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7&rec=184&run=13

省政府调查研究室

一、山东自然资源概况
矿产资源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已发现矿产150
种,其中探明储量的81种,居全国前10位的58种,居前3位的24种。保有储量潜在总
值43500亿元,约占全国的3.43%,居第七位。其中占全国比重较高的矿产有:石油
13.34%,金矿12.93%,金刚石46.59%,石膏64.29%,晶质石墨7.40%,饰面石材
20.12%,玻璃用砂岩23.64%,陶瓷土11.46%。煤、铁、滑石、精质石墨、饰面材
料、玻璃用砂岩和陶瓷土等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
土地资源全省土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其中,山地
占15.51%,丘陵占13.19%,平原和盆地占62.72%,滨海低地和滩涂占5.34%,现
代黄河三角洲占3.24%。土壤类型以褐土、棕壤和潮土为主,大部分为优质可耕作土
壤。据省国土资源厅2000年业务统计,全省已开发利用土地总面积1412.67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90%。其中,农用地1003.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建设用
地408.4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农用地中,耕地767.07万公顷(统计局数为
656.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下同)的49%;园地101.53万公顷,占6.5%;林地1
03.70万公顷,占8.3%;牧草地4.20万公顷,占0.3%。建设用地中,城乡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178.80万公顷,占11.4%;交通用地48.70万公顷,占3%;其他建设用地1
56.87万公顷,占10.8%。
生物资源山东境内有植物资源3100种,其中木本植物73科210属662种;陆栖脊椎
动物500种,其中兽类73种,鸟类406种和亚种,爬行动物28种;两栖动物10种,鱼类
345种。森林资源是生物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2000年)森林资源清查
结果,全省林业用地面积339.83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69%,其中有林地面
积227.4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6.93%。从林种看,主要是经济林、防护林和
用材林,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46.13%、44.57%和8.58%。全省森林覆盖率为18.8%
,林木总蓄积7659万立方米。森林资源仅占全国的1%,处于下游水平。
水资源山东地处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我国北方17个
主要缺水省份中,山东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全省人均水
资源占有量344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7%,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居
全国倒数第三位,远远小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1000立方
米的临界值。多年平均降水量从鲁东南沿海的850毫米递减到鲁西北的550毫米;多年
平均径流量东南沿海高值区为260~300毫米,鲁西北平原和湖西平原低位区只有30~
60毫米;地下水资源山丘区与平原区差别较大。全年的降水量约有3/4集中在汛期,
特别是7、8月份,甚至主要集中在一、二次特大暴雨之中。客水资源主要是黄河水,
1951~2000年年均入境流量为385.8亿立方米,按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黄河分水方案
,一般来水年份山东可引用黄河水70亿立方米。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量骤
减至22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来水量减少42.4%,特别是2000年、2001年入水量分
别仅有133亿立方米、129亿立方米,自1972年黄河山东段首次出现断流以来,1991年
至今几乎每年都出现断流。国家分配给山东70亿立方米的引黄水量指标难以保证,黄
河水“可用而不可靠”的状况日趋明显。
海洋资源山东是海洋资源大省。海岸线长达3024公里,约占全国的1/6;水深15
米以内浅海面积14835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2%,在沿海11个省(市、区)中居第四
位;滩涂面积322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5.6%,居第二位;岛屿众多,其中5000平
方米以上的有326个;2/3以上海岸为山地基岩式,建港条件优越,是我国长江口以北
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之一,可建深水泊位的港址有51处。内海领海专属
经济区面积与陆地国土面积相当,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目前已发现矿
种102种(含亚矿种),探明储量的6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5226亿元,约占全省矿
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1.6%。据调查,有海洋经济生物600多种,其中鱼类260种,贝类
90种,海珍品资源量7000吨,渔业资源年捕量可达110万吨。此外,还具有丰富的滨
海旅游资源以及颇具潜力的海洋能等资源。
山东自然资源主要特点:
1、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由于山东人口总数已达9041万人,人口密度
为577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全国132人/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这就形成了自然
资源总量较大而人均拥有资源量较少的特点。比如全省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17公顷,
不及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20%、世界的7.5%,其中人均耕地面积仅0.084公顷。探明
矿产保有储量潜在总值的人均占有仅4.9万元,占全国人均值的49%,居第11位。
2、种类较齐全,但存在结构性短缺。山东在资源结构上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
面是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相对丰富,另一方面则是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土地后备资
源的严重匮乏。突出表现在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和亩均水资源占有
量都很少。可利用后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在1949~2000年52年中,山东人口增加了
近一倍,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减少了50%,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2001年山
东土地后备资源总量大约2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位置偏远、人口稀疏的
地区和地形起伏较大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土地质量差,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
难以得到保证。未利用土地中,有近10%的难利用土地,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森
林资源数量偏少,覆盖率为14.51%,低于世界26.6%和全国16.55%的平均水平,居
全国第22位,有林地面积居全国第23位,林木蓄积量居全国第26位。
3、分布较广泛,但自然生产力低。山东自然资源分布呈明显的区域特色。如矿
产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省17个市,且由于成矿地质条件不同,各地形成的矿产资源在
