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7&rec=106&run=13

【综述】2002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
幅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全省商业、物资、供销企业实现销售额954亿元、利润8.2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27.8%。全省商业连锁企业已发展到160个,连锁门店3
688个,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50%;连锁企业经营额283.1亿元,同比增长34%,相当
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发展
到329个,实现配送额22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6%和50.2%;大型综合超市已发
展到159处,比上年增加43处。
一、流通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省政府结合贯彻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
场会精神,于7月初在青岛召开了由各市市长参加的全省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
张高丽省长和韩寓群、王仁元副省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确定了山东省“十五”
期间流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10月下
旬,省政府又在潍坊召开了调度会议,王仁元副省长到会讲话。各市根据全省会议精
神,结合当地实际,通过认真调研、召开会议等形式,深入开展了流通现代化建设工
作,全省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标明确,突出重点。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借鉴国内外流通发展先进经验
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实际,制订了《关于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于2002年
7月底发布实施。制订了《山东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提出了山东省“十五”期
间流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并确定了发展连锁经营、商贸物流配送和现代批发市
场建设三大重点。
全省流通经济发展迅速。2002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是近五年来增长最快
的一年,其中批零贸易业和餐饮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19.1%,均高于其他行业的
增长幅度,重点调度的56家流通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2.5%。
全省流通现代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现代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
用日益凸现,重视流通、发展流通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全省流通产业快速升级和发展
。山东省流通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2年8月21日
至31日,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一行27人,视察了山东省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工作,并
将有关情况向党中央、国务院作了专题报告。国家经贸委通过多种形式向各省市推广
介绍了山东省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做法和经验。
二、流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一是加大了企业改革的指导力度。按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研究提出了国合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改组改造的工作
意见,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总结推广
了邹城市推进流通企业产权改革的经验,引导全省流通行业通过兼并、租赁、拍卖等
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型流通企业。二是加强了企业改革调度工作。通过实行分
级负责制、建立企业改革重点联系点等措施,强化了全省流通企业改革情况的调度和
联系。全省流通企业改制面已达90%左右,其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企业实现了国有资产
的全部退出,国有、民营、外资共同参与流通经济的格局初步形成。三是培育发展了
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根据省政府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筛选了2
8户重点连锁经营、商贸物流配送和现代批发市场,帮助重点企业研究制订发展规划
和扩张战略,使一批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其中,三联家电、利群集团、潍百集团、威
海糖酒、潍坊钢联、银座集团、润华集团等企业,已成为全省流通领域中有较强影响
力的品牌企业。四是超额完成了扭亏增盈目标任务。对年初确定的扭亏增盈目标,通
过层层分解落实,加强对亏损大户的监控和重点企业的指导,确保了扭亏增盈工作的
顺利进行,企业亏损面为22.7%,比上年下降0.56个百分点。五是招商引资工作迈出
可喜步伐。全面研究分析了入世对全省流通产业的影响,研究制订了应对措施和建议
;对系统内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了调查、汇总,建立了招商引资项目库,筛选了60多个
项目赴港招商。青岛市已引进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及英国百安居、日本佳世客等
14户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佳世客、易初莲花等也相继进入济
南市场。
三、市场开拓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积极
组织开展市场促销月活动,指导和组织各地及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抓住假
日消费、旅游消费等有利时机,大力促销扩销,收到了明显效果。“五一”“十一”
两个“黄金周”,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1%和45.8%,比日常销售
增幅高20个百分点以上。根据国家经贸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山东省实际,研究提出了
全面开拓农村市场的意见。通过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向下延伸网点、发展贸工农一体化
经营、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有效地启动了农村消费,扩大了农村市场份额,
全年县以下农村零售额875.2亿元,同比增长9%。组织开展大型展销活动,2002年9月
,省贸易办公室组织了20户企业,带着近300种产品,参加了国家经贸委在天津召开
的首届全国“三绿工程”博览会,从成果、技术、工作推动和安全食品宣传等多方面
展示了山东省“三绿工程”的工作成果。与有关市和部门共同组织举办了青岛商品交
易会、中国(烟台)五彩缤纷国际美食节以及各种形式的展销会,对宣传企业、产品,
拓展商品销售渠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及时总结推广了济南、淄博、威海等市全面启
动“早餐工程”“放心工程”等先进经验。经与北京市有关部门积极协商争取,全省
有6户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厂场挂钩”外埠定点屠宰厂。积极
争取国家安排生猪活体储备单位10个,承担国家4.5万头生猪活体储备任务,拓宽了
山东省农产品在外省的销售渠道。
四、商品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一是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逐步深入。全省生猪
定点屠宰率稳步上升,全省共有生猪定点屠宰厂(场)2250个,全年进点屠宰生猪137
6万头,比上年增长324万头,进点屠宰率为81.43%;机械化屠宰能力明显提高,200
2年机械化屠宰生猪776万头,比上年增长324万头,增长30.8%。屠宰基础设施和加工
条件不断改善,新型肉品营销体系逐步建立,肉品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总体工作水
平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二是拍卖行业迅速发展。进一步完善审批制度,规范经营行为
,壮大行业规模,企业稳步发展,拍卖市场更加活跃,经营秩序日趋规范,成交额大
幅度上升。全年实现拍卖成交额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倍。三是旧机动车交易管
理逐步规范。从清理整顿入手,进一步确认经营资格,统一交易票据,推行网络管理
,有力地促进了旧机动车交易行业的健康发展,全年交易量突破10万辆,实现交易额
3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2%和44%。四是企业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结合推进流通
现代化,制定印发了《连锁经营规范》等行业标准,使骨干连锁企业普遍按照标准化
、专业化的要求,强化了总部对门店经营行为的监管和约束。青岛利群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山东潍坊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全国连锁经营企业前30名,分别居第2
3和29位。五是安全经营常抓不懈。省贸易办先后4次组成7个检查组深入各市和企业
进行安全检查督导,保证了全行业的安全生产经营。还与省委宣传部、共青团省委等
部门在全省流通行业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对流通行业
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冯立东)

