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增两院院士(2001~2002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7&rec=162&run=13

沈忠厚男,能源矿业专家。1928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大竹县。1951年毕业于重庆
大学采矿系。 先后在重庆大学、 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任讲师、副教授,自
1983年至今,先后任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油工程
系高压水射流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院士将射流技术
与钻井工程相结合,研制出了高效钻头,对淹没非自由射流动力学规律、自振空化射
流理论和机械及水力联合破岩理论有重要突破和发展;建立了钻井工程以井底岩面获
最大水功率为目标函数,水力设计新方法,解决了钻井工程长期没有解决的重要理论
问题;首创了自振空化旋转射流处理油井近井地层及解堵新技术,并在全国多个油田
和地区推广应用。
束怀瑞男,林果专家。1929年9月生,山东淄博人。1950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园
艺系。1950年起,历任山东农业大学(原山东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
士生导师。曾兼任山东园艺学会理事长,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园艺学科组副
组长。现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林果分团团长,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主任,山东省良种产业化工程果树首席专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土。束
怀瑞院士从事果树栽培、生理和生产的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50多年来,在果树碳氮营
养、根系生物学和丰优技术原理方面具有创造性的系统理论成果,在果树界具有一定
影响。发明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被列为国家“七五”和“八五”重点推广项
目;积极倡导和推广保护地生产,创建了果树保护生产技术新体系。先后获中华农业
科技奖及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张运男,医药卫生专家。1952年9月出生于山东聊城。1976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
医疗系,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6年和
199 1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 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
工程院院士。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
任委员等职。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
次人选,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张运院士先后开展了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多普
勒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多普勒同步血流动力学检查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动态
三维声心动图等多项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谢立信男,医药卫生专家。1942年12月生于山东莱州。196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
,1 965~1990年在山东潍坊医学院任助教、 讲师、 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0年至今先后担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医院院长、山东省医学
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眼科学会山东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副组长,美国眼科
学会国际会员、国际眼表疾病学会理事、亚太地区角膜病及屈光手术学会理事。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院士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
偿的临界诊断标准;提出了角膜组织是单纯疱疹病毒型除三叉神经节外,又一潜伏和
复发源地的理论;创新了“眼球前节球壁重建术”。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
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年当选为全国劳模,1991年获国务院颁
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任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郑守仪女,生物专家。1931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1954年毕业于菲律宾东
方大学教育系,随后就读于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生物系,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
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至今。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守仪院士全面发展了我
国现代有孔虫分类区系和生态学研究,使现代与第四纪种类研究并重,分类与生态研
究紧密结合,分类研究与地层分析紧密结合,外部形态与壳内结构观察并重;重点研
究的底栖有孔虫,改革创新研究手段,注重观察内部形态,突破了传统的主要凭外部
形态鉴定种类的研究方法;系统总结了各海区有孔虫区系和生态特征,作为参数用于
海洋生态学、生物地层学及其他研究领域。曾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
手、全国归侨先进个人。
胡敦欣男,地质学专家。1936年10月出生,山东即墨人。196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
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所
副所长、 中科院海洋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4~1999年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
1984~2000年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P)科学委员会委员、全球海洋通量研究(JGOFS)
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沿岸带陆海相互作用 (LOICZ) 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现任
LOICZ/JGOFS中国委员会主任委员、PICES物理海洋与气候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黄淮
海研究学会副会长等。曾获“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系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 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敦欣院士在大洋环流、陆架环流和海洋通量研究
等方面,有多项科学发现和学术创新,取得了突出的开创性和系统性学术成就,是我
国海洋通量(JGOFS)研究的开拓者。
刘宝男,地质学家。生于1931年9月13日。天津人。1950~1952年就读于清华
大学地质系,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成都地质
学院工作。1981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沉积学家协会副理事长。现任山东科技
大学教授。1986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 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引入山东)。刘宝院士长期从事沉积动力学、
岩相古地理、沉积成岩成矿作用、沉积盆地与板块构造、全球沉积地质研究。在事件
地质及生物和有机成矿作用等方面的许多重要研究工作,具有先导性和启迪性,其理
论观点和方法被许多部门推广采用。
刘盛纲男,电子物理学家。1933年12月25日生于安徽合肥。1955年南京工学院毕
业。1958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通过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曾任电子科学
技术大学校长、教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首届“五一”
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山东科技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引
入山东) 。刘盛纲院士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式静电强流电子光学系统;建立了广义的
强流电子轨迹方程和以电子回旋中心坐标为基础的电子回旋脉塞的动力学理论体系;
提出并建立了静电电子回旋脉塞的概念与非线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发展了静
电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概念及其理论。

(赵甲海)

责任编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