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7&rec=188&run=13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课题组

一、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
(一)高新区发展历程及成就
198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教兴鲁”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建设高
新区作为一个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高新区的发展。
--1990年10月16日,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加速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山东经济
振兴的决定》(鲁发〔1990〕23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和发展高新区的任务,
确定“八五”期间山东省要重点建设威海等5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面积6平方
公里,创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年产值30亿元的规模的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
的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拉开了山东省建设高新区的序幕。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济南、威海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到1994年8月,山东
省通过积极向国家争取和自己筹建,又陆续建设了青岛、潍坊、淄博3个国家级高新
区和枣庄、烟台、济宁、泰安、临沂5个省级高新区。
--1999年11月12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
(鲁发〔1999〕26号文件),解决了山东省建设高新区的三个问题:一是理清了发展思
路,把建设高新区作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条战线摆上了重要位置。二是确立了
发展重点,提出要“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领域的创新,带
动海洋工程、环保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制定
了优惠政策,赋予高新区管委会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给予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税收
、人才引进等方面一定的优惠政策。
--2000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烟台召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会议。在总结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高新区的建设,提出了“争取到
2005年,山东省要有3个国家级高新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10个省级以上高新区技工
贸总收入比1999年翻两番”的目标,明确了高新区建设要树立四个新形象的发展方向
,即树立产品、产业开发的新形象;树立管理体制的新形象;树立领导班子的新形象
;树立园区建设的新形象。在这次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高新技术及
产业发展纲要》(鲁发〔2000〕19号文件),提出高新区建设要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的
新要求,突出开发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构筑优化的创业环境。
--2002年3月,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高新技术工作会议,从优化发展环
境、强化服务功能和建立创新机制的高度,提出了高新区要进行“二次创业”的要求
,即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软环
境建设转变,从产业小而分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转变,从开发国内市场为
主向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把高新区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会上,省委、省政府讨论
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鲁发〔2002〕8号文件),为新
形势下加快山东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到1994年8月,山东已拥有济南、威海、青岛、
潍坊、淄博5个国家级高新区和枣庄、烟台、济宁、泰安、临沂5个省级高新区。200
0年,省政府又批准建立了即墨高新区(因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数据不作统计)。山东
高新区依靠改革和创新在1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可喜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据统计,全省10个省级以上高新区10年多来累计投
入建设资金300多亿元,28.9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全部实现“七通一平”,竣工建筑面
积100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
发展需要,高新区重新调整了规划面积,增大了发展空间,开发面积达到127.9平方
公里,为高新区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入产业发展阶段提供了保障。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1年,全省10个高新区内拥有注册企业13259家
,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5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48家,有21家被
列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进区在建项目48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
目11个,产业化推进项目21个,“863”计划产业化基地7个,产业化示范项目13个。
已有30多种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位,高新区已成为山东省电子信息、新材料
、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的主要基地,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为全省第一大产业,通讯、电
子器件设备、新能源、机电、环保、海洋工程等领域也有了一定技术优势和产品基础
,已培养出像海尔集团、华光电子等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
3、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省10个省级以上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和利税等主要经
济指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特别是2001年,全省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12.3
亿元,较上年增长38.5%;财政收入23.4亿元,增长53.9%。各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
见表一。

