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7&rec=151&run=13

【城镇居民生活】一、城镇居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为7614.48元,同比增长14.5%。居民收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6702.72元,比上
年增长12.05%,其中,人均工资及补贴收入6622.32元,增长12.84%。工薪收入增长
带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0.2个百分点。
(二)民营经济成果显现,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2002年全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
三大亮点之一,发展民营经济有了良好的环境,居民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经营净收
入呈现快速增长。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155.04元,增长66.28%。
(三)离退休人员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加
大了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保障了离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得到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924.36元,增长30.8%。
(四)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渠道拓宽。城镇居民就业方式、观念更新,固定的就业模
式逐步松动,居民非劳动收入从无到有,逐步增加。2002年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工薪收入的比重为82.2%,同比缩小了1.8个百分点,居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得到的经
营净收入比重为1.9%,扩大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得到的包括养老金、社会保障金
和赡养、捐赠收入在内的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5.0%,扩大2.4个百分点。城
镇居民人均得到的股息与红利收入41.88元,保险收益0.6元,出租房屋收入18.96元。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新型消费模式逐步形成。2002年,城镇居民消费支
出增速与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拉近。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596.32元,
比上年增长6.55%,其中服务性消费人均1419.24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25.4%。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趋于合理,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观念更新。
(一)食品消费突出营养、方便。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1927.56元,增长
6.5%。主要特点:居民高营养食品消费增多,人均消费鲜奶增长32.96%,鲜果增长3
4%,鱼增长26.77%;居民在外用餐增加,人均在外用餐支出345.12元,增长6.56%。
(二)成人教育支出较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514.92元,增长10.45%。特
别是为满足知识经济和入世的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成人教育支出明显增加,人均
支出39.96元,增长60.87%。
(三)生活节奏加快,交通通讯支出增长迅猛。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为方便城镇
居民生活提供了宽松环境。受通讯工具、服务费价格下降的影响,城镇居民需求欲望
持续增强。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538.44元,增长23.98%。其中,人均交
通支出237.72元,增长20.21%,通讯支出300.72元,增长27.21%,特别是通讯工具支
出增长47.46%。2002年末城镇居民百户拥有手机74.4部,比上年增加42.73部。
(四)居民保健意识增强,医疗保健支出高速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
出407.64元,增长24.48%,其中,人均滋补保健品支出增长58.82%,医疗费增长92.
73%。
(五)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总体下降,新型耐用品支出增加明显。2002年家庭
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上年下降12.14%,主要缘于大部分耐用品价格持续下跌。随着
市场商品丰富、新商品层出不穷,省时、舒适、方便生活的耐用品和文化娱乐耐用品
继续受到消费者青睐,城镇居民家庭对新型耐用品需求较明显。2002年末城镇居民百
户拥有摩托车44.28辆,比上年增加9.18辆;家用汽车1.08辆,增加0.74辆;家用电
脑23.35台,增加9.94台;空调器42.72台,增加10.71台;微波炉27.72台,增加8.1
4台。
三、影响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近年来,为扩大内需,国家出台了一系
列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党的十六大继续把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
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为2003年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营造了更好
的环境。从目前城镇居民消费特点与趋向分析,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一)拉动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以及社
会保障体制逐步建立完善,人们改变了仅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消费模式与行为,新
型消费项目在居民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济效益好转与新的消费观念形成
,有利于居民消费全面增长。加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推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起到积极作用。
1、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带动消费的主动力。2002年城镇居民工薪
收入增长幅度达到两位数,呈现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
润增加,亏损面逐步缩小,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产品销
售收入、利润均快速增长。企业效益好转,带动职工收入提高;二是各地行政事业单
位的职工陆续增加了职务补贴和住房补贴。工薪收入增长为消费需求增长奠定了基础

2、城镇居民购买商品房越来越多,成为扩大消费的支撑点。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后,人们不再局限于基本的吃、穿、用、住、行的消费模式,突出表现为对居住环境
、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在城镇住房改革基本完成后,居民购房大部分以商品房为主,
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购房与建房支出503.4元,比上年增长15.92%,其中人均购房支
出456.24元,人均建房支出47.28元。购房与建房支出增长明显快于消费支出的增长
幅度,成为刺激居民支出的重要方面。
