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6&rec=139&run=13

【海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省海工院及共建单位共同承担了5项国家重点基础研
究发展规划海洋领域项目,项目总经费1.5亿元;承担“十五”国家“863”计划海洋
项目49项,获批项目数占该项目数总数的近40%。全年实施海洋科技攻关项目42项,
投入科技经费830万元。

【海洋科技开发与新兴产业发展】1.海洋科技开发。全省共实施国家、省及地方海洋
科技开发项目165项,投入科技引导资金3500多万元,有30多项海洋新技术重大海洋
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建立牡蛎三倍体育苗与增养殖技术研究中试基地5个,累计
培育三倍体牡蛎苗种30多亿粒,养殖1.5万余亩,总产值达到1.7亿元,获得了全国海
洋创新成果一等奖。在全国推广以甲壳素为原料的农作物抗病增产剂“天达2116”3
000多万亩,农作物抗病指数提高10%以上。大洋渔业、海水灌溉农业、海水淡化和
海水直接利用等项目的实施,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海洋新兴产业
--海水养殖业。三倍体牡蛎、三倍体扇贝、高健康中国对虾、全雌牙鲆、杂交鲍
鱼、大菱鲆等10多个新培育和引进品种实现产业化;工厂化鱼类养殖水体达50万立方
米,占全国的80%;全省海水养殖网箱7万个,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
浅海养殖从内湾向外海扩展到水深50米的海区。
--海洋水产加工。全省水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700多家,其中精深加工的比重
达35%,专业水产品加工企业数较上年增加15%。国家功能食品加工科技兴海示范基
地荣成市水产品加工年销售收入达60亿元。
--海洋盐化工。全省海洋化工产品近100个品种,溴素产量7万吨,占全国产量的
90%,高纯溴素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全国盐及盐化工潍坊科技兴海示范基
地与全国20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50多种,实现产值36亿元,利税7亿元。
--海洋药物。全省研究开发出聚甘古酯、D-聚甘酯、几丁糖酯、海藻多糖硫酸酯
等海洋新药,目前正进行临床试验或申报国家批准文号。

(康荣鑫)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概况】2001年是北海分局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在国
家海洋局领导下,北海分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对海洋工作的重要批示和海洋局党
组扩大会议精神,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渤海综合整治工作。以北海分局为主组织编写的渤海综合整治“十五”能力
建设项目建议书,于6月27日在北京顺利通过由15位院士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
审,并正式上报国家计委申请立项。12月17~21日,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
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评估考察。目前,第一阶段的评估考察工作已结束。
二、海域使用管理工作。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获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4次会议通过,2002年1月1日实施。12月29日北海分局与青岛市
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了《海域使用管理法》宣传日活动。
2001年,分局加强了对北海区石油天然气开发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开展了海上石
油平台、海底输油管道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管理工作,组织了《埕岛西A区块海域采
油平台及海底输油管道工程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报告书》的专家评审会。
开展了海砂开采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程序管理,对北海区4家获得海域使用证的
采砂企业进行了跟踪监测管理。
对北海区海域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发布了北海区2000年海域使用管理情况
通报;出台了《北海区海域使用证管理细则》,率先实现了海区海域使用证的统一管
理;青岛市政协委员、北海分局局长王志远向青岛市政府、市政协提交了《加强海域
使用管理,杜绝胶州湾无序填海现象》的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编制
完成了《北海区海底电缆管道图册》;起草了《海底电缆铺设管理指南》;完成了
《渤海中部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初稿,对北海区各省(市)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
报告进行了审查。
三、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年内对绥中36-1油田F31井溢油事故依法进行了处理,
就其对海洋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完成的《海洋油气开发环境影响回顾
性后评估实施办法》课题,对已开发多年的胜利油田管理局埕岛油田开发前后的环境
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评估和分析对比,这在国内尚属首次。研制开发的《海洋
石油勘探防污统计软件系统》,在北海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运行,效果良好,为2
002年在全国推广积累了经验。
本着依法行政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原则,2001年重点加强了对北海区倾废活动
的监督管理和倾废区的监测工作。全年批准三类疏浚物倾倒量2257万立方米,组织了
5个临时海洋倾废区上升为正式倾废区的选划报告。开展了“北海区海洋倾废管理工
作规程研究”和“北海区海洋倾废现状调查与评估”工作。
在赤潮防灾减灾工作中,建立了黄渤海区赤潮信息网络,发布赤潮通报13期,赤
潮预报27期。在第二届赤潮管理与减灾国际研讨会上,分局有15篇论文入选大会论文
集,4篇论文参加了大会交流,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在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完成了鸭绿江口、渤海湾、青岛近岸、日照近岸、海州
湾以及黄渤海近海6大海区的监测任务和《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北海区监测资料的获
取、分析和报送工作。
四、海洋执法监察。年内组织了四期海洋监察员上岗资格培训班,培训海洋监察
员300名,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推进海洋违法监察和行政处罚统计报表
制度在北海区的贯彻实施;出台了《北海区海上应急监视组织实施办法》;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以促进海洋行政执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
化。
2001年,实施岸边巡视7.7万余公里,船舶巡航107航次,飞机监察飞行69架次,
共检查各类项目153个,发现和查处各类违章事件44起。与青岛市海监支队联合对青
岛前海海砂开采进行了执法检查,均取得良好效果。
2001年两次对擅自在中国管辖海域活动的美舰船进行跟踪监视,维护了国家的海
洋权益。
五、重点科研调查。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专项夏季首航次任务圆满完
成。向阳红09船于7月25日执行夏季水体航次任务,历时60天,总航程18000公里,超
额完成了首航次海上调查任务,12月1日又执行冬季水体航次任务,目前航次任务已
基本完成。海监18船执行浅水多波束任务,历时53天,完成预定测线12900公里。
“863-818”赤潮航空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研制的成像光
谱仪经12架次的飞行试验证明,工作稳定,成像清晰,并首次在海监飞机上成功应用,
国内首次获取大量海洋赤潮航空高光谱数据。7月15日,对获取的高光谱数据分析发
现,该海域水体光谱特性具有赤潮发生先兆,成功预报该海域的赤潮发生,在中国北
方海域首次实现了从赤潮前兆到赤潮暴发的全过程监测。
大洋DY105-11航次任务超额圆满完成。在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海上
作业历时168天,航程48152公里,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7万多平方公里,获取结壳样
品8000多千克,岩石样品7000多千克。
分局承担的“126专项”外业调查任务全部完成。在历时5年的“126”专项调查
任务中,大洋一号船、向阳红09船、中国海监18船多次参与执行“126”任务,完成
海洋环境补充调查4个航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2个航次任务,完成浅水多波
束测线128327公里,深水多波束测线83628公里。
“十五”期间“863”项目分局牵头申报的课题有两项,分别为《航空遥感多传
感器集成与应用技术系统》《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作为联合
申请单位参与申请的课题有五项,均顺利通过“863”办公室的评审答辩。
卫星导飞项目申请获得成功。分局与卫星中心签订“HY-1卫星污染与环境监测服
务示范系统”项目建设协议,并进入实施方案编写阶段。
2001年获海洋局青年海洋基金项目立项1项,局2001年重点科技项目2项,分局内
部立项课题12项。《渤黄海海域赤潮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高纬度区ADC
P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等课题已完成,并通过海洋局验收。
六、公益服务系统建设。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北海区项目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
12月25日顺利通过局组织的验收;海洋浮标技术改造顺利完成并通过海洋局的鉴定验
收,改造后的浮标系统整体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技改后的15号浮标增加了海流观测
项目,填补了中国在浮标测流方面的空白。