表一:2001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

┌───┬─────┬─────┬────┬──────┬──────┬───┐
│高新区│注册企业数│高新企业数│财政收入│技工贸总收入│高新企业产值│税收 │
│ │(个) │(个)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
│济南 │1647 │182 │34647 │1600059 │1097735 │70800 │
├───┼─────┼─────┼────┼──────┼──────┼───┤
│青岛 │2130 │120 │77177 │2580000 │2420000 │196978│
├───┼─────┼─────┼────┼──────┼──────┼───┤
│潍坊 │691 │41 │18715 │721564 │367272 │15670 │
├───┼─────┼─────┼────┼──────┼──────┼───┤
│威海 │1578 │37 │27836 │1050201 │323732 │23963 │
├───┼─────┼─────┼────┼──────┼──────┼───┤
│淄博 │1109 │37 │15660 │1300000 │889000 │33003 │
├───┼─────┼─────┼────┼──────┼──────┼───┤
│枣庄 │531 │8 │1146 │154740 │16330 │8630 │
├───┼─────┼─────┼────┼──────┼──────┼───┤
│烟台 │4171 │54 │15220 │650000 │105660 │22568 │
├───┼─────┼─────┼────┼──────┼──────┼───┤
│济宁 │828 │35 │32147 │788932 │216691 │30690 │
├───┼─────┼─────┼────┼──────┼──────┼───┤
│泰安 │511 │32 │8625 │173000 │187773 │25030 │
├───┼─────┼─────┼────┼──────┼──────┼───┤
│临沂 │63 │4 │2570 │105000 │53409 │3530 │
├───┼─────┼─────┼────┼──────┼──────┼───┤
│合计 │13259 │550 │233743 │9123496 │5677602 │430862│
└───┴─────┴─────┴────┴──────┴──────┴───┘

注:数据来源:山东省科技厅

4、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各高新区依靠国家和地方给予的优惠政策,采取土地开发与
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特别是国外资金和高新技术项目,实现
产业开发的快速启动和高新区的滚动发展。到2001年,全省10个高新区累计引进国内
外高新技术成果近1000项,利用外资项目1090项,其中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
目239个,合同利用外资6514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657万美元。1998年,烟台高
新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5个APEC对外开放科技园之一,并在园内建立了“中俄高新
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威海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8亿美元,占全市
出口额的69%,被科技部和外经贸部批准为全国首批1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
地之一(见表二)。

表二:2001年高新区利用外资情况

┌───┬────┬──────┬─────────┬──────┐
│开发区│外资项目│千万美元项目│2001年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
│ │(个) │(个) │(万美元) │(万美元) │
├───┼────┼──────┼─────────┼──────┤
│济南 │143 │1 │2368 │350 │
├───┼────┼──────┼─────────┼──────┤
│青岛 │1435 │180 │30000 │25500 │
├───┼────┼──────┼─────────┼──────┤
│潍坊 │130 │13 │2660 │1040 │
├───┼────┼──────┼─────────┼──────┤
│威海 │309 │7 │5033 │3895 │
├───┼────┼──────┼─────────┼──────┤
│淄博 │183 │18 │3303 │1574 │
├───┼────┼──────┼─────────┼──────┤
│枣庄 │27 │1 │250 │50 │
├───┼────┼──────┼─────────┼──────┤
│烟台 │252 │13 │14691 │6683 │
├───┼────┼──────┼─────────┼──────┤
│济宁 │39 │6 │5438 │2224 │
├───┼────┼──────┼─────────┼──────┤
│泰安 │25 │0 │486 │203 │
├───┼────┼──────┼─────────┼──────┤
│临沂 │14 │0 │918 │138 │
├───┼────┼──────┼─────────┼──────┤
│合计 │2557 │239 │65147 │41657 │
└───┴────┴──────┴─────────┴──────┘

注:数据来源:山东省科技厅

5、人才聚集成绩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区内的逐步集中,吸引了众多的科
技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胆使用人才的政策为各类人才发挥才智提供了用武
之地。高新区形成优势人才聚集的“高地”,成为科技企业家成长的摇篮。全省10个
高新区先后引进高新技术人才1.2万多名、 留学归国人员1640余人,他们已成为山东
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见表三)。

表三:2000年全省5个国家级高新区人才聚集情况

┌───┬───────┬─────┬──────┬────┐
│高新区│中高级职称人员│同比增长 │大专以上人员│同比增长│
│ │(人) │ │(人) │ │
├───┼───────┼─────┼──────┼────┤
│济南 │6128 │18.89% │15814 │24.03% │
├───┼───────┼─────┼──────┼────┤
│青岛 │1790 │-41.59% │11705 │20.16% │
├───┼───────┼─────┼──────┼────┤
│淄博 │3837 │-2.24% │9558 │5.68% │
├───┼───────┼─────┼──────┼────┤
│潍坊 │2265 │52.32% │5303 │21.23% │
├───┼───────┼─────┼──────┼────┤
│威海 │1839 │1.49% │4666 │-2.09%│
└───┴───────┴─────┴──────┴────┘

