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7&rec=129&run=13

【全省防震减灾工作概况】2002年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
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依靠法制和科技,大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特别是短期和临震预报,提高大中城市、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减灾能力,有效地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在保护人民
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和短临跟踪,监测预报体系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
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观测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成的数字化地震监测台
网和地震应急技术系统运行良好;地震分析与研究水平在探索中提高,先后对全省陆
地及邻近海域发生的10余次有感地震作出了快速反应,提出了较准确的震后趋势判断
意见。按照每县(市)建设1~2个群测骨干点的要求,对全省500余个宏观点和100多个
骨干点进行了调整优化,拓宽了短临监测预报的信息渠道。开展了昆仑山口西8.1级
大地震对华北特别是对山东省地震活动影响的研究。重视加强跨省区、市区的地震信
息交流和联防,开展了跨学科、多领域、大尺度的地震综合研究。积极推进国际学术
交流,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先后与新西兰、美国、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家
的专家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拓宽了视野,促进了全省地震监测预报和震害防御
高科技人才的成长。山东省地震局被中国地震局评为2002年度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先进
单位。
(二)落实“十五”计划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数字化测震台网、前兆
台网扩建项目完成了部分台址的勘选测试工作,开展了地震预报技术系统的研究工作
,完成了地震应急自动响应系统的研究工作。根据《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十五
”计划》《山东省防震减灾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十五”重大灾害防治计划》,各
市积极推进防震减灾计划、规划的编制工作。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等16个市编制
了防震减灾事业“十五”计划、规划。为了确保“十五”重点项目顺利开展,省地震
局成立了防震减灾“十五”重点项目领导小组,确定了各项目负责人和实施小组人选
,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和严格的管理办法,加快了“十五”重点项目的进程。完成
了淄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50平方公里的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任务。青岛市活断层
探测设计方案报中国地震局立项。潍坊市活断层探测及其危险性评价项目工作经费基
本到位,项目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论证。济南市编制完成了活断层探测设计方案。山东
省地震应急技术系统建设项目荣获2002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防震减灾
示范区工程研究与应用被评为2002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
(三)市县地震工作机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山东省人民政
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公室省地震局关于市县地震工作机构设置的意见》(鲁政办发
〔2001〕57号)的要求,积极工作,密切配合,认真抓贯彻落实,济南、聊城、日照
、淄博、德州、菏泽等9个市印发了文件,明确机构规格、编制、职能,不仅在地震
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烈度7度以上地区增设了部分县级地震工作机构,而且原有县
级地震工作机构也不同程度得到加强。全省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已由发文前的67个增加
到94个,推动了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开展。部分市级机构得到加强,青岛市地震局由
正县级升格为副厅级,泰安市地震局由隶属科委管理的副县级地震办升格为独立的正
县级地震局。全省17个市地震部门统一了名称,均称地震局。市县机构建设取得了很
大的进展。
(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取得了新进展。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
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和《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省地震局、省
计委、省建设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
的通知》(鲁震发防〔2002〕63号),进一步加强了对抗震设防工作的管理,济南、泰
安、烟台、聊城等市的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进入了市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大多数市
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了基本建设审批程序。省市联合开展了重大建设工程地震
安全性评价执法检查活动,对日照市广电大楼建设工程、莱芜电厂改扩建工程等十几
个重大建设工程进行了依法检查,部分重点工程完成了安评工作,进行了科学的抗震
设防。地震部门先后完成日照水库、滨州市政大厦等40多个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上
述工作为全省有关建设项目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依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地震部门执法队伍初步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提高。
(五)强化地震应急工作,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强地震应急
工作管理,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应急技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地震速报由过去的20分
钟提高到10分钟以内,精度也有大幅度提高。根据《山东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编制了《破坏性地震应急实施细则》。部分市及有关部门也修订了本市、本部门《破
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调整了领导小组,储备了应急物资,检查了通讯等应急设备,
应急准备工作更加充分。除对临沭小震群、南黄海5.1级(ML,下同)、长岛3.5级、金
乡3.6级、栖霞3.7级等有感地震作出快速反应外,还对5月20日枣庄峄城石膏矿3.6级
矿震作出了快速反应,及时将信息上报省政府,应急成效明显。按照预案要求开展了
模拟临沭发生5.5级地震的应急演练,达到了锻炼队伍的目的,为实战积累了经验。
(六)加强宣传教育,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按照“主动、慎重、科学、
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方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采取知识
竞赛、播放专题片、街头宣传、科技下乡等形式,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针对
中小学生特点,制作了“少年儿童防震减灾知识”光盘、青少年防震避震知识挂图和
手册等;利用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心,对中小学生开展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教育;
对大学生群体,举办了高校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编制印发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
识挂图和手册,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先后在济南、烟台、临沂、日照等地震重点
监视防御区向农民宣传农村建房抗震设防有关知识,引导农民科学建房。通过多种形
式的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

(党万禄 苏培雨)

【地震活动简况】2002年1月至12月,山东内陆及沿海(北纬34°~39°,东经114°
~125°)共发生2.0级(ML,下同)以上地震91次(2001年为71次),其中2.0至2.9级地
震61次,3.0至3.9级地震24次,4.0至4.9级地震5次,5级以上地震1次,即7月23日南
黄海5.1级地震。该次地震,青岛、威海及日照市沿海地区有明显震感,但未造成破
坏。本年度总释放地震应变能力为2.61×106J1(2001年为1.25×106J
1),地震频次与能量释放均高于2001年地震活动水平。

【地震活动特点】山东内陆地区及沿海区域,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仍保持海高陆低
的格局。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胶东半岛北侧海域,即蓬莱--威海北西向断裂带附近以
及南黄海北部凹陷区。2002年2月份以来,黄海海域先后发生4次4级以上地震,打破
了持续2年平静的状态,并于7月23日发生5.1级地震,该次地震为继1998年2月10日北
黄海5.0级地震后约4年半,黄海海域发生的1次5级以上地震,显示南黄海北部凹陷区
域具有较高的应力背景。2002年1月~12月渤海海域记录到定位地震2级以上为8次,
其中3.0~3.9级地震4次,最大为10月25日渤海3.6级地震,活动水平与往年相比较弱
。山东内陆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略高于1970年以来平均水平,发生2.0级以上地震为52
次(年平均47次);3级以上地震6次,最大为2002年9月22日栖霞3.7级有感地震,与1
970年以来3级地震活动水平相当(平均6次)。沂沭带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南段,共
发生2级以上定位地震9次(年均14次),最大为2月10日费县南2.7级地震,而2001年地
震活动主要分布于中北段,南段相对平静。同时沂沭带南段发生2次小震群事件(4月
5日~4月10日,发生大于0级地震35次,其中最大为2.3级;12月21日~12月26日,发
生大于0.7级地震40次,最大为2.3级),临沭小震群位于1668年郯城81级地震
极震区内,小震群的发生反映了该震中区地壳介质现仍较破碎。聊考断裂带2002年发
生2级以上定位地震14次,略高于年均11次的活动水平,最大为10月10日鄄城、濮阳
交界处3.0级地震。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聊考断裂带西侧及菏泽东部区域,而菏泽地
震巢地震活动相对平静。
综上所述,2002年山东地区地震活动略高于历年活动水平。7月23日南黄海北部
发生的5.1级地震,由于构造上的关联及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内陆地区发生了8月9日
单县与金乡交界3.6级和9月22日栖霞3.7级显著性有感地震,但均未造成震害。

(郭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