地域组合和矿种配置上差异明显。胶东主要分布有贵金属、有色金属以及部分非金属
矿产;鲁中主要蕴藏有黑色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
;鲁西北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卤水矿产;鲁西南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毗邻
海域则主要分布石油、天然气、煤、天然卤水及滨海沙石。但从总体上看,主要矿产
矿床规模偏小,支柱性矿产中共(伴)生矿、贫矿和难采、难选、难冶矿居多。全省探
明矿区(床)中,中、小型矿床占80%以上。探明的矿产多为共(伴)生矿产,其中以金
属矿产居多,如铜、铅、锌、银、锆英石等全部是综合矿。许多重要矿产多为贫矿或
难采、难选、难冶矿产,如60%以上的铁矿和大多数铜、铅、锌、铝等矿产,磷矿、
硫铁矿、自然硫、钾盐等矿产均属于贫矿或开采条件很差的资源。
4、开发程度较高,但利用层次较低。全省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近70%,
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40%的合理水平;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濒临枯竭;全省18种
主要矿产中,D级以上保有储量有12种不同程度下降;已利用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
面积的90%,土地垦殖率达到4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5个百分点。但受技术水
平的限制,利用层次低,产出率不高。全省平均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用水量达134立
方米,农业平均水分生产率仅0.8千克/立方米;全省城市建成区单位面积GDP产出不
到300元/平方米,而广东省接近400元/平方米,上海市高达650元/平方米;农用地产
出率也较低,2000年粮食单产4938千克/公顷,油料3730千克/公顷,棉花1085千克/
公顷,均低于先进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水平。
二、山东自然资源比较优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山东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主要是: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山东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便
利条件。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资源和经济大省,山东拥有中国最大的半岛--胶东
半岛,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不但海岸线长,而且有数量众多的优良港址。从亚
太地区看,山东地处日本“雁形产业扩散战略”和美国“蝶形产业扩散战略”的辐射
范围,极易受到发达国家新一轮技术转移浪潮的波及。从全球角度看,国际上许多经
济专家预测,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将极大地依赖于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山东正
处于这一热点地区,有利于我们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二)充裕的资源基础,使山东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拥有较大空间。石油、煤炭、黄
金、冶金、建材和化学工业等主要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特别是作为中国重要的农
业产区,粮食、棉花、花生、大豆、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产量一直居全国前
列,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许多农产品品牌享誉海内外。矿产、海洋等
较大的储量和潜力,表明山东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较大的空间。
(三)发育完善的资源产业,为增强资源开发能力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技术保障。山
东自然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依托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较齐全的资
源产业体系,且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工业方面,以矿产资源与矿业开发为
依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石油、煤炭、黄金、冶金、建材和化学工业等的
经济总量、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奠定了山东工业大省的地位。海洋产业方面,以
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洋化工为主体的“海上山东”建设方兴未艾,不仅产品产量
和开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而且许多方面的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这对于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四)扎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为山东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经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山东省已具备了较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工业生
产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改善,多数工业行业效益不断提高,主要工业指
标保持稳定攀升,工业总产值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机械化程
度稳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基本建设投资
连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交通、通讯、电力等设施日趋完善;国内消费品市场稳定增
长,各类商品销售均呈增长态势,批零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良好;经济国际化进程
加快,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领域不断加深,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了较快增长,已初步形
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些都从宏观上为山东自然资源的开
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山东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的绩效,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
利用强度都比较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矿产资源看,山东保有资源
储量潜在总值居全国第7位,矿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4.69%,居全国第2位。石油剩余
可采储量居全国第3位,年产原油占全国总产量的18.70%,居全国第2位;煤炭保有
储量居全国第11位,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68%,居全国第2位;金矿保有储量
居全国第2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4%,位居全国之首。矿业总产值和矿产品加工
业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40%左右。从土地资源来看,除了难利用部分外
,土地资源基本都已开发。以占全国1.6%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国8.2%的粮食、14.