注: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

(二)高新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支持高新区发
展的政策规定,出台30多个加快高新区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在计划、工商、税务、土
地、规划、外经贸、人才引进等方面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各高新区
注重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普遍实行了“一站式”服务,治理了“乱收费、乱集资、
乱罚款”,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业门槛。
2、依靠招商引资实现快速膨胀。先后建立了烟台APEC工业园、中俄、中白、中
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一批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
工基地。共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近1000项,利用外资项目2557项,其中利用外资
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到239项。
3、着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到2002年,全省10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建成创业服务
中心15家,孵化场地2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1000家,毕业企业150余家,开发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228项,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6.5亿
元,从业人员1.6万人。其中,济南、济宁、泰安、威海4个高新区的创业服务中心已
经成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
4、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的原则,先后引进1.2万多名人才;同时,加大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与国内外220多
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建研究开发、培训基地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扩大了人才可利用的范围和数量。
5、实施“一区多园”的发展战略。济南高新区联合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
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医学科学院、山东电力研究院等共建大学科技园,形成了研学产
一体化的技术创新基地。其中齐鲁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十大软件产业基础之一,与山
东大学合作创办的齐鲁软件学院被教育部认定为软件示范型学院。济宁高新区将8个
投资规模达50多亿元的生物发酵类企业集中规划在一个区域,极大地提升了济宁高新
区在国内生物发酵产业和技术领域的知名度。国家科技部决定投资上亿元在济宁高新
区建设国家生物发酵研究基地,这对于将济宁建设成为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基地有着积
极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0多年来,山东省高新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国内先进高新区相比差
距还比较大,还不能完全适应山东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建设规模小。与先进高新区相比,山东省高新区普遍规模偏小。10个省级以上
高新区建成区面积不及一个北京高新区。青岛高新区9.8平方公里土地项目已经填满
,与北京中关村1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根本无法相比。不仅如此,高新区的经济总量
也不高。2000年,北京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433亿元,而全省10家省级以上高新
区技工贸总收入总和只有760亿元,仅相当于北京高新区的53.03%;全省高新区财政
收入总和比不上一个苏州高新区的财政收入;高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
过低,2000年高新区GDP占全省GDP的比重约为6%,即便是按照技工贸总收入计算也
还占不到全省GDP的10%。
--外商投资强度不高。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进区发展,在
山东省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与苏州高新区的比较,可以看出山东省高新区在这方
面的差距(见表四)。

表四:2000年山东省高新区外商投资强度与苏州高新区对比

┌────┬──────┬───────┬────────┬──────┐
│对比单位│累计引进外资│世界500强企业 │投资过亿美元企业│平均投资强度│
├────┼──────┼───────┼────────┼──────┤
│苏州 │40亿美元 │50 │10 │2000万美元 │
├────┼──────┼───────┼────────┼──────┤
│山东 │- │- │2 │50万美元 │
└────┴──────┴───────┴────────┴──────┘

注:数据来源:省科技厅

--发展速度慢。在过去10年里,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速度为平均年增长60%
左右,而山东省高新区的发展速度高的达到50%,低的只有10%左右。2000年,全国
53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平均为173.76亿元,山东省5个国家级高新区技
工贸总收入平均为139.87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表五中所列的数据,为“九
五”期间全省5个国家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与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年
均增长率的对比情况。

表五:“九五”期间全省国家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
年均增长率与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年均增长率比较

┌────┬──────┬─────┬───┬────┐
│指标单位│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利税 │出口创汇│
├────┼──────┼─────┼───┼────┤
│山东省 │30.1% │27.0% │25.0%│30.5% │
├────┼──────┼─────┼───┼────┤
│全国 │67.8% │68.9% │64.6%│67.4% │
└────┴──────┴─────┴───┴────┘