【三绿工程建设】“三绿工程”是由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组织实施,以保障食品安全为目
的,以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手段,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和开辟绿色通
道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工程。山东省自实施“三绿工程”工作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得到了国家经贸委的充分肯定。在2002年9月召开的全国三绿工程工作会议上,青
岛市被确定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市(全国示范省、市共3家),夏津县被确定为争创全
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全国共8家),青岛利群超市、青岛家乐福名达超市有限公司被确
定为争创全国绿色零售市场示范单位,青岛抚顺路蔬菜批发市场、寿光市蔬菜批发市
场有限公司、威海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被确定为争创绿色批发市场示范单位,青岛市蔬
菜科技示范园无公害蔬菜生产线、青岛德维集团肉类联合加工生产线、诸城外贸集团
公司食品生产线、烟台市喜旺食品有限公司肉类联合加工生产线被确定为争创全国绿
色加工线示范单位,寿光至北京、至哈尔滨绿色通道(公路)被确定为争创绿色通道示
范单位。

(徐洪)

【供销合作贸易】2002年,全系统共完成销售收入53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实
现利润7.96亿元,比上年增长38.2%,销售收入与实现利润均居全国首位,被中华全
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全国供销社系统经济效益优胜单位特等奖。全省17个市有14个市
盈利,其中滨州等10个市利润超过1000万元;利润超过500万元的县社有16个;利润
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4家。支撑全省供销社整体效益的行业优势和企业优势越来越
突出。
积极探索,连锁经营、业态调整进展顺利。在消费品连锁经营方面,全省供销社
系统与上海联华合作在山东发展联华加盟店,到2002年底,签约37家,开业26家。这
些超市以优质的服务、可靠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在开店成功的基础上,这些县(市、区)供销社还逐步向下、向外延伸,形成了发展网
络的态势。起步较早的淄川“新星集团”、青岛“佳世客”、济南“新国道”等连锁
企业、购物中心和大卖场业绩显著,淄川新星集团的配送和连锁经营额已达14亿元。
在农资连锁经营方面,省农资公司在全省建立起配送中心库18个、直营店和加盟店3
47个,吸收16个县(市)供销社整体加盟。滕州、胶州等县(市、区)社在县域范围内的
农资连锁经营已基本形成了网络。各地因地制宜,旧网新织,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
统网络,向建立新的农村经营网络推进。
加快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省供销社在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积极探
索,明确了工作思路和目标。到2002年底,全省供销社组织农民领办和兴办各类专业
合作社911个,入社农户45万户,帮助农民增加收入3亿元,建立和发展村级综合服务
组织2.1万个,帮助农民增加收入12亿元。在参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许多供销社表
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各地实际,创出了参与和推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模式,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曲阜、宁阳、莘县等
县(市)党委、政府就依托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了文件。同时,建立发
展行业协会工作也已起步。
创新体制,企业改革改制向纵深发展。2002年底,全省供销社企业改制面达到8
0%。根据中央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着眼于做大做强一批棉花企业,全省供销社
棉花企业的改革全面展开,已有75%的县(市)完成或基本完成了棉花企业的改制和改
组。聊城市社积极争取政府、银行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全市范围内对77个棉花企业
实施了破产重组,减债17.2亿元。淄博市社对资不抵债的17处直属企业全部实施了破
产,并争取政府调剂资金1000万元,解决了1000名职工的补偿金。省社直属企业的改
革改制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对严重资不抵债的关闭停业,人员全部分流;对有一定
经营业务的企业提供条件,改为民营;对实力较强的较大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
了省社控股、经营者持大股、职工参股的新的组织结构。省农资分公司、省棉麻二级
站的改革在各市社的支持和配合下已基本完成。
突出重点,支柱产业迅速膨胀。棉花加工和棉纺织业作为山东供销社的支柱产业
进一步突显出来。2002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棉花和纺织业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利
润60257万元,出口创汇3.1亿美元。以魏桥纺织集团为代表的十几个棉纺织企业,其
规模和水平已在国内甚至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
,省天元纤维有限公司和兰山、邹平、高青、临清、陵县、广饶等十几个县(市、区
)的棉花企业立足于当地棉花基地,积极向省外拓展,已经展示出向大棉花企业发展
的态势。烟花爆竹经营在一些地方已成为供销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再生资源经营领
域,也出现了能代表行业发展前景的临沂市新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这样的优秀企业。
确保稳定,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在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使改革改制
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深入人心。特别是面对计划经济保留下来的几十万名职工队伍
,各级联合社和基层社认真关心职工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化解各种矛盾,
帮助职工树立起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使之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
革,从而达到减员增效、确保稳定的目的,为全省社会政治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杜鸣鸣)

