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水产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6&rec=70&run=13

【综述】 2001年,全省渔业产业总产值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水产品总产量
686万吨,比上年有所减少,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78万吨,实现负增长;海水养殖产量
305万吨, 增长6.3%;淡水渔业产量103万吨,与上年持平。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59
83元。

【海洋管理】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省级港口、码头企业用海纳入海域使
用管理轨道,海底电缆铺设审批、海域使用金征收工作有了新进展。2001年,全省共
普查登记用海项目170余项, 海域使用登记率和审核发证率分别达到90%和85%,依
法确权海域使用面积15.33万公顷。 积极探索海域使用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率先
在全国进行海岛、海域拍卖,取得良好效果;以国家级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建设为龙
头,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取得了新成效;高度重视海洋监察工作,依法加强海砂资源管
理,维护了海洋资源权益。海洋功能区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不
断强化,完成了3处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评审论证,建立了6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
站。海洋预警报工作引起沿海市、县的高度重视,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公益性
服务。

【渔政管理】大力推进海洋与渔业法制建设,出台了政府规章《山东省沿海水域渔船
渔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注重加强法制宣传、培训与考核,组织执法与管理培训近
万人次。重点开展“三无”渔船和“三证不齐”渔船大检查,取得初步成效,共查处
渔船1241艘次。组织渔船安全检查76次,检查渔船3万余艘。全省渔业海损事故88起,
比上年减少41.7%。投入抢险救助费568.5万元,共抢险救助遇难渔船276艘、遇难渔
民1110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424.7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海洋与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渔业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省共查处污染事故47起,初步索赔经济损失
100多万元。伏季休渔、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海淡水养殖】渔业养殖向着优质、精养、高效化方向发展。对虾、扇贝养殖二次创
业再创佳绩。全省对虾养殖面积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创出了亩产对虾3000公斤的
养殖新纪录。南美白对虾养殖迅猛发展,全省由上年的200公顷迅猛发展到9333公顷,
实现产值3.4亿多元。全省对虾产量达到4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扇贝养殖品种结构
调整大见成效,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养殖面积超过扇贝养殖面积80%。海珍品养殖效
益攀升。 全省海参、鲍鱼产量1.8万吨,产值达22亿元。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成为内
陆地区高效农业的重要支柱。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鱼藕、蟹藕混养面积迅猛发展到
2万公顷以上;高效渔业开发带动沿黄及矿区新开发荒碱涝洼地1.3万余公顷。

【科教兴渔】 全省研发新项目100多个,引进、推广新品种10余个,推广实用新技术
20多项,新增养殖产量32万吨,新增产值25亿多元,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
上。 全省省级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增加到29处,市县级示范基地达110多处。在科
技的支撑、示范、引导、带动下,全省海淡水网箱、网围养鱼已发展到20万箱(处)以
上,其中海水网箱养殖达7万多箱;全省工厂化、大棚养殖面积达128万平方米。其中,
大菱鲆养殖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产值超过6亿元。该品种成为全省继对虾、扇贝养
殖之后,引进一个品种,带起一个产业的又一龙头。

【外向型渔业经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远洋渔业有了新拓展。临沂市合资建
造远洋渔船, 实现了内陆地区发展大洋性渔业零的突破。全省远洋渔船达200多艘,
其中1000马力以上的大洋性渔船42艘(组),比上年新增19艘(组),远洋渔业产量14万
吨,经济收入7000余万美元。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及时推出亮点项目,招商引资取得
大突破。从挪威引进4000多万美元,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基地,
成为全国同行业最大的引进外资项目。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积极推进海洋食品工
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竞争力。2001年全省共获全国水产名牌
53个, 连续五年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截至2001年底,全省有222家企业获国外卫生注
册,150多家企业获HACCP认证,占全国总数的1/3,获欧盟注册的水产企业达70多家,
比上年增加20家,占全国的50%。大力拓展世界渔业市场份额,创汇渔业保持了强劲
发展势头。全省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量达146.4万吨,对外贸易总额21.02亿美元,比上
年分别增长27.4%和31.6%,其中,创汇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2%,创汇额占全
省大农业的32%以上,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马永兴)

【山东省水产企业集团总公司工作综述】2001年,山东省水产企业集团总公司捕捞总
产量为7万吨,产值5.6亿元,其中远洋产量6.5万吨;经营各类水产品3.2万吨,实现
销售收入9.6亿元。
一、加大优质资产投入,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作为国内首家渔业B股上市企业,
发挥企业自身特长,利用资金、产业、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依据资源、市场等不断变
化的新形势,立足企业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大优质资产投入,增强企业发
展后劲。 集团全年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重点项目、潜力产业的开发,为集团整体
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资产总额已达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8%,是集
团1988年底刚成立时的9倍。
二、远洋渔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行业优势更加突出。坚持走出去,以外向型渔业
经济为主,进一步加大远洋渔业开发力度,不断抢占国际渔业市场份额,增强集团在
世界渔业领域中的地位。通过自己建造和从国外引进的方式,全年共增加16艘远洋捕
捞生产船、 1艘远洋冷藏运输船,总功率26000马力;其中,4月份引进的大型金枪鱼
围网船“泰福” 轮,填补了我国大陆无大型金枪鱼围网船的空白,自5月下旬投产,
至年底共捕获金枪鱼3450吨,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现集团拥有近百艘船只从
事远洋渔业生产,创建了西非、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印度洋五大渔业基
地。同时,集团的远洋冷藏运输船队已扩大到8艘,全年实现利润920万元,已成为集
团稳定的经济创收点。
三、贸易经营逐步成熟化、规模化。通过市场分析,强化贸易经营策略,向困难
挑战,从市场夹缝中找市场,发挥集团大贸易优势,争创最佳效益。一年来,充分利
用自捕鱼回调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在建立业已成熟的市场基础的前提下,走规模
化、跨国经营发展的路子。集团经营的冻三纹鱼、银鳕鱼、北极甜虾、北极贝等产品,
销售量控制着国内该产品的60%~80%,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和经济效益。
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海洋科技发展步伐。集团立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步伐。在巩固发展原有加工项目
的同时,为了更好地与海外渔业生产配套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土地置换在烟
台开发区正在建造的水产食品加工厂,主要以超低温冷藏和加工大洋性、无污染的金
枪鱼等高档水产品为主, 开辟国内和国际超级市场。该项目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一
次可存放冷冻金枪鱼1500吨, 到年底主体工程已经竣工,预计2002年7月份便可正式
投产,这将是中国大陆首座规模较大的金枪鱼食品冷藏加工厂。此外,通过校企联姻、
强强联合的办法,与清华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建立了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关系,分别
成立了清华--中鲁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中鲁--海大爱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海
洋科技和海洋药业开发, 使集团向海洋高科技产业迈出了一大步。 同时,积极实施
“科技兴企”战略,与清华大学成立工程硕士培养站,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并配合集
团发展战略,正在筹建技术中心,为实现大集团、大远洋、大贸易和高素质、高科技、
高效益“三大”“三高”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