注: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

--发展不平衡。10个省级以上高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其中,有的省级高新区发展速
度比较快,已经远远超过国家级高新区(见表六)。

表六:2001年全省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利税比较情况

┌───┬─────────┬──┬─────┬──┐
│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亿元)│名次│利税(亿元)│名次│
├───┼─────────┼──┼─────┼──┤
│济南 │160 │2 │11.8 │4 │
├───┼─────────┼──┼─────┼──┤
│青岛 │500 │1 │17 │1 │
├───┼─────────┼──┼─────┼──┤
│淄博 │130 │3 │14.3 │3 │
├───┼─────────┼──┼─────┼──┤
│潍坊 │72 │6 │5.9 │6 │
├───┼─────────┼──┼─────┼──┤
│威海 │103 │5 │10.8 │5 │
├───┼─────────┼──┼─────┼──┤
│枣庄 │15 │8 │2.3 │8 │
├───┼─────────┼──┼─────┼──┤
│烟台 │65 │7 │4.6 │7 │
├───┼─────────┼──┼─────┼──┤
│济宁 │126 │4 │15.1 │2 │
├───┼─────────┼──┼─────┼──┤
│泰安 │9 │10 │0.7 │9 │
├───┼─────────┼──┼─────┼──┤
│临沂 │11 │9 │0.4 │10 │
└───┴─────────┴──┴─────┴──┘