(邱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概况】2001年,在编职工545人,在职319人。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85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2人。
聘请14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任客座研究员。
设3个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研究中心及9个研究室、2个海水增养殖实验基地、1
个开发总公司、6个挂靠机构、4个合作共建开发实验基地。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北
斗”号海洋科学调查船;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13台(套);馆藏中外文图书10万余册、
期刊3万余册;编辑出版学报级刊物《海洋水产研究》。
2001年,全所列入科研计划主持承担的课题共有80余项。其中,973重大基础研
究发展计划课题5项,子课题5项;国家海洋领域863计划课题6项(含青年基金1项);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3项;126国家专项3项,子专题4项;国家专项215课题2项;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2项;科技部基础性
工作项目1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1项;农业部948引进计划1项;农业部标准项目
18项;水科院基金课题9项;省科技厅项目1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他课题9项。
年内,共组织申报各类课题78项,已获批准项目有863项目6项,“十五”攻关3项,
215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水科院基金6项,948引进项目1项,农业部标准
项目12项,省市科研计划项目8项。
年内,争取科研经费1832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开发创收实现产值1040.5万
元,纯利润356.2万元。全年共有6个项目分别通过了由农业部科技司、山东省科技厅
组织的鉴定;有3个项目通过了由农业部948办公室组织的验收。全年共有4个项目获
奖。其中,“大菱鲆的引种和苗种生产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洋碱
性蛋白酶和溶菌酶的研究与开发”获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对虾养殖环境生物修
复技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核酸探针点杂交检测试剂盒”获水科院科技进步二
等奖。
2001年,本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
实验室并接受国家评估。评估结果在参评的生命科学领域的56个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
室中,本所排第27名。在农业部推荐参评的7个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中,本所排第2
名。
2001年,在深刻认识“海洋生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了“群体资源”“遗传资
源”“产物资源”概念。成立“青岛市海洋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和“青岛市酶工程中
试基地”,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渡平台。
2001年,由唐启升院士积极推动,联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大
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成立“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并获科技部批准,2001年7月
31日在青岛召开成立大会。
年内,新增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人获“国家863计划重要贡献先进个人”奖励;1人获“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称号;2人获第七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年内,有5人取得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资格,
有2人取得攻读硕士学位资格。
全年接待美国、挪威、丹麦、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日本、韩国
等17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共40批182人次。赴英国、挪威、冰岛、加拿大、
日本、韩国等国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考察、进行对外科技合作23人次。已与136个
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单位建立了科技合作、技术交流、资料交换、人才培养等合
作关系。

(李学增)