【石油燃料贸易】2002年,山东石油公司系统共销售成品油527.8万吨,比上年减少
4.3万吨,降低0.8%。其中零售304.7万吨,比上年增加25.7万吨,增长9.2%;配送1
39.6万吨,比上年增加7.8万吨,增长5.9%;批发83.5万吨,比上年减少37.9万吨,
降低31.2%。实现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实现利润4.27亿元,比上年增加6.9亿元
。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年商品流通费总额为8.45亿元,比预算减少2466万元;平
均吨油费用158元,比上年减少27元/吨。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趋于完善。一是市县公司实行一体
化管理。上收管理职能,转换县公司职能,其加油站和油库的人、财、物由市公司统
一管理,减少了管理层次,精简了管理人员800余人。二是稳步推进物流优化。按照
经济流向优化的物流配送线路,对系统油库重新规划布局,确定库容,上收库存,集
中管理,统一调度。关闭了部分低效高费油库,全省系统共关闭油库21座,21.8万立
方米。三是实施新的分配用工机制。将工资总额、职工收入和经营目标完成情况密切
结合,加油站全面实行“三定、三联、一挂”的分配机制。继续大力开展减员分流工
作,全年共减员分流4402人,其中正式工1099人,临时工3303人。四是建立了新的润
滑油经营管理体制。撤销了县级润滑油经营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统购分销,收支两
条线,全年销售润滑油11.7万吨,比上年增长22%。五是存续公司精简机构,分流冗
员,关联交易得以规范。县存续公司全部关停,市存续公司人、财、物由省存续公司
垂直管理。
以扩大零售、配送为重点,全方位开拓市场,经营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是
加强了市场分析。省、市公司建立了经营质量分析会议和市场分析制度,适时调整营
销策略,市场驾驭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控制销售节奏,优化销售结构。着重抓好零售
和配送,严格控制对社会经营单位的批发,大力拓展终端市场。三是大力开展高标号
汽油的营销。全年销售高标号汽油32.6万吨,比上年增加10.8万吨,增长46%。四是
积极开展了对社会加油站的特许经营工作。全年发展特许站500座。对原有的特许经
营加油站进行了清理整顿。五是大力开拓农村和水上市场。截至2002年底,全省共有
农村网点723个,水上网点28个。六是同中国石油和社会加油站合作,加强经营督查
,有效杜绝了违价销售问题。七是加强了对地方炼厂资源的收购。全年共收购地炼资
源67.6万吨,比上年增加20.8万吨。
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一是强化
了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强化资金回笼管理。财务费用比上年减少5
760万元,降低32.8%。二是实行费用全面预算管理。采取“三联一挂”的考核机制,
将费用与资金、资源占用、销量、利润等指标挂钩,逐月检查,可控费用明显降低。
三是继续抓好清欠工作,全年清收欠款6.9亿元。四是加强了审计监督工作。全年共
开展各类审计1264项,审减基建投资预(结)算金额2348万元,促进增收节支3046万元
。五是对大宗物资设备实行了统一采购,全年共节省采购资金500多万元。六是HSE管
理体系进入实施试点阶段。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广泛开展安全培训,加大资金
投入,整改消除隐患,维护了企业的安全。七是认真开展效能监察。2002年,省市公
司效能监察增加效益1636.8万元,避免经济损失1622.8万元,挽回资金254.2万元。
大力加强加油站管理,加油站站容站貌发生了很大改观。截至2002年底,山东石
油公司共有加油站2300座。在系统加油站全面推行模拟核算,建立了加油站考核责任
制度,实行了新的计量管理办法,以“升”配送,堵住了油品损耗超标的漏洞。开展
多种行之有效的促销活动,加强加油站员工培训,积极开展达标创星活动。2002年全
省创4星级站23座,3星级站39座,达标站511座。截至年底,山东石油公司的达标站
已占全部加油站的70%。加油站IC卡试点工作和应用微机控制收发油系统工程,进入
实施阶段。进一步规范加油站特许经营行为,积极引导社会加油站纳入中石化连锁经
营管理体系,发展特许经营加油站500座。各级公司成立了加油站管理督查大队,狠抓
严细管理和优质服务,加油站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一是党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全系统有21个基层党委、17个党总支,229个党支部,6191名党员,其中新发展党
员125名。协解人员中1302名党员组织关系全部转到地方管理。二是领导班子和干部
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加强干部培养教育,考察调整了部分市公司领导班子和省公司中
层干部。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省、市两级公司后备干部中大学以上学历占53%
。三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省、市公司领导分片包干,深入基层调研督导
抓落实,确保了企业稳定。四是加强廉政教育,狠抓制度建设,建立干部廉政档案,
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五是积极开展争创“销售状元”“优秀加油站长”“先进加
油员”,以及“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工会
和职代会,组织实施“送温暖工程”,推行企务公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
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陶永旭)