注:1、前5个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区;2、数据来源为省科技厅

--产业结构雷同。全省10个高新区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基本上都把产业重点放在电子
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三大领域,产业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特色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高新技术聚集度不高。全省拥有高新企业1695家,但在高新区内的只有550家
,占全省总数的32.44%,而成都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74
%。全省10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共有13259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只占4.1%。而同期苏
州的高新技术企业占进区企业的71%,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占进区企业的50%,
山东省高新区的高新技术聚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国内外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有益经验(略)
三、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规律(略)
四、山东省高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及对策措施
(一)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1、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全省
高新技术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重点,以科技
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保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实
现高新区发展与本地经济的紧密结合,培植聚集高新技术产业和辐射带动传统产业改
造并举,努力实现“四个转变”,提高“五个能力”,把山东省高新区建设成为带动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深入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对
外开放、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窗口,推动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科技创新基地和
技术辐射源。
根据以上思路,归结起来,山东省高新区在今后5至10年的发展中应把握“坚持
一个导向、并举两条战线、突出三个创新、实现四个转变、提高五个能力”的战略重
点: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入WTO以后,高新区在政策方面的优势将大大减弱,要
保持高新区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必须尽快摆脱过去对政策和政府行政行为的过分
依赖,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
的市场竞争力为基点,从根本上增强高新区发展的内在活力。
--坚持培植聚集高新技术产业与辐射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两条战线并举。培植加快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山东省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高新区要成为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
,一方面要大力培植聚集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科技产业群体,
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科技优势,辐射带动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从整体上促进山东经济
结构的优化升级。
--突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三个重点。我国高新区发展十几
年的经验证明,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高新区内在
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协调发展;紧跟当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强化持续的自主创
新能力,这是高新区得以快速发展的优势所在。因此,山东省高新区要获得快速发展
并充满活力,必须依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
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不断推进技术创新,靠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赢得充分
的发展空间。
--实现“四个转变”。发展模式要从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向主
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工作重点要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
技资源、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建设转变,在产品市场开发上要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
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在整体发展格局上要实现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向
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
--提高“五个能力”。今后5至10年,高新区工作要实现重点突破,将提高高新
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化孵化能力、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辐射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
力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要素聚集能力作为高新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抓。
2、发展目标
今后5至10年,是我国高新区实现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十五”期间,国家级
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要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02年召开的全省高新
技术工作会议提出,山东省高新区的发展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期间,高新
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根据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统一要求,山
东省高新区的发展目标确定为: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培植起一大批特色鲜明、规模化程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群。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技工贸总收入达
到350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90亿元左右。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准则,
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硬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内企业将得
到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高新区将成为省内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创业基地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技
术创新体系,建立起以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各类企业创业园和创业服务中心
为主体的技术孵化体系,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数量、产值,尤
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企
业孵化能力大大增强。
--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对外科技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俄、中白、中乌科技
合作基地成为山东省对外科技合作的窗口,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年均增长达到30%以上。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突出。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
增强,形成以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沿胶济铁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和若干在
区域经济发展中起龙头作用的高科技产业增长极。
--城市化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经营迈出新的步伐,实
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把高新区建成外向型、现代化、功能齐全、
环境优美、两个文明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城区。
--2~3个高新区跻身国内一流行列。力争把济南、青岛等高新区建成全国一流的
高新区,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带动力量。
(二)对策措施
高新技术产业要“亮”起来,高新区首先要“亮”起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高
新区建设放到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予以充分重视,把高新区建
设当成一件大事来抓。高新区所在地的党委、政府尤其要高度重视高新区的建设,改
变传统观念,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新区发展的内在规律,采取有力措施,使高新区
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准则的管理运行机制
通过改革,尽快建立精简高效、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素、为
企业提供优良服务的、与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接轨的管理体制,这是推动高新区快速
发展的首要环节。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前应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转变管理观念
。彻底摒弃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理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使管理部门
实现权力意识向服务意识的转变。第二,转变管理职能。实现管理职能由对企业进行
管、卡向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法规、规范环境、提供良好服务转变,把管理职能定位
在产业导向、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提供服务四个方面。第三,压缩管理机构。高新
区的机构设置要适应自身发展需要,决不能沿袭照搬行政区划的机构设置。同时,要
根据管理职能的转变大力精简机构,把管理事项和机构压缩到最小范围,把那些不应
由政府管的事从管理机构中剥离出去,交由企业或中介机构去承担。第四,提高管理
效率。进一步减少审批,完善“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形成能迅速处理高新
技术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当前整个社会体制转轨尚不到
位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区外环境对高新区改革发展的掣肘和影响,要进一步落实好省
委、省政府赋予省级以上高新区管委会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
让高新区拥有充分的改革发展自主权。
2、改革运行机制,增强高新区发展的内在活力
高新区的发展要实现由单纯依靠政策和政府工作的推动向依靠市场机制发展的转
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将市场机制引入高新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同时,建立健全市
场体系,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高新区建设要实现由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向市场化
经营的转变。要在全省推广济宁高新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做法,组建公
司制企业经营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产及公共事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
益为中心,搞好园区建设项目和社会事业的经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二是孵化器建设要实现单纯由政府主办向大企业和社会共同兴办、市场化运作的
转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到高新区办孵化器。大企业兴办孵化器,
实行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全套服务,提供市场渠道,以早期股权为交换条件的市场运
作规则,有利于促进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大企业的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和较为
成熟的市场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三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建
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要围绕高新区的发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扶持发展能够
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知识产权、资产评估、金融贸易等方面服务的中介服务业
,完善各类要素市场,为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创造一切条件。四是建立良好的市
场经济秩序。建立诚信制度,坚决打击一切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尤其要建立知
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切实保护科技成果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以特色园区和孵化器建设为重点,提高高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企业孵化能

