欠发达
地区文化设施建设的补助。(5)为了鼓励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和新办文化企业,对转制
为企业的和新办文化企业,5年内上缴的营业税由财政按实列支预算,纳入宣传文化
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其发展。(6)为了支持文化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文
化单位的电子设备年折旧率可达到20%,其技术开发费可在成本中列支。对以上几条
进一步细化后,以省政府名义下发执行。

责任编校:郭永生 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