【粮油贸易】2002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收入281.9亿元,实现盈利1.48亿元,比上年增
加0.47亿元。其中,购销企业盈利3345万元;经营性企业盈利11548万元。全省17个
市购销企业全部盈利,15个市全行业实现盈利,16个市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扭亏增盈目
标。全系统总资产达到48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10亿元。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三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1998年以来,全国粮食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供大
于求的新情况,为解决农民卖粮难,保护农民利益,粮食部门积极做到不拒收、不限
收、不停收,较好地满足了农民出售粮食的要求,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
食生产发展。全年收购粮食1100万吨,占全年粮食收购建议计划的147%。在粮食需求
不旺,市场粮价持续低迷,顺价销售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抢抓机遇,采取
有力措施,努力促销压库。全年销售粮食1050万吨,比上年增销15万吨,占全年粮食
销售建议计划的131%。实现了购销平衡,适量库存,减轻了财政压力。
粮食收购资金实现了“封闭运行”。粮食销售货款归还率基本达到100%,没有出
现挤占挪用现象。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到2002年底,全行业改革改制企业2535个,占企业总数的8
1%,其中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250家,盘活资产13亿元,累计减员分流2.8万人

购销市场化改革迈出新步伐。从2002年4月1日开始,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在全
省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试点。由于认真调查研究,制订周密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因
而改革试点进展顺利。三市地方储备规模由原来的17.5万吨增加到83.4万吨,已落实
51.5万吨,新扩建地方储备库28万吨。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历史遗
留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二、粮食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粮办工业走优化结构,强化销售,龙头带头,规模经营,规范管理,优质高效的
发展路子,培植十大企业集团,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实现总产值82.5亿元(
1990年不变价),销售收入136.5亿元,实现利润2.26亿元(工业口径统计),比上年增长
38%。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位居全国第一。
农村粮食企业围绕“农”字做文章,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方向,走壮
大经营中心,下伸服务网点,网络联动服务,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路子,在服务中求
生存、求发展。到2002年底,全省累计代农储粮625万吨,代农加工470万吨,品种兑
换305万吨,农村粮油购销网点达到1.5万个,大多数企业开办了“五小”加工经营项
目,既方便了群众生产和生活,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全年实现利润1585万元,
比上年增长9.3%。
城镇粮油供应企业在调整网点布局,优化经营结构,改进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坚
持走以搞好粮油食品转化为重点,巩固阵地,以强带弱,连锁经营的路子,逐步摆脱
了困境。全省大中城市粮店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基本上建立起了以居民厨房工程为主的
城市粮店连锁经营格局,占领了市场,开拓了经营,方便了群众。全年实现利润588
万元,比上年增长62.4%。
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系统实际利用外资
5138万美元,引进利用国内资金11亿元,进出口总额3.07亿美元,其中出口1.08亿美
元,进口1.99亿美元。
三、仓储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安全生产和军粮供应工作得到加强
粮食仓容大幅度增加。到2002年底,全省共有粮食仓容1265万吨,比1997年末增
加450万吨,是历史上建库最多的时期。1998年以来,共争取国家投资建库项目61个
,总仓容242.5万吨,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要求。2002年,全省新建地方粮库
54.8万吨,维修改造仓房75.1万吨。大力推行“规模化储粮”活动,仓储管理水平进
一步提高。全省“四无”粮仓单位达99%,“规模化储粮”单位达到68%。安全生产意
识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措施得到落实,全省没有发生大的安全责任事故。
军粮供应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军供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功能日趋完备,军粮供
应得到保障,驻鲁部队官兵比较满意。