第一,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持续的科技创新是支撑高新区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而
要保持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高新区必须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聚集
充足的科技与智力资源,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一是走与高校、科研单位
联办高新区的路子,聚集省内科技与智力资源。要充分发挥山东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
科研、人才优势,制定有效的政策,引导鼓励高校师生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带着科
技成果到高新区创业。一些地处高校、科研单位集中地区的高新区,像济南、青岛等
地更应借助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科研优势发展。可以在高新区内为高校、科研单
位设立单独园区,让其享有充分自主权。为了促进高校、科研单位人才、技术优势与
高新区环境、机制优势的更好结合,应当积极探索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参与高新区管
理的路子,使高新区发展逐步向高校、科研单位和政府联办的国际通行模式过渡。二
是办好留学生创业园,聚集海外留学生中的科技与智力资源。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到高新区创业。三是兴办大企业科技园和民营科技园,吸引大
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到高新区创新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实现招才引
智与企业创新的紧密结合。四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
风险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在科技创新中宽容失败。
第二,增强孵化功能。高新区的特色和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均在于它对科技创新的
产业孵化功能。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和各类孵化器将孵化服务、创业资本和信息网络
融为一体,在孵化中小科技企业、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新区要
增强孵化功能,必须集中力量抓好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企业
孵化器。首先,要在投入上进行倾斜,加强孵化器硬件设施建设。其次,提供一流的
孵化服务。要不断拓宽创业服务中心的服务领域,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需求为中心,
完善服务功能,力争为孵化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全方位的服务。三是逐步实现创业
服务中心的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增强孵化企业的市场竞
争力和孵化器自身的发展活力。四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创办各类专业孵化
器,如软件园、生物园等。采取相应政策引导和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大企业
、跨国集团到高新区创办孵化器或向区内科技孵化器投资、参股,推进孵化器向多样
化、多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
4、广开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资金是高新区发展的根本保障。高新区要积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大力发
展和吸引风险投资,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成长提供发达
的创业投资。
--政府资金要改变传统的投资观念和使用模式,在产业发展上真正发挥引导作用
。第一,集中重点投入。政府投入要逐步从建设性、生产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
投向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孵化和产业化转化等高新区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二,
提高使用效益。对政府投资也要按市场化运作,建立财政专项资金返还机制,采取参
股、贴息等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投入,争取使政府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培育风险资本市场。目前风险投资往往只愿投入孵化成功
后进入产业化的项目,而对那些风险较大又急需投入的处于种子孵化期的项目却少有
问津。因此,要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需要,创造像“种子基金”、“天使资金”
等形式多样的更加适合项目开发和产品孵化期的风险投资。目前国内风险投资正在兴
起,加入WTO以后,国外的风险投资也将涌进国门找市场。山东省高新区一定要抓住
这个机遇,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到区内落户。要使山东省高新区对风险投资更具吸引
力,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资本市场。第一,加速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为
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之间的广泛接触和选择架设桥梁。第二,积极培育资金退出
机制。在当前,可通过在高新区设立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引导激活高新技术领域
的并购行为,吸引更多的民间风险资金投向高新区。第三,降低产权交易税赋标准,
为风险资金自由退出、滚动增值创造条件。
--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作用,多方位开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企业贷款担保。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扶持发展各种信
用中介机构,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贷款的信用担保服务。其次,要改善银行的金融服
务。一是经营品种要创新。探索多种形式的质抵押贷款,实行企业动产抵押和各种权
利质抵押贷款,如流动商品抵押、存款质押、商标品牌抵押等多种贷款方式。二是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规则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融资需要。
5、合理布局,增强高新区的产业特色
高新区要避免走产业结构趋同的路子,突出优势,建设特色园区。只有形成自身
产业特色,才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产生产业规模聚集效应,增强对产业发展要
素的聚集力。走特色发展的路子,还可以避免互争资源,促进高新区发展与本地优势
结合,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推动山东省高新区走特色发展的路子,应重点
从以下几方面突破:一是科学决策,合理布局。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对10个省级以上
高新区及周边地区的资源、技术、产业、市场等综合发展要素和优势进行全面考查、
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产业发展方向、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咨询和推介
,明确发展方向,增强政府产业导向决策的科学性。二是突出优势,集中发展。参照
武汉高新区建立“光谷”、云南建立“生物谷”的做法,从山东省各高新区的优势考
虑,济南高新区应以发展软件产业为重点,青岛高新区应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海洋