3、“超前消费”的模式成为刺激消费的重要来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
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的“量入为出,略有结余”逐步转变到对高
档商品贷款消费。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贷款消费为47.16元,特别是住房贷款消费由
上年的人均6.9元扩大为38.28元,增长4.5倍。贷款消费逐步被居民接受,成为刺激
即期消费的重要资金来源。
4、加入世贸组织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消费环境。入世后,我国积极履行世贸组
织关税减让义务,2002年由于关税降低,进口商品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带动居民需
求增加。比如汽车关税下调,汽车价格明显下降,促使更多的居民购买家庭汽车,2
002年末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拥有汽车1.08辆,比上年增长2.2倍。因此随着大量的国外
消费品和服务进入国内市场,城镇居民会有更加宽松的消费环境和更为丰富的消费内
容。
(二)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不利因素。
1、中低收入群体比重过高不利于支撑现期消费需求。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
假定”,现期收入明显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从2002年城镇居民收入分布构成看,全省
中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较大,收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户占到55%,这部分居民
由于收入低,影响消费支出增长。
2、持久收入预期不佳,不利于补充消费需求后劲。持久收入是消费者总收入中
可以预料的、具有持续性的收入,“持久收入假定”注重消费者未来收入与消费之间
的关系,如果居民对持久收入预期乐观,将会扩大即期消费。目前全省经济发展仍存
在结构性矛盾,部分企业经济效益欠佳,就业问题尚未得到全面改善,部分在职职工
对就业与未来的持久收入把握不定,影响消费的实现。资料显示,2002年末全省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亏损45.93亿元,亏损面为13.06%。特别是盈利大户盈利水平下滑,亏
损大户亏损状况加剧,对城镇居民的收入有较大影响。资料显示,2002年被调查的居
民中,收入比上年绝对下降的占到23.6%,因下岗、拖欠工资、奖金下降而减收的达
到9.9%,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佳,特别是部分欠发达地区居民预期更差,影响消
费增长。
3、“挤出效应”明显不利于消费质量提高。目前城镇居民消费受政策的影响依
然明显,教育、医疗、水电等服务收费水平居高不下,使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突
出,低收入居民更为严重。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必要的开支,就要削减其它
方面的支出,影响消费质量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
4、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不利于消费支出的全面增长。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差
距持续扩大。资料显示,被调查的城镇居民中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
104.2元,与10%的最低收入户的收入之比由2001年的4.7∶1扩大为2002年的9.4:1,
2002年10%最低收入户收入占收入总额的3%,比上年缩小1.8个百分点。最高收入户收
入所占份额为23.4%,扩大5.2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省辖市中,收入最高城市与收入
最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差距达到1.8:1,给消费全面增长带来难度。
5、居民储蓄意愿的增强不利于扩大即期消费。2002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快速
增长,但受预期支出增加、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居民银行存款大
幅增加,储蓄意识进一步增强。2002年人均存入银行储蓄款达2178.84元,比上年增
长31.39%,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净存入款额为592.56元,增长39.3%。增速远远高于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幅度。

【农村居民生活】一、2002年,尽管全省农业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等农
作物出现一定幅度减产,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
针政策,积极组织引导农民抗旱自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劳务输出,确保了农
民在大灾之年不减收。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54.0元,比上年增长5.3%。主
要特点是: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是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全年全省农村居民外出
从业人数比上年增长21.7%,人均外出从业时间增长3.8%。人均工资性纯收入为1056
.7元,增长9.4%。打工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8.5%提高为9.2%。工资性收入
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为61%。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二、三产业收入增势强劲。2002年,全省把“高新技术
、外经外贸、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三个亮点。尤其是民营经济增长迅速,大批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相应带动农村居民二、三产业收入增加。全年农民
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为137.7元,增长20.9%。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
为313.2元,增长9.9%。二、三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23.4%上升
为26.1%。
(三)第一产业收入下降,但比重仍然较高。全年农村居民第一产业纯收入为127
7.7元,比上年减少2.2%,比重由上年的76.6%下降为73.9%。种植业收入1026元,下
降5%。虽然种植业收入下降,但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其它各业收入增长。一是出售蔬
菜收入增长较快。2002年全省继续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扩大蔬菜、瓜果等经济作
物种植面积,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和农民致富中的骨干作
用,全省的蔬菜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年全省蔬菜面积增长6.5%,产量增长8.6%。
农村居民全年出售蔬菜的人均现金收入293.7元,增长8.9%,占种植业产品现金收入
26.9%。二是棉花收入增加。虽然棉花面积减少,但由于棉花价格上涨,植棉收入增
加。2002年,每公斤籽棉售价在4.2元左右,比上年提高1元,亩产值850元左右,比
上年增加百元以上。全年农村居民出售棉花的人均现金收入143.2元,增长28.4%。
林牧渔业收入稳定增长。近几年,全省不断加大林牧渔各业的生产力度和优良品
种推广,产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牧业收入182.45元,增
长8.3%;林业收入37.0元,增长29.7%;渔业收入18.75元,增长5.6%。
