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宏观经济形势及2003年对策建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7&rec=183&run=13

山东省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一、2002年我省经济形势是近几年来最好的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民经济呈现出攀高态势。预
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500亿元,同比增长11.5%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
长3%、14%和10.5%。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增加,工业支撑作用增强,
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预计全年一、二、三产业比重13.3∶5
0.2∶36.5。
(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全省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竞相增长
,比较优势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快速发展,八成以上重点工业产品保持增长,产销衔
接良好,企业效益持续提高。预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70亿元,同比增长
17%以上;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850亿元,同比增长20%;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13%和14%。
(三)培植外经外贸、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等“三个亮点”成效显著。预计全
年合同外资额120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65.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7.6%和54
.6%;实现进出口总值3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出口210亿美元,同比增长
16%。外资项目的平均规模继续扩大,新批电子信息产业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外资和
实际利用外资均呈大幅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增长35%。全省私营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实现利税、利润分别增长48%
和50%。
(四)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全省各类投资快速增长,地方投资力度明
显增大,重点行业投资加快,企业投资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增强,房地产投资开发持续
活跃。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是1994年以来增
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从消费需求看,城镇市场增长快于农村市场,批发零售贸易业比
重大,餐饮业增速快,汽车、通信、住房和旅游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具有竞争优势
的超市、连锁店等新型业态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5亿元,同
比增长12%,其中城市增长14%,农村增长8.8%。
(五)财政收入实现超经济增长,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公共领域倾斜,金融投放步伐
有所加快。预计全年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财政支出较好地保障
了政府运转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政策,增加了对城市建设的
投入。全省各项存款余额超过10000亿元,各项贷款大幅度增长,对消费的支持力度
加大。到11月末,个人中长期消费新增贷款同比增长94.5%。
(六)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5元,同比
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同比增长5%。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
品消费占的比例不断下降,文教、通信、保健、汽车等休闲、服务性消费形成新的消
费潮流。社会保障制度扎实推进,“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的政策得到落实。全
省普通高校招生21.5万人,同比增长25.8%。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二、2003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明显增加
(一)宏观经济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决定,2003年国家
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巩固提高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国债,重点向重大项目建
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五个方面倾斜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全年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继续加大。同时,
随着投融资机制的不断完善,民间投资也将加速启动。二是新一届各级领导班子将会
以更大的力度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向前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制
度与政策环境。全国上下集中学习十六大精神,将极大促进思想解放,充分调动各方
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按照十六大的部署要求,围绕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和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
度,各项改革综合推进,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根本动力。四是消费和投资需求逐
步回升,一些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升温,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渐强,制约消费的政策环境
逐步宽松,消费需求稳中有升,旅游、娱乐、汽车、通信、房地产等新的消费热点对
市场需求增长的带动作用将继续增强。
(二)经济自主增长的力量逐渐加强。2002年以来,市场机制引导的经济增长的成
分不断扩大,而且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下去。首先,消费结构升级扩大了产业发展的空
间,促进了相关行业的高速增长,也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信息产业为先
导,住宅和汽车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全面改造为基础的产业升级主线越来越清晰。
这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次,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使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全社会投资增长对政府直接投资等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
逐步降低,企业收益、价格、预期、自筹投资、利用外资等市场因素对投资增长的贡
献不断提高。据分析,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前三季度,全国有关刺激投资的宏观
政策拉动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4、3.1和6.1个百分点;同期的投资增长速度分别达8.