高科技产业为重点,济宁以生物工程、枣庄以煤化工为重点等等,树起旗帜,造出声
势,面向国内外聚集人才、科技、资金等发展要素。三是重点扶持,示范引导。发挥
济南高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和青岛地理、环境的优势,重点扶持,将其分别建成全省
的高新技术集散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外开放的窗口。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使
两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名,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做出示范,提供有
益的经验和指导。
6、建立联接纽带,发挥高新区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高新区要进一步明确为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宗旨,把带动本区域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企业改造放到与自身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高新区发
展规划、产业布局、发展目标的定位上要做到自身发展和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统筹考虑、同步运作、协调一致。在进区企业的认定上要改变成建制认定的做法,根
据企业改造的需要,允许企业以多种形式进区发展。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也要
实行面向区域经济的开放式服务。二是多形式引导区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区内企
业可通过在市场原则下与高新区周边企业广泛开展技术转移、技术合作、兼并、并购
、战略联盟和资产重组等方式向区外辐射技术。区外大中型企业可采取“两头在内、
中间在外”,“一厂两制、优良资产进区”,“引进外资、嫁接改造”等形式进区改
造,利用高新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新的运行机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让高新区成为
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催化基地。三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式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先在
省级以上高新区比较集中,而且发展态势比较好的胶东地区,以高新区为辐射点,采
取点带片、片连带的方式形成贯穿胶东半岛东西、沿胶济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高新
区的政策、技术、机制优势可以向产业带辐射,带动整个半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展。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鲁南高科技产业带,同时带动鲁北、鲁西发展。
7、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高新区跨越
式发展
--加大对外科技合作的力度。一是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对外科技合作平台。要加快
中俄、中白、中乌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将这些基地尽快建成与独联体国家开展科技合
作的平台。同时,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与印度软件产业、古巴生物技术领域合
作的交流平台,为对外科技合作提供现实依托。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从山
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和共同开发、
共同研制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技术合作。三是与科技强国联手
创办国外科技创业园。采取这种方式,既可以吸引那些不能回国的留学人员到国外创
业园工作,密切留学人员与国内的合作关系,也可以帮助大企业创建海外研发机构和
市场基地,引导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十五”期间,要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一系
列机遇,结合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区建设需要,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加
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一是拓展引进外资的领域。根据我国有步骤地开放服务贸易
领域外资进入的新形势,尽快研究制定高新区商业、外贸、金融保险、城区建设等领
域引进外资的对策措施。二是注重发挥吸引外资的联动效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办好现有外资企业,吸引带动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和企业来投资。三是拓展融资形式
。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银行的优惠贷款,加大对境外间接投资和
中长期贷款的利用,积极开展对外项目融资、BOT融资、证券融资等多种融资业务。
--加大对外贸易合作的力度。一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区内外贸企业在巩
固已有出口市场的同时,全方位地开拓南亚、东欧、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增强出
口能力,扩大市场覆盖面。二是实行政策重点扶持。要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推动高新
区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多种经贸合作,建立出口信贷、进出口信用保险和对外担保等
方面的政策,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促进对外贸易的开展。三是发
展境外投资。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设立境外
贸易中心等,全方位拓展对外贸易,推动高新区经济走上国际化的发展轨道。四是深
化外贸体制改革。大胆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建立科学的导向激励机制,推动高新区健康发展
要推动高新区尽快实现四个转变,加快发展,必须在工作指导上实现转变。要加
强对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宏观指导,建立科学的导向激励机制推动高新区健康发展。一
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改变目前单纯以招商引资、土地开发、技工贸收入等
指标衡量高新区建设成就的方法,应适应高新区“四个转变”的要求,围绕高新区的
创新功能、孵化功能、开放功能、辐射功能,和对技术、人才、资金以及高科技产业
的聚集功能建立起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评价和考核高新区发展成就的
标准。二是建立考核督导制度。对高新区发展实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要组织专门
力量对11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进行定期督导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实现
优者上、劣者下,保持高新区发展的先进性。三是加强对高新区发展规律的研究,强
化理论指导。高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山东省高
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有很多规律和经验值得总结。应当加强对高新区发展规律的
研究,用理论指导山东省高新区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