(四)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增收。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
础地位、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村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
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有效地遏制了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
和各种摊派,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002年全省农民人均交纳税费117.1元,下
降24.2%,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0%,下降1.5个百分点。
(五)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呈现较好增长势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1
16.3元,增长16.1%,人均财产性纯收入52.2元,增长56.9%。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
增长主要来自于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救济金和救灾款的较大增长。
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997.8元,增长4.9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42.0%,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的小康
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
(一)食品营养结构优化。饮食结构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居民的食
品消费更加讲究营养及合理搭配,一些营养丰富的主要副食品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趋
势。2002年,全省农民人均食品现金支出571.1元,增长4.7%。其中猪、牛、羊、家
畜等肉类及制品的人均消费量由12.7公斤上升到13.1公斤,增长3.3%;蛋类及蛋类制
品消费量由11.4公斤上升到11.5公斤,增长0.7%;蔬菜消费量由96.45公斤上升到108
公斤,增长12.0%;奶及奶类食品人均消费量由0.98公斤上升到1.55公斤,增长58.4%
;谷物和薯类人均消费量由235.73公斤下降到234.82公斤,下降了0.4%。
(二)用品消费高档化。2002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64.33台,增长14
.3%;电冰箱20.02台,增长13.2%;洗衣机19.74台,增长15.6%;空调机1.29台,增
长31.6%;抽油烟机3.46台,增长29.5%;摄像机0.31台,增长47.6%;影碟机20.6台
,增长32.3%;组合音响8.86台,增长23.2%。
(三)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住房面积增加,质量提高。全年全省农民人均住房面
积为25.59平方米,增长4.0%。在增加的住房面积中,楼房的面积0.47平方米,占47
%;砖瓦房的面积0.33平方米,占3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面积0.79平方米,占80%;
砖木结构的面积0.19平方米,占19%。居住卫生条件改善。全省98%农户的住房带有卫
生设备,提高0.3个百分点;84%的农户使用安全饮用水,提高2.5个百分点。更多农
户的住房拥有了取暖设备。全省农户居住的住房拥有取暖设备的占61%,提高10个百
分点。其中0.3%的农户使用空调,提高0.1个百分点;13%的农户使用暖气,提高1.8
个百分点;43%的农户使用火炕,提高3.4个百分点。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增多。全年
全省农户生活用电平均每户214.1度,增长12.3%;使用液化气作为燃料的农户占5.5
%,提高0.5个百分点,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的农户占31%,与上年持平。
(四)交通通讯更加便捷。近几年来,全省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
农村道路建设投资增加,电话初装费和手机入网费的下降及手机大幅降价等,刺激了
农村居民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欲望。至年末,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
47.36部、住宅电话67.05部、移动电话14.62部、家用计算机1.02台,分别比上年增
长10.6%、15.0%、67.9%、59.4%。汽车也进入了百姓家,每百户拥有汽车0.52辆。全
省农村居民邮电费支出人均达56.6元,增长24.6%,此外,农村居民经济和社会活动
的增多,促使交通费支出显著增加,全年人均支出20.73元,增长20.5%。
(五)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首先表现在农村居民对文化学习的要求日
趋强烈,书报杂志需求增加。2002年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56.2
8元,增长14.4%。人均书报杂志支出9.4元,比上年增长2.3%。其次对子女上学和培
训的投资加大。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学杂费支出199.64元,增长20.5%;人均技术培训
费支出4.8元,增长8.6%。第三是“文化型”“娱乐型”和“艺术型”消费品快速进
入居民家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目前农民收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一是家庭经营收入,二是工资性收入。但近几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不
良影响,农副产品出口增长受阻,国内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作为农民收入大头的
农业收入增长趋缓。同时,由于乡镇企业转型,经济效益下滑,城镇下岗职工增多,
农民进城务工难度加大等原因,作为农民收入第二大来源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阻。这
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趋缓。
(二)收入差距拉大。一是地区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威海
市与收入最低的菏泽市相比,2001年收入相差1746.3元,2002年收入差距达到了189
7.0元。二是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呈扩大趋势。2002年全省农村低收入户与
高收入户的差距为4933.7元,比上年扩大288.8元。从增长速度看,低收入户和高收
入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分别为5.56%和6.09%。三是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
大。1978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为3.42∶1,此后5年收
入差距成减小趋势,1983年差距最小为1.49∶1。从1984年开始城乡收入比又逐渐扩
大,1988年扩大为1.99∶1,1998年扩大为2.19∶1。近几年差距继续扩大,2000年为
2.44∶1,2002年达到了2.58∶1。
(三)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
民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而自然灾害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
重。农村的消费环境差,表现在水、电、路、信号接转站、电话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仍较滞后。收费不合理的现象也依然存在。

(省统计局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