7%的棉花、13.2%的油料、14.6%的水果和9.4%的肉类。从森林资源来看,尽管总
量不足,但开发利用已由木材原木利用的单一领域,发展到木材加工、林果生产、种
苗花卉、野生动物驯养等多个领域,发展势头良好。从水资源来看,水资源利用已达
到比较高的水平。全省目前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589座,塘坝34676座,在各级河道
上修建各类水闸901座,固定机电排灌站30139处。从海洋资源来看,尽管开发利用尚
处于初级阶段,以海盐开发、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为主的开发利用强度已相当大。山
东海盐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海盐、盐业化工生产均居我国首位。
海洋水产品产量自1989年起就一直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5以上。海洋
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0%,仅次于浙江居全国第2位。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多年
来均居全国之首,分别约占全国的20%和28%。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也较快,已初步
形成港口群体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格局。
山东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二是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
三是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资源浪费严重。
四、山东自然资源开发潜力与前景展望
总的看,山东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资源利用前景可观。
(一)石油、煤炭、黄金等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根据第三次资
源评价,胜利油田仅在济阳坳陷及周围浅海地区资源量为83亿吨,目前已探明石油地
质储量约41亿吨,仍有40多亿吨油气储量有待发现。全省含煤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
,负2000米以浅煤炭总资源量约655~700亿吨,目前探明储量约占预测总量的40%。
金矿累计探明储量1075吨,还有2600多吨的预测资源量有待发现。此外,石墨、石膏
、滑石、石灰岩、花岗石、金刚石及玻璃用硅质原料等,探明储量多,开发经济效益
一般较好,资源潜力比较大。
(二)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据调查,山东近海自然生态条件较好,鱼种较多,
且拥有一定种群数量,如能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采取有效的增殖措施,可以
提高渔业资源质量,增加供给量,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广袤的滩涂中
有机质丰富,十分有利于滩涂贝类养殖和池塘鱼虾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岩礁海岸环
境适宜刺参、盘鲍等海珍品生长,发展海珍品增养殖的条件得天独厚。山东宜盐土地
及滩涂资源多达2740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2.6%,居全国之首,加上适宜海盐生产的
北方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使山东发展盐业、盐化工业占据绝对优势。山
东海洋及近岸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藏种类繁多,蕴藏量较大。目前已发现矿产102
种(含亚矿种),探明储量的矿产65种。资源潜在价值约5226亿元,约占全省矿产资源
潜在总值的11.6%。
(三)森林资源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一方面,许多林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广阔,特
别是经济林产品生产成本低,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等产业前景广
阔。另一方面,现有林地资源开拓潜力巨大,尚有可用于造林的林业用地99万公顷,
非林业用地中有未营造农田林网和需完善林网的农田244万公顷,未进行农林间作和
需完善农林间作的农田27万公顷,需要进行地堰开发和完善地堰开发的面积12万公顷
,只要把这些潜力发挥出来,森林覆盖总面积可以达到4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可以
超过25%。
(四)水资源尽管严重短缺,但如果能够强化开源、节流、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对策
以及采取相应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也可以实现全省及各市水资源的基本供需平衡。
据测算,通过节约用水和新资源开发利用,全省到2005年、2010年和2030年可实现增
加供水量分别为68.72亿立方米、128.21亿立方米和244.36亿立方米。
(五)土地资源虽然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总量扩张空间狭小,但是,可以通过对
中低产田的改造、耕作制度的改革、农用地结构的优化以及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来
提升土地质量,合理利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比如中低产田改造,从现在的
实践看,通过改造每亩能增产100~150千克。全省耕地中约有60%以上为中低产田,
如果把低产田改造成中产田,中产田改造成高产田,按每亩各增产100千克计算,在
2000年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就可以增产粮食750万吨。2002年平均耕地复种指数为
164%。若复种指数提高到175%,按实有耕地计算,将可以新增播种面积约85万公顷
,相当于新增耕地面积50万公顷以上,潜力比较大。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将
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较大的潜力空间。目前全省城市人均用地面积不足120平
方米,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超过180平方米,如果能及时通过土地整理和农村宅基地
流转,向城市转移一个农村人口就相当于节省建设用地60平方米。2001年山东城市化
水平为39.2%,预测到2010年将达到50%。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农村人口大规模转
移到城市,可以节省出数量非常可观的土地资源。即使在现有人口和城市化水平下,
如将山东城镇人均用地指标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降至150平方
米,仅此两项即可节省土地约4800平方公里。
五、山东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构想
(一)战略思路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资源大省,山东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应确立如下战略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依据
全国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
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
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
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