21%、11.65%和18.15%,仍然呈现相当高的回升态势。在2002年新开工项目和在建
项目明显增多的基础上,2003年将还有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随着培植“三个亮
点”效应的扩大,全省利用外资和民间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提高。再次,企业家对经济
发展的信心增强。2002年第三季度我国企业家信心指数已达121.8,接近历史最高水
平。我省企业家宏观景气指数和企业状况景气指数分别为131.2和135.6,均创近几年
新高。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在近期将保持下去并可能进一步强化。
(三)加入WTO的积极效应将会进一步释放。加入WTO加快了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
的步伐,促进了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加入WTO使我国劳动力成本低、产品
质量和功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档次的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环境大幅度改善,
出口额在短期内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传统的纺织、服装、
轻工等产品的出口将随各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减少而稳定增加,有利于我省外
贸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加快改革开放的速度,加大改革
开放的力度,使市场经济机制更加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
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政府管理体制对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更大
的吸引力,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对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外商直接投
资的快速增长。从我省情况看,2003年外经贸发展的条件也好于上年,特别是我省集
中力量培植外经外贸这一亮点,出口和利用外资创高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尤其是青岛
、烟台等沿海经济强市,在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方面将呈现加快发展的势头,对全省
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国家正式出台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向外商转让
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政策,对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提供了条件。
(四)市场经济秩序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02年以来,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综合协
调,增强调控合力,特别是下大力气抓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设,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欺行霸市和制假售假行为,严惩偷、逃、抗、骗税等经济领域的违
法犯罪活动,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规范和优化。转变政府
职能和行政方式,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健全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政府定价行为,
依法行政,加强软环境建设,使全省的政府服务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社会信用环境
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为2003年更大规模地招商引资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
条件。2002年还推进了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了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市
场化进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世界经济形势总体趋好。目前,大多数分析家都对2003年世界经济走势持谨
慎乐观的态度,认为尽管世界经济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较多,美国经济复苏迟缓,欧
盟经济微幅增长的态势难有大的改变,日本经济仍面临很大困难,中东局势还存在很
大的变数,但在经历了2001年全球经济衰退,2002年恢复性增长之后,2003年将呈现
出小幅回升趋势,对出口增长的积极影响将进一步显现。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也将为
利用外资、推动结构调整提供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打算把兴建制造基地、
研发机构和物流采购中心的战略性投资转向中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表的《
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由2002年的2.8%提高到3.7%,其中
,美国由2.2%提高到2.6%。另据联合国《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全球经济增长率将
由2002年的1.7%提高到2.9%,其中美国将由2.3%提高到3.2%。
尽管2003年经济工作面临的形势比较乐观,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发
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水资源严重短缺。2002年全省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粮、棉、油、果等普遍
减产,因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0亿元以上。目前全省各类水利工程蓄水仅为
38.6亿立方米,比历年平均蓄水量减少50%以上,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可引用的黄河
水也非常少。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
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当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快,农业剩余
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面临着较大难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
发展跟不上结构调整的步伐,缺少大的龙头带动企业。农产品价格下降给增加农民收
入带来较大影响。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卫生防疫体系等建设滞后,农产品
档次、附加值较低,农药残留、化肥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不仅影响出口,而且在国
内部分大中城市销售也受到一定影响。
三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低位运行。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产品出
厂价格、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均有所下降。随着关税的下调、非关税措施的弱化和进
口的增加,2003年物价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城镇随着养老、医疗、教育等支出
预期增大,居民即期消费不高,支出预期上升,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农民增收困难,
农村市场消费发展迟缓。社会信用消费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都制
约着消费的扩大。在对外出口方面,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动荡将加剧贸易保护主义,
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四是劳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从就业需求和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看,就业问题将
是未来较长时期内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和资金密
集型产业比重的提高,吸纳就业数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不
断裁减人员,使得就业总量的增长进一步放缓。2003年我省需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总
量将进入一个高峰期,包括1999年高等院校首次扩招的毕业生约15万人,预计城镇需
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120万人,而能安置的仅90万人左右,解决就业的任务比较艰巨

五是财政收支压力较大。2003年影响财政增收的因素比较多,国家将下调一些行
业的税率,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分成比例由“五五”改为“六四”,一些临时性增收因
素减弱或消失,山东省财政收入有可能不会大幅度增长。但支出中保工资、保改革、
保稳定的任务较重,农业、科教等重点支出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加大。
三、对山东省2003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一)加快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一
是要紧紧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提高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放手发展优
质粮食品种、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作物,优化三元种植结构。把发展畜牧业和水