(孟军 李化武)

【集市贸易】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略有减少,市场规模扩大,市场成交总体运行呈
上升态势。
截至2002年底,全省城乡商品交易市场9595处,同比减少148处。其中,城市18
59处、同比减少47处,农村7736处、同比减少101处;消费品市场9003处,生产资料
市场592处,同比分别减少121处和27处。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成交额、成交量稳步增长。从成交额看,全年商品交易
市场成交额4021亿元。同比增长9.22%,上升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2487亿元,
农村1534亿元,同比增长6.35%和14.21%,分别下降1.4和上升5.4个百分点;消费
品市场3124亿元,生产资料市场897亿元,同比增长10.43%和5.19%,分别增长0.6
和2.4个百分点。从成交量看,九大类主要消费品中,除大牲畜类略有增长、粮食和
干鲜果类增幅1位数外,其它六大类消费品成交量水产品256万吨、棉烟麻25万吨、油
脂油料110万吨、肉食禽蛋564万吨、蔬菜3320万吨、家畜幼禽100万吨,增长16.9%
~46.1%。从五大类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量看,木材、化肥、农药成交量增幅较大,分
别成交1284万立方米、74万吨、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9.65%、37.09%、88.09%。
机动车、钢材分别成交61万辆、447万吨,同比分别减少13.59%和4.79%。
城市和农村主要消费品成交量稳步增长,生产资料商品成交量城乡各异。从九大
类消费品成交量看,城市市场除棉烟麻、干鲜果类略有减少以外,其它七类消费品全
面增长。其中增幅较大的有家畜幼禽类7.4万吨,同比增长81.74%,大牲畜类62064
头。同比增长77.12%,粮食类127万吨、同比增长11.03%。农村市场消费品成交量
除大牲畜类略有减少外,其它八类消费品全面增长。其中增幅较大的有蔬菜类2212万
吨、同比增长45.51%,家畜幼禽类92.6万吨,同比增长43.84%,肉食禽蛋类401.6
万吨、同比增长32.97%,水产品类145.5万吨、同比增长24.9%。
五大类生产资料商品城乡市场成交量各异。除农药成交量城市和农村分别增长4
7.16%和88.56%,钢材成交量城市和农村分别减少5.92%和2.32%以外,其他三类
成交量各有增减。如,机动车城市增长17.61%,农村减少49.11%,木材城市下降4
.88%,农村增长75.68%;化肥城市下降30.57%,农村增长48.12%。总体上说,五
大类生产资料商品成交结构趋向合理。
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水平城乡各有涨降,价格总水平呈低价位运行。消费品市场主
要农副产品的价格总水平为98.91%,同比下降0.6%。其中,城市105.08%,农村9
6.17%,同比分别上涨6.6%和下降4%。九大类农副产品价格中,除蔬菜、水产品价
格水平略有上涨外,粮食、油脂油料、棉烟麻、肉食禽蛋、干鲜果类等农副产品价格
水平普遍下降。
生产要素市场数量增加,总成交额下降,但房地产市场交易增幅较大。截至200
2年底,全省生产要素市场151处,同比增加18处。其中,房地产市场30处,同比增加
7处;劳动力市场36处,同比增加4处;技术市场17处,同比增加10处。其他生产要素
市场同比相对稳定。生产要素市场成交额705.4亿元,同比下降33.15%。但房地产市
场交易明显增长,成交量280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0.6%;成交额463.8亿元,同
比增长176.7%。与去年同期相比,房地产市场交易出现大幅增长的态势。

(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