持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资源开发
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改革资源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坚持开发、利用资源
与节约、培育资源相衔接,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调控资源相结合,发展资源产业与保
护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力求将资源转变
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二)指导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未来山东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战略指导原则:
一是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要摸清家底,对存量资源进行分类监控,逐步
建立起全省统一的资源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资源开发利用监测控制体系,对于
优势资源,重在管好、用好;对于紧缺资源,重在节约、保护;对于濒临衰竭资源,
重在培育、替代,以实现全省资源开发利用的动态平衡,保持自然资源固有的生态循
环系统。
二是依法监管,市场配置的原则。一要转变政府职能,由过去主要以计划配置、
行政监管的模式,转向主要以市场配置、依法监管的模式,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加大
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二要明确资源产权,合理确定资源价格,完善资源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确保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使各资
源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化组合,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三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关
于资源监管、保护、开发、利用的一系列配套法规,并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使政府、
企业和市场都在法的规范中有序运转,各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三是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的原则。资源的生成和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资源的
开发利用也必须遵循其自然规律,绝不可凭主观意愿简单行事。为此,在资源开发利
用中必须克服随意性,增强科学性,提高合理性。关键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
含量,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逐步由粗放型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为集约
型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四是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的原则。要消减资源开发利用的负面影响,必须贯彻开
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把防治污染、保护生态作为资源开发利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
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看待。为此,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谁
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谁破坏谁受罚。决不允许只讲经济效益
,不讲生态效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昂贵的自然资源的现象出现。
(三)战略目标和重点布局
根据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山东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确定如下战略目标
:一是资源总量控制目标(人口)体系;二是资源质量提升目标体系;三是资源产业优
化目标体系;四是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体系;五是资源管理监测控制体系;六是
资源市场配置体系。这些分类目标体系应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其职能制定一系列具体
指标,由统计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归纳汇总,最后由发展计划部门纳入全省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切实执行。
为了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未来山东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构建“
发挥三大优势、打破一大瓶颈”的战略布局:
一是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开发蓝色国土。海洋资源是山东最大、最重要
的优势资源。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海上山东”的总体部署要求积极抓好各项措
施的落实,进一步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目前,应在继续抓好传统海洋产业,
积极发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化工、海洋医药
、海洋油气、海上旅游等海洋二、三产业,特别是发挥山东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
,着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建设渤海沿岸盐油开发区,青烟威渔业、旅游工
业开发区,黄海沿岸港口旅游区。建议省里抓紧组织力量,修订完善海洋开发建设总
体规划。
二是充分发挥石油、煤炭、黄金、建材等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资源主导
型产业。石油、煤炭、黄金、建材是山东的主要矿产资源,应当继续作为开发利用的
重点,充分挖掘潜力,发挥更大效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
度,扩大矿产资源储备,同时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省内外、国内外“两
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利用外资勘查开发省内资源、到西部和国外勘查开发
矿产资源和发展矿产品进出口贸易等方式,融入全球资源配置的大市场。加大矿产资
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资源产业,使之不
断焕发青春和活力。
三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未来山东土地资源开发
利用要在现有基础上,紧紧围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
约型转变,以提高土地产出率来解决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少”的基本问题。
要通过农业用地结构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和后备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不