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发展牛、羊、奶业和特色养殖业,提高畜牧业在
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同时,开拓远洋渔业捕捞和海外渔业发展空间,搞好海水和淡
水养殖、滩涂开发及水珍品生产加工。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个
体私营经济,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二
是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
竞争能力强的55家龙头企业,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经营管
理水平,拉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
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运行
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三是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健全农产品认证制度、标识制
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
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使我省出口农产品、优势农产品尽快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
程的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四是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
资合作。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良种和人才,改造传统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国际
化。着力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出口生产加工基地,按国际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快
建立开放式的产业体系和运营机制,推动优良品种和名牌产品的开发,带动更多的农
产品进入国际营销网络。五是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
境建设,尤其是大型水利建设项目、乡村道路建设等,仍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不
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深化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金融
性投资,增加农户小额贷款和扶持农业发展的专项贷款。六是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
业,大力推广喷灌、微灌及滴灌等节水技术,运用价格杠杆,建立起节水农业生产体
系和节水机制,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步伐,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一是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
培植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
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建材、冶金、造纸等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
抓好大项目建设、引进跨国公司的战略投资和创办特色工业园区三个环节,技术引进
创新与产学研联合攻关相结合,资金集约投入与资产优化重组相结合,集中力量培植
战略优势产业。重点培植以轿车、重型车为重点的汽车工业,以乙烯、炼油为重点的
石化工业,以成套专用设备、高新技术设备、船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以名优家电
、软件开发、网络集成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使我省制造业的
总量规模、竞争能力和运行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逐步建成制造业强省。
二是调整区域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东部地区要依托各类
园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率先建设成为日、韩及欧美的加工业基地,加快推进城市
化,建设成为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集散地和旅游胜地,使国际化水平和外向度
更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更快,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
作用更强。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发展加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集中精力提高二、三产业比重,力争在招商引资、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劳务输出
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海上山东”建设作为跨世纪工程,目前已
经积蓄了快速增长的条件,要进一步激活其发展因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
优势,使之真正成为山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要按照十六大精神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有经
济要加快改革步伐,着力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支配能力和运营效益,积极推行股份
制,发展混合型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改革国有资产管
理体制,抓紧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
体制。通过市场配置和政策引导,尽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
三是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餐饮等
行业,推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培训和后勤服务的社会
化、市场化、产业化。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和高值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信息服务
、现代物流、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是一个迅速成长的新兴产业,要加强旅游
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旅游项目开发,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档次,加强旅游
市场的综合开发,进一步拉长旅游产业链。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拓展业务领
域,不断完善和发展消费信贷、投资理财、项目评估、国际结算等方面的业务,拓宽
融资渠道。要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发展模
式,促进服务业上档次、上水平。
(三)继续抓好“三个亮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外经外贸要进一步树立大外经
贸意识,把一切有利于外经贸发展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抓住世界经济总体趋好
和入世积极效应显现的机遇,适时调整出口战略。要集中力量扶持纺织服装、电子信
息、家电、船舶和集装箱等产品的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
投资设厂,带动国内原材料、工业消费品等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支持省内大企业跨
国经营,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保税区、出
口加工区以及各种类型经济开发区的作用,鼓励各类企业广泛开展与国外大公司的合
资合作。突出专业化招商、以商招商和产权招商等多种新兴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
力度,提高质量。要充分发挥各类园区招商引资优势,有规划、有针对性、有创意地
招商引资,重点吸收跨国公司投资的高新技术项目、发达国家全球战略调整中的产业
转移项目和外商独资的大项目。要研究国际资金流动趋向,引导我省企业与国外企业
投资意向的产业对接,吸引跨国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要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范围
,巩固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已有的市场,同时研究与俄罗斯、乌克兰、印度等
国家的合作,开拓新的市场。在注重引进外资的同时,研究扩大利用内资,更多、更
好地利用山东以外的资金为我省发展服务。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产业。电子信
息方面,力争在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网络业、信息化和信息服务五个领域取得
突破。发挥我省在小型机服务器、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传真机、大屏幕高清晰
度数字式彩电、变频空调等数字化产品居全国先进水平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影响,提
高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网上山东”建设,重点建设经济管理信息应用系统,抓好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库的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
争力。新材料产业,要着力解决布点多、规模小、档次低、品种少的问题,重点发展
电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陶瓷、冶金新材料、新型建筑
材料等产品。生物技术产业,坚持上游和下游产品并举,主要开发下游技术和产品,
逐步实现产业化。搞好各类园区建设,着力抓好10个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及
中俄、中白、中乌等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
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要
结合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
环境和法律环境,从山东省的实际出发,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走出与国
有企业调整、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路子。在推动个体私营企业扩大规模提高质
量的前提下,应以发展私营企业为主,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工商个体户,通过各种形式
向私营企业过渡。现有私营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利好加快发展,力争做大做强,提高
市场竞争力。鼓励民营经济兼并、收购、参股、控股国有企业,提高民营经济影响力
。继续扶优扶强,尽快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有品牌优势、能代表我省
民营经济水平的企业群体。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彻底放开市场准入限制,打破所
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只要依法经营,照章纳
税,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其他限制条件都应放宽或放开。要研究加快金融业对内开
放步伐,发展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
题。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建议设立山东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
用于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业辅导和服务、支持技术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开
拓市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建立互助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以入股的形式
组成民营担保公司,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吸引更多的民
营企业入园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园区向特色园区、专业化园区和科技型园区发展。
(四)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投资
,突出搞好重大项目建设。要在电力、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业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加快济南遥墙机场、青岛机场
扩建工程建设,搞好公路建设,抓好重点电厂建设。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战略优势产
业培植和高新技术发展,抓好一批重大建设和改造项目,确保烟台轿车投产运营,加
快济南重汽合资合作步伐,抓紧青岛大炼油工程、LNG和化学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巨
野煤田开发,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林纸一体化工程的实施。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投入,
重点用于传统产业的提升和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针对全省水资源短缺
的突出矛盾,要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同时,增加用于水利工
程建设的投资,重点搞好南水北调山东段和胶东调水工程,抓好黄河下游治理和行滞
洪区安全建设,加快骨干河道治理、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
,抓好应急水源工程、农村供水困难地区饮水工程建设,确保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
要。在投资建设中,要贯彻“四大战略”,注重投资效益,切实防止重复建设和低水
平延伸,禁止搞铺张浪费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对目前已出现
的房地产热现象,要认真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拓宽融资渠道是扩大投资规模的关键环节。首先,2003年国家将发行1400亿元的
国债,要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在继续争取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尽可能多地选择科技
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其次,我省有7000亿元的
国有资产,要抓紧进行战略重组,吸引更多的外商和民营企业参与投资。这是拓展融
资的重要途径。第三,要创造更多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国外省外
资金。第四,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进一步营造宽松的民间投资进入的政策体制环境
,扩大民间投资。第五,全面加强信用工程建设,发挥好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通过
与各银行举办项目推介会等方式,引导好信贷资金投向。为拓宽融资渠道,要推进有
收费机制、投资收益比较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
化。对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供水设施、污水处理厂等,要有选择地向外商和民间转让
产权与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对具有经济效益的重大投资项目,要适当减少政府投
资比重,吸引外资和民资进入。
(五)大力开展增收节支,严格财政收支管理。首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加大
财源培植建设力度,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力争在科学规划财源布局、提高财源项
目科技含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有新的突破。加强国债项目管理,管好用好国债资
金;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正确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职能,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进一步拓宽聚财渠道,重点抓好国有股股利和国有资产转让收入以及城市公用设施产
权转让、土地招标拍卖收入等收缴工作。其次,强化税收征管工作。加强对重点税源
的监控和征收,强化发票管理,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各类商贸城和集贸
市场、高收入者、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堵住各种跑、冒、滴、漏现象。清理整顿各
地自行出台的越权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偷、逃、抗、骗税的依法惩治力度
,大力清理欠税。加快“金税”工程建设,提高征管效率,真正把税源转化为税收。
第三,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法
定支出”的顺序,优先保证工资按时发放,确保对困难群体的保障支出。坚持勤俭办
一切事情,严禁铺张浪费。坚决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出国考察费等一般性支出,严
禁新开工建设办公楼、培训中心和内部高档娱乐设施,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积
极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
强预算外资金管理,集中力量办大事。
(六)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就业和再就业
的宏观调控,把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力发展
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的服务业;加快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
积极发展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要与加快服
务业发展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下岗职工从事社区服务业,简化工商登记手续
,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行政性收费等规定,教育引导下岗职工和城镇新增劳
动力从事社区服务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
人员。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减免税费、减少审批等措施,促进劳动力流动,降低就业
门槛;以小额信贷、社保补贴、就业援助等方式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按照低水
平、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健全的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
保障体系。继续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政策。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和
失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覆盖,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和支出管理工作,切实发挥社会
保障作为社会“稳定器”和“调节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