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通过制定科学可行的
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从宏观上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
机技术、信息技术,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和决策支持体系,尽快实现土地资
源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通过推进土地使用权制度创新、规范城乡土地市场等,改
革土地管理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为山东农业走向
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努力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打破水资源“瓶颈”制约。水资源危机是当今世
界和未来10年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缺水,中国也缺水,山东尤其缺水。水
资源严重紧缺与洪涝灾害和生态恶化这“三大水患”,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
的最大瓶颈。打破这一瓶颈必须唤醒全民的“水危机”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
水资源保护,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大水利投入,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依靠体制
创新和科技进步,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血脉

六、搞好山东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措施和对策建议
(一)改革资源管理体制
着眼于建立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点抓好以下
几点:一是明确界定资源权责。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经
营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实现投资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和责、权、利相统一。二是明确
并健全资源管理目标。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和当前经济改革措施,明确各级资源管理部
门的主要工作目标,发挥各部门或跨部门以及区域规划在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作用,
强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力度。三是明确建立资源管理考核机制。重点是以资源合理
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建立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从管理层面上解决资源的任
意和过度开发利用问题。四是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
建立一种动态的政策分析机制,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
管理政策是否有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使决策者在评价和选择某种政策方案时能够充
分考虑对自然资源利用或其他经济政策实施的影响。
(二)完善资源开发机制
当前需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制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性规划。以实
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准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区分自然资源的丰缺状况,对各
类资源的开发进行总体和分类规划,并对规划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建立严格的监控机制
。二是建立规范的资源开发准入制度。对开发层次低、技术含量低、社会经济效益低
的资源企业要严格限制进入;对浪费严重、污染严重、破坏性开发严重的中小资源企
业要坚决取缔;对那些开发层次高、技术含量高、社会经济效益好的资源企业要重点
支持。三是在资源开发中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特别在一些大型资源企业,要适当改
变国有成分过多的状况。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整合社会力量,吸纳更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总体素质和经济社会效益。四是建立资源有偿
使用制度。把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综合建立统一的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改
变过去资源低偿甚至无偿开发使用的状况,做到合理定价,有偿使用,适当提高资源
和环境成本。
(三)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方式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
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状况,需要在政府宏观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加强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建立资源价格机制。这是实现由
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要素。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相关权利,比如勘查权、使用权等的获
得,要受供求规律的调节,体现市场供求状况。二是建立健全资源市场。资源权益的
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资源价格机制的有效发挥,都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市
场体系。当前首要的是要把资源和资源权益商品化,通过多元主体进行转让、拍卖等
交易方式,使其在流动中实现优化配置。
(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改善和提高山东资源质量;二
是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要效率;三是调整资源产业结构,推动资源
产业优化升级。
(五)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要贯彻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同等重要、同时并举的方针,坚持在保护中
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资源利用效益和生态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避免一些发达
地区所走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严格执
行刚性环保政策,坚决制止“重开发轻环保”的倾向。要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保护环境
。从资源的勘查设计、开发利用到生态评估、环保标准和环境恢复等,各个方面各个
环节都应当计核环境成本,纠正只计资源成本不计环保成本,或者低估、少估环境成
本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